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02 法鼓山的方向:創建|法鼓山的參學與導覽

聖嚴法師

法鼓山的參學與導覽

參學禪修的原則和方法

今天這堂課,並不是要講什麼大修行方法的指導原則,而是講「參學禪修的原則和方法」。

法鼓山每個人都應該知道,我們既然名為「世界佛教教育園區」,並以「心靈環保」、「漢傳禪佛教」為首要的弘法重點,便是希望每位來到法鼓山的人,不論是佛教徒或非佛教徒,都能體驗到法鼓山禪修的觀念和方法,感受到法鼓山與其他觀光景點不同;不論來山的時間長短,都能有收穫,離去以後還可以回味,並在平時的生活中有些用處;這樣才是真正發揮了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的功能。

一、引導正確的參學心態

由於來山上參訪的人,多半是九點以後才陸續到來,因此導覽菩薩也大約是九點到齊,特別的日子則提早於八點準備。

九點過後,訪客陸續抵達;有的停留一、兩個小時,有的留下來用午齋;有的用完齋就離開,也有的繼續參觀,但是到了下午五點,天色已晚,就一定要請大家下山了。

(一)觀念的建立

凡是有人來參訪,不管來山幾小時,當他們在大停車場下車之後,導覽菩薩的工作也就開始了。

導覽的職責,第一,要引導訪客建立參訪法鼓山的認知,也就是用什麼樣的態度來體驗法鼓山?首先,要告訴他們:

法鼓山是「靈山勝境」,是「北臺灣第一聖地」,是「觀世音菩薩道場」。既然來到第一聖地的寶山,請大家不要空手而回,不管時間長短,都能夠有收穫——這是我們希望奉獻給諸位貴賓的禮物。

諸位上法鼓山來,請將山上的一草一木,當成菩薩;不論見到任何一位法師、任何一位居士,都能夠合掌。合掌是佛教徒表達禮敬的一種方式;能夠尊敬別人,就是尊重自己。如果是第一次來,不習慣合掌,點頭致意也可以。

法鼓山是一處清淨的佛教聖地,請大家用心體驗這種清淨的氛圍,這是世俗環境不容易有的體驗,我們叫作「淨化身心」,對你們是有幫助的。如果諸位不能有此體驗,那是很可惜的,等於白來一趟了。

如果是其他宗教的信仰者,您的信仰也很好,跟來法鼓山是沒有妨礙的。但是上法鼓山來,希望您能尊重這裡是佛教聖地,看看佛教有沒有值得參考的地方,並不是要教您改變信仰。

經過這樣的引導以後,人們來一趟法鼓山,對佛教的印象可能就會改變,看法也會改觀。

(二)體驗的方法

其次,要提醒來訪的菩薩:上山的時候,沿途要注意什麼?如何欣賞法鼓山?該怎麼走?該怎麼看?該怎麼聽?

方法之一:如果是佛教徒,請他默念「觀世音菩薩」;如果是非佛教徒,請他留心自己的呼吸,留心自己的腳步。

方法之二:建議菩薩一路上練習聽溪、聽風、聽雨;聽的時候,不去思考、不給名字、不給形容、不給比較。練習看水、看樹、看花、看一路的景色;看的時候,不去思考、不給形容、不給比較,也不給名字。上山、下山都用這種方式,實際上就是修行。以上這些提醒,即使只有一個人,或是只停留一個小時,都不能省略;如果是一群人或是一個團體,那就需要有一位導覽菩薩來引導。這樣每個來法鼓山的人都會有收穫。這是最基本的。

這是關於參訪的心態和體驗方法,我再重複一次:

歡迎諸位來到法鼓山,這裡是「靈山勝境」,是「北臺灣第一聖地」,是「觀世音菩薩道場」。

在上山的過程中,請大家能夠保持安靜,不要交談,不要喧嘩。走路的時候,慢慢地走,體驗自己的腳步;慢慢地走,欣賞這裡的環境。一邊走路,一邊心中默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如果不想念觀世音菩薩,體驗自己的呼吸,或是體驗自己的腳步也可以。

沿途所見的一草一木、一水一石,請以尊敬心來對待;不論見到任何一位法師、任何一位居士,最好都能夠合掌。合掌是佛教表達禮敬的一種方式,能夠尊敬別人,就是尊重自己。

如果是其他宗教信仰的朋友,合掌的動作做不來,那就像平常見到人點頭致意也可以。諸位到了法鼓山,不妨看看佛教有沒有哪些地方值得參考,哪些地方可能對你們有用,並不是要教您改變信仰。

從大停車場上山的一路上,請大家練習聽溪、聽風、聽雨;聽的時候,不去思考、不給名字、不給形容、不給比較。練習看水、看樹、看花、看一路的景色;看的時候,不去思考、不給形容、不給比較,也不給名字。上山、下山都用這種方式,就是在修行。

法鼓山是清淨的佛教聖地,希望諸位都能在這裡體驗身心淨化的好處,不要把俗世的塵勞帶上山來。山上沒有塵勞,諸位如果見到塵勞,那是諸位帶來的。在這處靈山勝境,北臺灣第一聖地的觀世音菩薩道場,請大家能夠用心感受,這是世俗環境不容易有的體驗,對你們是有幫助的。所謂「入寶山莫空手而回」,法鼓山想要奉獻給諸位的就是這些,如果諸位到法鼓山卻不能有此體驗,那就很可惜了。

二、導覽以攝心、安心為要

(一)導覽人員不是導遊

通常來參觀的人,都是抱著遊覽的心態和期待,和朝山禮拜的人不同。因此導覽人員要留心,千萬不可把自己當成旅遊團的導遊,一路拿著麥克風,介紹這是什麼、那裡又是如何,講個不停。我們有導覽手冊,手冊上已有簡介,請訪客自行參考導覽手冊即可。

諸位不是導遊,而是代表法鼓山形象的導覽人員。諸位最要緊的不是介紹景觀,而是告訴每個來山的人如何欣賞法鼓山;當來訪的民眾散心雜話的時候,提醒他們要用修行的方法體驗、觀察。修行是用耳朵聽、用眼睛看、用身體體會,不用嘴巴講。一開口講話,心就散了,也會影響其他參訪的人。

從大停車場到遊覽車平台的這一段路上,如果導覽菩薩一開始就能幫助訪客建立正確的參訪心態,給予體驗的方法,那麼這一路上,他們就能感受到法鼓山的氣氛,是非常地寧靜、安靜,非常地可愛,這是其他地方難有的體驗。

(二)先說明參觀動線,現場不再講解

進入遊覽車平台後,通常是帶菩薩們至簡介館觀賞法鼓山簡介。播放影片之前,先告知影片名稱、內容大要和時間長度。看完之後,可以示範幾種坐姿動作,然後說明後續的行程動線。例如,依序概說即將參訪的定點、面對佛像的態度、每個佛殿的規矩等。

這些叮嚀在簡介館先說明清楚,不要到了大殿、開山觀音或祈願觀音殿現場才講,否則,容易破壞殿堂神聖莊嚴的氣氛。如果是來山兩、三小時以上的訪客,就在簡介館說明;如果只來山一小時,可能就沒時間提醒了。

(三)照顧隊伍的次序與安靜

我們到國外參觀一些神聖的宗教建築時,在還沒有進去之前,管理人員或者神父、修女等神職人員會在殿外講解,講解後進入殿堂便安靜下來。歐美如此,可是在東方社會,經常看到導遊人員率團一批一批進來,結果參訪現場立刻成為鬧哄哄的菜市場。因為現場參訪客多,講解的人也特別多,造成環境非常嘈雜,而隊伍也容易因此走散。本來這一隊是某某帶的,結果留下聽他講解的只剩兩、三人,其餘都走散,聽別人介紹去了,後續行程的隊伍便零零落落的。因此,導覽人員要特別留意參訪隊伍的次序。

在進入每一個聖殿、每一個景點之前,請菩薩先看過導覽手冊的說明,掌握參觀的重點;到了參訪現場,再由導覽人員引導他們看,看完以後帶著離開,現場是安靜的。就如在開山紀念館,特別是在瓔珞關房前,很多人站在那裡指指點點,影響了參訪的秩序。其實關房的展示物都很清楚,不外是被子、衣服、蚊帳、床鋪、桌椅、板凳、書、架子,和幾隻小老鼠和蛇,關房外還有文字說明立牌,請大家安安靜靜地看,不需要討論。

導覽人員要照顧好參觀隊伍的秩序,請菩薩一邊參觀,一邊默念「觀世音菩薩」。山上的每一個地方都是神聖的,每一件展覽品,都可當成是觀世音菩薩的法器。如開山紀念館就是展示法鼓山的法脈傳承和大修行人的生活遺物,都是具殊勝意義的神聖法物。一邊看,同時默念「觀世音菩薩」,這樣一路下來,心是非常安定的。此外,也要提醒走路的時候,不管在哪一殿,腳步要放輕,像開山紀念館的地板已有好幾處磨損,所以要請菩薩的腳步放輕一些。

在我們山上,不論室內或者戶外,一個地方、一個地方地參訪,就是心靈環保的體驗課程;在參觀的過程中,導覽人員最重要的是帶大家調身、調心,身體的動作不粗魯,心便能安定。有些父母可能會帶著小孩子一起來,小孩子調皮喧嘩的時候,就對他做個「噓!安靜」的手勢。現在的小孩子很聰明,你給他做個手勢,他就不講話不吵鬧了,而父母看到導覽人員的示意,也會順勢教導自己的小孩守規矩。不要怕小孩吵鬧,小孩子吵鬧就輕聲提醒他念「觀世音菩薩」。

三、面對佛像的態度

(一)問訊、禮佛

進入佛殿內,要勸請參訪者禮佛,不想拜、不習慣禮拜的人,至少應行三問訊禮。蔣介石總統是基督徒,他到寺院雖不會跪拜,但是他一定脫帽行三鞠躬禮。我們希望每位來山的訪客見到佛像,都能夠行三鞠躬禮或者問訊,最好是能夠禮拜。如果是佛教徒、三寶弟子,則請他們禮拜。

另外,我們在佛前是不燒香的,以後可能會供花,在每一尊佛像前或是三門口設花攤售花。在東南亞一帶,許多宗教聖地都有獻花的作法。因為不燒香,很多人覺得空著手,好像少了些什麼,所以用花供來代替,讓來訪者可以在佛前獻花、供花。

現在山上禮佛的地方,主要是大殿和祈願觀音殿。我再提醒一次:在殿內是沒有聲音的。可以輕聲念「阿彌陀佛」、念「觀世音菩薩」,也可以拜佛。如果不想念、不想拜的人,請他們體會殿堂安靜、莊嚴的氣氛,看看建築、看看佛像,心也會定靜下來。大殿是神聖、莊嚴、清淨的地方。原則上,大殿只開放外殿的區域,內殿不可進入。導覽人員帶菩薩進入大殿以後,要站在前面,讓他們看到你。如果有人看到鐘鼓躍躍欲試,一定要制止。

西方的大教堂,其建築都很高、很大,教堂內非常地空曠,而神殿上通常只有一個十字架。可是人們進入之後,自然而然會安靜下來,如果有人出聲,周遭的人就會對其投以異樣的眼光。在教堂一片靜謐、莊嚴的氣氛中,就會感覺到自己跟神很靠近,好像神就在周圍。我希望山上的大殿也能營造出這樣的氣氛來。

(二)繞佛、繞鐘

到了開山觀音、來迎觀音公園,要勉勵菩薩們先拜佛,然後合掌右繞三匝,人多的時候則右繞一匝。右繞是順時鐘方向緩緩地走,一邊合掌,一邊念「南無觀世音菩薩」。

到藥師古佛公園,一邊在佛前繞,一邊念「消災延壽藥師佛」。到了法華鐘樓則是繞鐘,一邊右繞,一邊念「南無法華會上佛菩薩,南無妙法蓮華經」。

在山上參訪的過程中,沒有一個地方不是攝心、安心的道場,沒有一個當下不是教人攝心、安心的時刻,這是我們禪修道場的特色。

四、用齋的規矩

進入齋堂用午齋以前,導覽人員要先說明:「現在要進入齋堂了,齋堂就是飯廳,齋堂有吃飯的規矩,請大家遵守。」因為一批一批來參訪的人,不可能同時進齋堂,次序會有先後,諸位不要進了齋堂才講規矩,否則會干擾齋堂秩序。

進入齋堂前,先說明用齋吃飯的規矩,至於吃飯的姿勢是不是很標準沒有關係。吃飯的時候不講話,每吃一口飯,每吃一口菜,專心一意地體驗;每喝一口湯,每吃一片水果,都心懷感恩。感恩誰呢?感恩生產者,感恩布施者,感恩一切眾生,感恩三寶;同時也感恩自己有這份過去世修來的福報。福報是愈用愈少的,對過去世修來的福報要感恩,用了福報以後,要多布施、多結善緣、多種福田。

吃飯的時候不講話,用心體驗每一口飯菜的味道,一邊吃一邊感恩。試想全球六十五億人口之中,有十幾億人吃不飽,而我今天尚能有飯吃,豈不感恩!不一定在法鼓山吃飯才體驗、才感恩,回家以後也要練習。如果在法鼓山吃一頓飯而學得修行的態度、修行的方法,他的人品、品格自然會提昇。

用完齋後要感謝。怎麼感謝?就是打齋,歡迎大家來布施、修福報。有的人認為法鼓山供餐是免費的,吃過飯掉頭就走,勸他們打齋布施,他們還覺得驚訝:怎麼到廟裡吃飯還要給錢?這個時候要告訴他們:「布施是為自己種福田,也是與人結善緣,錢多錢少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一份心。」布施打齋的菩薩,我們會貼出一張打齋功德榜,有的人不想具名也無妨。

五、法鼓八式動禪

如果是一整天的參訪,導覽人員在用齋前先說明集合的時間,菩薩用過午齋後,可以有一段自由的時間在山上走走、看看。集合以後,就可以開始帶八式動禪。

八式動禪的重點不在動作,而是放鬆的功能。現在八式動禪的動作,很多人都在用,他們不稱八式動禪,叫作「瑜伽操」、「八段錦」。我們則是攝取各種運動之中的體態、姿勢,推出「法鼓八式動禪」,特別強調紓解身心、放鬆身心的功能。

帶了八式動禪以後,再把上午所教的走路的方法、聽的方法、看的方法再複習一次;如果時間允許,就進行「即景修觀」。

六、即景修觀

大家要知道一個原則:修行是無一樣不叫作「觀」。修行就是「觀」,禪觀也是「觀」;不管是大小乘的修行法,不論次第禪觀或禪宗的話頭、默照,通通都是「觀」。「觀」是基礎的修行原則。

什麼時候「觀」?有的人認為打坐、盤腿,就是在觀心、觀鼻,其實修觀並不是那麼狹隘。一般的人,平時不容易打坐、沒有時間打坐,仍然可以修「觀」。過去我們知道有慈悲觀、因緣觀、五停心觀、數息觀等,現在我在山上指導禪修,不管是樹葉、草葉,或是水、風、雨、陽光和霧也可以觀,甚至是颳颱風,都可以觀!在我們山上,任何的景物與對象,都可當成「觀」的體驗主體,這就叫作「即景觀心」,也稱為「即景修觀」。

八式動禪也是「觀」,觀自己身體的動作,是不是放鬆。修觀的首要條件就是把身體放鬆,放鬆之後,無論看什麼、觀什麼,都會覺得另有意境,與平時的感受不同。如果身心不能放鬆,不論看到什麼、面對什麼,都是煩惱,都是對立。如果身心能夠放鬆,你跟環境不會對立,而是統一的,不會把環境當成對象,不易生起各種好惡喜厭等情緒,即使有這些感觸,也會漸漸清淨、減少。身心放鬆之後再來觀景,就不會和環境對立。

現在山上有許多地方都可以修觀,而且在各種天候狀況下,都有適應的修觀方法。修「觀」的原則,就是「放鬆」身心,放鬆以後,就不會和觀的對象對立,而身心和環境統一,這個時候就是進入了三昧;到了念念統一,就是入定了。很多人以為三昧不容易練成,其實三昧的境地有深有淺,只要身心跟環境統一,就是進入三昧,有的人善根深厚,一練即成。

很重要的一點,諸位導覽人員帶領的時候,一次只給一種方法。八式動禪做完以後,只教一種觀的方法,然後帶菩薩放鬆、體驗、觀;再次地放鬆、體驗、觀。一次一次反覆交錯練習。如果覺得身體有點僵硬,再做一次八式動禪。這樣半天下來,身心都會調柔。

(一)聽溪

修觀的方法,第一種是聽,用耳朵聽。山上特有的聲音是水聲,我們有「聽溪禪」。明朝憨山大師有一次坐在茅篷前一座臨溪的小橋上聽溪水,他一直聽一直聽,聽得忘掉了自己,就這樣聽溪聽了一夜。他已經忘掉時間,而入了三昧、入了定。如果你和溪水的聲音合而為一,身體的負擔就不存在,心的妄念也不存在,你和環境就不會對立,坐在那裡不會累,而能夠一直坐下去、一直坐下去。

諸位有沒有在山上享受過這種聽溪的經驗?我想大概沒有耐心。沒有耐心的原因是身心沒有放鬆,身心沒有放鬆,所以坐不了多久就覺得背痛、腰痛、腳痛,怎麼坐都不舒服,聽溪也聽不成了。聽溪的時候,不去理會身體的反應,頭痛、腳痠、腿麻,什麼都不管,一心一意只是聽溪,這是修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的法門,從耳根而入三昧。

聽水聲的時候,不是用耳朵刻意去聽,那樣會愈聽愈煩、愈聽愈累,甚至會耳鳴,因為聽得太過用力。聽的時候,耳根是不費力的,不是張大耳朵去聽,而是聲音自然而然進入耳朵;就好像經過一間餐館,沒有特意要去聞食物的香氣,可是食物的味道卻自然飄送我們的嗅覺之中。聽聲音也是如此。不刻意去聽,不刻意去聽聲音的旋律、聽聲音的大小、聽聲音的遠近,通通不需要。只知道有聲音,甚至開始的時候只知道是水聲,但是漸漸地,不再在意那是水聲,而是有一種聲音在耳朵裡面不斷、不斷持續下去……,這個時候,心就安定下來,心安定以後,身心才能跟水聲合而為一。

至於聽水聲的時候,什麼姿勢最好?坐著、站著,任何姿勢都可以。比較容易安定的是坐姿,不一定是盤腿打坐的姿勢,而是看哪一種姿勢坐得安穩就怎麼坐。

聽水聲的好處是水聲是連貫、不中斷的,但是連貫、不中斷,並不等於水聲的大小、水聲的頻率完全相同。水聲還是有大小、強弱之別,但是聽的人不去分析,不去研究,以平等心、平常心來聽,不以選擇心聽。諸位練習聽水聲的時候,可以十五分鐘為一單位。

(二)聽雨

如果是下雨天,無法到溪邊聽水聲,那就在室內練習聽雨。

聽雨的原則,和聽水聲是相同的。如果下大雨,大雨不停下著,很可能聽了一段時間會覺得厭煩,不妨在過程中安排經行。現在山上可利用的室內空間有祈願觀音殿和大殿的副殿,沒有活動的時候可以使用。晴天到戶外聽溪,下雨就在室內聽雨。

(三)觀水

另外一種「觀」,是用眼睛看。山上的法印溪和曹源溪沿溪有好幾處水瀑,水量雖不大,卻都很美,我們可以藉此來練習觀水;另外,祈願觀音殿後面的水幕,也可用來修觀。

觀水的時候,因為只有一幕水景,所以容易單調,因此要提醒菩薩們先把身體放鬆,放鬆以後再來觀水瀑。

觀水瀑的方法還是一樣,一心一意只觀水瀑,其他都不理會。有的人心是亂的,如果教他看、教他聽都做不來,這時候可以教他念觀世音菩薩、數呼吸。如果念觀世音菩薩也念不下去,數呼吸也數不來,那就教他數手指頭——念一句「阿彌陀佛」,數一根手指頭;念一句「阿彌陀佛」,數一根手指頭,這樣數著數著,心也會定下來。這是輔助的方法。

(四)觀風

一到風季或者颱風時節,法鼓山上的景致非常優美,風是非常具藝術性的一種律動。過去我住男寮的時候,從方丈寮的窗前,就能看到一片竹林和樹梢,颳颱風的時候,就看到它們像是在風中起舞,非常有致,往往我一看就是半小時甚至一小時捨不得走,就站在那邊欣賞。

風是看不到的,我看到的是竹梢和樹枝受風搖撼產生的律動,那個律動是一致的,而且每次變化的形貌都不同。就像是欣賞風的一場優美舞蹈,首先看到它優美的姿態,漸漸、漸漸看到它是整體、連貫、一片無差別的景致。看到這幕景致,我就不想離開了,就在那裡一直看著,這是非常享受的事。

植物是受風搖動,但是我看到的卻像是植物在搖風,只看到植物的搖動。因此觀風,實際上看的是植物、草木等搖動而知有風,它們是一體的;觀的人跟它們也是一體,不是對立的,那也就是進入三昧。

其實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觀風。例如在方丈寮,室內室外都擺了好幾盆蘭花,只要風輕輕吹過,蘭花的葉子,多也好、少也好,就像是在跳舞。這也可以觀風,風強則葉子的律動大一些,風弱則蘭葉的擺動小一些。就這麼一直看下去,也會入定的。

不論是外邊的大環境也好,小環境裡的小天地也好,只要有風,就可以修觀。即使是一根羽毛,只要有風,就能見到羽毛輕飄,也可以觀風。也許有人會斥為無聊,其實只要能夠幫助自己練習身心跟環境的統合,都可算是修行的方便法。

(五)觀霧

還有一種是霧中修觀。冬、春二季,法鼓山上經常起霧,大霧一來,山上的能見度驟減,蒼蒼茫茫的一片,景致很美。在霧中,看不到風吹樹搖,水聲則依然可聽。

中國古詩云:「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1道師者在林間採藥,可是霧太厚太濃,什麼也看不清,找老師不知從何找起。

我再舉一個例子,法鼓山三面環山,我們附近有一座山系,被我喚為「雙面觀音峰」,天晴的時候,山形清晰可見,一旦霧起,就只看到一片灰濛濛的水氣,雖然山色隱於迷霧之後,我們知道——山就在那裡。

觀霧,就是觀霧的背後,霧的背後有山,霧的另一端有太陽。就像我們的心,原來是清淨明澈的,可是煩惱生起的時候,心就變得渾沌。如果在煩惱的當下,能夠去觀想自己本來清明的心,煩惱只是一時的,而能不被煩惱攪動,就是一種修行。

因此觀霧,就是從霧中去觀想另一端的太陽,清清楚楚知道在迷霧之後,所有的景致都在,只是一時被迷霧所障看不到;雖然看不到,可是你相信風景就在那裡。這樣就能不被迷霧所擾,而你的心,就是跟霧起之前、霧散之後的景境合而為一。

觀霧並不是說,我們的心跟迷霧一樣,成了糊塗心,什麼也看不到,那很糟糕,一下子就打瞌睡了。霧只是暫時的假象,霧起的時候,背後依然有陽光;霧起的時候,背後的景致依舊,只因霧濃,所以我們一時看不到景致。觀霧要能不被霧障,這是需要有工夫的,一般人比較不容易做到。

七、只給一種方法

以上各種修觀的方法,最容易的是聽溪、聽水、觀風和觀雨,這些資源在山上都很豐富,任何時間地點都可以觀,在祈願觀音殿可以聽水,在曹源溪、法印溪的臨溪步道上可以聽溪。

我看到我們的信眾、義工們,經常一早就在臨溪步道上散步,散步的時候,究竟是「散心」或「鍊心」?散心和鍊心不大一樣,散心是鍊心的一部分,如果心不能放鬆,不能散心,也就不容易鍊心。

我希望諸位早晚在溪邊經行,經行就是在修行。我們看佛經,經常出現釋迦牟尼佛與弟子們「飯食經行」的生活記事,為什麼吃飯以後要經行一下?因為經行就是一種修行,不只是散心而已。

我再強調一次,在一天的參訪行程中,導覽人員帶領「即景觀修」時,應只給一種方法,不要因為方法多,索性全部都教,這對參訪菩薩無益,也不符合我們的本意。我們希望大家來山一趟,都能從導引中確實體驗到心靈環保的內容與它實際的好處。祝福大家,阿彌陀佛。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02 法鼓山的方向:創建|法鼓山的創建|為什麼法鼓山的鐘以《法華經》銘文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02 法鼓山的方向:創建|法鼓山的參學與導覽|法鼓山全山導覽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