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08 人間淨土|人間淨土的實踐

聖嚴法師

人間淨土的實踐

一、心淨則國土淨

對於未來,我沒有預言,也不敢預言,我只是根據佛法的觀點,提出幾點個人的看法,讓我們在心理上及生活上能居安思危,並且及早做未雨綢繆的準備。

我們莫不希望跨入人間淨土。如何跨入人間淨土?人間是不是已經有過淨土?將來是不是一定可以見到淨土?我們現在是不是就在淨土中?諸如此類的問題,大家必須要有信心及決心,否則不可能實現。

很多信仰佛教的人認為淨土在他方佛國世界,沒有佛教信仰的人則認為淨土的想法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是一種烏托邦的理想,是自欺欺人或自我安慰的話;其實,心中有佛,就可以看到淨土;如果心中無佛,縱然到了佛國淨土,還不知已置身佛國淨土。換句話說,倘若心地清淨、有智慧、有慈悲,淨土就會在你面前顯現;如果心裡不清淨,有許多煩惱,而且沒有慈悲,也沒有智慧,即使諸佛菩薩環繞四周,你也不知那就是佛國淨土。所以,心中無惡念、邪念,身體不做壞事,那就是淨土的象徵。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後,他所看到的世界就是淨土,他的弟子們用佛法修行,除煩惱、生智慧之後,所看到的世界也是淨土。歷經二千五百多年以來,所有的歷代高僧、大德居士修學佛法,有所體驗後,也都看到了他們各自的淨土。

今天,不僅我們臺灣,甚至於全世界,看起來好像很混亂,其實不盡然如此,還是有不少人生活在淨土中,雖然未必經常沒有煩惱,但總有一段時間沒有煩惱,因此就會體驗到淨土的存在。體驗淨土並不困難,問題是自己有沒有信心、決心?「信心」,就是要確信自己能斷煩惱,並且富有慈悲與智慧的潛能。「決心」,是念念之中,盡量不與煩惱心相應,把自己的心念和行為,與慈悲的、智慧的菩薩精神相應,這樣一念清淨就一念生淨土,二念清淨就二念見到淨土,念念清淨就念念生佛國淨土。

二、重建心靈、改變行為

如何跨入嶄新的二十一世紀?第一、用心靈的重建做為跨入二十一世紀的動力,第二、以身體行為的重建做為實踐與開發人間淨土的基礎。

一年前我在美國《紐約時報》閱讀到一篇報導,有一位惡性重大的死刑犯,進入監獄以後,因為知道自己是死刑犯,所以心情暴躁,行為乖張,獄中的管理人員感到非常棘手。有一天,這位死刑犯向管理人員索取一本《聖經》看,管理人員看他平時很可惡,就隨便給他一本佛經——《法句經》。他看完一遍後,若有所悟,於是,他又反覆地、仔細地讀誦,並默記在心,漸漸地他的性格、想法、行為好像變成了另外一個人。管理人員很驚訝,以為他發瘋了,但是經過一段長時間的觀察,發現他的表現很正常,沒有任何異樣。因此在他即將被執刑之前,監獄的管理人員與其家屬一起向法院請願,希望能給他一個自新的機會,讓他能為社會做一些奉獻,否則,將是人類的損失,也是社會的不幸。後來這個故事的結局如何,我不知道,不過,由此可知,心靈是可以重建的,身體的行為也可以重建;只要心理的觀念改變,行為自然就會跟著改變。

除了心靈的重建之外,家庭與事業觀念的重建,亦可為人間帶來淨土。當前的家庭型態已從農業社會的大家庭制度,進入工商業社會的小家庭制度,因此在觀念上必須要重新建立。所謂「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其實就是家庭的觀念不正確,所以造成了家庭的問題,進而對事業的觀念也產生問題。許多人因此變成工作的機器、事業的奴隸,竟日爭逐財勢名位,這是顛倒的人生觀,必須重建後才能建立人間淨土。

現在有許多家庭成員之間是彼此要求、占有、依賴,認為這是一種愛的關係。事實上,這是最不可靠的觀念,容易使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糾纏不清。長此以往,結果不是你用繩子套住我,便是我用鍊條鎖住你,彼此因為缺少各自的獨立或活動空間,反而失去了人類最基本的自由,以至於無法輕鬆自在地過生活。

就人生目標而言,許多人只知道追求成功,卻不知道追求成功的目的為何?倘若目的就是成功,成功就是目的,這有如「飲鴆止渴」,不僅無法滿足需求,反而葬送了寶貴的生命。一味地追求事業的成功、財富的成長,結果愈追求愈飢渴,愈飢渴愈追求,到最後只有累死了、苦死了、忙死了,甚至於真的死了!

三、用智慧使用時間、享用時間

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步調非常快速,愈來愈緊張,時間也顯得愈不夠用。事實上,時間是夠用的,過去的人有時間,現在的人有時間,未來的人還是有時間,端賴我們如何使用時間、享用時間,這必須要有一些智慧。

我有一位在家弟子老跟我說「忙得要死」,問她究竟忙些什麼?她說:「我每天要洗臉、漱口、洗衣服、買菜、煮飯、吃飯、洗碗筷,還要忙著看電視、聽收音機等等。」像這樣的人每天都在「忙」,一直忙到死為止,非常可憐。她反問我:「師父,你忙不忙呢?」我說:「我不忙!你看我現在沒有事,我在跟你聊天。」

我常講「忙人時間最多,勤勞健康最好」,很多人無法了解忙的人還有時間,可以忙中偷閒來享受自在輕鬆的生活。其實,忙裡偷閒的祕訣在於工作的時候要享受工作的情趣,在生活之中隨時隨地提高時間的使用效率;做什麼,就專心做什麼,心無旁騖,不胡思亂想,也不東摸摸、西摸摸。許多人就是不知道如何掌握「身在哪裡,心就在那裡」的要領,經常在不知不覺中把時間給浪費掉了!

因應快速時代的來臨,如何調整我們的生活步調,就看我們如何安排時間。剛才我提到的那位居士,整天都很忙,的確很累。事實上她的時間是非常充裕的,就看她怎麼安排。我在日本留學時,因為自己一個人住,凡事都得自己來,可是我每天工作的時間仍然長達十四個小時,而所剩下來的十個小時則充分休息,享受生活,這是多麼愉悅的人生!所謂「修行的人,山中無日月」就是這個意思,也就是說雖然社會變遷很快,但我們的心不要隨著環境的變動而受到影響,就能享受自在輕鬆的人生。現在我們四周環境五花八門的新東西太多、誘惑的東西更多,你千萬不要好奇,否則二、三輩子的時間都不夠用!所以你必須要有所選擇,不應該聽的不要聽,不應該看的不要看,不應該去的不去,時間自然就多了。

四、時時感恩,淨土不遠

新世紀的到來,我們要準備迎接在密集的空間中所產生的人際關係。在密集的空間中,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會發生兩種情況,一種是互相摩擦的機會增加,另一種是人際疏遠的可能性提高。摩擦的原因是空間太小、彼此的利害相衝突,就像小雞籠裡裝了許多隻雞,為了爭取空間,就會你啄我,我啄你;疏遠是因為人太多了,而每個人的心中又都太忙了,沒有多餘的力氣去關心別人,以致於左鄰右舍不相識,乃至於親子間的關係淡漠,相互不知彼此的生活狀況。換句話說,這種人際關係的轉變,我們必須要有如何因應的心理準備。

去年報紙刊載有一位老人家過世了兩個多月,都沒有人發現。他的兒女們都在美國,事隔數月知道後,所關心的竟是老人留下了多少財產,卻對其後事置之不理。另外一個例子,是我們農禪寺的一位信眾的朋友父親過世,我們這位信眾很熱心,於是商請農禪寺其他的蓮友一同助念,而且建議他這位朋友用佛化的儀式。結果他朋友的兄弟說:「且慢,喪葬儀式不用急,老人家生前未交代財產如何分配,我們先將財產分配好了之後,再來談喪葬的事。」

從以上的兩個例子,我們看到了人與人之間,你爭我奪、親情疏離的情形,即使是親兄弟姊妹亦不例外,這是非常不幸的事。以前的農村社會因為兄弟姊妹大多住在一起,這種情形較少見,但是現在的社會,兄弟姊妹長大後就各奔前程,甚至於幾十年難得見一次面,彼此之間缺乏感情的維繫,當然會為了遺產互相爭鬥不休。這種情形到了二十一世紀會更嚴重,這必須以佛法中「布施」、「感恩」、「慚愧」的方法來對治。「布施」是將自己所有的奉獻給他人,他人所有的不要去爭奪;「感恩」是對於任何人、任何事要心存感謝。有感恩的心自然會對社會及長輩、祖先回饋報恩,即使沒有得到父母或他人的恩惠,也要感謝環境的人事,使我們在逆境之中成長。如果能以感恩的心對待所有的人事,人際關係就不致於有摩擦、疏遠的現象發生。

曾經有一位文化工作者被人告到法院,進了監獄。坐牢時,他的太太就把我所寫的書送給他看,刑滿出獄後,他到農禪寺來請我為他說皈依。他當時見到我第一句話就說:「我非常感謝某某人讓我坐牢,如果不是他陷害我,讓我坐牢,我大概不會這麼快願意看佛書。看了佛書之後,我的人生觀、我的心境完全改變了。雖然那個人至今仍視我為仇人,我內心還是很感謝他。」他還說,佛法使他不平衡的心平衡了,仇恨的心、報復的心變成感恩的心。如果我們大家在任何情況下,對我們的恩人或仇人都像這位居士一樣,存有感恩的心,我們這個世界不會是淨土嗎?

五、佛法的根本精神及原則

我們現在所處的社會是非常繁雜且多元化的,包括宗教、政黨、商業等都是。我從一個宗教師的立場觀察,相信二十一世紀會更複雜、更多元,因為只要有少數幾個人或幾十個人,就可以成立一個合法的宗教團體。而且許多新興的宗教團體,都自稱所傳播弘揚的是最正信的佛教,最了解釋迦牟尼佛的佛法,反倒是像我這樣的人,是最不懂佛法的。在這種多元化的社會裡,應該如何自處?近年來有許多好心的出家及在家弟子向我建議:「師父,現在的時代變了,大家都有新東西,你也應該要求新、求變。你如果不變,就是死路一條了。」我就回答:「要怎麼變?我再怎麼變,還是光頭,總不能叫我留頭髮吧!我頂多也只是將僧袍反過來穿而已。」

佛法是這樣的,在古時候講因果、因緣,現在也是講因果、因緣,未來還是講因果、因緣,這原則、道理是不能變的!不能因為時代不一樣,就說殺人沒關係,因果不存在了,這是不對的。所以佛法是亙古常新,其理永遠適用於時代的變遷,而且,在複雜多元的環境中,也是需要百年老店、千年老企業。釋迦牟尼佛的店已經開了二千五百年,雖然老店裡的人不夠新潮,但老店裡的貨是千真萬確、真實不虛的。因此,我的原則是不論人家怎麼變,我還是依據佛法的根本原則、精神,講我所體驗的佛法真實義,至於別人怎麼批判我,我都不予以辯駁。如果我參加辯論或是跟著他人求新、求變,那就會變成四不像,最後佛教就不見了。所以要以不變應萬變,但不變之中,在技巧上、工具上是可以更新的。像二十世紀的今天,在交通、資訊、傳播,以及生活等工具上都已日新月異,如果不用它就會和社會脫節,所以佛法的根本內容不能改變,而方法、方式可以改變;佛法的基本觀念不能改變,而在運作上可以改變;不變之中有變,變之中有所不變,恆常不變的是佛法的原則和根本精神。

佛法是用智慧、慈悲來自利利人的,雖然在修行的過程中,偶爾會出現一些屬於精神層面的現象或心理的反應,那都只是附帶的作用,而非佛法的精髓所在。所以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常諄諄教導我們用他所說的道理、方法來去除我們的煩惱,增長我們的智慧,關愛我們的人間,淨化我們的社會,廣度眾生,普結善緣,這就是佛法不變的道理和原則。

雖然佛有時也現神通,但佛不會藉用神通來度眾生,因為那是違背因果的原則。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後,有四十多年的時間在印度弘法利生,從南到北照樣用他的雙腳一步一步地走,直到臨終涅槃,從未使用神通,所以我們不能用內在的、精神的、心理的反應或現象,做為衡量佛法的標準或價值。我在全球各地弘法,都有人希望我有神通,也相信我有神通,且不只一次地告訴我:「師父,現在有許多人知道三世因果!你也跟我們講一講,好不好?」「師父,現在某某人,你去求什麼,他就會告訴你什麼,師父,你能不能也告訴我們一些?」我說:「告訴你什麼?」他就說:「明牌你這裡有沒有?」這就是人性的貪婪,稍一不慎,就會掉進煩惱的深淵,相當地危險!

六、放鬆身心,自在生活

在二十世紀後半期科學物質文明快速進步,趨勢專家預料到二十一世紀進步會更快。以往約每隔十年就有一個新趨勢,未來可能縮短至三年或五年,乃至於每年都有一個新趨勢出現。這個新趨勢就是物質的改革又改革,相對地,精神卻愈衰弱、愈頹廢,而且被物質所混淆、淹沒,弄不清何謂物質生活?何謂精神生活?譬如有些人酗酒、飆車、找刺激,認為這是找到精神上的安慰,請問這究竟是精神還是物質?

如何來改善、因應這種假象?那就必須要用佛法的觀念或方法來改變;在觀念上要提昇精神生活,必須勇於面對自己、認識自己、駕馭自己,還要有自我化解困擾的能力。佛法告訴我們宇宙的任何現象都是暫時性的,都是因緣聚合而成的,如果我們注意改善它,它就會愈來愈好,否則就愈來愈壞。為了要自我認識和調整,必須要用佛法做為鏡子。如果我們懂得一些佛法,譬如:《心經》《金剛經》等,這些經典所講的就是如何調整我們的觀念和情緒,就能讓我們身心所受的壓力獲得舒緩。現在有一本暢銷書,叫《EQ》(情緒管理),它的觀念和方法在佛法中早就已經提到了。

身心放鬆就能自在的生活,或是放鬆身心就能得到自在生活的人生。如何放鬆身心?簡單地說,首先心中不要憂慮、恐懼,要發生的事,憂慮、恐懼沒有用;應該發生的事,興奮也沒有必要;已經發生的事,難過更是於事無補。不管是好、是壞,應該以平常心來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然後把它放下,如此一定可以輕鬆自在過生活。

七、用愛心營造溫馨的家庭

用愛心營造溫馨的家庭,「溫馨」的意涵包括溫暖,令人有舒服、愉快、芬芳的感覺,所以很多人說回家的感覺真好。每一個人都希望回家,雖然有時為了生活得出外賺錢,或偶爾出去散散心,但終究還是希望能回家,因為家中有溫馨。如果回到家,看到的面孔是長長的,聽到的聲音是狠狠的,聞到的味道是臭臭的,感受上是冷冷的,請問這樣的家庭會讓你想要常回去嗎?大概是在家裡不如在外面的愜意!因為那不是真正的家,也許連窩都稱不上。假使一個家冷冷冰冰的、吵吵鬧鬧的、臭臭髒髒的,誰會想要回家呢!但是有許多家庭就是這樣的,所以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家庭的意義是什麼?有人說:「人住的地方,就是家庭。」那麼,一個人住的地方,甚至於一個人住一整棟房子,算不算一個家?從戶口上或許可以稱為家,但從內容上看,並不是。所以,西方人認為單身漢不可靠,因為單身漢無牽無掛,可以天不怕、地不怕;有家有室的人就有許多的顧慮,一想到自己的親屬,就比較會恪守本分。因此家庭的定義是指有二個親人以上共住的地方,或是夫婦與子女、或是父母與子女、或是兄弟姊妹住在一起。一個完整的家庭應該是親人之間有很好互動的關係,彼此互相幫助、互相照顧,否則就像旅館一樣,只是供人暫時歇止的地方,缺乏共同感情的連結。

現在有所謂的「單身貴族」,如果單身貴族與父母或兄弟姊妹住,這就是一個家庭;如果是一個人住,那就不能稱為家了,只能稱為住的地方。就像我在日本留學時,一個人住在四個半榻榻米的小房間,那只是我寄宿的地方,而不是我的家。可是我回到臺灣後,情況就不一樣了。有一次,我在高雄對一位居士說:「你不要再留我了,我家裡有事情,我要趕回家去。」這位居士楞了一下說:「師父,你不是出家了嗎?怎麼還有家?」我說:「有,我的家叫僧家。」他又問:「家是有眷屬的呀!」我說:「徒弟就是我的法眷、僧眷。」

八、家和萬事興

又有一次,我們邀請臺北市的市長演講時,司儀就介紹他是「我們臺北市的大家長」,還有我們法鼓山這個團體也可以算是一個家庭。另外每一個人所依靠或歸屬的範圍也稱為「家」,譬如專門寫文章、寫小說的人叫「文學家」,專門從事政治工作的人叫「政治家」,從事藝術的人叫「藝術家」,偉大的宗教師我們稱他為「宗教家」,在工商企業界有大成就的人稱為「企業家」;由此可見,各行各業中傑出的人物,都可以自成為一個家。禪宗對有名的禪師亦稱為「作家」,與一般所稱創作文章的「作家」意旨相同,因為他能夠培育、創作後期優秀的「禪師」。

總之,家庭有兩層意義,一個是共同生活的範圍,另外一個是歸屬的範圍。許多人認為「家」的定義只是指直系親屬所組成的小家庭,可是當我們了解家庭的意義後,就知道「家庭」是可以大,也可以小。所以,我們對於家庭的認識,必須先由基本的小家庭再擴展至大的家庭,大的家庭可以大到以國家為家,以民族為家,甚至於以天下為家。而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是以三千大千世界為家。因此「家庭」可大可小,小至僅有夫妻二人,大到可以包括一切眾生在內,《維摩經》說:佛與菩薩是以眾生所在處為家。

佛經形容「家」像牢獄、枷鎖,原因是一般人對家庭有錯誤的認知,只是想互相控制或占有對方,彼此都認為應該聽我的。進入這樣的家庭,就會失去個人立場、方向、目標,這不是「無我」,而是失去了自由,因此產生矛盾、衝突、摩擦、爭吵等層出不窮的家庭問題。佛看到這樣的世俗家庭,覺得非常可憐,便對我們開示,要以慈悲心來照顧家庭成員,以尊重心來對待家人,彼此之間是互助的關係,而非占有的關係。這種觀念對出家的僧團、寺院同樣地適用,所謂「和合僧團」就是以和、樂為基礎的。中國人有句俗諺「家和萬事興」,其實就是佛教的精神。

九、出家,無家,處處家

「出家,無家,處處家」這句話,它的意思是說出家人把自己所住的地方當成一個家在照顧,即使是僅住一個晚上,仍把它視為「家」來照顧、珍惜、愛護,但沒有想要占有這個家的意思。如果今天我到你家打擾一夜,我把你的家視為我的家,所以第二天離去時,我就理所當然地把你家的東西全都拿走,我相信往後沒有人敢收留我了。而一般在家居士的家庭觀念是「在家,有家,沒有人家」,這句話的意思是指在家人只管自己的一個家,別人的家就不管了。希望在家居士也能秉持出家人的「出家,無家,處處家」這樣的觀念來修行。

對皈依三寶的佛教弟子而言,佛教團體就是我們的家。對家庭要有維護的責任,如果沒有維護的意願,那就不是你的家,因為你對它沒有認同的心。我們對於自己住的家,一定希望它是安全的、安定的,窗戶破了、房子漏了,要修理,因為它是自己的歸宿。佛教徒是以三寶為皈依處,因此佛教徒的責任就是學法、弘法、護法,把它當成自己的事業、工作,唯有如此,佛教的大家庭才安全、有前途、有光明、有溫暖,否則,即使是皈依的佛教弟子也只是在外流浪的佛子。

十、體貼忍讓,盡分盡責

家庭是屬於倫理的體系,是責任的關係,是互助的組織。我看到有許多的年輕人,談戀愛時,如膠似漆,彼此保證永遠不會對他方產生懷疑心、計較心,而且會體貼、忍讓對方。可是結婚後沒多久,就發現對方有問題,因此常糾正對方說:「你怎麼老是這樣子,你要改一改。你不改的話,我們兩個怎麼相處下去呢!」另一方也說:「你也要改一改,你一點都不像我們談戀愛時的模樣,你的狐狸尾巴愈來愈長了。」於是兩個人吵起來了,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如果叫我去勸架,就是我做師父的沒有理。很多夫妻吵架,因為是我座下的皈依弟子,都會來找我:「師父,你替我評評理,他欺負我。」另外一個說:「師父,你評評理,結婚沒多久,他就原形畢露。」要我怎麼講呢!講哪一邊都不對,所以遇到這種情形,我就說:「夫妻是倫理的關係,而不是『論理』的關係。」

家庭成員之間,是責任的關係,而不是爭取權利的關係;責任就是義務。這個時代的人,都講究權利,要保障權利。國民有國民的權利,丈夫有丈夫的權利,妻子有妻子的權利,兒女有兒女的權利,就只我這個做師父的人沒有權利。很多人都爭取權利卻沒想到要盡責任,你向我爭,我向你爭,結果大家都很辛苦。其實有什麼好爭的?家庭應該是和樂的生命共同體,而不是爭權奪利的組織。所以,基於佛教徒的身分,如果把自己設定在盡責任的立場,而不是爭取利益或權利的立場,這家庭一定會和諧。身為家庭的一分子,應善盡自己身分和立場的責任,而且要盡心盡力、盡分盡責。凡事若能抱持「盡心盡力第一,不爭你我多少」的心態,家庭就會因你而幸福、平安、和諧;如果老是在爭權奪利,老是在計較你多我少,那麼這個家庭就會因你而吵吵鬧鬧,終至支離破碎。

十一、盡心盡力第一,不爭你我多少

最近我常常接見法鼓山的勸募會員,有一次我接見一百多位會員,其中有一位會員大家都說他的勸募成績非常好,我因此問他:「有幾位會員是你照顧的?」他回答說:「有一百多位。」他還說:「沒有多少,感覺不滿意。」大家紛紛為他鼓掌,這時另一位菩薩跟我說:「師父,我懺悔,我慚愧,我要退出勸募會員。」我說:「為什麼?」他說:「人家一百多個人都嫌少,師父,我只有五個人哪!」於是我跟他說:「人比人會氣死人,你不要比喲!他有一百多位會員是他的緣。你雖然只有五位會員,但是你把他們照顧好,這就是你的緣;你如果退出,一個也沒有了,你盡心盡力就夠了,不要跟人家比,你把這五位會員照顧好,說不定這五位之中,有一個人也會找到一百多位會員,那你的功德就很大了!」

在我的出家弟子中,有不少非常優秀的人才。有時我要他們去弘法、演講,有的人願意去,有的人就是不想去。問他為什麼?他說:「跟師父一比,我怎麼能講呀!」我說:「我今天頭髮白了,你要等到頭髮白了才講嗎?那個時候你就沒有機會了,當初我也是像你一樣不會講,然後漸漸地講多了,自然而然就會講了。」

記得我十一歲的時候,有一天跟父親到河邊散步,有一群本來在岸邊乘涼的鴨子,看到我們父子倆走過去,那些鴨子就一隻一隻地跳下河,游到對岸去了。我的父親因此就拍拍我的頭說:「小孩子啊!你看到了嗎?大鴨子、小鴨子都過河了,對不對?」我說:「是啊!牠們都過河了。」他說:「你再看,小鴨子游的水路是小的,大鴨子游的水路是大的,你看到沒有?」我說:「看到了。」父親又說:「不管小鴨子的小路也好,大鴨子的大路也好,牠們是全憑自己的力量過河的,你將來也要一樣喲!做小鴨也很好,做大鴨也不錯,只要能夠過去就好。」這些話對我的啟發很深,也就是盡心盡力第一,大小多少不要去跟別人比。否則,你就不敢走了。

我曾經看過一對母女,母親將近九十歲,躺在醫院裡,女兒五十多歲,頭髮白了,而且也退休了。母女倆相依為命,女兒常在醫院裡照顧老母親,老母親覺得很對不起女兒,就跟女兒說:「人家說久病無孝子,我已經病了這麼久,你怎麼還在照顧我啊!為了不要拖累你,我想早一點死,你不要再照顧我了。」女兒聽了就流著眼淚說:「媽,現在我沒有事情做了,媽媽讓我照顧,就是我的事。現在我們兩個人相依為命,如果媽媽先走了,我就成為一個孤獨的人,媽媽你不能走啊!」這個故事很令我感動,這就是家庭的互助精神,家庭的溫馨。

十八年前,我在美國時,有一位信眾已將近八十歲,住在老人院,我問他:「你住在老人院,沒有事了吧!」他說:「師父,我忙得不得了!」我說:「你忙什麼?」他說:「那些老人家,沒有人照顧啊。師父,挺好玩的,他們都已經七、八十歲了,還會向我撒嬌呢!明明沒有病,看到我就裝病,要我去看他們。我知道他們是假的,但是有人需要我幫忙,我很高興。你看我像八十歲的老人嗎?」他就是因為有佛教的信仰,不怕死,願意廣結善緣,幫助他人,所以他雖然已經是近八十歲了,卻像一個年輕人,生活得非常健康自在。假使一個人老是擔心沒人照顧,等著別人來照顧,這個人一定沒有安全感;如果能夠發心,哪一個人乏人照顧,我就去照顧他,一直到死為止,這樣你會成為最健康、最有安全感的人。

十二、以慈悲心照顧家人,以智慧心對待自己

不管在家居士或出家人,除了對自己「小的家」盡心盡力外,還要對「大的家」盡心盡力;有的時候,對大的家盡心盡力後,你小的家也不會有問題。曾經有一位女孩要出家,他的家人全部反對,結果這個女孩還是出了家,他的家人就當他已經死掉了。過了二十多年,他的父親生病住院,在家的兒女都在忙著照顧自己的家庭、事業,沒有時間照顧住院的父親;反倒是出了家的女兒,因為有許多徒弟、信徒,都輪流去照顧老人家,且稱呼他為阿公。後來他的母親也生病住院,我去探望她時,她告訴我:「師父,我真是對不起我的女兒,想不到他出了家還會這麼孝順!」我說:「出家人是最孝順的,否則不能當出家人。釋迦牟尼佛、地藏王菩薩都是孝子,所以我們出了家的人肯定是孝子。」後來他的父母都過世了,他的兄弟姊妹跟他商量父母遺產分配的事情,他前來請教我,他說:「我已經出家了,還要遺產做什麼!」我說:「對,如果出家人拿了遺產,人家就會說原來是為了父母的錢,才來照顧父母的。」所以出家人是出家、無家、照顧家,而且是不要家裡的錢。

家庭的溫暖,是源自於家庭成員間互相欣賞與慰勉。大多數的人都是要求、指責和批評他人,而且欣賞通常也只能欣賞優點,不能夠欣賞缺點。但是我們看到有許多藝術家,他們常以欣賞的角度,去描繪殘缺或破舊的景物,將之編織成為一幅美麗的圖畫,他們稱為殘缺的美。所以本來殘缺、破損的東西是一無用處的,可是當你用欣賞的角度去觀看時,就會覺得很美。

我常勉勵人:「以慈悲心照顧家人,以智慧心對待自己。」「以慈悲對待人,以智慧處理事。」有慈悲心的人一定會給別人溫暖,有智慧心的人一定不受他人的傷害。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08 人間淨土|心佛相應,當下即淨土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08 人間淨土|人間淨土的展現

返回目录

Newsletter Sign Up
X
Welcome to the ultimate guide for outfitting your culinary adventures! Dive into the section, your go-to resource for selecting the finest kitchen supplies and cooking tools to fuel your culinary creativity.
Email address
Newsletter Subscriptions
Subscribe Coupon or discount news
Subscribe news
Subscribe comments and messages
SIGN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