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精進推廣佛法?
擊慈悲智慧的鼓,主動關心別人
問:如何凝聚會員對法鼓山的向心力?
答:這有很多的方式,但最重要是要把法鼓山的理念告訴人家,把法鼓山正在做的事告訴人家,而這些事是對每一個人都需要的;但如果我們現在正在做的事和他沒有什麼關係的話,那我們就要提供對他本身有益處的服務。不過也不見得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所以我們可以先請人家來當義工,因為請他來做義工,結果接觸了法鼓山,而對法鼓山產生了一種認同,產生認同之後,自然就會有向心力了。
我們要關懷人,不僅僅是要他出錢而去關懷他,而關懷也不一定是用錢,我們在關懷他的情況:身心的狀況、家庭的情況,我們要常常關懷他,那就是一種溫暖,就好像是家裡的人一樣,一個人常常受到另外一個人的關懷、尊重和照顧的時候,就會感覺到這個人非常親切,也會覺得很有幫助。因此我們本身參與法鼓山活動的人,並不是本身僅僅參加勸募而已,而是要學著如何地照顧人,這非常重要,譬如說助念團也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就是適當地慰問人家,在什麼樣的情況要給予慰問?當人家家裡有了喜事,要給他恭喜;有了一些麻煩,要給他勸勉安慰;如果他家裡發生事情就好像自己發生了事情一樣,這都是非常好的事,比如說,他家裡面的孩子考取大學,你打個電話向他恭喜,他很歡喜,他家裡的孩子滿週歲,你知道後,打個電話給他,或是親自拜訪到他家裡去看他一下等方式都可以,所以關懷不一定要花什麼錢。
人與人之間要能夠互相關懷,這是非常重要的事,我們佛教徒一般的缺點就是只知道自己修行,很少能關懷別人,但這並不是佛教徒的精神,佛教徒的精神應該首先要照顧人,心懷慈悲,慈悲是什麼?慈悲是關懷、照顧、諒解、同情等,因此我想所謂的向心力,都可藉由這些方向凝聚。
還有一點,我現在推行「家家蓮社,戶戶禪堂」。我在推行的這一個理念,就是佛教能家庭化,因為佛教是普通的人間化,有人的地方佛教就在那裡,縮小到最小的,就是你在哪裡,佛堂就在那裡;你在哪裡,禪堂就在那裡,這是什麼意思?就是說你學佛、信佛,處處可以念佛啊!你學佛、信佛,處處可以靜坐、修心啊!不是說一定要在哪個地方才可以,而是你在哪裡,佛法就在那裡,你在哪裡,佛堂就在那裡,做到這一點,那麼,凡是有你在的地方,那地方就是有慈悲、有智慧的地方。
循序漸進引導丈夫學佛
問:身為家庭主婦,想積極親近法鼓山並推廣佛法,可是先生沒辦法認同,該怎麼辦?
答:一般來說,先生比較忙,要跟太太同時密切親近道場比較不容易,但是就如高美蓮居士所講的,如果有事情給他做就比較好。而在推廣佛法方面的事情還是滿多的,因此我們可以請先生們就其實際上的專長發揮來幫我們做事,至於做事的場所,不一定在法鼓山、在農禪寺,甚至是小組裡面有事也可以請他參與,不過要注意:並不是請他來聽我們說話。因為很可能有的人最初會想:「我替妳做一下就好了,妳不要找我囉嗦。」但若我們就純是請他來幫忙做事,以這種方式的參與,久而久之,看到你們那麼熱心,漸漸地,他也會受其感染。
在做事的時候,他偶爾聽到你們討論的內容,一句、兩句地聽,覺得好像很有道理又受用,再加上看到你們參加法鼓山聯誼會後,性格變了,想法變了,待人處世的態度也變了,變得比以前好、比以前穩定,那麼,他自然會覺得親近道場、修學佛法是有用的,慢慢會有興趣看法鼓山的資料,接著是師父的書、我們的雜誌刊物,繼而就會產生了認同感。
因此,在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不要一開始就請先生學佛、修行,對他來說這大概不容易。如果改以這種鼓勵他幫忙的方式,先生會從剛開始的旁觀者,漸漸覺得妳這樣投入也不錯,或者是「妳可以去,我不一定要去,我不反對妳,但妳不要叫我去」的想法,漸漸地,他可能會說:「好啦,妳的事情我也替妳做啦!」就這樣子,漸進式地讓他親近了佛法。所以,我們做事不要太快、不要太急,太急了,欲速則不達,反而會增加困擾,帶來夫妻之間的爭執或不愉快,這點請大家注意。
一心不亂要日日不間斷
問:我參加念佛會五年了,但是每次的共修開示,師父可能為了照顧新進的會員,所以在內容上淺顯了一些,能否請師父增加深度?
答:內容加深,基本上我不反對,但念佛本身是三根普被,如果說得太深奧,變成哲學化,對我們比較沒有用處,我們最主要還是講究實用性。另外,如果理論太多,對我們而言,是一種知識、一種學問,不一定能解決問題,我們所希望的應是能將佛法運用到日常生活中。過去的祖師大德,也是教導我們念阿彌陀佛,專心一意,念到一心不亂。
問:我主要是修學淨土法門,念阿彌陀佛,拜阿彌陀佛,但是心總是靜不下來,妄想很多,請問師父如何才能達到一心不亂的境界?
答:我們一般人在平時,因為時間不夠,往往都是斷續、散心地念佛。一個人如果經常在散心散亂中生活,一下子希望念十分鐘或一小時的佛號,就能一心不亂,這是不容易的事,除非是有深厚的根器。因此我們希望念到一心不亂,要一日、二日、三日乃至七日不間斷地持念,精進地用功,才能達到那種境界。
淨土法門主要是重信心,如果我們無法達到一心不亂,但只要對阿彌陀佛深具信心,願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死後也會生西方淨土。
修行環境
問:自己想要更精進地修行,可是環境不允許,該怎麼辦?
答:一種是福報,一種是業報,有福的人或是業報輕的人,他們修行的障礙比較少,但是也有善根深厚福報卻很少的人,這要修行一定是障礙重重。
遇到的障礙有的是來自自己的身心,有的是來自環境、職業或自己家庭的種種障礙,但是最大的障礙可能來自內在因素,而不是外在的,這種心理上的問題比外在環境問題更嚴重。
如果每次自己想要修持,例如打坐拜佛時,家人總是希望看電視、聽音樂,這種情形就是福報不夠,業報很重,因此要知慚愧,不要罵家人,也不要恨他們。這時要了解是自己的福報不夠,應該多培福,應該多諒解人,對他們多一分照顧。雖然他們與你的想法、信仰不一樣,但是希望他們能夠轉變,就必須先轉變自己,而不要想先轉變環境,因為先轉變環境,一定會帶來更多的衝突、更多的障礙。
另外,如同在法鼓山〈四眾佛子共勉語〉二十句裡最後兩句提到「處處觀音菩薩,聲聲阿彌陀佛」,我們要發願念佛,天天持續不斷地念佛或是持咒,最好發願持二十萬遍。我經常勸人持〈準提咒〉,只要是為了善修心、發菩提心的目的,大多可以達成。
但我們也可能遇到自己發願吃素以後,家人一定要你吃葷或燒葷菜,像這種情形可以權宜處理。一方面自己吃素要注意營養,如果家人一定要你煮葷菜,你就煮給他們吃,因為現在一般人很少會買活雞,所以不必自己親自殺,我們買現成的給他們吃,照顧他們,有一天就能感動、感化他們,終會調回頭來吃素。
真心禮敬為恭敬三寶的根本
問:上廁所之前,是否應該把身上配戴的佛珠、佛像取下來,才表示恭敬呢?
答:看情形而定,譬如在旅途中、在餐廳用餐時上公共洗手間等,是不必取下。即使隨身帶有佛經,要進入之前,可塞入衣服口袋、手提袋後進去。如果太大,口袋放不下,請別人幫忙拿著,只要不是故意的不敬即可,不必執著也不要迷信;而居家時,倘若家中有佛堂或自己有淨室,有地方可放置,在進入前理應取下。
問:人往生時的意志狀態是否和麻醉或昏迷一樣?而在家人往生時能否穿著海青?
答:海青只是普通服裝,原本是中國人的大袍,任何人、任何時間都可穿,往生時,不論火葬、土葬都可穿。將往生的人,在彌留的狀態和打麻醉藥的情況是不一樣的。人的腦神經在人生的最後一刻,會有迴光返照的現象,即使生病的人,病況危急得不省人事,但是臨終最後一念,身體的潛能,瞬間恢復正常,腦筋也一剎那間清清楚楚,沒多久,就離開了,離開以後,他的神識是清楚的,這和麻醉或昏迷是不一樣的。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05 法鼓山的方向:護法鼓手|鼓手的核心精神|關懷別人.成長自己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