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漢傳佛教的人才
今天是法鼓山僧伽大學的畢業和開學典禮、法鼓佛教研修學院的開學典禮、中華佛學研究所的畢業和開學典禮,以及漢藏佛教文化交流研究班的畢業和結業典禮,我要在這裡恭喜大家。
我也要謝謝諸位老師,非常辛苦地指導,讓同學們慢慢培養出對佛法的認知、對佛教的熱心,並且學會修心的調養,而成為佛教的人才,這都是老師們的貢獻。法鼓山的教育體系,從原來的中華佛研所,後來漸漸地發展出僧伽大學、漢藏佛教文化交流研究班,以及法鼓佛教研修學院,佛教的教育體系可說已經完成了。中華佛研所的成果是豐碩的,許多畢業生出國留學已取得博士學位,我們感到非常安慰。當我辦中華佛研所的時候曾經說過:「佛教如果今天不辦教育,就沒有未來。」而這主要是指漢傳佛教。漢傳佛教在教育事業方面,只有太虛大師辦了幾個佛學院造就人才,到了臺灣以後,每一個道場都在辦佛學院,不過畢業以後沒有升學的機會,所以無法培養出人才。
教育是根本大計
反觀藏傳佛教的教育基礎非常紮實,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去出家,而我們到了二、三十歲才出家,所以教育差距是相當遠。現在法鼓山有專門培養宗教師的僧伽大學,造就出家的人才,為我們中華禪法鼓宗建立比較有規模的僧團,也是建構漢傳佛教裡的一個僧團。僧伽大學的學生,主要的修學目的是成為出家人。在四年的過程當中,不完全是大學教育,主要是僧才教育,然後做一個出家人像一個出家人,是出家人的心態,是住持三寶、人天師範的人才。
另外,中華佛學研究所這一屆研究生畢業以後,我們就不再招生,由法鼓佛教研修學院取代中華佛研所的功能。過去中華佛研所只有碩士班,未來研修學院除了碩士班,還有大學部,並且朝向博士班努力。在法鼓山的體系下,研修學院是培養研究的人才、文化的人才,也是宗教師的人才。同學們可以做傳教師的工作、文教的工作,也可以做研究的工作,性質跟僧伽大學不一樣。現在我們有十五位研究生,其中有兩位出家人,出家人本身首先要做好宗教師,此外再做研究的工作。宗教師能不能到學校去教書?當然可以,但主要是做出家人的本分事。
諸位到了法鼓山要學習我們的道風,請不要認為你們只是來讀書的,一定要跟我們的道風相應,否則,各位的生活、行為、形象,會跟法鼓山格格不入,請諸位要建立學風、建立道風,未來這就是你們的貢獻。
建立法鼓山的道風與學風
所謂的「道風」,就是我們山上的修行、法鼓山的理念,以及法鼓山的生活型態,這都是我們的道風。學風則是研究的風氣,我希望法鼓山的學風不是一個人單打獨鬥,關起門來在研究所裡一個人研究,而是整體性的,第一屆這十五位學生是一個群體,互相學習各人的所長,而團體也要有團體的研究,彼此互動,不同領域要互相地交錯研究,這就成為我們開闊的學風了。
比如美國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臺灣大學,他們的學風都是第一屆同學、老師建立的。現在你們是第一屆的研修學院同學,要把學風建立起來,並且配合、適應法鼓山的道風,如此一來,各位的素質、品質跟其他學校的宗教系、所是不一樣的,社會大眾對法鼓山的畢業學生、研究生會另眼看待,而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因為我們學風與道風的影響。
漢藏班的喇嘛同學們這幾年來在山上適應我們的環境,學習漢語,進步得很快。但是漢藏班會暫時停辦,我們大家要努力向政府申請,或是向你們的臺灣代表爭取,使漢語、藏語兩種文化能夠繼續交流。現在諸位只是學了漢語,真正的漢傳佛教還不了解,還沒開始翻譯漢傳佛教文獻,我希望未來無論你們在山上也好,不在山上也好,要持續對漢傳佛教用一點心,否則僅僅只是單方面學會了漢語,在臺灣對臺灣人傳教,那是不夠的,如何能把漢傳佛教介紹到西藏文化系統裡,這樣才是交流。
漢傳佛教如果不辦教育,就沒有明天。然而我們現在已經在辦教育,有沒有明天了呢?到現在為止還是沒有看到,雖然今天出席很多人,但是在國際上的學術會議、宗教會議等,仍然看不到漢傳佛教的人才。如果漢傳佛教要出人頭地,就要主導這些會議,但是藏傳佛教、南傳佛教,以及日本佛教都有,只有我們漢傳佛教很寂寞,所以我們要加一把勁,好好發願:「我在這裡讀書,就是希望為漢傳佛教開拓明天的大門。」
近年,我經常在國際上出席各項宗教交流會議,曾被視為佛教領袖代表,也被選為國際會議組織的代表,甚至被推舉為國際會議的主持人,這在漢傳佛教界中並不多見,尤其是能走到國際舞台的漢傳出家人,在臺灣、中國大陸並不多,這不僅僅是語文的問題,悲願很重要,就是對佛教的熱心、對國際佛教的熱心,或是對國際宗教的熱心參與、奉獻,這是非常重要的,這樣才能夠成為漢傳佛教真正的國際人才,這是我給諸位的建議。阿彌陀佛。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05 法鼓山的方向:護法鼓手|傳承法脈.培育僧才──僧團|堅守漢傳佛教與法鼓山道風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05 法鼓山的方向:護法鼓手|傳承法脈.培育僧才──僧團|以宗教師應具備的涵養來教育學僧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