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02 法鼓山的方向:創建|法鼓山的參學與導覽|什麼是法鼓山的景觀?

聖嚴法師

什麼是法鼓山的景觀?

這十幾年來,為了建設道場,我非常重視景觀,讀了不少景觀的書籍和理論,看了各種各樣的景觀建築,讓我有一點心得。因此,法鼓山的景觀,可說是結合眾人的智慧,以及當代景觀建築的趨勢和特色,尤其是容納、吸收與法鼓山理念相應、相契者,共一爐而冶之,才有現在大家所看到的法鼓山景觀。

一、道場景觀的功能

景觀有什麼用處?景觀,實際上就是人文的展現。譬如法鼓山這塊地,原來只是一片荒山,樹木少而荒草多,這從當時的照片就可以看到,不但沒有構成林相,而且多是雜木。我們來了以後,才把這裡的樹木花草全都整理過,成為道場景觀的一部分,讓每個人一進到法鼓山就感到很放鬆。如果我們把道場的景觀,布置得像新疆、西藏一樣幢旛飄揚,那麼外面的人到山上來,會覺得這地方很荒涼、雜亂,像是人煙稀有之境。可是在新疆和西藏,是因為當地的環境就是那樣蕭瑟,就連荒草也不易生長,更別說是樹木林相的成立。因此,他們才用幢旛來表現景觀,嚴飾道場。

莊嚴,即是道場景觀的重要功能之一。道場裡的任何景觀,即使一草一木,都是幫助我們修行的工具,助成修行的場域。

其次,道場景觀是要使人置身其中,感受舒適宜人、清心悅目。如果一個道場的環境,讓你覺得煩躁、枯燥,甚至不舒服,那就是失敗的景觀,或者根本沒有景觀可言。

二、法鼓山的景觀類型

法鼓山的景觀,依性質之屬,可分成以下六大類:室內景觀、庭院景觀、道路景觀、園林景觀、寺院景觀和季節性景觀。

(一)室內景觀

室內景觀,就是建築物內的景觀,如大殿、祈願觀音殿、國際會議廳、禪堂、齋堂、教室、會議室、會客室等室內場所。法鼓山的室內景觀,是以凸顯功能為主。以國際會議廳為例,這裡面的設施就非常具有功能性,而功能本身就是一種景觀:裝置是景觀,舞台是景觀,座椅是景觀,設備也是景觀,然而整體看起來單純不複雜,次序井然。

因為單純,所以一目瞭然,使用上方便,也容易整理;整體空間井然有序,則不會模糊焦點,辦活動的時候,一下子就能凸顯焦點。

如果一個室內的空間,擺了很多很雜的物品,讓人看了眼花撩亂,焦點就不易集中,這樣的陳設比較近似陳列室,原有的功能反而無法彰顯。譬如會客室就是會客的地方,大殿是拜佛的殿堂,國際會議廳是開會的場合,如果說擺設很雜,牆上也掛得美不勝收,不但會讓人分心,也會讓初來乍到的人很徬徨,不知道要做些什麼。因此,室內陳設一定要把功能凸顯出來。

像有些在家人的客廳,因主人平時蒐集許多古董、字畫,喜歡把收藏品一件件地放在客廳展示,結果客人一進門,就將焦點放在各式各樣的物品上,而忘了自己是來拜訪主人的了。像這種布置法是不當的,如果家中有珍藏希望與人分享,可以另闢一間收藏室,當朋友來訪,就帶到收藏室去欣賞,而不是把客廳當成陳列室,讓主客話也談不成,心神老是被那些琳瑯滿目的物品給吸引了。

因此在室內,特別是道場的室內景觀,絕對要單純。至於可不可以插花?我不贊成插太多,大殿上可以有一、二盆。中國人習慣講對稱,認為供花至少要一對,這倒不一定。在日本或西方國家,聖殿上通常只供一盆花,就是蠟燭也只點一支。講對稱是中國人特有的文化,覺得供一盆很寒酸,至少要成雙才好看,其實不需要。有大節慶的時候,大殿上供一盆花就足夠。

會客室裡要不要呢?可以放一、二朵花在主客之間的桌面上,小小點綴就可以了。如果會客室裡的花布置得太複雜,不僅不宜,還會讓人眼花撩亂,擾人心神。

齋堂則不一定要有花。我們現在在齋堂牆上掛上「五觀堂」三個大字,清清爽爽的,就很好。吃飯就是吃飯,不是來欣賞藝術品的。到大殿、禪堂也一樣,不是來欣賞藝術品,而是來修行的。還有教室,譬如電腦教室的功能,主要是電腦使用和教學,就不需要其他字畫與花藝的點綴。

山上有些場所,有的人喜歡擺佛像、掛佛畫,以為是文化的表徵,其實要看適合不適合。

道場的室內景觀要清淨、簡單,放幾盆花可以,但不要掛很多的字畫,供很多的像,這在寺院都是不宜。但是有的人說,梵蒂岡處處是畫,為什麼法鼓山不學學?我說:「阿彌陀佛!那是天主教,天主教就是用這些畫來呈現《聖經》故事,梵蒂岡有那些藝術品很好,佛教則不適合。」也有的人說,佛教也有敦煌藝術啊,也有精彩的壁畫,如山西好幾個佛寺,大殿上四壁是畫。我說這是特例,佛教寺院並不常見。禪宗道場是沒有這些裝飾的,而是力求單純、簡單、不複雜。什麼是美?簡單、實用、一致性,就是美。

(二)庭院景觀

山上的庭院景觀,有男寮庭院、女寮庭院、大殿的前後庭院、祈願觀音殿庭院,以及教職員宿舍的前後庭院等。

祈願觀音殿的庭院,我花了比較多的時間、心力。一開始,我們只確定那是接待大廳的主體建築,我說要有一個水景,訪客一進接待大廳就映入眼簾,心立刻能安定下來。這個想法,得到第一任建築師陳柏森的贊同,但是後來的建築師建議,把水池改成一個戶外的活動空間,豈不更實用?因為水景工程成本高,加上蓋在建築物的三層樓上,一旦漏水,會波及底下兩層。我說工程應該不是問題,美國、日本許多大廈的樓頂都建了游泳池。

其實我這個構想就是從這裡來的,現場看的時候,不覺得自己置身高樓,只看見一片水池。我想山上應該是滿適合的,因為山坡地有地形的落差,如果順著山勢在建築物的某一樓層蓋水池,從外觀看來,就像是平地的水池。

結果這成為法鼓山的一大特色,因為在臺灣,像這樣把大水池蓋在建築物頂樓的,相當少見。

另外,在水的意象表現上,我希望能做出層次的深淺。第一個層次,是當參訪民眾一進入祈願觀音殿,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門前的一片水,心自然靜定下來。然後,沿著水池繞一圈,準備進入祈願觀音殿內,這個時候,心又漸漸平定一些。

第二個層次,進入殿內之後,可以見到觀世音菩薩後面的一片水幕,菩薩安然坐於水上,在菩薩與水幕之間,有一道玻璃牆隔著。最初我只想到觀世音菩薩是一尊海島觀音,即南海觀音。既然是南海觀音,觀世音菩薩的所在不能沒有水,因此我想到觀世音菩薩安座於水上,而觀世音菩薩背後的水幕,在我的想像之中,則是南海普陀山的一片海。這個水幕的構想非常好,我很感謝設計師的巧思,而觀世音菩薩座位下方的水池,則是我要求的。

觀世音菩薩怡然坐於水中,座下是水,外牆也是水,漫成一片海洋,就這樣把南海觀音的意象襯托出來,這是我們山上非常具特色的一個景觀。

第三個層次,從祈願觀音殿的室內往外看,眼前的這一片水,象徵從此岸到彼岸——由觀世音菩薩的此岸,俯視凡夫眾生祈禱的彼岸;或者由凡夫眾生的彼岸,顧盼觀世音菩薩救濟的此岸。

有很多人常常從殿外的迴廊,就在「大悲心起」匾額的下方拍照,捕捉觀世音菩薩和菩薩的水中倒影,拍得很美。像這樣的呈現,往裡看是水,向外看也是水,裡裡外外的水景相呼應,襯托出印度南海普陀觀音的特色。為了這個景觀,我用了很多的心,而且一再堅持。如果我不堅持,可能就變成一個普通的天井,毫無特色可言。

但是有人認為,這是花冤枉錢,根本不實用。景觀是不是實用的?我的看法是,只要能發揮它的功能,而且大家看了都喜歡,那就是有價值。有價值就是實用的。如果大家覺得多餘,那才是不實用、沒有價值。祈願觀音殿是非常有價值的,而且是法鼓山上的特色之一。

還有,法華鐘是實用的嗎?從信仰的角度來看,法華鐘是我們的鎮山之寶,這個價值就是實用。大家不要以為只有蓋房子才實用,其餘都不實用。否則我為什麼那麼重視景觀,而且重視的程度不下於對建築物的用心。如果不用心,山上是沒有景觀可言的。通常來講,建築物建好以後,緊接著就要思考景觀的呈現,有的時候是一邊興建房子,一邊設想景觀。譬如說,一棟房子跟一棟房子之間要有空隙,才能呼吸,如果密密麻麻連在一起,住在裡面的人一定會覺得透不了氣,左看右看都碰到牆,不舒服。

就是因為建築物與景觀如此緊密連結,因此才有人說:「優秀的建築師必須也是藝術家。」像我知道的姚仁喜建築師,他懂得景觀,懂得美;葉榮嘉也是建築師,現在已轉行當藝術鑑賞家,還有許多建築師對美都非常講究。而二十世紀聞名的大藝術家畢卡索(Pablo
Picasso),雖然不是建築師,但是他要求建築師必須是藝術家,因為如果建築師不是藝術家,建出來的房子肯定是不好住的。

(三)道路景觀

山上的道路有很多,從聯外的雙面觀音路一直進入園區,沿線的幹道和支線都是道路。除了道路之外,道路兩旁的設施也是景觀。

通常一提到道路景觀,都是指公共道路的景觀。公共道路景觀的設計很單純,就是在道路兩旁植栽、綠化,種一些灌木、喬木、花樹等。

山上的道路景觀,以淡金公路入口處的山徽石為起點。最初我們只知道把路築起來,同時在兩旁種樹美化,與一般市區道路景觀的作法相近。市區的道路景觀,就是以綠樹做為景觀主體,再配襯少許的開花植物,選擇的樹種,最好是能防蟲蠹,容易照顧,生命力旺盛的林木。

在金山北海岸一帶,許多的路樹是外來品種,加上冬日強勁的東北季風夾帶海水吹襲,這裡的樹普遍長得不夠好,很容易就夭折。法鼓山園區種的是肉桂樹,肉桂樹的優點是防蟲,可惜怕旱,旱季容易枯槁。如果避開乾旱,也不常颳風,而雨水豐沛,肉桂樹就能長得很好。

山上的肉桂樹,前後共種了兩批,第一批是從鎮天宮往裡種,一直到大停車場,這一段的肉桂樹長得很好;另外一批是從鎮天宮向外種,但是這批樹就長得不理想。原因究竟是樹種本身的問題,還是外面這一段路因海風吹襲,把樹葉吹枯焦了,導致樹看來病懨懨的,原因到現在仍不清楚。

除了路樹之外,一區一區的植栽,也屬於園區的道路景觀。植栽是有功能的,第一個就是引導的作用,提供一種視覺上相續引導,讓人知道沿著這條路,就可以深入法鼓山的殿堂,因為沿途的植栽一致,這就是植栽的功能。如果說我們種的樹、栽的花,一區一區大異其趣,訪客就不知道該怎麼走。臺灣大學有一條「椰林大道」,一看到椰林大道,就曉得是在臺大校園裡了;現在我們山上有一條「肉桂樹大道」,一看到兩排延伸的肉桂樹,就知道法鼓山到了。原則上,山上的樹種不再改換,我希望能繼續維持下去。

第二個功能是視覺上的享受,讓大家在車上或者漫步途中不覺枯燥,一邊前行,一邊欣賞植栽景觀,而有一種進入聖地的感受。我們栽種這些植栽,就等於是在歡迎菩薩們的到來,希望大家把塵世的煩亂都拋開,用心感受靈山勝境的氛圍。

道路兩旁設的欄杆,也是景觀。西方極樂世界有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寶行樹,四寶周匝圍繞,我們要在人間就讓人體會到這些景觀。因此法鼓山的這些欄柱,目的不是圍柵欄,也不是牛欄、跨欄,就是一種景觀;有的人走路走得累了,可倚欄休息、看看風景也很好。

人行步道也是景觀。現在我們人行道鋪的是一種植草磚,讓人一邊走路,能一邊欣賞青草柔和的綠意,不至於枯燥。曾經有人建議,人行道只要鋪上水泥,把路鋪平整就好,但我認為車道可以如此做,人行道則不行,人行道必須考慮行路人的感受。法鼓山上的人行道,是由一塊一塊花崗岩鋪成,中間有空隙可以長草,視覺上不單調,看起來也柔和,朝山的人還可以聞到青草香。

另外,道路景觀也有分段、分區的功能性考量。譬如在車道的兩旁,種的是高大的喬木;在人行道和朝山步道的沿途,則需要有遮蔭的林木。譬如從三門至藥王園及法華公園,或另接至環保生命園區的朝山步道,沿路都有樹,這些樹的功能就是遮蔭。如果在烈日下朝山或步行,卻沒有林木遮蔭,那會很辛苦。理想的朝山步道,應該是一路上林木成蔭,不管是朝山信眾或走路上山民眾,都感到清涼,這樣的步道才是成功的。山上的朝山步道,仍需要繼續美化、綠化。

另外,我們的道路是跟水結合在一起的。從聯外道路進入園區,就是一條路配著一條溪,路是「雙面觀音路」,溪是「雙面觀音溪」。像這樣的道路最有價值,也最能讓人欣賞。如果只有道路沒有水,不免單調,而我們的道路沿著溪走,真是無價的寶藏。

雙面觀音溪在過了大停車場以後繼續往上,直到三門的匯流處,這段溪身,九曲三彎就像一條龍似的,因此稱為「龍溪」。然後,從三門分流向上,一條是「曹源溪」,另一條是「法印溪」,均是山上豐富的資源。這些景觀,有的是自然即有,有的是經整治而成;這兩條溪,我們已經整治十幾年,目前還在整治當中。

目前山上的道路景觀,大致已經完成。我要特別強調,有水有路的景觀,才是最珍貴的無價寶。而景觀一定要賦予人文的概念才能成形。在我們上山以前,這裡只有小野溪、輕便路,經過十多年的整治,才看見一點一滴的景觀雛形。在過程之中,都是我告訴工程人員該怎麼做、要做些什麼。我希望法鼓山上,處處是景觀,沒有一寸地是浪費的,沒有一塊地是無用之地。每一塊地都要納入景觀的思考,小面積有小景觀的作法,大面積有大景觀的思維。此時,「人間淨土」一方面落實在我們心底,一方面也在我們的環境裡實現了。

很可惜的是,許多人到法鼓山來,覺得山上空氣好、環境好,一切都好,就是沒能深入各處、體會我們的用心。為什麼?因為趕行程,沒時間。特別是春節期間,常常看到有一些人手上拿著旗子,後面跟著一群人,就像趕羊一樣,把一群人趕、趕、趕,趕著走、趕著看、趕著用齋,最後趕著下山。各地的菩薩大老遠上法鼓山一趟,結果轉了一圈、吃一餐飯就下山了。問他們對法鼓山有什麼印象,除了空氣好、風光好,其他的沒有印象,因為他們在山上就是不斷「趕場」,到了開山紀念館轉一轉,到了祈願觀音殿看一看,每個地方只待幾分鐘就走,走馬看花,只看到景觀,其他就印象模糊。

但這也呈現了一個明顯的對比,景觀的呈現,可以讓人看了留下印象,可是舉辦法會或者興辦教育的內容,就需要留待時間的累積,才能漸漸有所認知。因此景觀的呈現,務必要把握簡明的原則,愈簡單,愈容易讓人有印象。像是二○○七年春節期間,我的書法展一共展出一百多幅,很多人看過之後,印象就是聖嚴法師寫了好多字,至於內容寫些什麼就記不得了。景觀則不一樣,這一條路走過去,隱隱約約就有印象;看到道路兩邊的溪水,既輕暢又清澈,就想多看幾眼。

現在大家都很喜歡我們的溪,也很喜歡我們的路,因此,我經常跟工程人員提起要多規畫一些親水區,讓訪客能接近溪邊去,但是要注意安全的問題。而親水區最好是可以帶領禪修的地方,那就需要比較大的平台,至少可容納幾十人;此外它也有引導的功能,能將參訪者從道路引進溪邊,再從溪邊接到對岸。這樣一來,山上的吸引力就會更增加一些。

早期的學生都喜歡在過去男寮和國際會議廳下邊的水池兜圈子、散步,或小坐一下。其實女寮周邊也可以思考一下,看看是否能做親水區。現在禪堂已經有了一個止觀平台,禪眾就在那裡打坐、修止觀。其實我們溪裡的平台也不少,民眾來山一小時、兩小時,導覽人員可以引導訪客在溪裡的平台上禪修,帶領修行的方法。

(四)園林景觀

園林景觀,主要是指山上的公園景觀,包括男寮公園、女寮公園、祈願觀音公園、開山觀音公園、法華公園、藥師古佛公園、環保生命公園、華八仙公園、禪堂公園,以及教職員宿舍公園等十餘處。

此外,圖資館前的「七如來」和大停車場的「四大天王」,也屬於山上園林的一部分。四大天王現在位於一處隆起的平台上,當初並沒有這樣突出的高度,只是一塊平地,經整地以後,漸漸形成一個平台。四大天王這四棵大榕樹長得非常茂盛,氣勢也很雄偉,也許是土壤肥沃,所以樹長得高大又飽滿,而且有板根。這些板根看起來很舒服,樹下也放了幾顆石頭,可以在那裡休憩、打坐。

山上的十幾處公園,有些是對外開放的,有的則不對外開放。開放的有來迎觀音公園、祈願觀音公園、開山觀音公園、法華公園、藥師古佛公園、環保生命園區、華八仙公園;不開放的則有男寮公園、女寮公園、禪堂公園和教職員宿舍公園。

但是現在我們規畫的參訪路線,很容易讓人忽略來迎觀音公園,主要是因為動線不順。一般人從大停車場下車以後,就急急忙忙往裡面走,很少人會走進來迎觀音公園,因為需要過一條橋,並不順路。我原來的想法是要求把大停車場的管制站設在靈山勝境石的入口處,人在那裡下車,然後過便民橋接到對面的便道,進入朝山步道。不論是走路也好、朝山禮拜也好,這樣就能一路來到來迎觀音公園,而這條步道就稱為「來迎觀音步道」。

到了來迎觀音公園以後,可上接兩條步道,一條抵達華八仙公園,一條通往土地公廟,然後進入三門,過了三門以後,再接其他的步道。

從動線來講,我們希望法華公園是最後一站,不是一到法鼓山,馬上就到法華公園。法華公園排在最後一站,整體的動線才順暢。就是從大殿下來,過一條橋到法華公園;離開法華公園時,走另一條橋,直接出三門,這樣才不會撞線。

(五)寺院景觀

建設一個道場的景觀並不容易,如果是小道場,那麼寺院的景觀不是問題,只要把庭院、大殿照顧好,可能就差不多了。但是法鼓山是教育園區,也是佛教聖地,寺院景觀就相當重要。

現在國際間比較受人矚目的庭院,就屬法國庭院和日本庭院。日本庭院主要模仿中國的庭院,再加以改善,中國庭院則比較單純,具代表性的有大陸蘇州的留園及《紅樓夢》的大觀園;尤其後者,作者對大觀園景物的描寫,非常細膩講究,但實景在哪裡不知道。不過留園和大觀園,終究是屬於常人的豪宅庭園,與宗教性場所的景觀相當不同。

至於宗教性景觀,我也曾訪問過不少歐洲修道院,以及中國大陸正在恢復中的寺院。以中國的寺院景觀來講,並沒有一個定則,但是仍有一個基礎,像是在西藏,因當地的自然景觀很蕭條,而且嚴峻,因此寺院就布置得花花綠綠,以多彩的幢旛來代替景觀。可是在中原地區的漢傳佛教,由於自然景觀豐富,所以與西北的風格完全不同,十分講求單純。尤其是禪宗道場,不但色彩簡單,植栽、室內的擺飾也很簡潔,全都是單純的。

我們在臺灣,一方面要保持禪宗道場「本來面目」的單純,一方面也不能無視於臺灣本土生長豐富的植物生態,因此掌握的原則就是:簡單、莊嚴、樸實,和容易照顧。

在構思法鼓山景觀的過程中,曾經有景觀設計師建議,日本的枯山水意境頗佳,法鼓山不妨也做枯山水,特別是祈願觀音殿前的水池,如果用枯山水來表達,效果應當不錯。我認為枯山水確實不錯,但那樣的表現法僅適用於日本。臺灣因為環境不同、氣候不一樣,枯山水很不容易呈現,維護更是一大問題,所以法鼓山不用枯山水。我注重的原則,就是簡單、莊嚴、樸實以及容易照顧。

現在山上有許多地方的植栽都需要照顧,這些都是委由義工菩薩照顧,包括環境的清潔、整理、拔草,有些室內空間也是由義工菩薩整理。原則上,屬於僧眾的空間最好是僧眾自行整理。像女眾寮、男眾寮、佛堂,凡是僧眾起居之處,最好是出家眾自己維持,僧伽大學也是一樣。至於公共的設施,僧眾人力不足,可請義工協助。

我們必須要召募新義工、接引新人加入義工行列,不是從既有的勸募系統找人。像現在山上的大寮義工,多半不是勸募系統的信眾,而是金山當地菩薩主動發心承擔。我們每一個單位、每一處道場,都必須往這個方向思考,如果完全依賴勸募系統來支援,他們會很辛苦。

(六)季節性景觀

季節性景觀,是指一年四季,每季各有不同的植栽景觀。但並不是說,一季一季有不同的栽種法,春天到了就栽種春天的花朵,秋天到了就更替秋天的花卉;而是同時規畫四季的植栽,到了不同季節,就有不同的景致,這樣才是務實的作法。

譬如每年三月,就可見到滿山遍野的杜鵑盛開,四月是百合的花季,盛夏則輪到野薑花輕輕點點綻放,每個季節都能有不同的植栽特色。如果是像一般市區景觀,每幾個月就更換新植栽,不僅不經濟,也不好照顧。

除了季節性景觀,也要考量區塊性的特色,凸顯不同區塊的植栽特色,但是不能雜亂無章。景觀務求單純,一雜就會破壞景致。

在樹種方面,我希望山上多種幾棵柚子樹,因為柚子樹不惹蟲,開的小白花又很清香,不會讓人看得眼花撩亂,也不會讓人看了想摘回家。

最後,祝福大家。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02 法鼓山的方向:創建|法鼓山的參學與導覽|法鼓山全山導覽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02 法鼓山的方向:創建|法鼓山的參學與導覽|導覽人員的責任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