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訪聖嚴法師談佛化奠祭的精神與內涵
問:請問聖嚴法師,您為什麼要推動佛化的聯合奠祭?
答:以佛教的立場來看,死亡與葬儀二者都很重要,但是對一般尚未進入信仰階段的人而言,喪儀往往比死亡更重要。因為儀式本身是一種氣氛的感受,一種實景、實物、實情的襯托,使得參與者有很大的利益。不過目前社會上的喪葬儀式普遍都有鋪張浪費、喧鬧的現象,一般人都不知其所以然地盲從,好像不如此就會對不起先人——這正是我們所要指出的問題。
其實,要想改善現行喪禮中種種不良的風氣,首先應建立正確的死亡觀,唯有如此,才有可能接受簡單隆重的佛化喪儀,而不會覺得簡單樸素的儀式會對不起先人,同時也不違背中國傳統孝道精神。
死亡的觀念因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的不同而會有很大的差異,也會隨著時代環境、教育水準的不同,或是社會風氣、價值判斷觀念的不同而有差異。法鼓山所提出的死亡觀與佛化奠祭儀式,目的是為了帶動社會風氣的改變,並非要廢除破壞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價值觀。更何況現在所流行的喪葬儀式,可能只是過去的地方習俗,或流行於某一時代的習俗,和整體民族文化、倫理觀念、孝道精神,沒有一定的連帶關係。我們是希望藉著推動佛化的奠祭,有助心靈環保,改善社會風氣,建立正確的死亡觀,也循此對生命價值的判斷和對生命的認識,做一疏導、解釋和說明,相信對社會有很大的助益。
問:您提到改善不良喪儀風氣的根本,是建立正確的死亡觀,請問一般人對死亡應該有什麼認知?
答:自有人類以來,死亡就存在著,凡有生命皆會消失,此即佛教所說的生老病死。因為「成、住、壞、空」是宇宙萬事萬物的真相,雖然大家不喜歡死亡,但是死亡與出生是連帶的,有出生就一定有死亡,人們因為不知道死後何去何從,因而恐懼、害怕,貪生而怕死,但是事實上沒有一個人可以不死!
死亡既然是不可改變的事實,就只有面對。不只是年老的人才會面對死亡的問題,尚未年老的時候也有可能死亡,不論是自然死亡,或是意外死亡,隨時都有可能發生在我們自己身上,或周遭親朋好友的身上。所以,平時就應該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隨時準備面臨死亡的發生,一味地害怕死亡是愚癡的,忌諱、逃避都不過是掩耳盜鈴。
西方社會討論死亡的問題已有幾十年了,他們從宗教學、哲學、社會學,甚至是生理學、心理學的角度,綜合性地來探討,這是對人類關懷的一門大學問,今日的臺灣也漸漸有人重視死亡的問題,開始這方面的研討。
討論到死亡就會觸及精神、心靈的層面,進一步探討人死後到底有沒有靈魂的問題。除了唯物論者,一般人都會承認死亡並不等於終極,不等於消失,而是生命另一階段的開始。因此,任何一種宗教,都不會主張死後就什麼都沒有,都承認有靈魂、精神的層面,在名稱上稱靈也好、稱鬼也好、稱神也好,意思都是相同的。
問:佛教對死亡是不是有什麼特殊的看法?
答:佛教稱剛剛死亡的靈體為中陰身。轉生時,小乘稱第六識,大乘則稱為八識,所謂中陰身是指,從死亡到轉生的階段過程。一個人死後,最多七七四十九天之內會轉生,四十九天之內還未轉生者,皆稱為中陰身。轉生之後,則進入鬼道、神道、地獄道或人道。轉生本身即是另一生命的開始,轉生的種類也可分為投胎轉生——轉生為人或高等動物,或是自然變化而成的化生,或在水裡形成生命的濕生,或像鳥、雞、鴨的卵生。只要進入另一階段的生命,就已經不是中陰身了。總之,中陰身是指正在等待因緣成熟而轉生的階段。佛教認為在中陰身階段,若有人為之超度、說法、誦經、念佛,修各種福報布施,可以幫助中陰身性向的改變,及投生去路層次的提昇。例如,有人生時造業較多應該下墮,若有人為之超度,靠佛的力量及法——也就是觀念的力量,可使中陰身聞法後而心開意解,即可免於下墮而上生。
在中陰身階段的七七四十九天之中,亡者家屬應以上述種種有益人功德的方式來幫助亡者,特別是恭敬供養三寶的功德最大,因為三寶的存在,對人是一大幫助,可使中陰身得以超度的機率加大。因此,我們強調助念、超度可以使亡者的未來與前途,更遠大光明,其中又以超生佛國淨土是最好的前途。
問:不同的死亡觀,的確是會發展出意義不同的喪葬儀式。您對目前社會上流行的喪葬儀式有什麼看法?同時也請您比較一下佛化喪儀和一般喪儀在形式上有什麼不同?
答:佛化喪儀本身,可避免浪費、鋪張,因為我們認為不管是飲食、祭祀、排場的花費,僅僅是家屬做為炫耀自己之用,想藉死人表現地位和實力,所使用的花籃、供品、樂隊、儀隊、花車,對亡者也只有慰靈的作用,沒有實質的幫助。還有些人送祭品時,將自己的名字、公司行號寫得特別醒目,廣告的用意遠大於慰靈,失去對亡者的敬意和懷念。目前也流行燒紙錢,燒用紙紮成的房子、交通工具、家電,舉凡活人用的東西都用紙紮成後燒掉,一燒好幾萬,實在可惜!一則浪費自然資源,一則汙染環境又浪費財力,這些財力若能用在社會其他方面,不是很好嗎?更有些商業行為、商業花招,使得亡者家屬不得不花錢,有的家庭不是那麼有錢,只是為了面子,為了隨俗,而花這筆錢。其實鋪張對社會並沒有用處,亡者也沒有利益,那又為什麼一定要如此呢?
目前臺灣本身的喪葬風俗已與大陸不同,也與臺灣幾十年前不同。有的是改良,有的是改變。例如三、四十年前,喪家一定要披麻帶孝,現在已有少部分的家屬不披麻帶孝,而改以著黑衣、別麻布來取代;過去也有些人一定要拿著哭喪棒——讓人匍匐而行的棒子,現在很少人用了,這都可以說是一種改良。
另外一種是改變。例如曾有一位老父親過世,他的兒女擔心母親傷心,就用父親生前吃冰棒的照片為遺照,照片中冰棒含在嘴裡,一邊吃一邊還笑嘻嘻。這很有趣味也非常大膽,但是喪儀時是否適合用此照片,卻值得商議,因為已經失之輕鬆而不莊重。又例如十多年前突然間出現脫衣女郎在鄉下喪葬儀隊中,它的目的是在娛樂家屬。死亡雖然不是喪事,但也不是喜事,在這種情形下,已經喪失了對亡者過世的懷念與崇敬之意,而只是一種娛樂的場面。還有因為家屬忙,也哭不出聲來,請職業的哭喪隊哭給別人看,這在中國傳統的社會只是聽說過,但並不普遍,可是在今日的臺灣卻可見到。如此改變下的喪禮,不但失去對亡者應有的莊嚴,也失去人性中的美德。
問:法鼓山推動的佛化喪儀既然是不違背中國傳統的孝道倫理,是否也有正面宣揚倫理孝道的用意?
答:我們是主張回到中國傳統的孝道倫理的。孝,就是追思懷念,如何追思懷念?可以從兩方面來談:
第一,是繼承亡者的遺志。中國人有所謂「父喪三年不改其志」,志就是指前人所做的善事、好事,而繼承遺志,是對父母盡孝道的最好表現,所以子孫應該繼續紹隆。
其次,要讓世人持續不斷懷念亡者。大家都知道「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的道理,為亡者多積善、多種福,後代子孫就會為人所稱讚,說某某人的子孫很孝順,還為他做了這麼多好事。現在有很多人將先人的遺產捐出來成立基金會,做有益社會的事。很多西方人會將父母的遺產捐給教會,同樣地我們也鼓勵大家,將先人遺留的財物以及節省下來的喪葬費用,捐給佛教做為弘法利生的基金,就非常地有意義,可說是紀念亡者,造福生者,冥陽兩利,這才是真正的孝道!
問:以佛教精神進行喪葬儀式,對亡者和生者究竟有什麼好處?
答:我們說「慎終追遠」,就是對亡者的過世要非常慎重地處理,因此佛化喪儀是在簡樸之中要有莊嚴隆重,同時在儀式中讓參與者知道亡者生平的美德,使亡者覺得此生不虛度;而讚美亡者,等於勉勵後進,能激勵後人見賢思齊,對家屬也是最好的安慰。同時,以佛法開導亡者,可使亡者超生離苦,心開意解,得生佛國,也可使生者聞法修行。所以,以佛教的立場來看,死亡不是喜事,也不是喪事,而是莊嚴的佛事。是亡者走上成佛之道的起點或過程;而對參與佛化喪儀的人,則是修學佛法的機會。因此佛化喪儀,對生者、對亡者,都是修學佛法、弘法利生的大功德。我們計畫與鼓勵聯合喪儀的內政部、臺北市政府殯葬處合作,於八月份舉行佛化奠祭。我們會用佛教的方式來布置靈堂,氣氛莊嚴、柔和、溫馨,使亡者感覺到好像去西方極樂世界,對生者言則是來送佛上西天。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04 法鼓山的方向:關懷|臨終關懷|佛化聯合奠祭開示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