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傳法音
法鼓山的前身
中華佛學研究所是從附設於中國文化學院的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衍生而來。
一九七八年,我應聘擔任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所長。當時只有所長、副所長、助教三人,還沒有老師及學生,工作重點為每年出版一期《華岡佛學學報》。
一九八一年,第一屆學生招生,計錄取八位研究生,之後每年招收五至八位大學或三專畢業以上之研究生。
一九八三年,由於文大之創辦人張其昀先生因病住院治療,而文化大學又改制,故於一九八四年奉命停止招生。
一九八五年,假臺北市北投區中華佛教文化館為所址,並創立「中華佛學研究所」開始再度招生,迄今已招考了六屆。合諸文大時期,中華佛學研究所已有近十年時間。在文大時代,只有通信研究員、兼任老師,至此期則有專任研究員。
一九八六年,增加專任研究員,目前(一九九○年度),計有專任研究員四名,專任副研究員五名,專任助理研究員三名,其中有來自美國及德國,亦有留學於印度、日本的。研究生畢業後,有留學於美、日,或主持佛學研究所教務,或執教於佛學院及佛學研究所,或服務於佛教文教單位。
於一九九○年度為止,共有五位公費留學生,他們皆為考取日本交流協會提供的獎學金,而留學日本。其中三名在東京大學、一名在京都大學、一名在名古屋大學就讀。另有一位在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預計明年(一九九一)將取得博士學位。
法鼓山的由來
(一)為什麼要有法鼓山
1.正由於設址在北投的中華佛學研究所的人員愈來愈多,教學設備也愈加擴充,場所不敷使用。另外,研究所畢業生亦逐年增加,為了能讓他們繼續深造、研究,及增加他們學以致用的機會,佛學研究所必須擴大範圍,換句話說,未來的法鼓山將延續佛學研究所基本的功能,擴增成為人才的培育、儲蓄、聚集,以便於弘化、推展教育事業的基石。
2.目前佛學研究所使用場地,如前所提,乃是向中華佛教文化館商借,而該館則為另一財團法人,其建築物幾乎全為佛學研究所使用。
3.近年來,由於農禪寺的住眾及參與經常性共修活動的信眾愈來愈多,致使本寺之場地有日漸狹隘之感,尤其當「關渡平原都市計畫」實施後,農禪寺所能保有的土地面積僅約一千坪。其中能建地只有百分之十五至二十五,約三百坪左右。不但不敷使用,且依政府高級住宅之規畫,屆時是否尚能取得一塊完整、實用的土地亦未可知,在重行分割規畫後的小地方事實上已難做為較大規模的念佛、禮懺、講經、弘法之用。
(二)法鼓山的感應
基於以上原因,我們便四處找地找得相當急。結果在一九八九年三月二十五日,接受一位護法居士的建議,在農禪寺的念佛會共修時持〈大悲咒〉求地,我順應了大眾的要求,即在念佛會,領導全體同修虔誦〈大悲咒〉二十一遍,當晚到有將近千人。
三月二十八日,農禪寺開始打清明佛七,在佛七期間的四月三日,有位林顯政居士告訴我:「金山有塊地,請師父去看看。」當時,我不假思索地告訴他:「金山沒有我們要的好地,不去!」中華佛學研究所的董事方甯書居士知道此事之後,以為無論如何一定要去一趟,因為不在看地,而在弟子的熱心須有回應,於是由方居士代表去看。回來後,他告訴我:「這塊地,若打分數的話,大約有六十至七十分,值得去看看!」於是便在當天下午抽空前去臺北縣的金山鄉看地。
此地原為全度法師所擁有,他在這個地方已經營了六年多。原來,他買地之後,有人建議,這塊地很適合蓋佛寺,但是在他把佛寺蓋好後,卻找不到合適的人來住持。於是又有人建議他,既然找不到人,何不自己出家經營呢?於是,他便現了出家相,接著,他母親也出家,一起照顧這個地方。由於全度法師已逾中年,人手又不足,加上種種因素,經營得相當辛苦,而想轉讓他人,找了許久,也無合適的人選。
就在我們持誦〈大悲咒〉的第二天早上,全度法師也念了二十一遍〈大悲咒〉,祈求早日有合適的人來接管此地。接著,他便到北投的佛恩寺,正巧遇到林顯政居士而談及這個地方。我們也以極快的速度,於四月四日的下午談妥了條件,簽訂了一共十八甲土地的移轉契約。當天我們尚在佛七期中。
後來從全度法師那裡得知,他是在六年前的七、八月間,開始經營那塊地。就在那時候的農禪寺,因大殿不敷使用,而將佛像位置由朝西南轉向朝東北,加以擴建。目前本寺大殿的佛像正好向著大屯山,穿越過大屯山便與法鼓山遙遙相望。所以全度法師說,他好像在為我們找地、看地似的。
(三)法鼓山的命名
為何將此山命名為法鼓山?有下列五點原因:
1.以這座山的地理形貌而言,左似青龍昂首,右如白虎低頭;左視高崗如古鐘懸空,俯瞰本山似大鼓縱臥。
2.此地屬金山鄉,經過山下的三界村,上山即進入坐落此地的西勢村,若在此處撞鐘擊鼓,其聲響徹三界村,村民聞聲,象徵超越三界。
3.弘揚佛法即如兩軍相對,一鼓作氣,衝鋒陷陣,所向披靡。佛法之鼓,如「塗毒鼓」,眾生聞者,無不調伏,心中貪瞋癡的三毒,無不消除。
4.一九八二年,我在美國紐約創設的英文佛書出版社,即以「法鼓」為名。
5.一九八九年開始,東初出版社開始將我的著作,預定編集成一套有系統的書,命名為《法鼓全集》。
綜合以上五點因緣,故將本山命名為法鼓山。
「法鼓」的意思,是以佛法的鼓聲喚醒所有的世人,振奮人心,提昇人品,正像暮鼓晨鐘般地振聾發聵,使愚頑如聾子的人也能聽得到佛法,使癡迷如瞎子的人也能看得見佛事,期望人人都能夠得到佛法僧三寶的利益,時時都沐浴在慈悲與智慧的光明之中,萬善齊資,普世和樂,讓我們這個世界到處都能因著佛法的普施而健康快樂,使得大家共同來建設和諧、富裕、知足和清明的人間淨土。
「法鼓」的出典有多處,大家熟悉的《法華經》裡就有兩處提到「法鼓」這個名詞,《法華經》卷三言:「唯願天人尊,轉無上法輪,擊于大法鼓,而吹大法螺,普雨大法雨,度無量眾生,我等咸歸請,當演深遠音。」意思是說:唯願偉大的人天導師釋迦世尊,開示我們無上的佛法,就像擂擊大鼓、吹奏大螺一樣,喚醒世人,並普降大法雨,滋潤人心,以廣度無量的眾生。讓我們一同禮請佛陀,開演甚深難得而永遠常新的佛法妙音。
農禪寺與法鼓山的關係
農禪寺初建於一九七五年,為中華佛教文化館的下院。在一九八二年之前,所有弘法活動均在本館,一九八二年後,由於本館拆除改建,大部分的活動逐漸移至農禪寺。近十年來,農禪寺已成為臺灣佛教界相當知名的寺院。
農禪寺原為農舍,最早的建築物僅為二層樓的一棟農舍,上下不過一百坪。我於一九七七年回國時,住眾有四人,不久,二位移住文化館,二位離去。之後,美國佛教會的駐台譯經院由新竹遷移至此,但因種種因素,不到一年便告結束。本來譯經院所屬人員,最初只為譯經而來,由於我接管之後,教他們打坐、修行,這個時期,他們以為譯經可以停止,但修行不能終止,因此之故而成立「三學研修院」,共有學員十人。嗣後陸續增加,至今日的住眾人數已近四十位。
現在將農禪寺的活動及工作項目列出如下:1.一九七八年,農禪寺開始舉行週日講經法會,之後,又接著舉辦禪七活動,逐漸演進,而有週日禪坐會,目前(一九九○年),會員達一千餘人。2.一九八三年起每年舉辦清明佛七,之後有週六念佛會,目前(一九九○年),會員約一千六百人。同年又有禪訓班的開始設立。3.一九八七年起,舉辦每月一次的大悲懺法會,最初,唯有常住眾十幾人共修,開放迄今,大殿已容納不下。4.東初老人自一九五六年起每年舉辦冬令救濟,周濟北投及臺北地區貧戶,截至目前為止,每年受惠地區、對象、人數、金額逐年增加。5.東初老人時期已有的慈善放生會、觀音消災會,及後來的教經班,皆在文化館舉辦。
以上的弘化及共修活動,除北投地區外,同時也帶動了臺北地區信眾的修持。除此之外,另有文化出版事業的發展:1.《人生》月刊,於一九四九年五月創刊,至一九六一年十一月後,因我入山閉關而停刊,至一九八二年八月以雙月、報紙型復刊,至一九八四年十月恢復每月發行。最初,每期發行兩千份,迄今則達每期三萬七千份。2.一九八○年五月成立東初出版社,至今已出書五十多種,其中主要是以我的著作為多,計有三十幾種,而《正信的佛教》、《學佛群疑》發行量最多。又有十來本佛學小叢刊大量印贈。3.一九八九年,由熱心的護法居士發起成立「中華佛學研究所護法會」。同年創立《法鼓》雜誌,報導中華佛學研究所及法鼓山建設、勸募相關事宜,發行對象為所有護持會員。
另外,不定期至中、南部等全省各地演講,影響亦廣,但主要還是以北部為主。以上之種種皆是與農禪寺相關之僧俗四眾共同努力所致。
本來以祖庭中華佛教文化館為根基,而今則以農禪寺為主導。以農禪寺之住眾、相關信眾為主要支持者,照顧著中華佛教文化館、中華佛學研究所,並且經營、推動法鼓山的建設。
法鼓山的未來
法鼓山地處臺北縣金山鄉,目前交通可由陽金公路或淡金公路到達。將來則有高速公路直達三芝鄉,路程縮短一半,約三十至四十分鐘可抵達。除公車之外,未來將設有交通車接送,及直升機停機坪。
在法鼓山的文宣中,第一期工程配置圖,共列二十一項,以下依次說明(亦可參看法鼓山建設之模型):
(一)入口大門:在二條溪的會流處。二溪交會至大門處合流,將法鼓山環抱其間,因其向正前方曲折、蜿蜒而下,故名九曲溪。在登上法鼓山之前,有二座橋,皆名法輪橋。過法輪橋一號,即可拜山。未到法輪橋二號之前,路旁有一座土地公廟,終年鎮守其處,可說是法鼓山的守護神。
(二)停車場:有二甲多地。待第二期工程完成時,則為佛教歷史博物館。
(三)廣場。
(四)前庭。
(五)中庭。
(六)辦公室。
(七)接待大廳:四面房子,中有一水池。為董事長及方丈的會客處,也是全山的辦公中樞。
(八)第二演講廳:共分上下兩層,用作集會演講,同時也是齋堂,各可容納三百人用餐。
(九)男眾部宿舍、女眾部宿舍:僧俗分開,也可容納短期參訪或修行者住宿之用。全山各獨立成棟之宿舍內,均各設置小型佛堂及禪堂。
(一○)半地下聯廊:連接於每棟建築物間,一半在地面以下,從表面看,若隱若現,可供雨、霧、風時使用。另外,也為年老者或行動不便者考慮設置電動交通車。
(一一)第一演講廳:即大殿,為法鼓山之中心位置,乃龍脈之首。有地理師云:若占此地,即可帶領鄰近諸方。建築形式,從外觀看,為現代西方式;內部設置則將採取唐宋佛寺之氣氛與精神,融宗教信仰與藝術價值於一堂。前面的部分採用透明屋頂,共計可容納二至三千人。
(一二)聯廊及涼亭,可通向禪堂。
(一三)研究所行政大樓:包括研究所的博、碩士班、大學部、高中部、函授部、空中教學部。其師資人員,即教授、副教授、講師,而以研究員、副研究員、助理研究員等名稱聘任之。
(一四)圖書館:預定藏書十六萬冊,以佛教典籍為主,並收藏世界各種語文之佛教《大藏經》。另如故宮之藏有古代典籍,而本館將以收藏所有明清時代之圖書為特色,包括以佛教為主的宗教、文學、哲學等,目前已著手蒐集目錄。
(一五)國際會議廳:設有同時翻譯數種語言之裝置。
(一六)教職員宿舍。
(一七)關房:經資格審定合格者,不論僧俗均可參加長短期的閉關。
(一八)禪堂:可容納二至三百人同時打坐、打禪七,任何人只要資格符合者均可參加。理想中,希望當你一進入禪堂,食、宿,均一併適用,如大陸禪堂,一進堂,要到解七後才出堂。另外,希望禪堂係採用現代科技處理聲光裝置,自動控制溫濕度,以達到空氣流通、光度柔和的修行空間。
(一九)安養中心:提供老年人或年輕人之修養與修行之處所,將於第二期工程考慮之。
(二○)佛教歷史博物館:蒐集庋藏及創作世界性的佛教文物,將於第二期工程完成之。
(二一)相關的教育設施:1.函授部及空中教學:為不能上山聽課之僧俗四眾而設立。2.層次化之教育:一年之中,舉辦各種分齡、分等、分類而適應當前社會所需之修學、修行活動。3.梯次性之教育:將同一層次的活動,分成幾個梯次舉辦。
法鼓山的理念——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
(一)法鼓山的理念和目標
法鼓山的理念,係指法鼓山所傳播的佛法,對於全世界的國家、社會、家庭乃至每一個人所產生的安定、和平、康樂、淨化的效用。
如果法鼓山的理念,只能實現在法鼓山,不能說不好,但是它的範圍太小了,所以法鼓山並不僅在臺北縣金山鄉那座山頭,而是凡和法鼓山有關聯的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每一個社團,乃至於全臺灣、全中國、全世界,都屬於法鼓山的範疇。
(二)為什麼要推廣法鼓山的理念
近年來,國內外的社會秩序紊亂不堪,細究其因,人心不安定是其主導。目前的社會,太重視功利主義,在做任何一件事的時候,皆以「自我利益」掛帥,導致只求私利不顧公益,人心惶惶,失去了價值判斷的準則。其實,公平合理的功利主義是值得鼓勵的,只求目的而不擇手段的功利主義卻會腐蝕人心、危害社會,也必殃及個人的。
自己不下工夫付出代價,卻只想撈取現實的利益,這是不合理不公平的,會造成社會的失衡,為自己帶來危險。
我曾經在北投街上遇到一位中年婦女,她告訴我說:「北投地區出現了許多金光黨,他們是一群人的組合,其中的一人扮演癡呆傻瓜,他總是帶著一大堆的金條、寶物及鈔票在街上遊逛,圍繞在他四周的同黨會到處散播耳語說:『只要我們用方法騙他,這些金條、寶物全是我們的,你跟著我一起去騙他,到手時,你拿多的,我們拿少的。』就有人願意占這種小便宜,領出銀行戶頭裡的錢,和這群金光黨交換自以為是黃金、鈔票的假東西回家,打開後才發現是一堆花生、廢紙。嚎啕大哭:『我倒楣了!我上當了!』已無濟於事。」我說:「這種人上當是應該的,為什麼就想貪圖非分之財。金光黨就是欺騙那些專想貪圖非分之財、心態有問題及貪心病很重的人。」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多半存有貪圖非分之財的念頭,好像飢餓的一窩老鼠,隨時都準備溜出來找食物吃。此從搶購大家樂、六合彩、大炒股票時的那股貪勁中可見一斑。明明這家公司的股票價值很低,硬是把它炒得很高。只要自己能夠賺到錢,其他的後果就不關我的事了!然而,社會是一個共同體,彼此之間都是休戚與共,如同大家共飲一處水池的水一樣,如果自己不愛惜水質的乾淨,任意解大小便進去的話,自己也會喝到這些汙水。
(三)社會病態的原因——貪瞋癡
處身這個時代,泰半的人都覺得沒有安定感,生活不能獲得充分的保障。許多人都認為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其實,這種論調不一定正確。
從釋迦牟尼佛時代開始,眾生的心中就有三毒:貪瞋癡。正因為有這三毒,所以造下殺盜淫妄種種的惡業,因而產生了生老病死的果報,在我們生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各種的病痛,也會碰到風災、水災、火災、地震、戰亂等各種災難,這就是貪瞋癡造成的惡報。
(四)建立正確的心態——認識因果觀念
曾經有殘障者提出他們的抱怨說:「佛教不公平,佛教認為害病是因為造下了惡業,所以得到果報,而殘障人士也沒有做壞事,卻成了盲、聾、啞、瘸、跛,這是不公平的。」我答覆說:「佛並沒有說你們這一生做了壞事,所以變成這樣。」
佛教的教義是要解除眾生的煩惱,不要讓大家怨天尤人,既已得到這樣的結果,就應當面對它,不要怨恨,與其怨恨生煩惱,不如樂觀奮鬥,這不是很好嗎?
佛法講三世因果,講過去造的善惡業,今生受的樂及苦,就是告訴我們要平心靜氣、不要怨天尤人,雖然前世的事我們並不知道,但是一定要相信它「有」,不要相信它「無」,否則會產生忿忿不平之心。相信它「有」,至少可以解釋我們為什麼會變成目前的這個樣子,佛法的作用,就是要我們心平氣和、面對現象、繼續努力。
相信過去,就會相信現在;想到現在,就會想到未來,為了未來,我們一定要未雨綢繆,一定要有存好心、做好事的觀念,並付諸行動,這是因果的觀念。如果能將這樣的觀念讓自己、家人及世間所有的人享用的話,我們的社會自然就有安全、安定的保障,人心也會獲得充分的安全感。
所謂沒有安全感,就是經常擔心著不知道明天與後天會發生什麼事?或者對未來充滿了不安定感。
站在佛法的立場,一切唯心造。社會的好壞、個人的安危、家庭的和樂與否都與我們的心理活動相關聯,一旦觀念有問題,一切事都會有問題。
我們的心理要健康,不要總是東怕西怕,自己嚇唬自己,要相信生死有一定的原因,只要行得正、做得直,常存慈悲心,多念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心裡不擔心,就會得平安。
平安,是自己帶給自己的,不是別人給予的;同樣地,家庭的平安也不是你自己一個人可以給的。因此不要老是掛記家裡的不平安,只要照著佛教徒的本分去做,家裡一定會平安,如果老是擔心孩子不用功、不念書,希望師父加持、念咒,凡有這種人,我就會告訴他:「別擔心,每一個人都會有他一定的福報,許多從小不讀書的人,長大之後卻成為大老闆、董事長。孩子不想讀書,將來可能會回心轉意想要讀書,也有可能在他需要的時候,他會用功讀書。你可以替孩子念阿彌陀佛或觀世音菩薩的聖號,同時布施貧窮,供養三寶,為他培福祈福。」對兒女,應該鼓勵他們自己獨立起來,是應當照顧他們,但卻不要擔心他們;對事業應當有計畫有眼光,再加上不斷努力,但卻不用擔心成敗得失,這也是佛法講的因果觀念。
佛典已經把因果觀念闡述得很清楚,「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生死各人了」,就是至親眷屬,也無法彼此替代,各人有自己的前因,也各有自己的後果。現世是由前世來;未來是由現世去。如果存有這樣的觀念,就不會為未來擔心,不會為現在失望,不會因為目前的幸運而得意忘形。
(五)推廣法鼓山的理念
法鼓山的理念就是要把佛教的因果觀念傳遍到每個角落,而我們就是要將這個觀念透過法鼓山所產生的關係,讓每一位勸募會員或護持會員自己先體認,然後再將這些體認告訴自己的家人,並傳播給與自己有關係、沒關係的人,以及所接觸到的每一個人,讓每個人都能得到健康的心理、健全的家庭、康樂的社會及和平的世界,這就是人間淨土。不要把人間淨土看得那麼遙遠,只要多一點安全、安定感,人間淨土的感覺就會在我們心裡出現,這就是法鼓山的理念。
有人曾建議我要常常到各處講解佛經、開示佛法,他們為我計畫密集地安排全省各地的演講場次,他們說:「這樣可以一網打盡。」其實,我在臺北、高雄、臺中、臺南都舉辦過許多大型的演講,雖然每一場演講都會感動一些人,並接引一些人成為佛教徒。但是要佛法深植人心,並對法鼓山產生向心力,還是要踏實地從參與法鼓山運動的關係人著手。
每一位護持會員、勸募會員都是法鼓山的關係人,也就是法鼓山的鼓手,甚至也是代表著慈悲與智慧的佛陀化身,以法鼓山的觀念、精神去和他人接觸,這種效果比我一個人去演講來得更好,因為你們是面對面親自跟他們接觸,而且是許許多多的人,不厭其煩地和廣大的人群聯繫,接觸到這種方式的人,也比去聽一場演講更具實在感。
(六)推廣的方法
在接觸那些與自己不認識的人的時候,每一位推廣法鼓山理念的會員都要帶著文宣資料、小冊子做為接觸方法,並且要讓他們了解。當這些人閱讀之後,至少有一些人會將這些資料再傳給其他的人閱讀,或者以口頭轉告他人。透過文宣品及口頭的宣傳,力量將會更加強化。
我們要多花一點時間來關懷、慰勉法鼓山護法會的全體人員,讓每一位會員得到勇氣、加強信心,這也是推動法鼓山理念的最好方法、最佳途徑,更是最有效的管道。
我們要成為三寶的代表,要幫助釋迦牟尼佛來推廣佛法,我們真的是幫助釋迦牟尼佛嗎?不是,我們是幫助所有的人,其實,用佛法來幫助人,最後受益最多的就是自己。
法鼓山的理念就是要推廣因果觀念,因果觀念就是佛法的根本原則,也是幫助人間淨化的最好方法。
法鼓山的弘化工作
(一)教育與文化
1.教育方面:包括研究所、大學部、函授班、空中教學等。
教育,一定要分層次,雖然中華佛學研究所造就了許多人才,但是相當吃力,最主要的原因是沒有大學部,整個體制被架空了,沒有大學佛學系的畢業生做為佛學研究所的招生來源,而臺灣的各大學又都還沒有成立宗教系,也沒有佛學系,因此只有招收理工科、文史哲科、法商科、醫科、農科的學生,他們完全沒有佛學的基礎,以致求學的人辛苦、辦教育的人也很辛苦的局面。未來,在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之下,一定要設立大學部,使整個體制完整化。
大學部以下還要設立各種不同程度、方式的教學課程,包括函授班、空中教學,以及各科分等、分齡、長期、短期的訓練講習。設立短期、長期不同訓練班的宗旨,在於方便佛教界人士進修佛學。有些出家人因為各種因緣的不同,無法完成基礎國民教育,為了彌補他們失學遺憾及培育佛學基礎,故有設立各種不同層次及性質的佛學訓練課程的必要。
空中教學設立的因素在於使不能就讀法鼓山大學部或研究所的學生,可以利用各種教育設施達成進修佛學的願望。
2.文化方面:包括出版、編譯、圖書館、歷史博物館、國際會議廳。
在編譯方面,專門從事編寫及翻譯適合各種不同程度需要的課本、一般讀物、叢書、套書,並採取系列編輯出版的方式,以養成讀者們一本接一本讀佛書的習慣,使人人都成為具有佛學素養的弘法人才。以往的佛書,給人的印象是看不懂。佛經難懂是事實,不過我們要透過現代人的理解、語言、技巧,編寫出人人易懂、易讀的書籍。未來,法鼓山編譯部的職責,除了要出版精深奧義的經典外,也要兼顧出版普及於一般人的佛書,更要翻譯或改寫外文佛書。
編譯、出版之外,編輯工具書、學術、研究論集書籍,亦是重要的工作範疇,唯有鑽研學問,才能提昇佛教的學術地位及提高佛教的文化水準。佛教和哲學、歷史、藝術、文學、建築、地理、語言等都有關係,從佛教的立場再深入到各個領域做研究,可以擴大佛教層面,透過文化事業的傳播,佛教更可以達到可大、可久、可廣、可高的境界。
(二)修行和弘化
1.修行方面:包括集體共修與個人自修。
所謂共修是指集合數人、數百人甚至數千人,在一個道場內共同修持的修行方式。那最好能有一位師父帶領修行。個人的自修,則包括在各自家中的佛堂、獨立的房間、乃至日常生活中的行住坐臥的修行,換句話說,任何一個人在任何一個時地都能修行。
法鼓山集體修行及個人自修的硬體設施,包括大殿、講堂、禪堂、關房、寮房及露天修行的大廣場。未來,法鼓山的集體修行包含了禪七、佛七、持誦、念佛、拜懺等定期和不定期的活動。
2.禪七方面:除了舉行二、三十人小型的禪七之外,還會舉辦容納兩、三百人的大型禪七。過去,農禪寺不敢舉辦大型的禪七,只接受三十個人打禪七,後來漸漸增加到五十人,一九九○年夏季禪七,已增加到一百多人,由於大型禪七的效果不錯,未來將成為法鼓山的重點任務之一。
3.弘化方面:包括僧俗四眾的隨機攝化。
今後的佛教徒,不論僧俗,凡是三寶弟子,都應該修學佛法,以達成護持三寶、弘揚佛法的任務。在經過一段時間的信仰和體認之後,多少都會感受到佛法的利益,若能將這些利益和好處,轉述給他人,並且奉勸他人接受佛法,哪怕僅僅是勸人念一句阿彌陀佛,或念一句觀世音菩薩的聖號,都是做的弘化工作。
參與法鼓山研修、講習、打坐、念佛等各項修學活動的人,便是接受了弘化訓練的人,經過一定的過程,就具備了一定的弘化資格,例如教書、講經、演講、教打坐、指導禪修、領導念佛持誦、勸請信眾精進修行、接引眾生親近佛法。
弘化佛法,是所有三寶弟子的責任,這是每一位佛教徒都應當有的共識。
法鼓山護法會
(一)法鼓山護法會
1性質
法鼓山護法會是屬於一個獨立的護法組織,它不屬於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但它是為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的籌建、經費的籌募以及基金的籌措而設置。
此組織純粹是義務性質,沒有權利,只有募款的責任,沒有用錢的權利。所募得的款項交給中華佛學研究所董事會,並在《法鼓》雜誌上徵信。如有錯誤,應由當事人提出更正,這是董事會對護法會負責的作法。
在經費使用方面,中華佛學研究所設有董事會,董事長由我本人兼任,並由董事會祕書代表董事會處理會計、財務之工作。
2名稱之沿革
(1)理事會:一九七八年成立,設理事及護法委員。至一九八八年止,理事人數已到三百位。一九八九年改組,成員依舊,由楊正居士擔任理事長,護持人數更為增加,當時的目標是籌募款項做為中華佛學研究所的基金。
一九八九年四月在臺北縣金山鄉覓得一塊十八甲的土地(目前已增至三十甲),計畫將中華佛學研究所遷移至該處,該處目前已命名為「法鼓山」,為了籌措龐大的建設費用,將理事會再一次改組為護法會,原有的成員依舊,而增加了勸募會員和護持會員。
(2)護法會:一九八九年三月成立,六月召開會員大會,至一九九○年十月止,勸募會員人數共有四百多位,護持會員超過一萬五千人,每個月約有八、九千人繳交捐款。目前,由楊正居士擔任理事長,統籌理事會與護法會之各項護持工作之推展。
3會員組織
(1)護持會員:是護法會最基層的會員。其中包括每月固定或隨喜捐款及發心護持者。
(2)勸募會員:推廣勸募工作的人,稱勸募會員。
(3)小組長:依地區或個人意願將十數名不等之勸募會員合併為一組,選出一位擔任小組長,負責協調、輔導、聯誼等工作。
(4)勸募委員:負責輔導、聯絡、協調各小組,並進行協助小組長對勸募工作之推動,參與小組的聯誼活動,輔導各小組認識法鼓山之理念,了解各小組勸募工作進展之情況,反映各小組之意見等。
(二)法鼓山遷建委員會
1組織體系
(1)主任委員:由楊正理事長兼任。
(2)委員:由護法會各組組長、董事會的成員,以及護持會員中選出。
(3)顧問。
2工作性質
此會純屬決策的組織,負責發包工程及工程之推動,我在此會中不擔任職務,但此會與護法會之運作,均秉承我的理念,執行政策、推動工作都代表著我,也就是代表中華佛學研究所的董事長,現在董事長由我兼任,但我只有原則,不管細則,細則的工程及運作由遷建委員會擔當,一直到法鼓山全部工程完成為止才撤銷。
3工作推展
由六人所組成之執行小組則負責推展工作之進度,有任何事情需要協調,隨時召開臨時會決定,每三個月則召開全體委員之定期會議,審議重要議案。
4經費之使用
遷建委員會有用錢之權利,由董事會授權給董事長,董事長授權給遷建委員會以及辦公室人員。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02 法鼓山的方向:創建|法鼓山的創建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