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承擔法鼓山未來的使命
落成開山大典的感恩與勉勵
法鼓山一○二一落成開山大典圓滿完成了,其實原本規畫是於去年(二○○四年)落成,但因為硬體設備未盡完備,所以延至今年舉行;在這段期間,從策畫、演練到呈現的過程,足足歷經一年半的時間。值得欣慰的是,在落成開山系列活動之中,我們已經把法鼓山的特色、理念和精神,做了幾近於一百分的示範,使得國內外貴賓、教內外人士,以及臺灣所有的媒體等,都讚歎法鼓山帶給他們無比的意外和驚喜,而海內外信眾的向心力也因此倍增。特別是國際貴賓們回去以後,紛紛來信讚歎致謝!
在天主教百科全書一九○八年的版本內容裡記載,佛教已死,佛教已不再產生作用。但是應邀出席法鼓山落成開山大典的瓊安.琪蒂斯特(Joan Chittister)修女回國之後,在她自己所屬的天主教網站上發表一篇文章,文章內容質疑天主教百科全書的紀錄,並認為現在西方的一神教過於自大、狂妄和偏執,不像她所體驗的法鼓山,那樣包容、開朗和溫馨。這篇文章已獲得瓊安修女的同意,轉載於法鼓山全球資訊網英文網站上。這是一個代表性的例子,其他如泰國、日本、荷蘭以及東正教的宗教領袖等,也紛紛給了我們盛情的回饋。
因此,我除了要感恩我們團體各單位人員的盡心盡力,同時也要勉勵諸位︰我希望大家,一定要把一○二一落成開山大典中呈現出來的精神,在每一個人的生活中,持續地保持下去,並且發揚光大,這樣子才是法鼓山真正的落成、真正的開山。一○二一落成開山大典絕不是句點,而是一個開始。
開山的意義
開山的意義,有兩個層面。第一,向教內外宣告,法鼓山已落成,歡迎廣大的社會大眾來此接受淨化心靈的教育。但是下一步要做的就是,當社會大眾來到法鼓山,如何讓他們接收心靈淨化的理念,如何體認心靈淨化的方法,這就要靠我們規畫出一系列課程有層次地引導。法鼓山,不是一個觀光旅遊的景點,而是世界佛教的教育園區,如何真正發揮此一功能,需要我們僧俗四眾共同思考策畫。
第二,向國內外宣告,法鼓山的理念和功能,是協助全人類開發自心慈悲與智慧的寶山。這層意義,已在落成開山系列活動之中做了部分的呈現,但這只是一個開端,開啟我們和國際的接觸,也讓國際人士了解我們。
四種環保的著力點
我們在落成大典中所展示的和諧、親切、禮貌、有規律、有威儀,即四種環保運動的落實,不僅要持續下去,更要普遍地推廣宣導,深入社會各階層。這才是一個好的開始。
四種環保的著力點在哪裡?即「大學院、大關懷、大普化」三大教育。此三大教育不是各自為政,乃是三個連體的嬰兒,彼此生息相通、共生共榮。
我們的大學院教育,目的不僅是造就學究式的讀書人、學者,乃為大普化、大關懷培養專業人才,厚植大普化、大關懷的實力基礎。我也期許在法鼓山體系中的每一位僧俗四眾,都是大學院教育的支持者與參與者,也都是從事大普化及大關懷教育的當然成員,否則建設人間淨土,便會淪為空洞的口號。
三大教育與四種環保,二者互為體用,乃是一體的兩面,唯有以三大教育為著力點,來推動四種環保,才是真正實踐和推廣法鼓山的理念。
法鼓山存在的意義
有人說︰「聖嚴法師是法鼓山的創始人,是靈魂人物,但他已垂垂老了,不僅一生多病,近年來也連連發生大病,一旦他往生了,法鼓山這個團體還能繼續存在嗎?」
我想告訴大家,釋迦牟尼佛八十歲涅槃,孔子尚不到八十歲,耶穌僅三十三歲,因為他們有弟子門徒忠心服膺他們的身教言教,實踐宣揚代代不絕,所以他們的教團和道統也與世常存。佛教是以佛所說的依法住、依律住,等於依佛住。律,是僧俗四眾的生活規範;法,是修行的觀念和方法。釋迦牟尼佛涅槃以後,他的弟子五百羅漢結集他的法藏、律藏,而由僧團實踐他所訂下的生活規範及自利利人的正法,使得佛教一代一代地往下傳。如今,距離世尊住世的年代,已近二千六百年了,但是佛的觀念和方法,卻仍舊遍傳著當今的全世界。
法鼓山的存在,不是依靠硬體建築物的雄偉,也不是依仗堅強的組織和精明強勢的領導人,而是我提出的理念,大家是以理念的認同和實踐推廣而進入法鼓山,所以大家不必擔心人亡政息,只要尚有僧俗弟子堅持實踐法鼓山的理念,法鼓山便會永遠存在。即便已經無人推廣,只要有一位聖嚴法師曾經倡導的人間淨土、提昇人品和四種環保,有人根據文獻推行,法鼓山又會出現。
因此,我們共同的理念才是法鼓山的靈魂,只要你們自己對法鼓山的理念有信心,這個團體便會因你們而存在、光大。
普及化、國際化、年輕化
面對新的時代,希望有新的作法,作法可以推陳出新適應環境,但是理念、目標、方向不能改變,一改變就不是法鼓山了,因此未來我們有三項必須努力的方向。
第一,要普及化。佛教一定要走入人間,走入大眾,不能曲高和寡、孤芳自賞,或是自己關起門來做學問、了生死,或者專門去奔走權門,雖然自稱是大乘,但在宗教情操的表現上,還不如小乘。這種消極、逃避而與社會脫節的心態,正是中國佛教的悲哀。
佛教如果跟社會脫節,不去關懷社會大眾的疾苦,慈悲心和智慧如何增長?如何運用?智慧一定要運用在人與人的互動,處理複雜問題時而不起煩惱,就是智慧。關起門來念佛、了生死,這是自私,也談不上自利,既沒有智慧,也沒有慈悲,根本不能解脫,這與佛法,特別是大乘佛法的精神是相違背的。
佛教的危機相當多,舉例來說,佛教徒的父母通常不會接引自己的孩子學佛,多半是讓孩子長大了自己選擇信仰。但是,既然認為佛教是很好的,為什麼不影響孩子也信仰佛教呢?現在我們有好多居士的孩子是不信佛教的,那是因為你們沒有感動、沒有輔導你們的孩子信佛教,將來卻要法師來教導你們的孩子學佛,這樣,法師豈不是太辛苦了!我們佛教徒,若不能將學法、護法、弘法,視作每一個人的基本責任,佛教到了二十二世紀,很可能在地球世界會有消失的危機。
第二,要國際化。漢傳佛教的法師人才本來就少,尤其很少出席國際會議,即便出席國際會議,也不會使用國際語言;或者具有國際語言,卻不敢主動發言,無法言之成理,言之有物。每次到了國際場合,看到漢傳佛教如此沒落,我真是憂心忡忡!
目前世界的宗教領域中,幾乎都是以三大一神教為主,他們有組織體系、有財力、有人力,有龐大的族群為後盾,甚至有政治力的支持;每次國際會議中,縱然有佛教代表參與其間,也不太有發聲和影響的力量,這是佛教的危機。
因此,未來必須從佛法民間化、普及化、大眾化以及國際化方向去努力,才能挽救佛教可能滅亡的命運。
第三,要年輕化。過去世界潮流是十年一更迭,現已縮短成五年。一個團體如果十年之內沒有吸收及培養出新的人才、傑出的人才,這個團體就是老化、退化了,就是團體的危機。
我們一定要從各層面去接引年輕人,培養、重用年輕人。如果沒有青年的活力,團體很快就會被時代社會淘汰。現在法鼓山有僧伽大學佛學院、中華佛學研究所,以及將來的法鼓大學和佛教研修學院,都是為了吸收及培養青年。年輕的人才進來以後,要給他們法鼓山的理念、方法和法鼓山的教育,成為下一代的接棒人。
身為宗教師的責任,就是要培養年輕人和接引還沒有成為佛教徒的人。只要能夠培養新人,不必擔心自己沒有路走。在法鼓山,本身就是保障,只要奉獻,每個人都是有用的人。在法鼓山,只有任務的分配,沒有職位的大小。
我們現在已經成立一個青年部,這是我們的希望,我們的未來。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02 法鼓山的方向:創建|法鼓山的創建|法鼓山要做對世界有用的事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