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02 法鼓山的方向:創建|法鼓山的創建

聖嚴法師

法鼓山的創建

法鼓山的心願——法鼓山的緣起及未來

去聖時遙 半生苦辛求佛法

未談法鼓山之前,先向諸位介紹自己,以及個人在親身經歷中體會到的佛教教育問題。

我出生在中國大陸的農村,十三歲出家,當時只有小學四年級的程度。在那個時代,寺院裡的用度和出家人的生活所需,多半是靠香火錢,或做經懺來維持。無論出家人或是信徒們,能真正懂得佛法、了解經義的實如鳳毛麟角。這完全是由於佛教界的教育觀念不夠普遍,沒有良好的薪傳制度的緣故。雖然我一心想讀書,但是卻沒有這樣的環境得償所願。

寺院裡有著家教式的私塾教育,剛出家時,學習的佛教經典,就是所謂五堂功課——如《阿彌陀經》〈楞嚴咒〉〈大悲咒〉、〈十小咒〉、午供、〈懺悔文〉、蒙山等。念這些功課時,我並不知道其中的涵義,以為只要都背會就能當和尚了。很少有人曉得佛教的經典不但可以講解,還可以如法修行。

就這樣,我又度過了一段時期的經懺生活,其間常感到十分困惑:身為佛教徒,甚或出家人,為什麼只單單依照這種方式來接引信眾?而信眾們為什麼只知道信,卻並不很關心為什麼要信?周遭接觸到的人幾乎都認為出家是很可笑的事,學佛變成了迷信……,凡此種種,都讓我感到非常心痛。

十六歲,我進了上海靜安寺的佛學院,裡面的同學都很優秀,我可說是最差的。前後二年多的時間裡,我拚命用功,不過,為了維持佛學院所在的道場,還是要常常參加各種經懺與做佛事的活動。因此,我不禁又想著:難道出家人除了趕經懺之外,就沒有更積極、更具意義的事可以做了嗎?當時,我已知道釋迦牟尼佛和中國歷代高僧大德們,都不是以經懺佛事弘揚佛法,而是用佛教教義和佛經中的義理來指導社會、攝受信眾、普化人間。於是,我便發願一定要好好讀書,深入佛法智慧大海。

可是隨著因緣的變化,一九四九年,局勢動盪不安,我不得不離開上海來到臺灣,而度過了十年的軍旅生活。在那段期間的最後幾年,我努力閱讀佛書,同時寫了不少文章在佛教刊物發表,盡可能將自己有限的學佛心得提供給大眾。

一九六○年,我自軍中退役,重新披剃於東初老人座下,不禁百感交集。尤其有感於自己修持的不足,對於佛法及經典、論典等都不夠深入,所以就到山中閉關六年。這段時日內除了好好地念佛、拜懺以及禪修以外,也閱讀藏經,一邊看一邊寫了幾本書。我深深感覺到:弘法的人實在太少了!佛法是那麼地好,知道的人卻那麼地少。我們應該廣為弘揚佛法來救濟這苦難的人間。就如同吃到一樣好東西,然後把它的好處告訴別人,讓別人也能夠同樣享受美味與營養。

住山期間,曾經讀過許多有關基督教、天主教的文章,還有些基督教的牧師,以及天主教的神父將他們寫的作品寄來關房給我。這些文章裡都曾提到中國的佛教界沒有人才,佛教徒已經不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佛教,對於梵文原典,根本沒有幾個人看得懂。可悲的是,這並不是妄言。當時我覺得非常難過,發願要好好地深入精研佛法,以便保存、弘揚這人間至寶,讓人人都能獲得它的滋潤與指引。

那時候日本已經有二十多所佛教的相關大學,每一所都由佛教的團體、教會、宗派管理經營。不但有完備的科系、課程可供學生選擇,更有專業教師針對學生個別的差異、因材施教,此外,還有許多研究所供學生更上一層精進修習。反觀國內,卻連一座這樣的學習場所也沒有。因此讓我有一個體認:若要用現代化的形式和觀念來弘揚佛法,就必須學習國外的研究態度和實踐精神,積極栽培大量佛教人才弘法度眾。這方面我們必須以日本的辦學方式為借鏡。於是,我就於一九六九年春天隻身負笈東瀛,希望有一天能落實這個理想。

在日本待了六年多,循序完成碩士和博士學位,真是要感謝觀世音菩薩的加被恩佑。留日前雖曾寫過幾本書,卻都不是什麼高深的學術研究,因為那時真正受到的正規教育只有小學四年,再加佛學院訓練,其他端賴自修。博士論文完成後第一件想到的事情,就是如何報答佛恩。本想回到臺灣提倡或主辦佛教教育,可是當時的客觀條件實在無法配合,連退而求其次教書都無法如願。所以只好暫時接受美國佛教會的邀請,去了紐約。就這樣又過了一年多,先師東初老人——中華佛教文化館的創始人圓寂了,我只得匆匆束裝返臺。

報答佛恩 篳路藍縷啟學林

中國文化學院創辦人張其昀先生得知我返國的消息後,很希望我能接辦文化學院的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因此委託潘維和院長和李志夫教授來邀聘我擔任所長。在沒有信徒基礎和經濟後援的況遇下,我接下了這個職務,並得到華嚴蓮社成一法師與幾十位信徒的支持。

兩年後,張其昀先生建議我招收研究生,在一九八一年,我們真的有了相當於碩士班的學生,第一屆共錄取八位,三年修業完成後,成果非常好。其中有一位目前正在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深造,攻讀博士學位。雖然國內依現有學制,教育部並不承認佛研所畢業生有碩士學位,但是由於這位學生成績極為優秀,外國學校竟然承認她在本所修的十四個學分,這實質的鼓勵使我們感到非常高興。而另外幾位畢業生有的在教書,有的正在協助我工作。

可惜在招收三屆研究生之後,張其昀先生不幸過世了。在他住院長期療病期間,校方通知我們:由於在人事上、辦學政策上都有所變動,佛學研究所以後不許再招生了。在這種情況下,中華佛學研究所便應運而生。所址設在臺北市北投區的中華佛教文化館,以將近六百坪的館舍為所址,再加上兩百坪左右的公寓做為教職員和學生宿舍,迄一九九○年,中華佛學研究所也已經招收了四屆學生。先後共計七屆,每屆學生的程度都很好,有僧俗、男女的四眾。畢業生中先後有七位到日本去深造,分別進入東京、京都、名古屋、筑波等著名的學府,也多半能獲得日本政府所提供的獎學金。

在招生之初,我們要求的素質便很高,師資和課程的安排更是煞費苦心。由於要貫通經典、論典及佛教原典,所以學生必須學習多種語文。除了具備相當的中文程度以便看懂佛經、論典外,還須參考日文,所以也要懂日文。將來的目標是將佛法弘揚到世界各地,所以也得懂英文。佛教原典是由梵文寫成的,梵文自然也得懂;同時佛教有兩派分支,一派傳到西藏,另一派傳到錫蘭、泰國、緬甸等地。許多後期的佛教經典流入西藏,並發展成高深的佛學,我們希望把藏傳的佛法再介紹到中國來,所以也要求學生研習藏文。而傳到南方去的是借重於巴利文,也就是早期的印度古文,要懂得原典,巴利文也是不可少的「鑰匙」。看到這裡,讀者們也許也能深深體會出他們的課業如何繁重、緊湊了。

留在國內的畢業生們,有的自己辦了佛學院、佛學研究所,有的則在各佛學院所任教職,辛勤地培育後進青年,他們個個都受到國內外的肯定和歡迎。

傳火傳薪 佛化教育待開展

辦佛教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在培養人才之後,由他們帶動更多的人才。換言之,一位畢業生在日後繼續深造,如果成為國際性的佛教學者,不但能為國爭光,更能為中國佛教向世界傳播邁進一步。如果在國內,也可以辦教育文化事業,再培育更多能弘法利生的佛教菁英。如此一來,弘揚佛法的層面就會更廣、更深遠,不但能使正信的佛教受到普遍的重視,也能將正信的佛教傳遍於社會的每一個角落。

至於為什麼我們要擴遷中華佛學研究所到法鼓山去呢?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是十年來我們佛學研究所一直在增加設備和工作人員,老師由過去的兼任改為專任,學生讀書的環境也不敷使用,過去是採用班級集中上課的方式,現在則慢慢轉變成老師與學生一對三乃至一對一的方式,學生的注意力更為集中,學到的東西也就更多。因此,宿舍、教室、圖書館的數量及空間都不夠用了。另外,我們還在開發文化出版事業。由於拓展的方向多了,教職員的人數增加不少。從前研究所裡沒有使用電腦,現在也需要用電腦來處理資料。在各方面都感受到必須擴建場地,才能配合發展。

另外,農禪寺也面臨一個大問題,因為寺址本身是一塊農田,不是建築用地,但是目前已有將近四十人來跟我出家;而在修行活動方面則有念佛會、禪坐會的定期共修及星期日的講經,參加人數愈來愈多,雖然已因此而擴建房舍,但是場地仍不敷使用。更迫切的是為了配合臺北市關渡平原的開發計畫,僅僅不到一甲地的農禪寺將來可能有一半以上的土地會被徵收為公共設施之用。基於以上兩個原因,我們必須遷移到另外的地方。

一九八九年三月底,我們集合了念佛會近千位會員一起念〈大悲咒〉,希望能得到觀世音菩薩的加持。結果,很快地在臺北縣金山鄉三界村便有一塊地願意轉讓給我們。只花了三天的時間,簽字就完成了。

法鼓山未來的藍圖是這樣的:

(一)研究所

每年招收大學畢業的優秀青年五至十名給予三年密集教育。同時比照各公私立研究機構,聘請具有講師、教授資格的專家學者分別擔任授課老師,及各種佛教主題和佛學專題研究員。繼續發展成立各種研究所,如法華、華嚴、禪、戒律、西藏、巴利文等有關學問的專門研究。

(二)佛學院

1.大學部:比照一般大學,每年招收具有高中畢業程度的學生,將來也是研究所碩士班學生的主要來源。

2.高級部:每年招考初中畢業程度的學生,給予三年教育。使初中程度的佛教徒可以進入高級部就讀。

3.短期班及函授部:為四眾弟子開設各種短期的佛學班及學佛訓練營,不限年齡、層次與教育程度;也為有志於學佛而無法親自到校上課者,開設各級空中教學及函授課程,給予有層次、有系統的教育訓練。

4.繼續發展成立多科系及多院的大學。

(三)國際禪修中心

未來的法鼓山,將以現代化的建築,建立一座可容納二百到三百人同時禪修或舉辦禪七的禪堂。目前國內缺乏較具規模的禪堂,一般的禪堂也不夠完善,因此我們採用現代化的建設,也就是光線、音響,以及室內空氣調節、溫度控制均臻完美境界,配合四周自然、寧靜、柔和、明麗的環境,一進去就有一種安詳的氣氛,很容易安下心來進入修行狀況;同時提供個人長期或短期禪修的關房,只要適合條件,自己能修行,我們提供方法的指導及修行的環境,來成就有志於修行的人。

(四)國際弘化中心

四眾佛教徒分成男女二大院,從事長短期的弘化進修活動。舉辦念佛、禮拜、讀誦,以及各種大小型的共修、講演等。

(五)編譯出版中心

聘請大學及研究所畢業的優秀佛教人才,以及我們自己訓練及教育出來的優秀人才擔任編輯、出版的工作。有系統地把中文佛教的經、律、論三藏,以及歷代各宗祖師們的著作,編輯成一套一套的叢書。為便於考察所需要的資料或所需經、律、論的原典所在,有層次地編輯各種工具書。同時也要把梵文、藏文、巴利文的聖典翻譯成漢文。梵文的翻譯工作,從中國的漢朝開始一直到宋代都繼續進行著,直到現今,還有若干梵文的典籍值得翻譯成漢文。

以印度佛教的源流來說,西藏佛教是屬於晚期的大乘佛教,相當於中國唐末和宋代時的佛教。當時有很多佛經並沒有傳過來,而幾乎全部都傳到西藏去,所以我們需要有人把藏文的佛典翻譯成漢文,讓漢文世界的中國人或其他國家的人能運用藏文的佛教聖典。

南傳的上座部,亦稱為南傳佛教,如錫蘭、泰國、緬甸地區,他們的佛教聖典是用的巴利文。那是印度的古文之一,我們至今還沒有將全套的巴利文聖典翻譯成中文。研究巴利文聖典的人很少,若只是將巴利文的聖典全部翻譯成漢文,就需要有人研究或學習巴利文,才能真正對上座部或南傳佛教的聖典了解。同時,最近這一百多年來,歐美、日本等地許多先進國家,對佛教的研究著作也非常多,成果輝煌,我們需要把它介紹給漢文世界。同時,由於時代需要的不同,我們也當用現代人的角度大量以現代語介紹佛教給現代的人。這些工作正是我們中華佛學研究所未來努力的目標。

(六)舉辦國際佛學會議

國際佛學會議是為了使全世界研究佛教、佛法的人來共同討論、互相切磋、彼此砥礪,使佛法的弘揚層次提高,並擴大視野,而且讓愈來愈多的學術界人士重視佛法、重視佛教,進而能夠把佛教真正地推展到社會上每一個角落,使現代人和現代社會都能得到佛教精神生活的利益。

(七)清修安養的環境

將來法鼓山的另一種特色就是清修安養的環境,這跟以上所講的研究、學術、出版稍有不同,而是提供一般信眾修行的環境。所謂修行環境跟禪堂不大一樣,禪堂是短期或長期的禪期修行,如打禪七。而這清修安養的環境,就是一般信眾在休假時或退休後,需要一個安靜的佛教環境給予他們做為修行、修養的地方。我們希望將環境建設成真正的人間樂土或淨土的縮小樣本,在整個環境裡,讓人感覺到生活在現實的極樂世界,或者感覺到彌勒佛已經來到我們人間,或像是我們的人間已經處在佛的時代了,到處都是那樣安詳、和平、清淨、安定、光明,到處有山有水,花香鳥語,風光明媚,使人非常舒適、愉快地居住其中,跟現代都市文明連接卻沒有它的麻煩與困擾。

(八)建築物及其特色

這就是我們將來建設的目標,需要眾志成城的力量才能辦得成功。至於建設計畫將分三期進行,第一期工程重點在於興建教育大樓、佛殿、佛堂、圖書館、會議廳、演講廳、男女眾寮房等硬體建築,而男寮、女寮包括僧俗兩部,還有齋堂、大停車場。依目前估價經費約需十二億二千萬,正確數目要到發包時才知道。第二期工程:建立法鼓人文社會大學,及第三期工程裡有世界佛教文教中心(包括佛教歷史文化博物館、世界佛教圖書館、世界佛教編輯館)、佛教修養中心等。

法鼓山將來的建築有什麼特色呢?跟現在一般宗教的建築有點不一樣。當今寺院的建築都是古代宮殿式的型態,目前臺灣的寺院建築多半是仿清朝宮殿式,這可以從北京的故宮和臺灣幾個比較大的寺院建築相對照而觀察出來;如果到日本參觀,亦可看到京都或奈良的寺院建築,可分成兩種不同的宮殿形式,乃是模仿中國唐朝和宋朝的建築;而中國明朝的建築仍存在於大陸,像焦山和金山道場。

可是在我們構想中,法鼓山的建築,是現代佛教、現代人的建築,特別是今天,有關環保生態的維護也非常重要。法鼓山將有鄉土本色、有佛教的感受和精神,也有中國文化的內涵,再加上現代文明、現代人對空間環境的需求,現代的聲光、空氣、溫度的調節和裝置設施等。

山上的房舍,盡量配合著山上的地形而設計;依著山的形勢、高度來建,使落成後的建築物,就好像山上生長出的一個自然景觀,人一走近就有賞心悅目的舒適感覺。它是有機體的建築,也就是說這建築是有生命,而不是僵硬無生命的。希望我們的建築具有時代性,不是在幾十年用過之後就需要拆掉重建,而是在三、五百年之後,還有使用的價值,即使有人想拆掉重建也覺得很可惜。所以凡是參與整個建設工程及捐獻者,將會永遠令人懷念,其芳名亦永久鐫刻在法鼓山上,在幾百年或幾千年以後,讓後人了解在二十世紀的臺灣,曾經有多少人在佛教上奉獻,而法鼓山究竟產生了什麼樣的力量和影響。

提昇人的品質 建設人間淨土

我曾提出兩句話做為法鼓山的理念:「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提昇人的品質,是使每一個人從佛法的修學、體認裡,達到人格健全、人品提高的效果,也利用個人對佛教、佛法的認識,而影響我們家庭裡所有的成員,進而影響到周遭所有關係人;社會上佛教徒愈多,佛法推行得愈廣,社會就能漸漸變成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人間淨土。

至於「法鼓」兩字的出典有多處,大家熟悉的《法華經》裡就有兩處提到「法鼓」這個名詞,《法華經》卷三言:「唯願天人尊,轉無上法輪,擊于大法鼓,而吹大法螺,普雨大法雨,度無量眾生,我等咸歸請,當演深遠音。」意思是說:唯願偉大的人天導師釋迦世尊,給我們開示無上的佛法,就像擂擊大鼓、吹奏大螺一樣喚醒世人,並普降大法雨,滋潤人心,以廣度無量的眾生,讓我們一同禮請佛陀,開演甚深難得而永遠常新的妙法之音。

所以「法鼓」的意思,是以佛法的鼓聲,像暮鼓晨鐘般地振聾發聵,使聽不進佛法的人也能聽得懂,使從未見過佛教的人也能看得見,祈禱並期待人人都能夠得到佛法僧三寶的利益,人人都能沐浴在慈悲與智慧的光明之中。萬善齊資,普世和樂,讓我們這個世界到處因著佛法的利益而快樂,使人間社會成為健康、和諧、富裕、知足的樂土。

「法鼓」的另一意,是用鼓聲來比喻佛法的功效、作用。鼓在中國原本是兩軍交戰時軍隊衝鋒陷陣的號令;在印度,鼓的作用也是如此。所謂一鼓作氣,意思是擊第一陣鼓就能克服敵人的意思。而「法鼓」之意是只要說法弘法,所有的眾生聽到法音宣流之後,一切煩惱、瞋怨、懷疑、驕慢,便會通通放下,而且很順利地接受佛法的輔導、指引,進而做一位非常善良、和平而積極行善的人。

一九八九年三月底,我們覓得位於臺北縣金山鄉的本山,以其地理形貌而言,左似青龍昂首,右如白虎低頭;左視高崗如古鐘懸空,俯瞰本山似大鼓縱臥,故而命名為「法鼓山」。

佛陀出現在人間,是以人類為主要的攝化對象。近世以來,中國佛教所有的大師們,也都提倡以人為本的佛教精神,如太虛大師主張「人成佛即成」的人間佛教,東初老人倡辦《人生》月刊等。而法鼓山的理念,也朝著這個方向來努力。

如何「提昇人的品質」?可以從三個方向著手,那就是教育、道德與宗教。

不過,現代的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對於人品的提昇,已感無奈與無力。古代教育家的責任,在於傳道、授業、解惑。目前的學校教育,多半僅能做到知識及技藝的傳授而已,既沒有傳道,亦未能解惑。

道德是指倫理綱常的各如其分,但也只能約束一部分衛道之士,卻無法約束不守道德的人。因為道德往往只規約人們不可做壞事、不可不負責,否則便是沒道德。可是現代人很少考慮道德問題,只要不犯法、不坐牢,在法律邊緣和法律空隙中活動,縱然不道德,又能對他們怎麼樣呢?所以在今日的社會,提倡道德觀念或道德意識,已經很難產生如期的成效。

宗教是畏天、敬神、問心無愧。人生於天地之間,普遍並且經常受到神明的呵護、監視。神明有賞善罰惡之能。做了好事,神清楚;做了壞事,神知道。所以一般的人講「舉頭三尺有神明」,又說「你知、我知、天知、地知」,指的就是宗教。大惡下地獄,上善升天堂,所以,宗教的信仰,既有嚇阻作用,也有鼓勵作用;可知宗教信仰,比諸道德觀念更富積極意義。

故在西方世界,除了共產集團之外的任何國家,都重視宗教信仰。所謂無宗教信仰的人,那便是唯物論者。唯物論者,有可能是很傑出的人才,也可能是很危險的人物。

佛教闡揚因果及因緣的信仰,相信三世因果,所以要對各自的行為負責,遇順境不驕傲,遭橫逆不失望。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所以一方面有責任面對多樣化的現實,另一方面,又有希望去創造理想中的未來。佛教的信仰,即能使人由衷地改過遷善,尤其能夠使人平心靜氣地接受現在,再接再厲地開創明天。

布施的人最有福 行善的人大功德

信仰佛教可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信佛修善,可以獲得諸佛菩薩及諸大天神在冥冥中的呵護。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只要做功德就有回饋,只要以好心待人,諸佛菩薩一定會照顧我們,幫助我們。因此我常講:「為善者最樂,布施者有福。」對人、對事只要有益於人,就應竭盡所能地給予協助,當別人的問題得到解決時,我們也會覺得感同身受,而得到快樂。

第二,布施是最有福氣的,等於在銀行存款一樣,存得愈多,自己信用愈好,安全也愈有保障。佛經裡說財富是五家共有:1.水災;2.火災;3.強盜、土匪;4.不好的政府和政策;5.不肖的兒孫。因此自己的財產不管有多少,生不帶來,死也不能帶去。然而布施是存入無形的銀行,最安全、最寶貴,也最可靠。如果我們把錢布施出去,功德永遠存在,不必擔心任何人破壞,或被誰搶走。金錢的使用應該是由自己來支配,做自己能做而覺得最有意義的事,就是最好的存款方法。

修學佛法可以得到種種感應,並且使精神昇華。所謂得到的感應是我們希望能消災免難和增加福報,得到貴人的相助,都是要從布施中而來。精神的昇華則是在經常布施的過程中,使自己的貪心減少,而瞋心也會隨之減少,當我們貪心、瞋心減少的時候,實際上我們的人格不但穩定而且提昇了。

第三,最高的境界就是無相、自在和解脫,也就是為善不求回報、不求回饋,做好事不為名聞,不為任何目的,做好事就是做好事。這是最高境界,也是菩薩的行為、佛的心量。

佛教的心量有這三個層次,所以能夠信佛學佛,奉行佛的教化,必定可以提昇人的品質。信仰佛教的人愈多,佛法流傳愈廣,社會成分愈好,人間淨土的實現也就愈來愈近了。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02 法鼓山的方向:創建|編者序實踐人間淨土的指南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02 法鼓山的方向:創建|法鼓山的創建|法鼓傳法音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