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02 法鼓山的方向:創建|法鼓山的參學與導覽|法鼓山全山導覽

聖嚴法師

法鼓山全山導覽

這次課程,主題是法鼓山的全山導覽,可做為平時的導覽準則。現在法鼓山受到社會大眾高度的認同,人們嚮往到法鼓山參訪,但是他們來山一趟,究竟能帶回什麼?那個令參訪者共同的、深刻的印象是什麼?對他們有什麼用處?如果參訪者僅僅隨意走走,這和到其他道場有什麼不一樣?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究竟有什麼特別之處?能夠貢獻給訪客的好處是什麼?這是我們上這堂課最重要的一個前提。

法鼓山的導覽,依其類別,可分作「預備導覽」、「全程導覽」和「定點導覽」。

一、預備導覽

所謂預備導覽,就是正式導覽之前的預備工作。

(一)醞釀朝聖的心情

我們到任何一個神聖、宗教氣氛濃厚的地方訪問之前,心情一定會受其影響。例如,我在一九九一年曾參訪五台山,尚未出發前,只要一想到五台山是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是文殊菩薩的道場,就懷抱一種朝聖的心情準備著。因此,當到了五台山山下,見到路旁一塊立牌上寫著:「五公里,五台山。」這個時候,我們的心情馬上肅靜下來,開始念著「南無文殊師利菩薩」的聖號。到其他聖地也是一樣,距離目的地愈近,心情就愈神聖。

這就是讓人有心理準備。我希望所有來山參訪的民眾,都能有這種預備、期待的心理;從看到公路上的指標開始,知道法鼓山近了,心情上開始不同;當看到聯外道路口的山徽石,知道法鼓山到了,心中自然生起一股崇敬感,我希望每位來山的訪客都能抱持這種心態。如果是團體來參訪,一開始就要跟對方聯絡的窗口講清楚。

(二)建立鮮明的第一印象

過去我們常說:法鼓山是一處教育的環境,是世界佛教教育園區,但是並沒有把我們在宗教信仰上的地位建立起來。我在二○○六年底寫了一副對聯「來法鼓山觀音道場,參北臺灣第一聖地」,現在已設計在《法鼓》雜誌的刊頭上。起句的「來法鼓山觀音道場」,就是把法鼓山跟信仰結合在一起,凡是有人來參訪,就要告訴他們法鼓山是觀音道場,到法鼓山,就是來接觸、親近觀音道場;對應的「參北臺灣第一聖地」,則是我們的定位,在桃竹苗以北地區,應該沒有像我們這樣規模的道場,所以稱為「北臺灣第一聖地」。

這是讓人在心裡立即產生一個深刻的印象——「法鼓山是觀世音菩薩道場,是北臺灣第一聖地。」

(三)事前提供導覽手冊

如何把法鼓山的第一印象建立起來?首先就是要發給導覽手冊。

凡是有團體預約參訪,就提供導覽手冊,讓訪客先閱讀。實際來訪時,看到法鼓山的山徽石、靈山勝境石,他們的心情就會非常恭敬,以敬仰的心進入法鼓山。原本我希望交通管制站設在靈山勝境石立處,讓參訪者先下車,車子再進入停車場。如此,一車一車的車長就在車上提醒即將進入靈山勝境,聖地的氣氛馬上油然生起。

至於個別來訪的人,則是另外一種作法。當小客車到了靈山勝境石,下車後,先在停車場或者其他平台之處,為他們說明導覽手冊的重點,介紹參訪路線,例如第一站到哪裡,有什麼要注意的;第二站到哪裡,要注意些什麼,一站一站說明。全程參訪大概是五、六站,這五、六站,就是一個完整參觀路線的完成。如果訪客還有時間,則可安排其他行程,或者就是一天的課程。

(四)提昇整體導覽的層次

不管到山上的任何景點,也不論參訪人數的多寡,都要保持安靜,參訪的時候不講話,導覽人員也不講話,這一點我們平時就要做到。

諸位若曾參觀過國外知名大教堂或者文化博物館都會知道,裡面是不會有聲音的。一些大型的展覽會場,現場會有導覽人員,每一個點、每一個房間、每一間展示室,都有專人在照顧著,但是那些人不會向訪客介紹說明。

原因是什麼?第一,現場有示意圖,同時備有導覽手冊,民眾在入館前已經知道展覽的大致內容,同時會場裡提供多種語文的書面導覽,有英文、法文、日文簡介,有些地方甚至也提供中文的書面資料。可惜的是,法鼓山自落成以來,始終沒有關照到這層服務,一方面固然是人員不足,一方面也是觀念和常識的缺乏,不夠積極。

我希望法鼓山能真正成為一處宗教聖地,不僅在國內具示範作用,也能與國際宗教聖地的參訪水準齊平。換句話說,我們的導覽作業,一方面要讓國人領受國際高層次文化推廣的作法,另方面也要讓國際人士來山參訪時,沒有語文的障礙。我們的目標是與歐美先進國家看齊,請不要拿參訪印度、尼泊爾等地的經驗來比較,當地什麼導覽也沒有,就是讓人參觀原始的聖蹟。法鼓山的導覽解說,目標是國際化,將一個國際性宗教聖地的軟硬體設施,完全發揮出來。

現在中國大陸有一種制式的導覽,每一間寺廟、每一個景點,都有一份簡式導覽手冊,彩色印刷,但內容不甚豐富。其實園區的導覽並不複雜,只要一份簡明導覽手冊,就可讓人一目瞭然。我的想法就是提供一條參訪路線圖,把路線、定點標示清楚,告訴大家到哪個景點有哪些內容可看?另一處景點的重點又是什麼?只列出開放參訪的區域,不標示不對外開放的空間。導覽手冊就是要給人便利,讓人一看就懂,一清二楚。

二、全程導覽

全程導覽,也就是每一個定點導覽的串聯總合。以下將介紹各定點導覽的重點,首先說明全程導覽應掌握的原則。

(一)走一段路,更多收穫

山上的全程導覽,是以訪客下車的地方為起點。目前下車的地方有兩處:一處在大停車場,一處是遊覽車平台。最初我希望來山的菩薩在大停車場下車,從這裡開始參訪;現在則方便大家在遊覽車平台下車。可惜這麼一來,前面的來迎觀音、法華鐘樓、靈山勝境石以及好幾段朝山步道,很容易就錯過了。有的人會說,等回程再看吧!這是不可能的,回程大家都累了,通常直接在遊覽車平台搭車下山。那些來時錯過的景點,很少人會在回程時特別去走一走、看一看,這是很遺憾的事。

因此,導覽人員要鼓勵大家在大停車場下車,多走幾步路,就能多一些收穫,一方面體驗山上清新的氣氛,一方面多欣賞幾個景點。

以朝聖的心情走一段路,不但健身更可修行鍊心。許多宗教聖地,都是步行才能抵達,車子是到不了的。如西藏的布達拉宮,一定是從山腳下開始步行,而且要走上一段路;浙江寧波的天童寺,同樣也要走上一公里路,巴士是進不去的,小車雖可通行,但寺方多半勸人走路。

(二)體驗觀音道場的修行

到法鼓山來,最好也能走一段路,一邊走路,一邊享受山上莊嚴的氣氛;一邊走路,一邊默念「南無觀世音菩薩」。走朝山步道的時候,請菩薩一邊走,一邊欣賞山光水色,練習聽風、聽水、聽大自然的聲音。這樣,就是在體驗觀音道場的修行,不只是散散心而已。

所謂觀音道場的修行,運用的是禪觀的方式,不論吃飯、舉手投足都專心當下;不論看什麼、聽什麼,都不去思考、不給名稱、不做比較,最後當身心與環境統一而不對立時,就進入了三昧,這也是祈願觀音殿內殿大門上所掛的「入流亡所」字匾的意思。「入流」是入空性之流,「亡所」則是主觀自我與客觀環境都沒有了。而念觀世音菩薩,持續地念觀世音菩薩,也是禪修法門。當念觀音念到一心不亂,念到身心統一,就是入了三昧。

導覽人員要鼓勵參訪者邊走邊體驗;一邊走,一邊體驗禪修的方法。但是多數的人,心是亂的,到了山上還在胡思亂想。這時教他們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如此,來山一小時,就是一小時的修行;來山兩小時,就有兩小時的收穫。無論如何勸導菩薩走一段路,對他們是有好處的。至於年長者走不動,或者稚齡的小孩子沒辦法走,可以提供接駁車。如果有人堅持要坐車,則應隨順他們的需求。

三、定點導覽

原則上,山上的任何一個景點,現場都應禁語,包括導覽人員和參觀的人都應安靜地參觀、禮拜。

(一)開山觀音

到開山觀音公園以前,先請參訪者看導覽手冊上的介紹;到達以後,不再講解,也不講話,這是對觀世音菩薩的一種恭敬。

到了開山觀音公園,先禮拜,然後一邊念觀世音菩薩,一邊右繞觀音一匝或三匝。這個時候,參訪民眾自然會感受到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和神聖。如果上到開山觀音公園,導覽人員還口沫橫飛地講,兩隊、三隊的導覽人員此起彼落地講,互相干擾,氣氛就是散亂、不恭敬的。

這尊開山觀音特別神聖、特別靈驗,對法鼓山信眾也是特別重要。這一點一定要提醒,如此一來,參訪的民眾就會起恭敬心、敬仰心,願意跟著大眾一起拜觀音、念觀音、繞觀音了。

(二)來迎觀音

「來迎觀音」的意思,是觀世音菩薩來到人間,主動迎接眾生,同時,所有的人都能接觸到、感受到觀世音菩薩的神聖和感應。來迎觀音的形像是我在幾次禪定之中所見,也是我命名的。

我在禪定之中,看到觀世音菩薩凌空而來,衣帶輕飄,翩然降臨人間。觀音的慈藹,就像是一位慈母,許久不見孩子,再見到孩子的時候,以無比的慈悲、親切和溫柔,接迎孩子歸來。或者是孩子離家,忘了回家的路,觀音如母念子,天涯海角都要把孩子尋找到,所以稱為「來迎觀音」。而這尊觀世音菩薩的造形是經我口述,由果梵法師繪作,歷十數次修改,並且在多位法師、居士和藝術家的協助下,終於呈現出我定中所見的慈藹觀音。觀音是尋聲救苦的大悲心菩薩,觀音如慈母,聞子哀泣,尋聲來找孩子。因此來山的參訪者,不論是第一次來或者經常來訪,觀世音菩薩都在這裡迎接著你。每一個人都是觀世音菩薩要照顧的對象,我們心中有什麼困難、有什麼痛苦、有什麼煩惱,或者有任何的心願,都可以向觀世音菩薩傾訴,就像是對慈母述表衷懷。

山上的來迎觀音,便有這樣的神聖意義,絕非一般銅鑄的藝術造像而已;雖深具有藝術價值,卻又更加超越,成為宗教信仰的對象。

(三)祈願觀音

祈願觀音殿的觀世音菩薩,許多人看了很感動。這尊觀音是海島觀音,他的背景是瀑布,前景是水池,寓意著普陀洛伽山的南海觀音;觀音住於南海的邊上,前面是大海,而這片海,就藉著殿前的水池來表現,象徵從此岸到彼岸。

這個水池是我堅持的設計,但是在過程中,一次一次被建築師修改,一次一次被顧問否決。他們說水池蓋在建築物頂層,首先是工程的難度,況且一旦漏水,底下的樓層全都遭殃。而我堅持把水池留下來,我說觀世音菩薩所在之處沒有水,那很遺憾,尤其這是一尊海島觀音,怎麼能夠沒有水的意象?

祈願觀音的形像,也是我在定中所見,在幾次的定境中都見過這樣的觀音形像。後來我到中國大陸的雲岡、敦煌石窟參訪,便想以隋唐至宋代的風格為主,從坐姿、面容到整體都是,然後再依我在定中所見的觀音為藍圖,而這個想法也得到隨行藝術家的同意。最後再經過一次次的模擬呈現,終至完成,就是現在大家所看到的祈願觀音。

有的人見了這尊祈願觀音,認為是宋朝的觀音造像,也有人說是唐朝的風格,其實都不是,而是我定中所見的觀音聖像。這尊觀世音菩薩,大家看了都很喜歡,也很恭敬,深深感受到菩薩的慈愛、悲憫。

至於為什麼稱「祈願觀音」?因為願是有次第的,有「祈願」、「許願」和「還願」這三種次第。

第一是祈願,就是求願,設定一個自己希望達成的心願;其次,把這個心願帶至觀世音菩薩面前鄭重許諾,盼請菩薩成全、照護,就是許願,也是發願;而當心願成滿之後,為回報所做的奉獻、迴向,就稱為還願。祈願有這三種次第,我曾寫了一首詞〈大悲心起——祈願、許願、還願〉,諸位可以參考。2

祈願觀音殿內備有祈願籤條,每張籤條上,都寫著我的法語。我不是觀世音菩薩,但是很多人拿到法語覺得很靈驗、很震撼,因為自己在觀世音菩薩前求的法語,竟和內心所想的精準相應。其實這個靈驗不在我,而是觀世音菩薩的靈驗。這個時候,就要勸導參訪者進一步做功德、種福田。山上有很多項目可以種福田,請「把平安、祈願帶回家,把布施、功德留在山上」。諸位導覽人員勸人發心布施,也是一種大功德。

(四)法華鐘與靈山勝境

法華鐘與靈山勝境,兩者互為關聯,都與《法華經》有關。釋迦牟尼佛當時宣說《法華經》之地,就是在靈鷲山;而宣說《法華經》的眾會,就叫作靈山勝會。

《法華經》殊勝之處,在於它是漢傳佛教、大乘佛法最重要的一部經典,稱為「經中之王」,經文的涵蓋面非常廣。《法華經》講廣度一切眾生,所有一切眾生,未來都將成佛——這是獨《法華經》才有。

另外,法鼓山是一處觀世音菩薩道場,而中國的觀音信仰主要以〈普門品〉主。〈普門品〉即《法華經》的第二十五品,內容是在讚頌觀世音菩薩所具足的功德、悲心與救濟眾生的廣大願力。它不但是觀世音菩薩最重要的文獻,也是觀世音菩薩重要的宣示,而且是釋迦牟尼佛親口所說出的。

我們鑄造的這座法華鐘,不只臺灣僅有,也是當前世界上唯一的一座。據說北京有一口永樂大鐘,但其鐘體上同時刻有《法華經》和《華嚴經》,並非單一的法華鐘;此外,耳聞此鐘的人雖不少,但親見者並不多。我曾請教中國大陸的法師,他們說現在能看到法華鐘的地方,只有臺灣的法鼓山。由此可見法華鐘的殊勝,既是佛教的珍貴文物,也是重要的信仰中心。

《法華經》說,凡是宣講法華之地,就有多寶如來和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賢聖菩薩雲集護持。現在我們聽到法華鐘聲,就等於聽到一整部《法華經》,即是參與了釋迦牟尼佛宣說的法華勝會。而諸位導覽人員帶領參訪者繞法華鐘,一邊繞,一邊念「南無法華會上佛菩薩、南無妙法蓮華經」,同樣具有無量的功德,也等於參與了靈山勝會。

我在法華鐘樓題了一副對聯「靈山勝會今猶未散,法華鐘鳴眾聖涌現」,諸位到法華鐘樓,一定要觀想:現在我們正參與世尊說法的法華勝會,而有八萬聖眾,就是已經得解脫的大菩薩,同我們一起聽聞佛法;此刻我們在這裡,就等於會晤了靈山上的八萬聖眾,更有無量無數十方諸天護法神共此一會,聽聞法華。法華鐘有此等殊勝、神聖之意義!如果參訪民眾到了這裡,不能生起這樣的恭敬歡喜心,那就很可惜了。

有一點必須注意,法華鐘不可觸摸,因為手汗會導致鑄字光澤消褪,刻字也會因侵蝕顯得凹凸不平。

(五)大殿三寶佛

山上的大殿,只能見到三尊佛像,在有形的、具相上的確是如此,而無形的、看不見的宏偉蘊涵,就必須透過導覽人員的介紹,傳達給每位來山的訪客。這是來到法鼓山參學的重要體驗之一。

首先,在三尊佛像的佛身裡,裝有七十幾卷的手鈔經典,這使得「佛寶」的意涵更加一層。其次,三尊佛像的造形,都是以山東濟南神通寺四門塔的阿閦佛為藍圖。阿閦佛與法鼓山信眾相當有緣。一九九七年,山東四門塔阿閦佛的佛首被人盜取,輾轉賣於海外,後由法鼓山的信眾購得請回,贈予法鼓山。二○○二年,我們組成一支護送的隊伍,把阿閦佛首護送回山東四門塔,還復千年的佛身。由於這個因緣,法鼓山大殿的三尊佛像,就根據阿閦佛的造形而做,從面容到佛身、衣褶都引為參考,造像非常莊嚴,是我們山上的特色之一。佛像下方的方形須彌座,四周是銅鑄的浮雕畫,呈現出臺灣特有的保育類動植物,共有十二幅,代表了臺灣豐富的生態文化。

此外,大殿下方埋了一座地宮,這座地宮的收藏相當豐富,使大殿成為名副其實的「大雄寶殿」,是真正的佛寶、法寶和僧寶三寶具足。所謂有僧寶,是指地宮收入了《大藏經》和臺灣近代高僧名冊、著作等,所以稱法寶、僧寶。這樣一來,任何人到了大殿,就是真正進入了「寶山」,真正接觸到三寶的信仰:三寶的文物、三寶的信心和三寶的感應,全都在這個大殿上。

大殿是法鼓山全球信眾的信仰中心,我們每天早晚在這裡做課誦,所有的大典也都在這裡舉行,雖然大家看到的大殿是空的,但它不折不扣是全山的精神中心。諸位參觀歐美的大教堂,看到教堂是空的,但是任何人一走進去,都會油然生起一種宗教的神聖感,山上的大殿也要呈現這種氛圍來。導覽人員帶領參訪的時候,不論是解說或者瀏覽導覽手冊,都在大殿外,進了大殿就不講話。雖然我們的內殿不開放,但就是在外面的迴廊站一站,也能體驗到神聖、莊嚴、寧靜的氣氛,感受自己跟三寶是在一起的。

(六)藥師古佛

山上還有一尊模仿北魏風格的清代石雕佛——藥師古佛,像高三公尺,重十噸。此像是二○○○年前後一位信眾送給我們的,今安座於接待大廳對面的右側山坡上。搬運到該處的工程並不容易,有人以為這座石雕巨像原本就在那裡,其實在法鼓山建設之前,並無此文化文物。3

(七)禪堂釋迦牟尼佛

原則上,禪堂平時並不對外開放,只有在春節或特定節日適度開放。春節期間,禪堂會布置成平時禪修的環境,但不會有人在裡面打坐,而是把一種寧靜、攝受的氛圍呈現出來,讓大家感受一下。參訪的民眾,可從外圍的經行步道往內探看,禪堂中心是不開放的。

供奉於禪堂中心的緬甸白玉釋迦牟尼佛像,稱為「玉佛」,是臺灣一代石雕藝術大師林聰惠的遺作。此像高三公尺,基座有七十二點五公分,總重量含佛像、背光與須彌座共有六噸。4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02 法鼓山的方向:創建|法鼓山的參學與導覽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02 法鼓山的方向:創建|法鼓山的參學與導覽|什麼是法鼓山的景觀?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