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佛到人間
佛是在人間的,佛法是以人為主的。人間的意思,最初就是人類的意思。人間是在人與人之間生存的。人與人之間生存的是什麼?人類如果單獨一個人,不能叫作人間。但是一個人可能在這個世界上單獨存在嗎?人是不可能只有一個人的,因此人間有人間的條件,人間既然在人和人之間,那一定有人和人的關係。
一
人與人的關係叫作什麼?叫作倫理。我們不能夠離開倫理,倫理分成二類:世俗的倫理、佛法的倫理。對我們來講,世俗的倫理,就是社會上一般的倫理,是父母、兄弟、姊妹、朋友、師弟、師生的倫理關係。君臣、父子、夫婦、朋友、兄弟稱之為五倫,實際上五倫是不夠的,因為人和人之間分工非常細密,特別是現在的這個社會,譬如我們會說:你是新聞界的,我是佛教界,他是法律界、工商界、文化界、政界、交通界等。
所以人和人之間應該有很多倫,也就是說,這一個身分跟另外一個身分彼此之間產生關係,有義務、有責任的關係,這叫作什麼?倫理。為什麼要這樣子做?若不是這樣子做,就混亂,社會混亂、世界大亂。那就沒有倫理,所以要有倫理,要有倫理就是盡責任、盡義務。
現在人都是爭取權利卻不願盡義務,只要有權利,就向裡頭鑽,聽到義務趕快跑,聽到責任趕快溜,那麼,做和尚有什麼權利?能夠住在廟裡面是不是他的權利?能夠披黃苧衣、著紅袈裟,是不是他的權利呢?現在,在一些法會或佛學講座的場合,常可看到穿著黃海青,披著紅祖衣,站在大門,托捧著一個大缽的出家人,見著人就叫人供養。見到這樣的情形怎麼辦呢?沒有辦法呀,若干涉他,可能會討一頓罵,甚至挨揍,這也就是說他有穿這個衣服的權利,還有托缽的權利,但是,不須扛負責任。而和尚是不是就什麼責任都沒有呢?還是說沒有飯吃,就叫信徒來供養呀?其實,出家人的義務、責任很多,例如在法鼓山舉辦一個禪修營,雖然只有三十人參與,可是出動了十多位出家的法師,並有十來位在家居士護法,幾乎是一個人侍候兩個人。出家人替他們開車子,出家人替他們點蚊香,出家人照顧他們無微不至,把每一個人當成菩薩來接待、來成就。
我們也希望每一位參與者能真正像一個菩薩,回到了工作環境、生活範圍,都能以這種精神為他人服務,這樣的要求也真的發揮了作用。活動結束,下了山以後,其中有位勤業會計師事務所的負責人即表示:「從此以後我要改變。」第三天,他的公司裡邊有四位合夥人到農禪寺來看我,他們說:「我們老闆現在已經打算要改變。」我說:「阿彌陀佛!但願是正面的,不要負面的。」後來,勤業負責人來的時候,我說:「你怎麼改呀?你不要整他們喔!」「不會,不會!我是從法鼓山學會了服務的精神,學會了如何地服務這個社會,服務我們的公司,服務我們服務的人。」以體貼、照顧、關懷、服務的心,這是不是稱為人性的管理呀?這個就是人間化、人性化。
二
在佛法的倫理裡,以前的觀念是,佛是被人家供的。供在大殿裡,佛像好大好大,人們燒香拜佛、供佛,甚至還供豬呀、羊呀都有,這對不對?那麼,我們應該請佛到人間來做什麼呢?來服務我們大眾,眾生需要他來度。佛度眾生首先以什麼來度呢?六度裡第一度是布施,用什麼布施?用法布施,身體也能布施。所以,我們現在請的活佛,一定不是被高高供在大殿上,養尊處優、方頭大耳,現在的活佛,就是萬家生佛。什麼叫萬家生佛?萬家生佛就是指對許多許多的眾生,能夠關懷、照顧、服務的人。
那麼,佛法的倫理有什麼呢?有七眾:比丘、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這個是層次方面。也就是說,佛法的倫理關係是什麼?是僧俗、師弟的關係,層次的關係。層次,我們叫尊長,所以佛法裡要講下座、中座、上座。所謂「上座」,是指年長的、出家時間久的、戒臘高的,但上座不一定是年紀很老,若出家受戒二十年以上,也是上座。而僧與俗之間也是一種倫理關係,僧俗哪一個為尊?哪一個為卑?或者哪一個為上,哪一個為下?僧為上。為什麼?因為三寶裡代表著佛法的形象的是僧。
那僧俗彼此之間要互相敬什麼?爭取權利呢?還是責任、義務?僧對俗有義務、有責任。俗對僧呢?也是有義務、有責任,這樣倫理關係,就建立起來了。如果只有單向,只是一方要求權利,而沒有付出責任和義務,倫理關係便不能建立起來。中國的佛教,出現二種型態:第一種是出家人受人看不起,覺得出家人「攏是沒路用的人」、「攏是飯桶、呷飯的啦!」,第二種是對出家人盲目地迷信,以為出了家,就是應該受恭敬、受供養、受到崇拜的。這二種都是錯誤的觀念,因此,我們一定要建立起僧俗彼此之間互相的倫理關係,才能產生互動,所以現在農禪寺和法鼓山所推動的就是在盡義務和責任。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08 人間淨土|淨土在人間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