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03 法鼓山的方向:弘化|活動|關懷與和敬——勉教師禪修營的學員菩薩

聖嚴法師

關懷與和敬——勉教師禪修營的學員菩薩

非常謝謝諸位老師在百忙中能夠回來參加今天的聯誼會。我今天的開示對諸位來講也許是新觀念,也許是已經聽過了。但是對我而言,卻是老生常談的話題,那就是:「今天大家所缺少的是什麼?」

轉變心念社會就有希望

今天,我們不是沒有飯吃,也不是沒有衣服穿,就算是無殼蝸牛,也不是沒有房子住,至於交通工具更是便利。四大民生問題,樣樣無缺,所缺少的是人與人之間彼此信賴的安全感、認同感與相互關懷的情誼。大家在這樣一個環境中,很容易變得疏離、對立或相互排擠。因為我們對時間的感覺太緊張、太緊促;對空間的感覺太擁擠、太狹隘,以致於心胸無法開朗、寬闊,不知道如何為自己找到一個所謂安身立命的立足點,以及具有將來性的期望和方向。大家你爭我奪、你擠我壓,在工作場所如此,在家庭裡也是如此,就整個社會面來講,更是如此。

媒體也有這個現象,經常報導一些聳人聽聞的社會消息,現在新聞界戲稱為「八卦新聞」、「八卦消息」。這些消息好像大家都覺得很需要,只要報紙、雜誌或電視、電台出現了這些消息,大家就喜歡搶來看。因此,為了市場的需求,就專門製造這類的新聞來滿足觀聽眾、讀者的欲望。

我們這個社會難道就真的壞到這種程度嗎?事實上,我們的社會並沒有亂到像媒體所說的那樣可怕,不過,人心卻因此而惴惴不安。究其原因,是因為大家心裡很無聊、很無奈,想要找點刺激,所以都在期待著,希望看到這些東西來填塞內心的空虛,因此為社會帶來了混亂的假相。如果能夠使我們那顆充斥著不安、茫然、無助、無聊、無奈以及易受環境左右的心,轉變成充滿著希望、方向、目標、立足點、安全感的觀念,我們的社會就會有希望。諸位都是中小學的教師,如何培育出具有健全人格、觀念、思想的國家主人翁,就有賴諸位老師往後的努力了。

我常常聽到有些家長們抱怨,現在的老師要教學生們尊師重道很不容易。當然也有一些辦教育的人,認為現在的老師要把每一個學生都照顧得很好,也很不容易。為什麼?第一,家長們認為現在的老師是一項職業,做老師的只要按時上下班,把書教好,能讓孩子順利畢業並且考上好的學校就好。至於孩子的人格、品德、思想、行為、未來,卻認為跟老師一點關係也沒有,這是不正確的想法。第二,大多數的老師認為現在的老師很難做,如果對學生稍微管教嚴格一點,就很可能會有麻煩。輕微的,家長只會到校長那裡去申訴;嚴重一點的,就告到警察局、法院了。這種種因素,使得現在的老師再也不像從前的老師那樣,有「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胸懷來培育學生了。

而且,現在的孩子因為得到的資訊有時候比大人還要快、還要多。有的是從媒體上看到的,有的是從街坊鄰居、朋友、同學之間得到的。所以我們現在跟小孩子說話,會很驚訝他們知道的比我們多,都快要趕不上他們了。像這樣的小孩,有的很聰明,反應很快,不容易管,也不容易教。

另外,現在的小孩會跟老師講理,喜歡追根究柢,一定要問為什麼;也會質疑這樣不公平,那樣不公平,為什麼要這樣教?為什麼不那樣教?……種種問題。這種求真的精神固然很好,值得鼓勵、嘉許,不過,失去了應有的人倫觀念,也是令人痛心的。

我做學生的時候,根本不敢向老師抗議;現在的學生,因為從小就要他們養成獨立、自主、自由、平等,樣樣都要爭取應有的權利。那時候,學生的權利只有讀書,其他的想都不敢想;現在的學生就是因為太講權利,於是造成了老師難為的現象。

孩子的心是可以改變的

我們法鼓山曾經和臺北縣教育局合作,辦了一次為期七天的國中中輟生訓練營,成效相當好。在這一個星期裡,我們實施「慈悲的教育」,不斷地給他們關懷,給他們鼓勵。為了讓這些中輟生得到適當的照顧,我們幾乎動用了二比一的人力來照顧他們。而且課程的安排也特地請教了一些有相關教學、輔導經驗的專家、老師們的意見,完全以他們的立場及需要來規畫,同時採用開放式、啟發式的教學方法,藉著彼此良性的互動,讓這些本質善良的孩子們有了宣洩情緒、溝通觀念的管道。

還有,我們也用境教來熏化他們。法鼓山清幽的環境、義工菩薩的巧心照顧、法師們殷切的關懷與疏導,配合著〈慈悲〉的樂音裊裊,他們原本冰冷的心解凍了。我在這首〈慈悲〉的歌詞中寫著「世界上沒有真正的壞人」,他們聽了很有同感,因為他們不是壞人。我們不斷地教他們唱這首歌,唱到最後他們流下了眼淚,因為他們從來沒有得到這樣溫馨的照顧。老師都認為他們是壞學生,家長也說他們是壞孩子,社會上的人也都用異樣的眼光看他們。

我們給他們的是慈悲的教育、愛的鼓勵,和真誠的關懷。一個星期之後,他們感恩的心出現了。有些學生希望再回去讀書,有的不想讀書但知道未來怎樣走出一條自己應該走的路。剛開始的一、二天,那些孩子都是非常地難帶,想盡辦法讓你對他生氣、失望。其實這些孩子都很聰明,就是要讓你看他不順眼而放棄他。但是經過一星期以後,他們有了很大的轉變。這種轉變讓人不敢置信。後來有人問我這些孩子真的有希望改變嗎?我說有。不過,必須要有愛心、耐心,還要投注很大的人力和時間,再加上慈悲心。孩子們的心是可以改變的。

當然,我們是兩個人照顧一個學生,你們是一個人照顧四、五十個學生,的確很難。我們只是一個星期集中式的營隊很好辦,但是你們諸位老師就像終身的義工,一個學期接著一個學期,永遠地奉獻下去,這是相當不容易的。所以孩子教不好就怪老師,這種想法是不應該的。事實上,老師也需要受到照顧和關懷,也要幫助他們成長,要不然在長時間的壓力下,老師自己終有一天也會精神崩潰,患上精神病,變成問題老師。

今天的教育體制沒有辦法滿足我們這個社會教育的需求,這不能單說是誰有問題,這個新時代的社會就是這樣。而且不光是臺灣,就是美國,這樣的問題也是層出不窮,老師也是無能為力。在美國,學生剪老師的頭髮、潑老師的水,每年在報紙上都可以看到數個案例。這種情形在臺灣也曾發生,想要完全改善是相當難的。以佛法的觀點來看,這也是大家的共業所感。若要徹底地改善,唯有正本清源,隨時隨地注意自己當下的身口意三業的清淨,不再造作惡業,讓未來保有一顆光明的種子。

以慈悲心相互關懷

有些學生本身就有心理上的問題,也許是他生長環境的問題,也許是學校的問題。在學校裡一位老師要帶四、五十個學生,光是認識所有學生的名字就要好多天;還要認識每一個學生的家庭背景,這確實是不簡單。以我來說,我寺裡的出家弟子家裡有什麼情況,我並不完全知道,而且我也沒辦法知道全部弟子的身心狀況。這些聽來好像很無奈,但諸位也不必失望。所謂「生公說法,頑石點頭」,凡事只要盡心盡力,出於慈悲心,並且持之以恆,一定會有所改善的。

我們法鼓山所推動的理念和方法,諸位也可以在您們學校裡嘗試著推動,我們今年度所推廣的是內部的關懷與成長。過去大家都是指望著師父一個人來關懷大家,可是,假設我一天接見一百名信眾,充其量也只能和一百個人個別談話,也只能關懷到這一百人而已。所以,從我這邊,我只能關懷到少數的人,不能夠真正地把關懷工作做好。我只能注意到整體的關懷工作,我不可能直接地一個個關懷。比較實際的作法是,我關懷少數協助我推動關懷工作的一群悅眾,也就是核心的幹部,然後再讓這些悅眾依照我關懷他們的方式和原則,去關懷其他的人。遵此原則,大家分層負責,關懷的工作就可以變成一個縱向的網狀體系,關懷的範圍就能夠擴大。

另外,也要推動橫向的關懷,換句話說,同一層級的人,彼此之間也要相互關懷。這幾個人就好像我們身上的器官,彼此是相關聯的、互動的,有困難應該是共同分擔,有成就應該是共同分享,有快樂也是共同分享。大家彼此互相照顧,分擔責任、勞苦和困難,也分享成果、快樂和榮譽,自然而然就會有凝聚力,共識就能產生。

我相信在諸位老師的班上都會有幾個表現優異的學生,不僅課業成績好,品行也好,乖巧、靈敏、懂事。諸位老師不妨試著讓這些學生來照顧其他的同學,藉著同學彼此的影響與學習,從小養成他們自動自發,樂於助人的好習性。

同時也可以考慮讓家長們相互照顧。學生家長中也會有一些人很熱心、也有愛心和公德心,像這樣的家長,不論是孩子的父母親,或是祖父母,都可以請他們來協助關懷其他的家長。如此,每一班級都有家長會,家長們平日可以互相聯誼,藉此也能相互關懷彼此的孩子。學生之間相互照顧,家長之間彼此關懷,這樣就能夠落實關懷的精神。

當然,每班一定會有幾個小朋友的根器較鈍、反應較差,任憑您再努力,他的成績依然沒有起色。縱然如此,我們還是要平等地照顧,也許要多花一點時間和耐心,麻煩的小孩是需要多花點精神照顧的。也許您用了兩倍、三倍、甚至四倍的時間,他還是班上的搗蛋鬼,不過,這仍然值得,因為付出的本身就是一種收穫,不一定非要有立竿見影的效果。照顧他們以後,即使沒有立即獲得改善,也不要馬上就失望,否則,就很可能錯失了導正這孩子的機會。

以「敬」、「和」誠心相待

接下來我想跟諸位老師分享「敬」、「和」兩個觀念,並且以這兩個觀念與大家共勉。

一、敬,「敬」就是尊敬、尊重。敬人者,人恆敬之。我們對家長要尊敬,對學生要尊重。學生再怎麼調皮、再怎麼不懂事,我們還是要尊重他。在老師與老師之間當然更要尊重,一方面因為是同事,一方面在學校裡要推動一項理念,一定要得到其他老師的認同與支持。否則,他不知道你在做什麼,他會猜疑,這樣反而會增加彼此之間的摩擦和衝突。所以,我們對老師要尊重,對學生也要尊重,對所有的人都需要以尊敬的態度來接觸、來溝通,各項人事才能暢通無礙。

二、和,「和」相當不容易做到。「和」不是要人家跟我和,而是我們自己要去跟人家和。「和」必須是站在一個低姿態的立場,還得扮演吃虧的角色。要達成「和」的目的,一定要有人能夠吃虧、願意吃虧。因為大多數的人都在想盡辦法、竭盡所能地爭取自己想要得到的東西,若缺少吃虧的心理準備,彼此之間就很難有相讓的風度。

我遇到好多信眾菩薩們都這麼說:「師父,您在廟裡講可以,您到我們的職場就行不通了。」這種想法我能夠體會,因為現在的生活環境就是這樣,三個人在一起,可能有兩個人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心態。在如此競爭激烈的環境中,不爭,大概很難有生存的機會。

我生來就好像是應該出家做和尚的人。小時候家裡很窮,我的母親沒有糖果可以給我們小孩子當零食,有時候會分花生給我們,尤其是炒的花生,最好吃。每當母親分花生時,我的心裡還在想著母親分給我的是多還是少,我的一份花生早就被哥哥、姊姊搶走了。長大後,我學著打籃球,當隊友把球傳給我,我正在考慮是不是應該我接球的時候,球已經被人家接去了。所以,這樣的一個人還能夠在世上生存,大概只有做和尚這條路了。其實也未必真的如此,我的父母看到我老是搶不過人家,挺可憐的,最後總會多留一點花生給我。雖然搶不過人家,結果得到的卻是最多的。

世界上不公平的事情往往一開始看似不公平,但是到了最後還是公平的。有一句諺語:「吃虧就是占便宜。」所以不要太在意吃點小虧。眼前的明虧可以吃,暗虧吃不得;糊里糊塗的虧不要吃,清清楚楚的虧、大家知道的虧可以吃。若是迷迷糊糊地吃虧,會被當作冤大頭看,沒有任何的效益發生。吃虧時,人人都知道你吃虧了;當大多數的人都知道你吃了虧,你吃的虧就合算了。可能最初第一次、第二次吃虧的時候,人家認為你是一個冤大頭、一個傻瓜,因為你是佛教徒,所以才這般消極。人家爭取,你不爭;人家陞遷,你禮讓。

事實上未必盡然都是這樣,爭不爭取得看動機和效益。學佛的人爭取陞遷,是為了多一點機會服務他人;沒有這個職位,你服務的人數、層次、品質就比較差一點;有了這個職位,你服務的人數、層次、品質都會增長。這是為大多數人的公利,不是為自己的私利,為什麼不爭取?加薪要不要?當然要,只是不爭取不合理的;據理力爭、當仁不讓,這才是佛教徒。

但是,如果只有一個職位,同時有兩個人在爭取,這兩個人又旗鼓相當,其中一個是你,另一個不是佛教徒,你是爭、是讓?這時候你當然要讓。為什麼?因為如果爭到底,最後大家成了仇人,上級也很尷尬。倒不如你現在把機會讓給他,以後他會很感謝你的謙讓,人前人後讚歎你。況且這樣的安排對整個大局也是好的,和諧才能為大眾帶來福報。

像這樣的謙讓就是一種明虧。至於日後是否還會不會有機會?沒關係;官沒做成、錢沒賺到,但是你的人品、人緣、風度已經成功了,許多的人都會覺得你這個人的氣量果然非凡,這就是我們身為佛教徒應該做的本分。像這樣的謙讓就是一種明虧,當然要吃。

表現應有的風度

「和」跟「爭」要有分寸。和諧是要自己跟他人和,而不是要求他人來跟自己和。能夠放下身段,先讓三分,不堅持己見,就能與人和;你一分都不讓,就很不容易和了。自己凡事先讓三分,和了以後,對方漸漸也會讓步的。也很有可能十次之中有八次人家是不讓的,他幾乎是占盡了所有的便宜。因此,「讓」要有限度,不能夠讓到連自己都沒有路可走,沒有立場可站,這不是合情、合理、合宜的讓。

最近有一位皈依弟子來看我,他說他的老闆最近把他明陞暗降,他想乾脆就此辭職離開算了。我說你的老闆這樣的處置有沒有他的困難?他說他不知道老闆是不是有困難。我於是跟他說:「天下事是很難講的,不要為了這麼一個小小的過節,你就馬上對你的老闆產生了反感。你應該表現出你應有的風度,認為老闆的安排是對的。老闆需要你到哪個地方,你就到哪個地方。你是老闆的一顆棋子,老闆現在把你明陞暗降,說不定下一步可能有更好的安排,只是還沒讓你知道而已。」

人在不得意的時候,要有沉潛養息的觀念。化危機為轉機,從沒有希望變成有希望,從山窮水盡到柳暗花明。我告訴這位在家弟子,如果過了三年,老闆沒有再重用你,到那時候你再考慮提前退休也不遲,因為你的老闆大概已經不再需要你了。在這三年之中,老闆可能會另有其他的事業需要重用你的長才。

一般說來,老臣是最可靠的,他將你明陞暗降,你還是那麼忠誠,他一定還會考慮到你這個人的。他臨去之前說:「其實,我自己也是這麼想,只是不知道是不是應該這麼做,所以特地來請示師父。」我說:「你想得對,不要說你老闆把你動一下,就想馬上走路,這樣不好,做人也不是這樣做的。」

「敬」是為了「和」,我這位弟子為了達成「和」的目的,而尊重老闆的決定。這樣的人事安排,如果他馬上就直接地激烈反應,對老闆來說是非常難堪的事。反過來看,這樣的安排,如果因為他的禮讓而使得大家都平安無事,老闆會覺得這個人是識大體的人,是可託付重任的人。如果老闆對你的明陞暗降,目的是為了讓你離職,除了你當檢討自己的能力和為人外,也許老闆另有新人要用,你就可以離開了。

我對諸位老師沒有什麼好供養的,謹以今天的開示供養大家,一個是關懷,一個是「敬」與「和」;把敬、和做好,把關懷做好,諸位一定是一帆風順、平步青雲。祝福大家。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03 法鼓山的方向:弘化|活動|人間淨土的環保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03 法鼓山的方向:弘化|活動|新世紀全民祈福許願博覽會開幕詞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