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04 法鼓山的方向:關懷|樂齡長青|附錄訪聖嚴法師談佛化聯合祝壽的精神及內涵

聖嚴法師

附錄訪聖嚴法師談佛化聯合祝壽的精神及內涵

問:請問聖嚴法師,法鼓山農禪寺為什麼要舉辦佛化的聯合慶生?對壽星本身,以及他的家人有什麼特別的意義?

答:慶生是對自我成長、自我價值、自我成就的肯定及尊重。例如小孩子生日時,父母為了表示歡喜而慶祝,一則慶祝小孩一年有一年的成熟,一則回顧過去生命的歷程,展望未來的前途。

站在佛教的立場,我們是為了感念父母、懷念父母而紀念自己的生日,同時佛法說「人身難得,中國難生,佛法難聞」,今日我們獲得人身,又生在中國(有文化及佛法的地方),又能聽聞到佛法,所以要感到非常地慶幸!更何況「人命在呼吸間」,「萬法無常」,人的生命非常短暫,隨時可能死亡,能多活一天就是因為有福報,所以每逢生日的時候更要抱著珍惜生命的態度來慶祝這一年的過程,檢討過去一年的種種,對未來的生命許下新的宏願。同時要在生日當天,告訴自己:「已作之惡當斷除,未作之惡令不生;已作之善要繼續,未作之善令增長。」

生命是可貴的,當然值得我們慶祝;而壽命得以延續,不但受恩於父母,也受恩於所有相識或不相識的眾生,若以佛教徒的觀點來看,任何眾生不論待我們以順逆,都是助我們成長的人。所以生日當天,要感謝一切有恩於己的人,尤其是父母親;除此之外,也要為父母及恩人祈福。這才是佛教徒慶生的意義。

慶生祝壽對為人子女者,也有很深的意義。儒家說「父母之年不可不知」,尤其父母親到了晚年,隨時有可能離開人間,所以子女要記得父母的年齡,隨時關心他們的安危。到了父母生日的那一天,更要特別表示關懷,為之祝福做壽,使父母高興,這也是孝順父母的一種方法。

其實為人子女者,若能對社會有所貢獻,使父母感到有子如斯是一份光榮和安慰,就稱得上孝順;再者,如果自己身心健康,讓他們安心,也是一種孝順的表現。所以每年父母生日,不論遠近,最好都能來到父母面前,讓他們高興,如果沒辦法做到,至少要在父母整數大壽的時候趕到。若還能在每年父母生日的時候,在事業上有新的成果,在身心上有所成長,對社會大眾有新的貢獻,那就是最好的祝壽禮了!

因此為父母親祝壽,不僅僅是說聲「祝福父母壽比南山」,甚至三叩頭的拜壽形式而已,應該是一種倫理精神、孝道觀念的顯示。

問:農禪寺的佛化聯合祝壽儀式,和一般有什麼不同?

答:現在有許多人僅僅為了虛榮,鋪張浪費,禮俗浮誇,沒有慶生祝壽的實質價值和意義。有人為了顯示自己兒孫滿堂、親友眾多、交遊廣闊,小生日、大生日都做,遇到整數生日,更是大宴賓客。如果年紀大了,客人少了,兒孫不能到場,就歸咎是世態炎涼,徒然覺得老來淒涼,而痛苦不堪,這著實與慶生做壽的目的相違背。

法鼓山為了鼓勵節約,響應環保,提倡孝道,並落實做壽的意義,特別舉辦聯合祝壽的儀式,歡迎六十歲以上整壽、法鼓山體系的壽星菩薩參加。我們會在農禪寺布置一個壽堂,使壽星們感到備受尊敬和推崇,也不至於太累,與會的親友們都能分享到壽星的榮耀和喜悅。典禮中,我們將用水果、茶點讓壽星與親友共享,並請法師或教內大德為壽星說法、稱頌、恭賀及祝福,讓大家在無量壽、無量光、無量智慧、無量慈悲、無量溫馨的氣氛中,共度一個充實喜悅的慶生大會。

問:但是有一些上了年紀的人,雖然在祝壽時表面上高高興興,但是心裡卻想著「又老了一歲,又更接近死亡了」,悲觀和恐懼的情緒揮之不去。請法師藉這個機會,談談老年人應有的佛化人生觀,相信這也是法鼓山舉辦這項活動,背後真正的用意。

答:的確是有一些年長者有著你所說的這種問題,他們覺得人愈來愈老,擁有的時間愈來愈少,生命就快要到了盡頭。我們不妨先來分析,看看是哪些人會有這樣的心情。大致上可以分為三種:第一種人學佛卻對佛法不是很清楚,觀念不是很正確,以為老了就是無常快到了,來日無多,充滿落寞的感覺;第二種人沒有學佛,從不知道佛法是什麼,以往在事業上也沒有太大的成就,退休下來,因為家庭單薄,子女不多,財富不多,沒有什麼值得驕傲的;第三種人,到了六、七十歲,兒女先自己而去,或是兒女不肖,成就不高,益發加深他們寂寞、孤單的感覺。

這三種人生日做壽一定不會愉快,如果平時和親朋子女不常往來,做壽時的聚集,只能算是社交的、禮貌性的、人情上的應酬,而不是發自內心真誠的祝福,這樣的祝壽,雖有一時的強顏歡笑,卻不是真正的快樂。

對於這種人、這種情況,採用佛化的祝壽儀式對年長者的幫助最大了,透過佛化的祝壽,使年長者經由佛法建立對生命更正確的認識,疏導年長者的疑懼,讓他們知道「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是生命不變的道理,還不如多布施做功德,甚至勸人學佛、念佛、拜佛,以此度眾廣結善緣;如果年紀太大,以上所說的都做不到,至少還可以念佛,事實上念佛可以讓年長者的心理愉快,減輕身體上的痛苦,得到身心的平安。

而在面對死亡的問題上,既然知道人難免一死,就要積極運用佛法的觀念發願往生淨土。一般人是可以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念佛的方法,藉著阿彌陀佛的願力來達成。有很多人念佛念得很好,在談笑間突然間就走了,稱得上是無疾而終;還有人能預知時之將至,過世前就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要走。這些都證明了學佛能助人善終,讓人臨終得瑞相,帶給學佛的人光明的未來。

除了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還有人發願生生世世學佛,廣結善緣,甚至出家修行,生生世世度眾生。發這種願的人,都是對自己、對佛法有信心,在願力的背後有著無窮的毅力,對未來一定是充滿希望與展望,這也是對死亡一種很健康的看法。

也可以把由老至死當成是一日將盡,累了一天,洗個澡、換下身上的衣服,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而所謂的「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不是就此完了,因為日落西山後,明天還將會從東方升起,前程無限美好。由這個觀念延伸出來的,就是要人對世俗的得與失看淡、看輕、看遠,尤其到晚年,凡事不存得失心,對未來就不會有失望、落寞的感覺。

以上所說的種種,都是我們希望藉由佛化祝壽儀式給年長者一些人生觀上的指引和安慰。

問:年長者若想在佛法中尋求精神的寄託,應該如何從修行上著手?

答:老年人的修行方法,其實要看他個人的身體、心理的健康狀況,以及生長背景、生活環境來決定,不能一概而論。有的人年紀雖大,可是還覺得自己很年輕,心理年齡與年輕人一樣,修行的方法自然也與一般人無異。

但有些年長者的身體或心理的狀況不佳,要他們和一般修行者同樣念佛、拜佛、禮佛,大概很困難。他們寧可坐在電視機前面看電視,或在路邊、路口看車來人往,消磨時間,也不願修行,這是因為他們的信心不足,心力提不起來,因而拒絕信佛學佛。這時候,做子女的人,或是親戚朋友們,就必須付出很大的耐心和愛心,鼓勵他們走上菩提道。

對於年老後才開始學佛的人,我的建議是:並不一定要深入佛理,鑽研義理,但是能有一些佛法上的基本認識,對他們卻是很有益處的。例如佛法中的因果觀、因緣觀,明白人生的聚散是自然的法則,要放下財產、情愛、怨親、敵人等這些觀念,都能讓老年人在面對老、病以及終老的問題時,會更坦然,更豁達。

其實大部分的人是沒有宗教信仰的,尤其是中國人,他們或許能將晚年生活安排得很好,注重身體保養,常常運動、旅遊,也會去做義工,但就是不覺得自己需要宗教。平時生活緊湊倒不至於有無聊與失落的感覺,然而缺乏宗教的信仰,對未來毫無概念,對此生結束後將往何處去,茫無所知,總以為這一生過完了就什麼都沒有了,只要對這一生負責就夠了,沒有永恆的目標,生命對他們而言,只是此生的片斷而已。

至於有宗教信仰的人,是不是就知道會往何處去?也不一定。不過至少心中有一個願,便能為他帶來無窮的希望。所謂「生命無常,我願無窮」就是這個道理。

對於沒有宗教信仰的年長者,剛開始可以藉由當義工、修布施的方式,讓他們參與道場,接觸宗教,當他們了解宗教人士在做什麼後,慢慢就會能接受宗教。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04 法鼓山的方向:關懷|樂齡長青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04 法鼓山的方向:關懷|樂齡長青|佛化長青的生活指南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