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擔是成長的開始——二○○七年全球法青悅眾培訓營開示
法青會於二○○○年正式成立,二○○六年擴展為「青年發展院」。現在法青會成員中,有一半以上是社會青年,非大專在校生,能接引社會青年固然很好,但是青年院主要的目標,還是以接引在學的大專青年為主,雖然他們的年齡層較低,但是對我們團體有一定的影響力。社會青年已經踏入社會,是社會的中堅分子,應該要擔當起社會責任,為社會盡一分奉獻,自立而立人,若是停留在青年階段,不往上成長,不是我們所樂見的。
從此刻起,請諸位法師和學員共同思索:「究竟什麼是成長?」、「如何藉由成長來幫助自己,也幫助他人?」
在奉獻中自我成長
成長營的用意是什麼?如果在公家部門或私人企業,被指定或推派參加成長營的人,必定是這個單位希望培養的人才,因此參加成長營之後,就是承擔重要任務的開始。
六月三十日,法鼓山在臺北圓山飯店舉辦一場「新時代.心倫理」座談會,討論這個時代所需要的六種倫理,希望每個人從「心」出發,在各自的崗位上,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承擔起個人應負的責任與義務。現在諸位是法青會的一員,就要時時記得法青成員的身分、責任和義務。
我希望法青會的青年是有慈悲心、有願力的佛教青年,而不是一般所誤解的,逃避社會責任、對社會漠不關心、消極的佛教徒。如果社會大眾看到諸位年紀輕,卻不想付出,只想不勞而獲,這對佛教的損失很大!第一是法鼓山資源的損失,第二是造成社會對佛教徒不良的印象,以為佛教徒都是逃避現實、逃避責任,只知道念佛、打坐的人,只顧自己修行,而不想付出,不想對團體、對社會擔負起責任來。
我認識一位名叫沈芯菱的女孩,她十二歲時就在網路上架設網站,幫助祖父銷售生產過剩的文旦,以直銷方式免去中間經手的成本,自己不但得利,消費者也因此受惠。後來她又架設網站免費助人學習英文,利用自己在學校的筆記分享英文的學習經驗。除了設立網站助人之外,她也參加許多公益活動,其中包括法鼓山的活動。她今年只有十六歲,而自十二歲起就為家人付出、為社會奉獻,十分不容易。
因此,我要勉勵大家:以諸位的年齡,可奉獻的機會相當多!記得我剛到臺灣時只有十九歲,是一名士兵,在軍中為國家奉獻,但是當時我寫了不少散文,也完成十多篇的短篇小說。軍中需要製作壁報時,我也自願當編輯,因為我樂於為大眾服務,因此,日後軍中一有活動,大多選我為代表。我這一生,就是這樣走過來的,我覺得非常有意義。
樂於服務 勇於承擔
今天我和大家談這些,目的是希望你們能夠真正地成長,不要老是停滯、停格於現在的階段;期許在座的諸位,凡是曾參加青年成長營的青年朋友,不但要讓自己提昇,更要學以致用,主動爭取服務、奉獻的機會,有多少力量就做多少奉獻;發心擔任悅眾、領導人,成為活動的核心人物,帶動影響其他人,幫助他們一起成長;執行任務時,則要勇於承擔。我希望法青會培養的人,不僅是社會的中堅分子,更是佛教界的青年領袖人才。
從現在起,請諸位要開始承擔責任,學生有學生的責任,在職者有在職的責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身分,也可能同時扮演多種角色,而有多重的責任,那就是要對不同關係的對象來服務、奉獻。諸位參加法青會,也是一種身分。我希望諸位能真心誠意地回來成為悅眾幹部、盡心奉獻,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佛教青年,才不辜負我們對法青的期望。祝福大家。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06 法鼓山的方向:萬行菩薩|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萬行菩薩|以音聲供養大眾——合唱團成長營開示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06 法鼓山的方向:萬行菩薩|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萬行菩薩|法行會與菁英共修會再出發——法行會「社會菁英禪修營」開示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