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05 法鼓山的方向:護法鼓手|鼓手的核心精神|行善沒有條件

聖嚴法師

行善沒有條件

諸位之所以來到法鼓山,是為了法鼓山的理念而來,因為你們接受法鼓山的理念,認同、護持法鼓山的理念,所以加入這個團體,願意同心齊力為推廣法鼓山的理念而努力。這是諸位的願心。

因為發願 所以更奉獻

法鼓山,並沒有一個真正的實體稱之為法鼓山,建築物只是一種設施,用以助成我們的理念推廣。在個人來講,就是參與這個團體,對自己的品德和觀念,帶來了正面的提昇,產生了助益;對世界環境來講,我們是以推廣「心靈環保」的理念來安樂世界,奉獻給我們的周遭環境,希望它能夠一天天更好。這是法鼓山菩薩共同的願心。

為了這個願心,我們大家結合在一起,共同推動理念,打造人間的淨土,這是諸位參與法鼓山最重要的意義。我們是為了自己、為了家庭、為了社會,為了下一代都需要法鼓山的理念,所以參與法鼓山,並不是法鼓山有什麼利潤可以提供。

我們僅有的,就是提供法鼓山的觀念和方法,來幫助諸位淨化自我、成長自我,同時推廣到社會、利益大眾。如果我們認為這個社會哪裡應當改善,我們的方法還是推廣法鼓山的理念,用法鼓山的理念來利濟社會、影響社會。

行善、做公益是沒有條件的,如果做公益、做善事,心中有一個條件衡量,只能做到一個程度;之後,就會灰心、會起退心。因為你希望得到大家的讚歎,期望所做的每件事,都能有人來支持、肯定;如果不是這樣,就會開始灰心,這就是心裡有期待。假如存著這種心態做公益,就無法做得長久,而功德也是有限的。

將反對、阻撓轉為助力

此外,在接引大眾的過程之中,不可能所有人統統都支持我們;有些人,會帶來負面的聲音,給予阻撓的力量,而我們要容忍、要接受,才能讓團體的人愈來愈多。如果不接受、不容忍,凡事以個人自我為中心,要談理念的實踐是不可能的。

每個人所能獲得的利益,來自自身。我們有一些委員和勸募會員,他們付出許多,而有形的回報幾乎是零,可是他們仍然堅守職責,毫不懈怠。我告訴大家,諸位在法鼓山所能得到的,不是財勢、名利、地位的酬謝,而是個人奉獻多少、發心多少,就有多少的回報!奉獻愈多,發心愈堅固,所得到的成長也就愈多。

以我個人來說,現在看起來好像有很多信徒、有很多人在護持著我、跟隨著我,但是不是一開始就是如此呢?其實我和大家一樣,在推動理念的過程中,也有一些人持著不同的意見而來,站在不同的立場反對我。對於這些有不同意見的人,我非常感謝,因為他們是在想辦法使得我們的團體更好,讓我們有新的思考。反對的聲音是一種激勵,也是一種助緣,而我接受反對的意見,包容反對的聲音,因此使得我們的團體更健全,對社會也產生了更大的影響力。

我在許多場合見到各樣的人,他們都肯定法鼓山對社會產生的正面影響。這些影響力從何而來?來自於我們大家共同的努力。因為諸位的觀念、想法轉變,所看到、所接觸的世界是不一樣,從而更平安、更快樂、更幸福!也因此使許多人受到感動,一起來參與法鼓山,推廣法鼓山的理念;也有一些人,他們的物質生活貧乏,可是接觸法鼓山以後,對未來懷抱希望。這就是法鼓山整體產生的影響力。

這兩年來,法鼓山倡導了兩項活動,一是「防治自殺」,另一是「心六倫」運動。以「心六倫」來說,在道德淪喪、倫理破產的今日,社會上許多層面都讓人覺得不平安,我們提倡「心六倫」,大家都覺得正是時代所需。至於是不是能夠馬上看到成效呢?不一定,但是這個方向是對的,這個運動是需要推廣的。又比如我們在幾年前推動的「心五四」運動,這個運動是否完成了?還沒有,我們仍然要持續推動,一代一代地推廣。能夠把一項活動、一種觀念,推展成為社會民眾的一種習慣,才是真正紮下安穩社會的基礎。

同心同願 異中求同

推展任何一種運動或觀念時,最重要的是身體力行,也要號召大家一起參與;不僅這一代的人要落實,下一代的人也要持續,這就是一種教育了。而這些教育工作,如果只有我一人來推動,力量是有限的,因此我要號召許多的人一起來做,既號召新的人參與,也希望影響未來的人投入,一代一代的人接續努力,無有窮盡。

我們會持續地辦教育,持續地推動三大教育。但是在推動的過程中,大家的意見難免分歧,彼此的想法會有差異,但沒有關係,只要我們始終把握住法鼓山的理念——「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其餘都可以接受。這就是說,在一個團體之中,「同中有異,異中存同」,大同而小異是允許的,大異而小同,則不應該。團體的成員,切不可堅持己見,一意孤行,造成團體困擾,產生嫌隙。有的人很發心,可是自我中心也很頑強,凡事都要順著自己的意思去做,不順己意,就不參與。大家要知道,團結才能凝聚力量,否則力量是分散的。好比一對夫婦,如果雙方各有堅持,互不相讓,家庭也就難以維繫。在一個家庭或團體之中,可能每個成員的意見都是好的,這要肯定,但更重要的是能夠協調、相互妥協,從而找到一個共通點。對法鼓山而言,這個永遠不能改變的共通點,就是我們的理念。如此一來,大家才能夠成長,隨著團體水漲船高。

在團體中,要能異中存同、同舟共濟、同心同願,才能讓團體成長,參與其中也就不會抱怨,因為團體的事就是我的事。

人才培養 教育尤要

現在法鼓山的出家眾將近有兩百人,人數增加得不是很快,可是需要僧團照應的地方,不斷擴大,因此我們需要辦教育訓練人才。常常有人問我:「地方上能不能派法師來?」現在各地的共修處,看起來會眾不少,但是經常參與如拜懺、念佛、打坐等共修的人,每個共修處平均只有幾十人,至多七、八十人,主要是因為場地的限制。因此,有許多共修處都爭取要建道場,希望道場建成以後,僧團就能派法師來照顧,一方面領眾修行,一方面興隆道場。但是我要告訴諸位,這種想法是不切實際的。

我們的法師,有的才剛剛出家,還不能夠真正地弘法利生;他們還在學習,道心還在培養。一個出家人的養成,往往需要十至十五年的時間,才能真正成熟道心。僧團培養人才是非常不容易的,但是我們也不灰心,即使法鼓山僧伽大學一學期只有一人來報考,我們還是要繼續開班,繼續培養人才。

農禪寺最初只有我一人,僧團初建也只有一、二十位法師,而我們還是一年一年成長了。在過程中,也有許多人離開,因為他們覺得沒有受到很好的教育,沒有受到很好的關懷,未來前途不定……,這樣的人,是沒辦法安住、安心的。安心是安於理念,安於道心,認定法鼓山是他們終身服務、奉獻、修行的團體。僧團的每一位出家眾都要經常發願,如果不發願,一個風浪很可能就把道心沖走了。

大家要有恆心,要有耐心,更要有願心。對理念的認知很重要,不要斤斤計較明日能獲得什麼,未來將會如何;而要用心體驗法鼓山的理念,毫無遲疑地推動法鼓山的理念,這樣才能夠心無憂悔,道心堅定,永不退轉。

最後,我要期勉大家,面對不同的意見要包容,要集合眾人之力,成就利益社會大眾的事。如果獨自一人想要對社會有所奉獻,是很不容易的,因為一個人要為生活、要為工作、要為家庭付出,所餘時間與心力有限。而我們這個團體,就是凝聚眾人之志,團結眾人之力,以同心同願,奉獻給社會一份安定的力量。祝福大家!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05 法鼓山的方向:護法鼓手|鼓手的核心精神|受報、還願——面對挫折、接受挫折、化解挫折、消融挫折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05 法鼓山的方向:護法鼓手|傳承法脈.培育僧才──僧團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