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師一門,同心同願
一、教育與關懷
法鼓山舉辦任何活動或推行任何運動,必定具備兩種功能及作用:「關懷」和「教育」,讓所有的人得到成長就是關懷,即所謂的「做中學」,一邊辦活動參與活動,一邊學習成長。原來不知道怎麼做,經過活動的過程,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大家發揮腦力激盪,團體的力量和群體的功能整合出來,大家得到成長,活動也辦得很圓滿。譬如昨天下午舉行召集人會議,討論著北美地區準備發行一份屬於本土的刊物,但是名稱未定。大家紛紛提出意見,你一言,我一語,「北美法鼓之音」、「法鼓法音」……。最後我裁定既然是法鼓山菩薩在北美敲法鼓,就叫「北美法鼓」吧!這就是辦活動在討論問題時,大家集中腦力激盪,個人與團體同時成長,深入運用法鼓山的理念與方法,所辦的活動必然很成功、有意義。
有菩薩報告說,往往當我們精心籌辦了一個新的活動時,就有別的團體跟著學,這是善行好事,不必覺得不高興,這表示我們的活動好,受到大家的贊同和響應。譬如我們最早提倡「不燒紙錢,少燒香」,一開始時有人反對,但漸漸發現這是個極具環保意識的活動,因此也跟著實行。還有「放生」,最初放生的行為是好的,但由於臺灣的自然環境在改變,放生漸漸浮濫,反而變成殺生,因此我們立刻提出「護生運動」,保護及保育稀珍野生動物和一般野生動物。法鼓山於是與動物園合作,建了十多個籠子,專門收養受傷的鳥獸,等他們復原了再放回山林。所以漸漸地放生的風氣也在改善中,活動是本著環保的精神,在籌辦活動時,一定能扣緊心靈環保,依照禪修的精神、方法和理念來處理事。
另外,例如舉辦郊遊活動,我們辦的是富有禪修精神的「動中禪」。還有辦跳蚤市場義賣會,我們是融入四種環保的精神在每一環節中,印製小冊子、文宣、貼標語、插圖,是使來賓一進入會場,就感受到不同的氣氛,在輕鬆中接受到佛法的熏陶,無形中進行心靈環保的教育。各位聽了我的面授機宜,回去一定可以好好地辦活動了。但千萬要記住,任何活動必定要有教育的功能和關懷的目的,這兩項要點必須緊緊相扣,配合「心靈環保」,加上「心五四運動」,這樣的活動絕對是有意義而與眾不同的。
二、一師一門
目前我們正在提倡「一師一門,同心同願」,何謂一師、一門、同心、同願呢?「一師」是本師釋迦牟尼佛,我們弘揚的是佛陀的本懷,正信的佛法,而不是迷信的外道法。迷信的產生是有些中國人摻雜了固有的風俗習慣、民間信仰,而對佛教的誤解。我們是破除迷信,提倡正信的佛教團體。
「一門」是禪門,中國佛教的宗派很多,不念佛的卻很少,禪宗一向不僅參禪也念佛,只有少數臨濟宗的人只參公案,不念佛,但晚期的臨濟宗也念佛了,這次在大陸巡禮時看到禪堂中貼的「參念佛的是誰」便是最好的印證,曹洞宗也是參禪和念佛的。禪門是用話頭、默照、念佛的方法來修行,譬如我們現在的念佛禪,念佛念得好時再來參話頭,參「念佛的是誰」,因為不念佛怎麼參「念佛的是誰」呢?
禪宗不否定密宗,持咒、拜佛、念佛都是回歸於禪門的,持咒具有持名念佛的功能,我們的心在持咒的時候知道三業相應,這就是在用禪法。持咒的目的不為求感應,而是一種修行的法門。我有幾十年漢傳佛教研究和修行的基礎,然後參考藏密的東西,轉換其一部分為漢傳佛教能用的材料。我深明漢傳佛教的好處,再研究藏傳、南傳的佛教,比較優劣,加以整理後教授給你們,使你們不必捨近求遠,各位清楚我們修行的法門很明確的是「禪門」。
三、同心同願
同心是秉懷一顆相同的「菩提心」,其中包括了智慧與慈悲。要如何表達及發揮出來呢?用心靈環保,即心五四運動,將它具體化呈現出來。讓自己產生煩惱,是智慧嗎?使別人產生煩惱,是慈悲嗎?不是的,因為「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使別人不起煩惱心,而產生歡喜心、安全感,便是慈悲。讓自己時時心有法喜,念念不離禪悅,便是智慧。有些人跟我學了一段時間,覺得沒什麼深奧的東西可學,就跑到別處去求法求道了。我花了畢生的精力研讀佛經,把艱澀難懂的內容,轉化成現代化簡易的道理,也有一些用處的。我做個比喻給你們聽,一隻笨老鼠跳到米缸裡,看到都是米,反而不敢相信不敢吃,結果解了大小便就逃走了。
為什麼菩提心是慈悲與智慧呢?菩提心是要成佛的心,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菩薩發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必先消融自己的煩惱,有了這種智慧,才能上求佛道。要化解眾生的煩惱才能下化眾生,幫助眾生離苦得樂,這就是慈悲。我們同發的是慈悲心和智慧心,也就是無上的菩提心,即菩薩心、成佛的心。
為了實踐菩提心的慈悲和智慧,必須要持久地「發願」。如何使大願得以著力?要用我們的三大教育,即「大學院教育」、「大關懷教育」和「大普化教育」。不照著具體的辦法去做是發空願,不能著力。發空願像坐在蘋果樹下等待蘋果掉下來吃,等來等去等不到,結果發現這棵樹不是蘋果樹,白白苦等掉下來的竟是鳥糞,發空願就是這樣不切實際的事。我們發大願心的著力點是用三大教育,支持三大教育,參與三大教育。我們自己不但是受教育的人,也是去辦教育的人,既做學生也做老師的人。這叫教學相長,一面接受教育,一面從事教育。
(一)大學院教育
包括我們已開辦的中華佛學研究所及僧伽大學,及正在籌辦的法鼓大學。也許你們有些人認為這與你們無關,但與你們的下一代也許有關。我們要培養師資人才,高層次的學術、文化、教育人才,必須要辦大學院教育。近世中國佛教不重視辦教育,所以知識分子多半誤認佛教為迷信的,信了佛教也不敢承認,怕被認為是幼稚、愚癡、消極、逃避現實。社會上的人總誤以為佛教徒看破看空,一定沒有進取積極的心,這種誤解的原因來自於佛教不辦教育,所以教徒中的知識分子很少。一般社會大眾看不起佛教徒,也不願信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的人才很多,由於他們辦教育產生優秀的人才,水準較高才較容易使人信服。
因此我堅持大學院教育一定要辦,將來從法鼓大學畢業的人,受到正信佛法觀念、常識、形象的熏陶,一定會對社會整體有正面的影響力,對佛教徒素質的提昇大有幫助。當我得到博士學位時,有一大群知識分子前來學佛,陸續得到高等學位。但在此之前,出家人都是妄自菲薄,在我之前,赴日本、斯里蘭卡求學的,最多只能大學畢業,不能得到博士學位。這不是中國人差勁,而是他們得到學位後都還俗了,結果不被國內的佛門歡迎,只有脫離佛教界了。我雖然沒有還俗,但得了學位仍然不被接受,大家都排斥我這個洋博士,觀望我會做什麼,結果我只好來到美國,開始在這裡教美國人打坐,經過許多年的努力,臺灣才漸漸能夠認同我。
今天臺灣也有人辦佛教大學教育,但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念,結果也各不同,不可說已有了菊花為什麼還要種蘭花吧!
(二)大關懷教育
諸位在做大學院教育時,同時也要做大關懷教育。如何做關懷?慈悲心如何落實呢?當然要透過我們心靈環保、禮儀環保、生活環保和自然環保,來關懷眾生,做關懷教育。對於人,我們有從生到死的關懷,把關懷工作做好是法鼓山菩薩的一大課題。而且關懷人之前必須先關懷好自己,充實好自己才能進行。我記得我的母親永遠不生病,當然不是她從不生病,而是不敢生病,因為一旦病了,孩子就沒人照顧了。所以她只生小病,不生大病。母親為了照顧孩子,自己一定要先照顧好自己,才有辦法照顧家人和孩子。
因此,要關懷別人、照顧別人,一定要先關懷自己、照顧自己才行。關懷的本身是賦予教育的功能的,關懷的時候要運用法鼓山的精神和理念才正確。譬如有人生日,僅僅送一朵玫瑰花或一個蛋糕,對方的感謝只是淡淡的謝意。但如果附上一張卡片,上面印有師父的法語,加上自己設計出法鼓山獨有的關懷方法,這份禮物就變成法鼓山整體大眾對他的祝福了,意義與感受當然非常不一樣。因為他的生日是受到三寶的加持,師父暨全體會員的祝福,相信一定會非常感動而難忘的。
(三)大普化教育
大普化教育就是用佛法來熏陶普遍的大眾,念經、拜佛、聽經、參禪、打七,受菩薩戒及所有修行活動是大普化教育,諸位看《法鼓》雜誌,向《法鼓》雜誌投稿,來參加年會,也是大普化教育。另外,讀書會、禪坐會、念佛會、大悲懺,當然也是大普化教育,我們的關懷教育中有普化教育,推行三大教育,當然與大學院教育有關,以大學院培養出來的人才去帶動、指導我們的大關懷、大普化教育,成為法鼓山上層或中堅分子的樑柱,一般大眾就像房屋的門窗、桁椽、磚瓦,如此的房屋就有了堅強的結構。受著大關懷、大普化教育的人,當然有機會成為樑柱之材,成為我們的悅眾菩薩。
這次年會的焦點主題是「一師一門,同心同願」,非常重要,我講得非常清楚,「一師」是本師釋迦牟尼;「一門」是禪門;「同心」是同發菩薩心,即慈悲心和智慧心;「同願」是共同發願推動。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05 法鼓山的方向:護法鼓手|鼓手的核心精神|後代子孫的大希望——師父給法鼓山菩薩的公開信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05 法鼓山的方向:護法鼓手|鼓手的核心精神|如何護法又修行?——聖嚴師父對護法信眾的叮嚀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