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06 法鼓山的方向:萬行菩薩|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萬行菩薩

聖嚴法師

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萬行菩薩

萬行菩薩.法鼓之魂

諸位都是菩薩行者,菩薩行的最後目的是成佛。人成則佛成,人人都成佛,就是建設法鼓山的終極目標;為此做奉獻,便是發了菩薩願的菩薩行者。

菩薩眼中的眾生,也都是菩薩。例如,我們看到小孩子或老人家時,要稱他們為小菩薩、老菩薩。我們看人家是菩薩,自己應該也是菩薩。我們是發了菩薩心的菩薩行者,貢獻的是以菩薩的心態,來做我們現在能做的福德事。

以前發心幫助法鼓山事業的人,我們都稱之為義工,現在都稱為菩薩行者。但是只有一個「行」字是不夠的,應是「萬行」才對。

萬行並不是萬能的意思,而是高也可以做,低也可以做,沒有人做的事情我們去做,有人做的事就讓賢。例如:打掃廁所、擦地板、端盤子等卑微事,沒人要做,我們去做;與高階位者應對,即使尊貴如總統,若沒人敢去,我們就去;有重要的職務,無人適合去做,我們就學著去做。菩薩發心種福田的事,只有多少,沒有貴賤;不論工作粗細,只論菩薩發心;只論做與不做,不論高下尊卑。所以能行他人之所難行,能忍他人之所難忍者,就是萬行菩薩。

如果這個觀念不能建立,學佛成佛的事情就無法推動。所以諸位一定要建立信心,認定自己是初發心的萬行菩薩,要學著有什麼工作需要人手,你就去做什麼的義工,做一個初發心菩薩的最佳榜樣。

法鼓山為什麼需要這麼多萬行菩薩?我們環顧四周,可發現許多人類的醜惡面,所以我們要學菩薩精神,行菩薩道。善用佛法的精神,幫助他人,希望帶動風氣,使得人人都能成為以佛法的精神來自利利他的菩薩行者。

菩薩行者,便是修行六度法門及四攝法門的發心菩薩,六度的內容,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正知見)的六個項目;四攝的內容,是指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的四個項目。以此二門盡攝一切善行的一切功德,故在《仁王般若經》卷上,有「六度四攝一切行」的連用語。在中國大乘各宗,便有使用六度攝萬行的語句,例如《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就有這樣的句子說:「諸方說,六度萬行,以為佛法。」

菩薩行,即是眾生成佛的正因,《維摩經.佛道品》的末後第三偈說:「如是道無量,所行無有涯,智慧無邊際,度脫無數眾。」其中的第二句「所行無有涯」,便是說成佛之道,當具萬行的意思。然後《維摩經》又於〈菩薩行品〉說:「如菩薩者,不盡有為,不住無為。」菩薩能夠在淨而淨、處穢則穢而不受汙染,所以不盡有為;菩薩僅是應彼而動,於「我」無關,所以不住無為。「不盡有為」是心無染著,但仍在凡夫的環境中共同生活,「不住無為」是雖已解脫,但卻不會逃離眾生的生死苦海。因此,〈菩薩行品〉又說:「教化眾生,終不厭惓,於四攝法,常念順行,護持正法,不惜軀命;種諸善根,無有疲厭。」這便是說,菩薩行者,當常以四攝法,廣度眾生,永不厭倦;菩薩行者為了護持正法及種一切善根,不僅永遠不會感到疲倦討厭,甚至可以不惜以身命相殉。這都是指菩薩當修一切行,那就是萬行。

我們法鼓山的義工群,雖尚都是凡夫,卻已跟未信三寶的凡夫不同;雖不能立即具足菩薩的萬行,我們既是大乘佛教的三寶弟子,既在皈依典禮中,已跟著念誦〈四弘誓願〉,就算已經發了無上菩提心的初發心菩薩,從現在起,能做多少算多少,盡心盡力,不急不怠,到了成佛之時,必定具足萬行。猶如雞在蛋中時,已有成雞的因素;我們凡夫只要發了菩提心,便是具備了成佛的正因。雖不能於一時間萬行具全,只要盡力去做,能有一行、二行,也就算是菩薩行了。因此,凡夫發心,便成初發心的菩薩,便已具備了六度萬行的正因,故即可以被人稱為萬行菩薩,也當以萬行菩薩的目標自勉。

基於如上的理念,我們法鼓山的發心菩薩們,都該被稱為「萬行菩薩」。不受薪的,當然是;受薪的,一樣是。我們不可把專職受薪的菩薩們當雇工,受薪只是為了維持他們的生活所需;他們也不應以雇工的心態來法鼓山論工計酬,同樣是為了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自然也是萬行菩薩了。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06 法鼓山的方向:萬行菩薩|以關懷心出發──勸募會員、護法會|感恩發願興學的勇氣和信心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06 法鼓山的方向:萬行菩薩|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萬行菩薩|法鼓山的義工精神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