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個自度度人的萬行菩薩
法鼓山的菩薩們,大家好,我們稱所有法鼓山的會員都是萬行菩薩,即是因為大家發了菩薩願,願學佛的智慧,願學佛的慈悲,發願將來也一樣能成佛,也希望將來所有的眾生都能成佛。也就是說諸位學佛是在學菩薩行,所以法鼓山的人彼此之間都稱對方為菩薩,認識的稱某某師兄、師姊,不認識的稱對方為菩薩,即使見了沒有學佛的人,我們也要稱對方為菩薩,因為我們尊重人,所以把對方都視為菩薩,而能尊稱別人為菩薩的人,本身也就是一位菩薩。
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難捨能捨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是在修行,修行主要是修福和修慧。孝順父母、布施供養、做利益他人的事、說有利於他人的話,這都是在修福。而念佛、拜懺、打坐、聽開示、看佛經、運用佛法讓自己減少煩惱、減少困擾,解決生活裡的問題,這就是在修慧。
因為修福修慧的範圍和方法非常多,我們總稱為萬行。每位法鼓山的會員所作所為,都是在修福修慧,所以稱之為萬行菩薩。
身為菩薩是要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難捨能捨,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誰都知道,最不能捨的就是自己的生命,其次是兒女親情,還有名聞利養。有些人甚至順水人情的一言半語都不願布施,這就未免太吝嗇了。我們能用自己的才能、財力、智慧,和自己的福報來幫助他人,這就是捨,唯有能捨才能有得,這就是在修福;但在幫助他人解決困難和苦惱的同時,自然而然就在修慧了,當我們在做這些事的時候,自己的煩惱問題也就會逐漸地減少,我們幫助別人解決困難,自己的問題就不是問題了。同時,當我們有困難時,別人也會來幫助我們解決困難,所以修福修慧其實是並行的,真正有智慧的人一定會有慈悲心,而真正有慈悲心的人也一定會有智慧、有福報。
以智慧做抉擇
菩薩不容易做,所謂的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難捨能捨是從小處、易處開始做起,是從可行、可忍、可捨點上開始,慢慢地、慢慢地做,愈做就會愈有成就感,愈做就會愈覺得值得去做,漸漸就可以難行的也能行,難忍的也能忍,難捨的也能捨了。常常以菩薩的精神勉勵自己,看待他人,這是學佛修行的基本原則。
我們人的心總是希望得到好的,享受快樂的,對痛苦惡劣的總是避之唯恐不及,有些人讓我們一見到就很歡喜,有些人我們一碰到就很反感、很難過,相信大家都有過這種經驗。但是做為萬行菩薩的我們,不管是面對順緣或是逆緣,都應該感激,都應該坦然接受。逆緣其實是從相反方向來幫助我們的助緣,有所謂相反適相成。如果我們只能接受成功而不能接受挫折失敗,如果我們只能接受順緣而不能面對逆緣,那我們的智慧和福報也不會成長得那麼快了。
不過,有些人會反問說:如果我們持這種態度來為人處世,就會有些人總想占我們便宜,那該怎麼辦?這時就必須要以智慧來處理,不論是何種的布施,都要量力而為、量力而行,一切要以佛法的利人原則來做判斷。也就是說難捨能捨、難忍能忍、難行能行,都要有智慧做抉擇才行。
每個人都有能力來度人
法鼓山的體系分成兩部分。一是僧團部分,是出家人以修行佛法、弘揚佛法為目的。一是居士部分,是在家居士以佛法來幫助自己也幫助別人,因此也要修行佛法才行。
在以往中國社會裡,有個根深柢固的錯誤觀念,總認為修學佛法是出家人的事,在家居士是不需要修學佛法的。如果有居士修行佛法,一定會認為他消極、失意、遭遇了挫折,或是年歲老了沒事可做的緣故。其實早在佛陀時代,佛陀就經常帶著一千二百五十位弟子分頭去托缽,和布施的居士們結緣,並向居士們開示佛法,到了晚上,佛陀在精舍說法講經時,很多居士都會前去聽法,在當時有名的十大精舍都是居士們布施的,其原因就是居士們在聽聞佛法後,了解佛法的好處,才布施出來的,所以聽法的居士是愈來愈多,比較起來,出家僧團還算是比例較少的部分,這在《阿含經》裡都曾提過,甚至有些場合,佛陀還有專為在家居士說法的,所以修學佛法是不分出家、在家的,我們法鼓山不只是成就出家僧團修學佛法,也成就在家居士利用佛法幫助自己、幫助家人以及周遭所有需要幫助的人,一點一滴把佛法傳播開來。
原本在大乘佛法中,在家居士是占大多數的,但到了中國之後,認真學佛的居士部分竟逐漸萎縮,而出家眾部分則逐漸增加。到了現在,還有一種錯誤觀念,認為皈依三寶就等於是出了家,這是何等的偏差!對這種普遍錯誤的現象,身為佛教徒的我們,一定要負起糾正這種偏見、誤解的責任。從這也可以看出我們弘法人才真的是太缺乏了。
因此,我們法鼓山不僅要從僧團之中培養弘法人才,也要從在家居士之中培養弘法人才來護持佛法、宣揚佛法。我聖嚴師父不可能度盡你們大家,而是要你們大家一個接引一個,一個協助一個,佛教徒的人數才能增加起來的。因此,你們每個人都有機會、都有責任,也都有這個能力來度人的,你們一定要對自己有信心,唯有出家人及在家居士都在修學佛法、護持佛法、弘揚佛法、接引眾生,才可能做到普遍地淨化人心、淨化人間。
法鼓山的人間淨土年,重心是集中在如何推動、發展、推廣人間淨土的理念,不僅僅是從理念上宣導,還要從生活中表現出來;讓大家從生活之中體會到人間淨土是什麼。
我們要以具體的行動來實現理念,透過演講、學術會議,一個梯次一個梯次的各種營隊訓練,訓練我們生活觀念的改變以及正確社會價值判斷的重建。在美國,我們也將主動協助全美所有法鼓山的會員來建設自己內心的清淨,同時淨化美國的社會,我們的力量雖然很小,但我們願意以很少的幾盞燈來點亮其他人心中的燈。
有人問我為何對護持佛法、推動人間淨土能如此果斷、如此肯定?以前我曾以香蕉好吃,就把僅有的一根香蕉給學校全班同學分享的故事告訴你們,就是因為嘗過佛法的好處,我才會有所肯定,所以果斷的原因是因為有十成十的信心,肯定佛法對所有的人都很有用,肯定了以後一定會有熱忱將佛法分享給大家。以我現在的年齡,其實早就該退休養老了,但我還是到處奔波,為的是什麼?為的就是弘揚佛法呀!如果我還有一口氣在,我還能講話,我還能做事,我一定在佛法的路上一直走下去,一直走下去……。
問答討論
問:師父在新州一所高中演講時說,在與家屬相處時不能專講平等,要講倫理,但倫理的道德標準,因時因地而有不同,同樣在二十世紀的美國和二十世紀的臺灣,不同的家庭也會有不同的權利與義務的標準,那是否要以我們所處社會的標準為標準?但這種標準很可能是不合理的,請師父開示。
答:佛法是通人性、通人情的,但也要講合理。合理的意思就是在這個環境需要,在另一個環境也需要;在過去需要,在未來也需要。所謂「放諸四海皆準」,才算合理。但是風俗、人情、人的性格,各有不同,時代環境也會有所變動,在合理的原則下,不是去斤斤計較,而是要以慈悲心來看待當時、當地的人事物,能夠通融,人與人之間不要什麼都要公平,其實公平不一定合理。例如,一個人只吃一碗飯,卻能做很多事,另外一個人可以吃三碗飯,但不能做什麼事,難道他就不應該吃三碗飯?這不是不合理了嗎?此時要講人情,視當時的情況來做通融與包容,不能一味地去講合理,為求合理而講公平這是很難的。
美國的社會最愛講公平,如今東方社會也有類似的趨勢,一旦講過了頭,在權利上要求公平,但在應盡的義務上卻不提公平。講倫理是盡責的表現,什麼身分的人就要負起符合自己身分的責任,我們有多大的能力就要盡多大的責任,這就是倫理。
世上不公平的事非常多,我之所以要大家不必僅講平等而當注重倫理,為的是要讓我們自己減少煩惱和痛苦,能包容人、同情人,與人可以和諧相處,這個世界、這個社會就會比較可愛了。
問:人在往生後把器官捐贈出去,是否會影響其往生淨土?
答:一般來講,人若在不情願的情況下要他做什麼事都會讓他覺得痛苦,如果心甘情願去做的話,就是讓他受點折磨和痛苦,也會很安慰、很高興。一個人若發了慈悲心,發了悲願,捐贈器官是絕對不會影響其往生西方淨土的。即使人死了還有點體溫,但知覺通常都沒有了,如果捨不得,那是他意識上的捨不得,而不是他身體上的痛苦;如果知覺還在也沒關係,他已死了,如果他很歡喜把身體器官捐出來,意識上也就沒有什麼捨不得,自然就不會影響往生西方淨土了。
問:只要正信的佛教道場都應該護持,但也有人說應以護持法鼓山為優先,這之間是否有衝突?
答:我們不妨舉個例子來說,譬如許多房子都在失火,但你手上桶裡的水只能救一棟房子,若你想把這桶水分給所有失火的房子,結果所有房子都被燒掉了,沒有一棟房子被你救到,如果你有很多桶水可以救很多棟房子,那當然很好,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還是以智慧來做布施的判斷。也許有人會說,護持法鼓山的人很多了,不要再錦上添花,但法鼓山就是以聚沙成塔的方式,很辛苦一點一滴慢慢在做的,也許就是少了你這一粒沙就無法完成了。若大家都存著認為沒有自己這粒沙也沒有什麼關係的念頭,別說大塔起不成,連小塔也別夢想了。那法鼓山也是永遠建立不起來了,我不能說一定逼你護持法鼓山,我只能說法鼓山值得你來護持,也需要你來護持。
問:有時晚上做夢在造惡業,但白天念頭卻很清楚、很清淨,如果這個夢不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的話,那這個夢是否在反應我過去的自己?我應該懺悔嗎?
答:以佛法的觀點來講,做夢有很多原因。日有所思夜有所夢,這是心理學的說法,是有可能的。第二種是在潛意識裡,在無量世以來所帶的習性,有時候會從意識裡的夢境方式出現。第三種是我們在平常生活中受到外在因素的影響,一點一滴的印象,似是而非,好像在哪裡發生過,在哪裡曾經見過,所有這些經驗記憶的累積,一直到現在,經過重新組合而以夢境顯現。第四種是鬼神託夢,一種信息,一種預兆感,一種指揮。但是,不管是什麼夢境,夢就是夢,不必太在意,那就沒事,白天仍以清淨念頭,念你的佛號,晚上不論做什麼夢,就不要去管它。
問:我的學佛修行很膚淺,如何能去度別人?
答:我學佛也很膚淺呀!我也是凡夫,我也沒有成佛,甚至中國歷史上有東土小釋迦之稱的天台智者大師,他也說自己是凡夫。太虛大師、虛雲老和尚,就連許多的大師們都以凡夫自居,那還有誰是聖人啊?其實,跟凡夫在一起,一定要有凡夫的心態、心向。你知道一點佛法已經要很感激,我又要拿我少年時代吃香蕉的故事來做比喻了,你不要等種了滿園的香蕉以後才送香蕉給人吃,如果要等自己成佛才來幫助別人,那就太顛倒了!你們到現在已經聽聞佛法,就把聽過的佛法告訴別人,這就是弘法呀!我從小,凡是聽到一些佛法,了解一些佛法,就很歡喜很熱心地告訴別人,我就是這樣一步一步走過來的。
你付出的愈多,體驗的佛法就愈深,千萬不可妄自菲薄。
問:有部分的人總是不明白法鼓山信眾們的讀書會,為何一定要從師父的著作開始,有些人感到受限制,可否請師父解說?
答:師父的書是師父經過幾十年對佛法的吸收、消化之後寫成的,就像蜜蜂採得百花釀成蜜,然後把蜜分享給大家。身為法鼓山的會員都知道法鼓山理念是在「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我是秉持懂一百句佛法而不能實用,不如僅知一句佛法而能親身去用它的態度,踏踏實實地把佛法融入生活中。
師父的書就是盡量把高深的佛法變成容易懂、容易用的句子,馬上能在生活中幫助自己也幫助別人,像《正信的佛教》目前已印行了兩百多萬冊,《學佛群疑》也是一樣。這些都是非常純樸純正的佛法,如果捨近求遠,捨易懂的而去就難懂的,結果只記得一些佛學名詞卻對自己生活沒有幫助。這就不是釋迦世尊為我們留下佛法的本意,也不是修學佛法,而僅是說食數寶。我們法鼓山的讀書會,其目標是在於幫助大家了解佛法,同時要即知即行,實踐佛法。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05 法鼓山的方向:護法鼓手|鼓手的核心精神|以菩薩心拜大悲懺——一九九四年護法信眾聯誼大會開示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