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勵法鼓山的會員菩薩
一、光榮的三項任務
在這三天的年會中,不論是對全堂講話、小組講話、個別講話,各種不同性質不同功能的談話我已經講了不少,現在利用最後這個時間向諸位再叮嚀一番。
身為法鼓山護法體系的一員,感受是光榮的,成為會員就是身負一份責任。如果做了召集委員,除了榮譽和責任,還有一份使命,這都是基於榮譽而來的。在這個團體中,所有的人彼此提攜、學習,互相照顧、關懷、成長,是必然的收穫。這是一個大家庭,回到法鼓山就像回到家一般溫暖,充滿了安全感和歸宿感。
護法的意義是什麼?大家努力在護持的不是聖嚴的法,而是你們自己所需的佛法。對於佛法,我們有三項任務:學法、護法、弘法。學法是用佛法身體力行,教育自己。護法是護持團體共同的命脈,也就是延續佛法慧命。剛才為新進的菩薩說皈依時,大家都一起念過「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護持三寶,就是維護我們共同的家。護法的目的是使自己因學法而成長,幫助別人用佛法而成長,佛法能夠安自己的心,也能夠安別人的心,這是法鼓山會員的責任。我們的團體很優秀,做的事情都很正確而謹嚴,有助於社會人心的淨化及安定,被讚歎的很多,被批評的極少,這是我們共同的榮譽。
二、以和敬來相處
當你們成為某一國的公民時,就必須對那一個國家效忠愛護,身為法鼓山的會員,也要對我們這個團體盡心護持。團體之中不可避免會有一些人在觀念、性格上有所出入,這是很正常的,不可能每個人一絲一毫都沒有差別,即使在同一個家庭長大的兄弟姊妹也都有一些差異,更何況是來自不同背景、不同年齡層次的人呢!對於不同的思想觀念,而產生不同的想法作法,發出不同的聲音,也是正常的,只要不違背法鼓山的大方向、大原則,都應該受到包容,但如果違背了,一定要想辦法糾正和修正,用團體共同的力量來糾正和修正最為得力。大家可以運用「四它」來面對、接受、處理及放下別人在表達上、作法上的差異性,這就是有容乃大的包容心,是很重要的。
僧團也是一樣,出家人來自各式各樣的家庭和社會背景,有著完全不同的性格、教育程度和生活習性,沒有辦法一出家就完全改變了。他們通常都還是保有自己的習性,但須根本戒絕不能犯,我們的大原則、大方向不能違背,僧團好像大熔爐,有著強大的熏染力、糾正力,日積月累地小毛病漸漸就會減少了,這就是「和合僧」。是我去配合別人,而不是等別人來配合我,這樣比較容易,也是最有效的修行方法。除了「和合」之外,還要「和敬」,尊重別人的想法和作法,是極重要的,只要是對團體有貢獻的,都要感恩他。對團體中的菩薩要尊重,同時也要讓外面的人尊重我們這個團體,團體若不和睦、不團結,別人只知道法鼓山的人整天吵鬧不休,怎麼會尊重我們呢?不好的人不會進入我們的團體,進來的人只會愈變愈好,這就是團體正面的影響力。至於團體中處理事情複雜的過程和細節,處理過後就要放下它,不要向外張揚,那會有負面的作用,對團體不利。所以,「和」與「敬」都非常重要,「和」是我與別人和,「敬」是我尊重他人,一定要記得並且做到。
三、功德迴向給人,責任歸於自己
另外,和大家分享一個觀念,那就是「功德迴向給人,責任歸於自己」。譬如,如果我的水被人碰翻了,便開口罵人,那是把責任歸於別人。我們要檢討,是不是我把杯子放在不適合的地方,別人才不小心碰翻了,下次記得一定要把杯子收好,不要再亂放了,這就是把責任歸於自己。在團體中,有功的時候不要居功,要把功德迴向給別人;在團體中凡遇沒有把事情做好,領導人要勇敢承擔,把責任歸於自己,尋求改進的契機。
前年大陸有一批法師到臺灣訪問,我們派了一位李菩薩做隨隊服務,帶著法師們去參訪。臨行之前,我們交代李菩薩:「如果遇到好的事,要感恩法師修養好、道德高、處置得好造成的,要把讚美獻給他們;如果遇到不順意的事,責任可就是你的了,他們有任何抱怨、不悅,你都要負責啊!」一路上,李菩薩真的照著我們的話去做,大小事情都平順了,回來之後,大陸法師們都對她非常讚揚,還有一位法師對我說:「李菩薩老是在對我們抱歉、說對不起,其實又不是她的錯,以致害得我們都不好意思了。」這個方法,在與人相處時相當管用,每件矛盾不如意,首先認錯,再來妥善處理,事情就容易辦了。
辦活動時,也要掌握「功德迴向給人,責任歸於自己」兩大原則,當別人稱讚你時,要把榮譽迴向給團體,或與你合作支援的組員,因為沒有大家的協助,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除了感謝籌畫人的領導有方、互動者的合作無間,更要感恩法鼓山這個團體的智慧財產及社會資源,自己只不過跑跑腿、動動手而已,這就是把功德迴向給人。任何狀況,與任何人接觸,處理任何事情的時候,只要掌握這兩個原則,都會無往而不利。只怕到處爭功諉過,有功勞大家搶,有事情大家推,那就自害害人,傷害我們法鼓山這個團體了。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06 法鼓山的方向:萬行菩薩|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萬行菩薩|柔軟的心——安心服務團開示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06 法鼓山的方向:萬行菩薩|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萬行菩薩|法鼓山的飲食原則——香積組義工開示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