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05 法鼓山的方向:護法鼓手|鼓手的核心精神|修行菩薩道利益眾生

聖嚴法師

修行菩薩道利益眾生

諸位悅眾菩薩:所謂「悅眾菩薩」,就是在法鼓山體系內推動、實踐並接引其他人一起推動法鼓山理念的人。了解法鼓山的精神,以及悅眾菩薩應有的形象,對諸位的成長、對佛法的推動,以及社會國家,乃至於世界的人類都有很大的影響。

「同心同願、法鼓傳薪」,所謂「同心」就是大眾一條心;「同願」就是大眾抱有共同的希望,一起發起菩提心,為我們的社會、國家、世界,乃至於所有一切眾生做奉獻的工作。「願」則有大有小,對佛教徒而言,小願僅僅是為了個人的解脫,等而下之則為一己之私的欲望。大的願就是要成佛、親證最高佛道。但是在實現大願之前,應該要有階段性,首先要做的就是實踐完成法鼓山的理念。

法鼓山所推動的理念,是目前社會大眾和人間最需要的。因此我們應該為了共同的理念,手連手、心連心一起努力,彼此一條心,這就是同心同願。

「同心同願」另外一層意思,就是要有遠大的目標和方向,有了方向和目標,便從近處著手、小處著力、腳踏實地往前跨步出去。

自利利人、自覺覺他

為何稱諸位是「悅眾菩薩」呢?「菩薩」的精神是自利利人、自覺而覺他。為自己的苦難、煩惱而修行,達到離苦、除煩惱的目的是自利;而將自己所體驗到的佛法,拿來幫助其他人,就是利他。

而「悅眾」這個名稱,原來是寺院中掌理僧眾職務的一個職稱,又稱為「執事」。執事在僧團中,負責照顧大眾、安排事物,使得大家能夠非常順利、和諧、精進地在團體裡修行辦道,因此被稱為「悅眾」。如果沒有悅眾們的照顧,難免會產生摩擦、困擾。另外,在僧團中會有所謂「凡聖共住」的現象,有些凡夫僧偶爾會犯錯,有時自己不知道,有時自己知道,但不好意思告訴別人。這時,便可以透過「悅眾意」(梵文叫作「摩那埵」〔mānatva〕)的儀式,在每半個月誦戒時,當著大眾懺悔,使得大眾歡喜。

法鼓山用「悅眾」來稱呼幹部菩薩們,是援古今用。悅眾,不但要為其他人服務奉獻,提供自己的時間和心力,接引、影響還未學佛的人接受佛法、修行佛法;使已學佛的人能更安心更精進。同時悅眾自己也要知慚愧,有了錯誤要懺悔。

法鼓山是在做著敲響法鼓、弘揚佛法的工作;因此法鼓山的義工菩薩又稱為「鼓手」,而「悅眾」就是鼓手之中的中堅分子。而法鼓山僧團的法師們更是悅眾,他們自己修行佛法,同時帶動、照顧其他人共同修行佛法,我當然也是悅眾。悅眾並沒有高下之分,凡是修學佛法、弘揚佛法、護持佛法、照顧大眾、實踐並帶動法鼓山理念的人,都是我們的悅眾菩薩。

悅眾菩薩應具備哪些特質呢?他必須是用慈悲的、智慧的、恭敬的心尊重大眾,為大眾奉獻,使所有人得到利益,並生起喜悅的心。所以法鼓山的悅眾菩薩並不是一般所謂的領導人,因為在三寶門中並沒有真正的領導人,連釋迦牟尼佛都說他不領眾,他只是大眾之中的一分子,大眾是由大眾來領導的,不是由哪一個人來領導的。所以悅眾菩薩不是指揮官或司令官。如果自以為身分高人一等,並存有做官的心態,很容易就讓大眾不喜歡,那就不叫悅眾。同時,悅眾菩薩也不是英雄好漢,或豪傑俠士。因為英雄好漢難免耀武揚威、不可一世;豪傑,總覺得自己了不起,希望別人崇拜他。

法鼓山的悅眾菩薩除了讓大家心生歡喜,還要能凝聚大眾一條心,共同來實踐我們的理念,因此他要做的是溝通、協調、關懷、鼓勵的工作。

所以說,悅眾菩薩應該是大德長者、是真的善知識、是苦海中的慈航、偉大的大丈夫。大德長者就是有德之人,不管年紀高低,以德為尊。而善知識就是跟所有的人,都以佛法做朋友、做老師。「君子以義為朋,小人以利為朋」,以義為朋的是真善知識,以利為朋的是真惡知識,彼此之間以道義、以佛法來互助,彼此勸勉、學習,就是互為師友,互為菩薩伴侶,互為善知識。只要具備悅眾的條件、悅眾的身分,你就是一位大德長者,你就是一位真的善知識。

要做苦海的慈航

悅眾菩薩也是苦海的慈航。做為法鼓山的悅眾菩薩,有苦難的地方要去關心、服務、救援。德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說:「能夠在窮人和貧病的人身上體驗到上帝存在的人,是真的與上帝在一起的,因為從那些貧病的人身上可以見到真正的愛,發揮真正的愛。」這種觀念在佛教中也有,只是較少被提起。當我們看到受苦受難的人,不但要去幫助他們,更要從他們身上看到佛菩薩的功德。諸位一定不明白,受苦受難的人已經在苦難之中,如何能看到佛菩薩的功德呢?這可以分兩部分來說:第一,這些人將來都可能成佛;第二,這些人顯現出苦難像而讓我們生起慈悲心,讓我們有救苦救難、修行菩薩道的機會,他們就是菩薩。因此我們要做苦海的慈航,看到有苦難的人、有苦難的地方,就必須馬上去,並且盡力地來協助他們。

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處處都是有苦難的人,不僅僅是在醫院裡、街頭上,任何一個地方幾乎都可以看到老苦或病苦,還有自己與自己生氣、生煩惱的苦。最近我遇到一位老人家已經八十多歲,他有幸福的家庭、良好的經濟條件,樣樣都有,而且妻子和女兒經常陪著他。可是他的煩惱一籮筐,他老是認為他的太太看不起他、女兒不孝順,因此,天天跟女兒、太太吵架。我跟他說:「多念佛,不要念太太和兒女。」他說:「我有啦!每天都念了十幾句耶!」可是數落起兒女、太太的不是,卻又不知道多了好幾倍,這真是苦難苦惱。

其實只要不覺得生在幸福中,便時時刻刻都在受苦受難,即使天天享有華服、美食,一樣都在苦惱中,都在苦海之中。我們要用佛法來幫助他們,解決精神上的窮困,因為這比物質上的貧乏更可憐。

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

法鼓山的悅眾菩薩應該要做到如《法華經.法師品》中所說,將所聽到的佛法精義說給其他人聽,也讓其他人可以受益。這樣的人便稱為「法師」。法師是以法為師、以法施人。也就是用佛法來做為自己的老師,同時用佛法來幫助他人。而一位法師應有三個條件——入如來之室,著如來之衣,坐如來之座。也就是說,要進入如來的堂屋,披上如來的衣衫,要坐上如來的座位。也可說就是,以大慈悲心為如來的堂屋,以柔軟忍辱心為如來的衣衫,以諸法的空性為如來的座位,這都是法鼓山悅眾菩薩應該要學習的。

若能以大慈悲心為我們的房間,就會以諸佛如來的心量為心量,就能夠包容人、原諒人、體諒人,還能夠成就人。身為法鼓山悅眾菩薩一定要有慈悲心,缺乏慈悲心,便是個很自私、心量狹小的人,這就不是「入如來之室」。

「著如來之衣」,就是要學習佛的忍辱、柔軟,當我們性格剛強,與人起衝突,跟自己過不去時,要提醒自己,這時已經不是穿著如來的衣,而是披著魔鬼的外衣了;當缺乏耐心,不接受磨難、折磨、挫折時,也已經離開如來的衣了。如來的衣是「刀槍」不入,任何苦難,都無法傷害你的身,因為你的心已柔軟如棉,柔軟如水,如何能傷得了你,亦即「柔能克剛」。當他人對你打擊、侮辱、批評、毀謗,或是遇到任何挫折,都能以歡喜心來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面對一次次的挫折,任憑七倒八起、八倒九起、九倒十起……,即便是倒了九百九十九次,都要再站起來!這就是著如來的衣。

所謂「坐如來之座」,並不是要我們真正地坐到蓮花瓣上,而是以「空」為座,體驗世間所有相都是如幻如化,有即是空,空即是有;「有」不是實有,「空」不是真空,不是虛空,而是經常在變化的空。事實上,只要不起是非人我之見、不執著,徹底去除自我中心,那就是空,就是得解脫。因此如果心中與空相應,就是坐著如來的座位。法鼓山悅眾菩薩一定要學習著,要有大慈悲心,要有柔軟忍辱的工夫,而且要體驗到自我就是煩惱,自我中心、自私自利是種痛苦,當痛苦時,就趕快把痛苦看成空,痛苦自然會減少。當有慈悲心的時候,別人怎麼對你,你都能夠接受,既能忍苦也能夠忍樂,亦能忍受失敗;如此一來,成功時,也不會得意忘形,因為看到一切諸法是空的。

法鼓山的共識中,我們的精神是「奉獻我們自己,成就社會大眾」。就是要以奉獻的心態為大眾服務,並且不存分別心,對任何人都是平等的。法鼓山的悅眾在奉獻時,一定是以恭敬心,並且應該把所有的一切大眾,乃至於所有的眾生當成未來諸佛、現在的菩薩,為他們做任何的功德布施時,都是以恭敬的心、感謝的心、不求回報的心,為他們做誠懇親切的奉獻。

以奉獻的精神成就他人

奉獻並不等於是犧牲,很多人把犧牲跟奉獻當成是同一回事,其實不然。奉獻是把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貢獻給最值得我們尊敬的對象;雖然奉獻了,卻不但不會損失,反而在奉獻中自我成長,收穫更多、進步更快。這就是〈四眾佛子共勉語〉中「利人便是利己」的道理。

可是犧牲就不一樣了,犧牲只能一次,例如用身體來犧牲,犧牲後就沒有了,一粒麥子種在土底下,生出更多的麥子後,自己卻沒有了,這如同犧牲了上一代來成長下一代。乍聽之下滿令人感動的,很多人也覺得這是非常地偉大,就如同有人說父母是為兒女犧牲,男女為愛情犧牲等,其實這是非常悲觀的。

以佛法的觀點而言,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盞智慧、慈悲的無盡燈,我們可以把這一盞無盡燈奉獻給大眾,讓大眾都來點亮他們自己心中的那一盞燈。這是《維摩經》中所說的,也就是佛心。把你的智慧、慈悲,以及所有的一切奉獻給他人,讓別人得到安慰與想要的,但自己並沒有損失,這是奉獻,而不是犧牲。犧牲是毀滅自己而利益他人,奉獻卻是永遠地成長自己又成就他人。一位沒有慈悲心,不與其他人分享自己所擁有的,不願意奉獻的人,是沒有福報的人。

能夠奉獻,就能夠成就大眾。佛陀告訴我們,要成佛應該要先修學佛法,要先學習著如何斷煩惱。而斷煩惱最好的方法就是學習菩薩的精神,就是「利益眾生、廣結人緣」。而做菩薩先要發大菩提心,而初發心是最可貴的,所謂「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行遠登高都是從腳下的第一步開始,如果腳下第一步不跨出去,一味好高騖遠,則永遠只是望梅止渴,不切實際,止不了渴,因此一定先有初發心,然後腳踏實地地照著去做。

我們要時時刻刻提起自己的初發心,在修學佛法的道路上,如果覺得疲倦,有一點退心時,就要再提起初發心。初發心就是成就佛道、成就大菩提道的大願心。其實也就是大家都已經很熟悉的〈四弘誓願〉中的「眾生無邊誓願度」,最終的目標則是「佛道無上誓願成」,而次序應該是要成佛必須先學佛法,學佛法先用來斷煩惱,要斷煩惱先要發願度眾生;因此〈四弘誓願〉的第一句是「眾生無邊誓願度」,其次是「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最後才是「佛道無上誓願成」。所以說,菩薩是自己未度先利人,這就是菩薩的初發心。

永懷成就眾生的弘願

我們悅眾菩薩就必須要具備這樣的精神。有很多人跟我講:「師父啊!我還小,我懂得太少了,我沒有力量,度眾生的事,師父你去度啦!我沒有辦法,我什麼也不會!」

請問諸位:會不會念「阿彌陀佛」?只要會念就可以度眾,如果連阿彌陀佛都不會念,也能用一顆隨喜的心,但願眾生都能學佛修行,都能得利益,這也是度眾生的一種方法。

過去的無量諸佛,都是先發願度眾生,並且到苦難中救濟眾生,做眾生的慈航,成就一切有緣的眾生,最後才成佛的。例如阿彌陀佛發了四十八願,釋迦牟尼佛過去生中因地也是發了〈四弘誓願〉,到了最後一生,看到眾生有生老病死苦,為了眾生能夠離開苦才去修行,當他找到離苦的方法和觀念後,便依此開始修行,然後成佛。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他之所以成佛並不是僅僅在這一生中的人間修行就成佛了,而是在過去無量劫中發願度眾生,修行菩薩道,利益眾生,廣結人緣,經過無量生的修行到最後才成佛。因此初發心是為了度眾生,最後成佛也是為了度眾生,所以說度眾生是最可貴的。

諸位悅眾菩薩們有人會認為,度眾生是師父的事,與我無關。其實,各位都已經度了許多眾生。就如在座諸位菩薩都不是我到你們家中一位一位度來的,你們各有不同的因緣來親近三寶,親近法鼓山,成為法鼓山的悅眾,每個人都各有因緣、各有其他菩薩把你們度來的。所以不要說自己不會度眾生,你們任何一個人都能夠度眾生。諸位一定要有信心。

有人說我們這個世界上,非常糟糕,已經沒有希望;又認為:「如今人心險惡,自私自利,害人又害自己。」但是我總認為:「畢竟壞人還是少,好人還是比較多。」而且就是因為世界上有一些自私自利、貪得無厭、損人不利己的人,所以更需要佛法。

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這個世界叫作「五濁惡世」,所謂五濁惡世就是有不少犯罪的惡人,即使不是惡人,心中都會多多少少有不好的念頭,有不少的煩惱心。

我們既然知道眾生愚昧、沒有智慧,就更需要用佛的智慧和佛的慈悲,為這黑暗的人間帶來一些希望,送一些溫暖。眾生是永遠度不盡的,但是成就眾生的弘願是永遠需要的。在我們這個地球還沒有毀壞以前,只要還有人存在,就永遠需要佛法。而且正因為有人需要佛法,菩薩才有工作可做,所以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永遠不要失望,永遠要發願,不但是今生做悅眾菩薩,來生還要做悅眾菩薩。而且更進一步要感謝大眾讓我們有做悅眾菩薩的因緣,就這樣,眾生一個一個地離開火宅、離開苦海,但是這一批離開了,下一批又來。

諸位菩薩都是被佛法超度了的人,你們被度了以後,還會有另外一批人來,由你們來超度他們,你們超度了他們,其他另外一批人又會再來了。在這個過程之中,悅眾菩薩將是受益最多、成長最快。所以我鼓勵法鼓山的悅眾菩薩要發悲願心,要珍惜、利用每一個因緣,以感恩慈悲的心對待每一個因緣之中所接觸到的眾生,用佛法的智慧、慈悲,為他們祝福、奉獻,使他們得到利益,我們因而成長,所以說:「利人便是利己。」

保持清新、純樸、真誠的形象

做為法鼓山悅眾菩薩應有的形象是什麼?是清新的、純樸的、真誠的、安詳的、友善的、清淨的,是深入世間而不受世俗的陋習同化,是關懷社會而能夠不受社會的混濁局面影響,這就是我們的形象。

法鼓山是積極入世、積極參與世間的,但跟世間一般的人是不一樣的;是入世而化世的,是淨化自己、淨化人心、淨化社會的。法鼓山要在人與人之間淨化人心,要在社會之中為大眾做奉獻,如此才能影響別人,這就是法鼓山的形象。

而具體的行動是什麼?我舉出六點與大眾勉勵:

(一)不說粗俗、低俗、流俗的話,用尊敬、勸勉、安慰、讚歎讚美的語言。粗俗語就是用三字經罵人,有的人不一定是惡意的,但是出口就成髒,出口就是粗惡語。低俗語是下層社會通用的一種語言,一聽就是市井之民所講的話,而不是受過教養的人用的語言。流俗語就是流行的俗語,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一些流俗的、時興時風,大家都喜歡用這種語言,這種語言大家聽得懂,也都喜歡說,說了好像也滿時髦的,但是不是我們悅眾菩薩們應該用的。法鼓山是在做著淨化人心、淨化社會的事,我們要提昇人品,如果用的是低俗語、流俗的語言,人品就不能提昇了;所以,我們要用尊敬語、勸慰語、讚美語。

(二)服裝儀容要整齊大方,隨時保持整潔,見到任何人要面帶微笑。如果有人家對你說三字經,不要生氣、不要回罵,應該帶著微笑,對他合掌行禮,然後離開,不讓他繼續罵下去。而當有人罵你時,如果他罵得對,要說:「阿彌陀佛!對不起!」如果罵得不對,更應該說:「對不起。」所以不管對內對外,要經常說:「某某師兄(師姊),謝謝你。」「阿彌陀佛!對不起!」或是:「某某菩薩,阿彌陀佛!對不起。」

(三)避免爭吵、不說是非、遠離賭博、戒菸、戒酒、戒檳榔。諸位菩薩之中,如果習慣抽菸、喝酒、嚼檳榔,當了悅眾菩薩以後,就應該要漸漸改掉。而我們要提昇人品,一定要遠離賭博、避免爭吵、不說是非,凡是有爭議的場所,爭議的人物、事件,盡量要迴避,要幫助他們,但自己不要被牽扯進去,這是非常重要的。

(四)不捲入政治恩怨的漩渦、男女曖昧的關係,以及錢財糾紛的是非。這三點請諸位務必遵守。做為一位佛教徒不應該捲入政治恩怨,但是可以參與政治的活動。所以,我會鼓勵法鼓山所有的菩薩們要熱烈投票,盡國民應盡的義務和責任,用智慧判斷,投票給與我們理念相應的人。

(五)常用二十句〈四眾佛子共勉語〉,做為我們自利利人的基本準則。這二十句希望大家都能熟記,隨時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六)隨時隨地做好「四環」:心靈環保、禮儀環保、生活環保、自然環保。

此外,悅眾菩薩要以佛的圓滿人格,來自我期許,也就是要發願成佛,並且常常以初發心的嬰兒菩薩自我看待。嬰兒期的小菩薩不容易站起來,即使想要站起來,很容易就跌倒了,但是久而久之起來的時間就會愈來愈多,跌倒的時間愈來愈少。

嬰兒菩薩犯了錯怎麼辦?要知慚愧、常懺悔,如同前面所說,菩薩的精神就是七倒八起、八倒九起,這是做為一個悅眾菩薩應該要學習的。

在座的諸位大多數是悅眾菩薩,有一些人還不是,我奉勸所有的菩薩們,都發願做悅眾菩薩,做了悅眾菩薩才能夠成長得快,才能夠得到更多的利益,體驗到更深的佛法。而且做了悅眾菩薩後,不但自己得到利益,家人和與你接觸的人也能得到更多的利益。所以希望諸位都來做悅眾菩薩,也邀請更多的人來做悅眾菩薩。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05 法鼓山的方向:護法鼓手|鼓手的核心精神|做個自度度人的萬行菩薩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05 法鼓山的方向:護法鼓手|鼓手的核心精神|傳薪、信心、願心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