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04 法鼓山的方向:關懷|臨終關懷|臨終助念——關懷最重要

聖嚴法師

臨終助念——關懷最重要

這一年來,法鼓山有相當大的進步,特別是助念團在常住輔導師的支援下,及團長鄭文烈和副團長謝明月兩位菩薩的用心投入中,配合農禪寺和法鼓山的整體運作,貢獻良多。

我們農禪寺的信徒和法鼓山的會員,年年不斷地在成長,但是當信徒的人數成長得愈快,而關懷工作的質與量無法與人數的成長成正比時,則法鼓山以關懷為教育的目標就會落空,便會遭致「空喊口號」的批評,而我們助念團則是關懷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環。

送佛到西方

值得欣慰的是,這一年來,由於輔導師非常用心,加上團長、副團長的配合,助念工作推動得非常成功。一年之中,助念團人數成長了四倍,可見大家對助念團的認同,也顯示出法鼓山的關懷理念做得愈來愈踏實了。

法鼓山的關懷理念是要從人的出生就開始關懷,一直到臨終,乃至於往生之後還要給予關懷。這種從「出生」至「往生」的種種過程全部都關懷到,即是「整體關懷」。

除了喜慶需要鼓勵、慰勉、道賀之外,若逢到某一位菩薩家裡有人病危,正在彌留之際,或者剛剛往生之時,最需要心理上的安慰和支援、信仰上的提攜和鼓勵。所以助念團的助念服務,乃是關懷工作之中最重要的一環。

中國有句俗話:「送佛送到西天。」也就是說好事要做到底,不可半途而廢,虎頭蛇尾。尤其是在人家緊急需要之時,更需給予支援。通常不管有錢或沒錢,人多或人少,只要家中有人病故或病危,家屬都會亂了方寸,不知所措。此時若有人用佛教的信仰去慰勉、鼓勵,實在是一大功德。

助念的功德

我們以助念的方式做關懷的工作,第一個受到利益的是病危或臨終的那位菩薩;第二是他們的親人;第三就是參加助念者的本人。而此中得到功德最大的又是誰?第一個是參加助念關懷的人,第二是病危或臨終的眷屬,第三才是那個病危或命終的亡者。

《地藏經》中說,要以佛法超度,人在健康的時候,就該自己誦經、拜佛、修布施、做供養,如此的話,滿分的功德均為己有。

我們能有因緣一次次地去為他人助念,雖然看起來是在為他人助念,而其功德是分分種入自己的心田,因為這是我們自己在修行。

其次,那個病危者或亡故菩薩的眷屬們,當我們前往助念時,百分之八十都會跟著我們一起念佛。很可能他們就因此成了三寶弟子,開始接觸佛法,接受三寶,修學佛法。

對亡者而言,我們要相信《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裡講的,只要臨命終時有人為他開示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功德莊嚴及阿彌陀佛的本誓願力,而起信心,發願往生,就一定能夠往生西方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所以,若能為人助念,真的是把一尊一尊的佛,送到西方佛國去了。

臨終助念

至於接受助念者雖不是立即成佛,但他們是未來的佛。鼓勵、慰勉、勸告臨命終時的人,讓他們絕對相信有阿彌陀佛會前來接引他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到了極樂世界,蓮花化生,見佛聞法,進而修行,位階不退,然後倒駕慈航,再到我們的眾生世界,以菩薩身修菩薩道,廣度眾生,最後必定成佛。

腳踏實地

當我們看到被助念者出現瑞相時,實在是太歡喜了,自然而然會加深信心。對其家屬有此種感化力量,也是一份大功德。所以助念是一樁最大最好的佛事。

我曾講過這樣的幾句話,請諸位謹記:「佛教徒的過世,不是喜事,也不是喪事,而是莊嚴的佛事。」

我希望助念團今起重新出發,去年一年我們成長了四倍,還不夠,我們希望成長得更多更快,目前我們主要以三會會員為服務的對象,漸漸要發展到非會員的助念。

有助念的功德讓我們去做,我們應該很歡喜,無條件、沒有目的地去做,只要有人願意請我們,我們就去,但是不要弄到手忙腳亂。要在內部的關懷做好之後,才能對會外的人士提供關懷的服務。一定要腳踏實地,步步為營,才能向高處、大處、遠處邁進。

一起成長

我們希望助念團能迅速成長,但是在成長過程中,必須小心謹慎。在助念成員增加後,還是要加強提昇素質,不能把助念的觀念和目標帶偏差了;人數增加而觀念帶偏、宗旨混淆,那將得不償失。因此,助念團的菩薩們一定是在同樣的理念下,同樣的方式中,同樣的系統內來運作,彼此照顧,互相支援。

在助念團中,有的團員跑得很勤快,做得很好,幾乎每星期助念好多次,不僅放下自己忙碌的家事,而且不顧勞累,二十四小時風雨無阻地隨叫隨到,實在太感人了。可是不要忘掉有些區域,人數少需要支援。因此,我們希望做得比較好的菩薩們來輔導、協助、支援、提攜,帶動人數較少、觀念比較不那麼正確的區域,讓大家在互助中一起成長,才是最安全可靠的。

我們的助念團,是代表法鼓山整體的形象,諸位菩薩出去助念時,對外的形象必須是相同的,我們的服裝、使用的法物、攜帶的東西、助念的程序,都是統一的,這些請參考助念手冊。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04 法鼓山的方向:關懷|臨終關懷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04 法鼓山的方向:關懷|臨終關懷|佛化聯合奠祭開示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