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化長青的生活指南
緣起
人口高齡化已是目前世界各國的趨勢,臺灣當然也不例外,愈來愈多的高齡人口,促使社會各界開始重視年長者,關心他們心理、生理上所可能遭遇的問題。
其實在中國傳統倫理之中,一向很重視「敬老」與「養老」的美德。只是在社會現代化的過程中,「敬老尊賢」的觀念已經逐漸淡薄,從前強調含飴弄孫、閉門養望的「養老哲學」又跟不上時代的腳步,使得年紀大的人雖因醫學進步,擁有較長的壽命,卻在社會上得不到應有的尊重,精神苦悶,再加上生活內涵貧乏,益發加深年長之後的失落感。
法鼓山文教基金會秉持佛教關懷人間的本質,希望能透過佛法,以心理學、醫學、社會學的方法,落實對年長者的整體關懷,發揚傳統敬老的美德,倡導現代化的養老觀念。因此,在「禮儀環保」系列活動之中,就特別安排有「佛化聯合祝壽」,因為祝壽不是吃吃喝喝、表面熱鬧,而應當有其深刻的意義。
對壽星而言,祝壽有兩層意義:一是以感謝心來紀念、感謝父母生養之恩,社會培育之惠,慶幸自己又年長了一歲;二是以悲願心看未來,只要還活著一天,就要對社會有貢獻,為人群做努力。同時以佛法的觀念,用超越肉體的宏觀角度,朝無盡的未來,與自他的全體來看生命存在的價值。這樣的祝壽方式,不但壽星自己受益,來參加的親友必定也能感同身受。
除了舉辦佛化聯合祝壽,法鼓山文教基金會也製作《佛化長青手冊》,內容介紹了心理調適、日常生活規畫、保健養生,以及修學佛法的準則與方法,提倡現代化的養生哲學,是日常居家實用的參考資料。
規畫生活,享受高齡
根據聯合國的標準,所謂的老人是指六十五歲以上的高齡者,有人則是以退休與否做為標準;然而不論以什麼來衡量,我們也都聽說過「未老先衰」、「人老心不老」和「老當益壯」的形容詞,這都說明年齡不是唯一的標準,應該還要取決於心理與生理各方面的因素。在醫學發達的今天,活得長壽已不是難事,重要的是要活得莊嚴,活得快樂自在,那才是年長者所要追求的生活。
(一)心理調適最重要
隨著年齡的增長,必然會面對心理、生理以及與外界關係的各種轉變;心理上調適得好不好,往往是高齡後生活快樂與否的關鍵。因此,在基本的心態上,應具備以下幾個觀念:
1.把握當下,日日是好日:上了年紀的人最愛回憶過往,適度地表達尚屬健康,但過分地沉湎,就不免消極,要不然就是過度關心身後事。正確的觀念應該是愈到老年,愈要好好把握眼前的時光,讓每天都過得充實有意義。
2.坦然面對生老病死:接受自己逐漸步入高齡的事實,明瞭外表、容貌、體力上的改變,都不過是一種自然現象;對於死亡也要以更宏觀的角度來看待,體認到那不是結束,而是另一階段生命的開始,便能坦然面對,不再有任何的恐懼和憂慮。
3.跟上社會的脈動:現代人身處多元化的社會,若還抱持「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的態度,一定會和社會脫節,到處格格不入,加深寂寞、空虛的感覺。所以要積極吸收新知,多關心周遭的事物,參加社團、慈善公益活動、擔任義工……,跟上時代的腳步。
4.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退休後的人在家的時間多了,與配偶、兒女相處的機會增加,應該切記「家和萬事興」的道理,不要過分干涉家人的生活方式,也毋需過於依賴,凡事多忍讓、多包容,以感謝的心珍惜所有相聚的時刻。當然,和過去的同事、朋友仍然要保持聯絡與關懷,同時不要害怕結交新朋友,也要以開放的心胸多和小孩子、年輕人接觸,讓年老的心情更開闊,思想不落伍。
5.尋求宗教信仰:正確的宗教信仰,讓精神有所寄託,情緒得到穩定,即使有什麼病痛也會得到支持的力量,同時也較能泰然面對終老的問題。事實上根據一項調查顯示,有宗教信仰的年長者,通常對生活的滿意度比較高,也比較會有幸福感,這是因為透過宗教的信仰與修行,能讓身、心得到最圓滿的調和。詳細的內容,請參考本文第四部分「修心養性,常保安樂」。
(二)生活起居善安排
除了正確的觀念與信仰,年長者在生活上也要有妥善的規畫與安排,以下是我們在飲食、衣著、居住、財務、教育、休閒六個方面的建議:
1.飲食清淡有節制:中年以後的飲食,應遵守「清淡」與「少量」兩大原則,並且最好能茹素。醫學的研究已經指出,素食者的血液呈現最適合人體狀況的鹼性,足夠的纖維質讓腸胃蠕動正常,減少腸道內毒素的積存,而且膽固醇會大幅減少;整體來說,素食可以降低罹患癌症、心臟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結石等的機率。不過素食者也要注意營養的均衡,脂肪的攝取不宜過量,多吃新鮮蔬果,少吃醃漬、加工過的食品。
2.適度的穿著打扮:穿著以舒適、端莊為原則,衣服的材質最好是輕柔、透氣、不易皺的,而且要穿脫方便。外出時適度的打扮是一種禮貌,即使在家裡也不可過於隨便,尤其不要整天穿著睡衣,頭也不梳,外表邋邋遢遢,會顯得格外沒精神。此外,年紀大了對冷熱的感覺會比較遲鈍,應該多加注意,以免受寒。
3.注重居家環境:安全是首要前提,在浴室、廚房、樓梯、地板等容易發生意外的場所,可以鋪上止滑磚或防滑墊,並加裝扶手,加強照明設備,以防止跌倒,家具最好不要有太多尖角,座椅、床鋪不可太軟。其次要考慮舒適性,年紀大的人較怕吵,所以房間的隔音要加強,屋內空氣流通要好,濕氣不能太重,並且要注重環境的清潔衛生,因為那是維護健康的第一步。
4.妥善規畫財務:退休往往也意味著固定收入的減少,便應該及早做好財務規畫,不要把財產全給子孫。在觀念上,要先建立「知足少欲」的想法,不揮霍,不浪費,但也千萬不要慳貪吝嗇,被人冠上守財奴的封號,畢竟錢財乃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不如多布施,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最後,切忌盲目地投資,投入無謂的金錢遊戲,以免賠上老本,得不償失。
5.熱衷學習進修:維持旺盛的求知欲,可以保有一顆年輕的心。只要是有興趣的、體力許可的,例如:繪畫、陶藝、插花、舞蹈、書法、語言等,都非常適合。目前各縣市政府或各成人教育單位,都針對年長者開辦有長青學院、松柏學院、老人大學等,從基本的識字班、國語班,到英語、日語、電腦班等都有。
6.適度休閒娛樂:很多年長者經常覺得時間多得不知道怎麼安排,如果不知妥善運用,難保不會悶得發慌,閒出病來。安排休閒娛樂可依個人的興趣做選擇,最好是對身心健康有益,例如:爬山、旅行、園藝、閱讀、看畫展、聽音樂會等等。如果過去因為工作、家庭的關係,擁有一身才藝卻尚未發揮,退休後正好可以一償宿願,做個素人畫家、業餘攝影師或作家,自娛又能娛人。
養生保健,延年益壽
拜醫學進步之賜,現代人普遍長壽,並在追求高壽的同時,也希望能減少患病的機率,延緩老化的程度。因為如果年紀大了卻病痛纏身,成天在藥罐子中打轉,嚴重的話還要依靠親人照顧,成為他人的負擔,不但造成起居作息的不便,生活品質大受影響,更遑論享受老年生活。根據統計,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老人患有一種以上的疾病,其中以癌症、腦中風、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呼吸器官等的病症居多。而隨著身體機能的退化,則容易出現記憶力減退、骨質疏鬆、青光眼、白內障、聽力退化、皮膚病、消化不良、腰痠背痛等狀況。若以中醫的觀點來分析,老人病往往有表裡並發、虛實夾雜、陰陽獨盛的特徵。
高齡者在平日就要注意自己身體的狀況,有問題立刻求診專業醫師,不要諱疾忌醫。並且最好能在住家附近找一名家庭醫師,不但方便就診,而且他會比較了解您的健康狀況,有什麼變化可以及早發現,必要時才上大型的醫院。此外,吸收正確的醫學常識,也有其必要。
不過注重健康並不表示就該整天緊張兮兮,動不動疑神疑鬼,覺得自己渾身都有病;要不然就是過度防衛,什麼活動也不敢做,門也不敢出,弄得生活沒有樂趣,日子如同嚼蠟,那就真的是本末倒置了!
(一)長壽養生的要訣
年長者除了生病要尋求醫師的診治,最重要的還是注重日常的養生保健,因為「預防重於治療」。觀察長壽者,通常可以在他們身上發現一些共同的特徵,再配合專科醫師的建議,便可歸納出長壽的要訣如下:
1.注重飲食營養:飲食與健康息息相關,適當的營養更可以減緩老化的速度。每餐的分量不要多,最好只吃七分飽,但是營養一定要足夠、均衡。此外高齡者多半牙齒不好,會影響進食的意願與食物的咀嚼,或是因服用某些藥物,都會降低營養的吸收,必須特別注意。
2.養成每天運動的習慣:運動對身體健康有益已是不爭的事實,但是高齡者做運動不可以太激烈,也不要勉強,步行、游泳、太極拳、瑜伽、健身操、爬山等都不錯,但要注意,適合甲的運動不見得適合乙,例如爬山,對有退化性關節炎的人就不適合,所以一定要配合個人的體能狀況來做選擇。
3.起居作息要正常:上了年紀的人作息要正常,生活步調最好是不疾不緩,尤其睡眠要充足,不要熬夜,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並在早、中、晚各做一些運動,若有安排娛樂休閒活動,也要有所節制,千萬別因此勞累過度。
4.定期健康檢查:不要等到身體很不舒服了,才上醫院求診,最好能早期發現,即時治療。根據醫師的建議,超過六十歲的人,每年最少要做一次健康檢查,而平時在家也要常常注意血壓是否正常。
5.戒菸、戒酒:菸與酒是健康的大敵。抽菸會增加心臟血管、呼吸系統患病的機會,酒喝多了會影響肝臟、腦神經等的功能,上了年紀尤其應該戒絕。不管您已經當了多久的癮君子和「飲」君子,戒菸、戒酒永遠不嫌遲!
6.行善修福:常言「助人為快樂之本」,從佛教的觀點來看,健康與否,僅注意生理的調養是不夠的,心理的平衡與精神的提昇更是重要,常常行善、助人、布施、修福,對身體、心理都有極大的好處。
7.保持樂觀的心情:長期情緒低潮,會加速身心的老化,不利於疾病的痊癒,所以要時時保持開朗、愉悅的心情,凡事不要斤斤計較、鑽牛角尖。偶爾有什麼不順心的事,也要懂得疏導情緒,方法是多參加社交活動、做有益身心的休閒、和三五好友談心,最好還能有正確的宗教信仰,及健康的修行活動。
8.多動腦,多用腦: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記憶力會衰退,但是如果能加強鍛鍊腦力,多從事讀書、寫作、計算數字、繪畫、下棋等腦力活動,就比較不容易遲鈍,也會減少罹患老年癡呆症的機率。此外,對周遭的事物保持高度求知和關心的態度,也都有助於延緩腦力的退化。
9.選擇合宜的生活環境:環境中的空氣品質、濕度、噪音、飲用水質都會影響身體的健康,高齡者適應力較差,更要注意居住的環境。如果無法改變居住的地點,至少也要有改善的措施,例如加裝除濕機,加強隔音設備,避免在空氣不好的時段出門等。對於那些需要長期在家養病的人,則要格外注意環境的清潔,布置上要明亮、整齊,切勿暮氣沉沉。
(二)別讓病痛成主宰
然而,再怎麼注重保健養生之道,也不可能一輩子無病無痛。所以在心態上要接受年紀大了難免會生病的事實,要認知到飲食、生活習慣會因為療病而有所調整。
而且,不要認為生了病就什麼都不能做,如果不是情況特殊,可別成天懶洋洋地躺在床上,或是坐著發呆,應該在必要的休養外,盡可能維持正常的作息和社交活動,只要是自己做得來的事就不要假手他人,否則那會更不利於復健。
在養病的過程中,則應格外注重心理的調適,不要自怨自艾,憂愁不已,也不要亂發脾氣,見到人不要抱怨連連,訴說自己生病有多可憐,罵兒女有多不孝順,更不要誇大病情,想藉此博得別人的同情。應該敞開心胸,一方面接受老病的事實,一方面讓自己的生活有目標、有重心,若有正確的宗教信仰,更可以轉移對病痛的注意力。
人生難免有病痛,雖有醫藥治療,仍然不時感受到痛苦、絕望、恐懼、憤恨,所以最好能有虔誠的宗教信仰。以佛教來說,年長者可以經由念佛禮拜,祈求佛菩薩加被,並在佛法的信念之中,找到安慰,尋得精神的寄託。
修心養性,常保安樂
上了年紀的人,注重身體保健,強調生活情趣,無非是希望獲得身心的安樂,享受祥和、悠閒、自在的生活。這些安排固然重要,但是內在修心養性的工夫一樣不可少,否則一旦寂寞孤單,思慮掛念的事情太多,或是受到一點病苦時,立刻身心難安,自暴自棄,情緒陷入低潮。其實上了年紀的人最忌情緒起伏太大,因為心理會影響生理,不少年長者的身體不舒服,醫生檢查不出毛病,最後才發現原來是「心病」造成的。
佛法向來就是強調從心地上下工夫,而佛更有「醫王」的尊稱,比喻佛能醫治眾生的心病,一如世間的良醫。在《雜阿含經》卷十五、《醫喻經》等,都說到大醫王具足「四法成就」:善知病;善知病源;善知病的對治;善治病已,更知將來復發的可能與因緣而斷除之。簡單地說,就是說修學佛法,遵循佛的教法,可以徹底、根本地解決心病,進一步得到解脫。在《大智度論》中也有一個比喻說「佛如醫王,法如良藥,僧如瞻病人,戒如服藥禁忌」,更是將佛法僧三寶與戒律的關係生動地描繪出來。
佛法的修持是講次第的,故有八萬四千法門之說,所以不論初學或老參,都能找到適合自己根機與性向的修行方法。而除了個人自修外,更可以參加各種共修法會、演講、活動,或是到寺廟中擔任義工。年長者可以因此拓展人際關係及與社會的接觸面,維持積極而有活力的生活態度。
(一)居家空閒好修行
大部分的年長者都是退休後賦閒在家;要不就是兒女長大成人,原本忙碌的家庭主婦,一下子變得非常空閒。以前可能會因為工作忙、家務忙,想要好好修行卻抽不出空來,現在則是時間充裕,若能妥善安排運用,福慧自能增長,當然也絕對不會有寂寞無聊的感覺了。
以下簡單介紹適合在家自修佛法的方法,提供給過去在家裡沒有自修習慣的人參考。剛開始不妨多種互相搭配,才不會覺得單調枯燥,在一段時間的適應和調整後,找到適合自己的法門,以及身心狀況最理想的時段後,就要持之以恆,切忌一曝十寒;當然也不要一開始就將目標定得太高,給自己太大的壓力,不要事先抱定非要達到什麼境界不可,否則到最後不是患得患失,就是因為缺乏信心半途而廢。
1.做早晚課:銀髮族不妨為自己定下早、晚課誦,一方面是修行,一方面養成固定習慣,讓生活有規律、有方向。課誦的內容與時間長短,可以依個人的喜好而定,內容可包括供養、禮拜、持名、讀誦、發願、迴向等。重要的是定時定課,也就是在每天同樣的時段做同樣的功課。舉例來說,上了年紀的人通常很早起,正好可以利用早餐前的那段時間來做早課;晚上不少人是坐在電視機前打瞌睡,這時候還不如去做晚課然後才就寢,一定可以睡得更安穩。當然,唱誦以及法器的使用,都應以不影響同住家人和鄰居為前提。詳細的課誦方式,可以請教佛教的法師。
2.靜坐:靜坐是保持身心安定與平衡的最好方法,也有助於身體健康。可以每天固定一段時間靜坐,也可以配合早晚課誦,在早課前、晚課後靜坐,時間長短依個人狀況而定。年紀大的人亦毋需擔心以前沒有練過打坐,一下子要盤起腿來會很不舒服,因為可以用漸進的方式練習。若真的無法盤腿,也可以採用坐在椅子上等其他姿勢,只要掌握姿勢端正,身心放鬆的重點即可。初學者最好還是向正統佛教的靜坐老師學習,不要自己盲修瞎練。
3.念佛拜佛:念佛拜佛有助身心健康和安定,也可以達到一心不亂的境界,對於不習慣靜坐的人,可以採用念佛拜佛的方式,而拜佛的動作還能柔軟筋骨,達到運動的目的。拜佛應定時或定數,拜的時候不疾不緩,口中同時稱誦佛號。若身體狀況沒辦法拜佛,或是必須長時間臥床休息,光念佛號也是可以的,方法是將身心放鬆,摒除雜念,專注於佛菩薩的聖號上,或是藉著數念珠來幫助專心,很快地就會有清心安樂之感。
4.閱讀書籍:佛教的書刊種類繁多,選擇適合自己程度,符合自己興趣的去讀,內容只要是知見正確,不錯因果,有助於心性修養,增進佛學常識的,都值得一讀。當然,也可以為自己訂定讀書計畫,例如專讀一部經,或是專究一家之說,或是著重在某一位高僧、人物等的資料,給自己一個目標,讀起來會較有充實感與成就感。
5.聽錄音帶或看錄影帶:現在市面上出版了很多佛教相關的錄音帶和錄影帶,內容豐富,很受歡迎。尤其對上了年紀的人,有時候書看多了眼睛會覺得吃力,就可以改聽錄音帶;對於一些臥病在床或是不方便看書的人,藉著錄音帶或錄影帶,同樣可以修學佛法。
6.收聽或收看佛教節目:目前臺灣的電視台和廣播電台,播放佛教節目的很多,對不方便出門的銀髮族,也可以藉由信件的往來,和節目中的法師或主持人進行雙向溝通,達到請益佛法的目的。
除了上述修學佛法的方法,我們也鼓勵在家居士茹素、持戒。素食的好處在醫學上早有證明,佛法則認為若因食素培養慈悲心而不殺生,那更是功德無量;而在持戒上,最好是能守五戒,亦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並且盡可能發心受在家居士菩薩戒。因為持戒清淨,能使身心平穩、和諧,心性得以提昇。
(二)積極參與齊共修
除了在家自修,我們也鼓勵銀髮族多多前往寺院道場,參加各項共修活動。就修行的角度來看,共修有不可思議的力量,大家互相砥礪,有益福慧增長;而藉由活動的參加,擴大年長後的生活圈,日子過得充實,又能認識學佛道上志同道同的朋友,維持穩定的社會、人際關係,心情必定會豁達開朗。
在道場的選擇上,自然是以正統的佛教為原則,地點最好是離家近或交通方便的,否則會降低前往的意願,不容易持續。至於活動的項目,可以根據各人的喜好、時間與體力,選擇性地來參加,但最少要能選定其中一項長期定時地參加,持之以恆地精進。例如北投農禪寺就有念佛會、禪坐會、大悲懺、講經、朝山的共修活動,中華佛教文化館也有觀音會、藥師會以及梁皇寶懺等定期共修。
(三)加入義工的行列
除了參與修行活動外,還可以加入義工的行列。以農禪寺來說,每次法會、拜懺、禪一、禪三、禪七、佛七,以及夏令營、佛學營等大型活動,都需要眾多的義工菩薩前來護持幫忙,有的是整潔環境,有的是維持秩序,有的擔任文書工作,或是在廚房裡洗菜、切菜、煮菜。所謂「勤勞健康最好」,有的人還因為對義工工作的投入,而解決了自己的病痛問題,也有不少人是在義工工作中,才體會到工作即是修行的真諦呢!
目前農禪寺的義工有「萬行菩薩隊」的組織,並依個人專長分編為引禮組、廚房組、美工組、筆耕隊等,義工本身還有不定期的聚會,以及各種訓練的課程。高齡者參與其中,因為有機會接觸新的觀念、新的事務,活到老學到老,再也不用擔心思想跟不上時代了。
其實當前的社會福利工作,需要義工的場合相當多,做義工沒有工作壓力,卻有做功德的愉快。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04 法鼓山的方向:關懷|樂齡長青|附錄訪聖嚴法師談佛化聯合祝壽的精神及內涵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