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講的一堂課:「高僧行誼」
假日裡,來山的民眾常會見到一群群的法師正在出坡、在教室裡上課,或者練習唱誦、學法器、打太極拳,也有的在電腦教室查找資料、寫作等;這些法師,多半是法鼓山僧伽大學佛學院的學僧。
法鼓山僧伽大學佛學院自二○○一年九月起正式創辦,招收年滿十八歲至三十五歲發願出家奉獻的青年。本院除擁有與中華佛學研究所相同的師資,另在修行、生活與威儀上設有專任的指導法師,主要由僧團具相當修行程度的法師擔任。目前在海峽兩岸,本院以優穎的師資頗為凸顯,其他能與我們的師資程度相當的佛學院不是沒有,但也相當少見。
報考佛學院的學僧,不少已取得國內外碩博士的高等學位,可見他們不是為了學歷而來,而是希望成為一個標準的佛教宗教師人才。這也是法鼓山僧伽大學佛學院的創辦宗旨:培養如法如律的出家人,植育標準稱職的佛教宗教師人才。
至於佛教的宗教師人才,最重視的是什麼?是情緒、威儀、觀念和道心的培養,因此佛學院的課程設計,除了種種關於佛教歷史、佛學概論等基礎學程,也相當重視學僧奉獻與服務精神的培養,以及學僧身心陶冶的課程;我給他們講的一堂課是「高僧行誼」,希望他們每位都能學習成為高僧。
從歷代的高僧典範之中,可歸納出造就高僧的主要條件有三:一是高僧的行誼,二是高僧的事蹟,三是高僧的思想。其中又以高僧行誼最為重要,光是有高僧的事蹟與思想,卻少了高僧行誼,尚不足以成就一代高僧。這是我們特別重視高僧行誼的原因;由我講授歷代高僧的人格養成、精神與典範行誼,希望學僧們從中體會、學習。
在四年的佛學院教育之後,學僧在情緒、威儀、思想和對三寶的護持、對眾生的關懷,都是道心堅固而律儀清淨的。至二○○六年底,佛學院已有兩屆畢業學僧,畢業後分派到各事業體與執事單位都相當受歡迎。而他們仍在繼續學習,還有精進的課程;一般職場說是「在職訓練」,我們則稱是「在職的修行」、「在職的學習」。
僧伽大學佛學院的體制,除了四年制的大學教育,尚有兩年制的僧才養成班和六年制的禪學系。
僧才養成班創辦於二○○三年,接受三十五歲以上,四十五歲以下的青壯人士也能到法鼓山出家奉獻,接受僧才的養成教育。至二○○六年底,已有兩屆學僧結業圓滿。
僧才養成班的學僧畢業之後,也都分派到各事業體與執事單位領職,同樣受到相當的歡迎。他們仍是一樣繼續學習,如有加強經教的課程、深入修行觀念與方法的課程,以及對常住服務、對社會關懷的課程;成長課程不會間斷。因此,來到法鼓山的民眾,一方面接受法師的關懷,從法師身上學習到如何安身、安心、安家、安業的觀念和方法,可說是滿載而歸,不虛此行。對法鼓山大學院教育培養的學僧來講,每一次都是弘揚佛法、奉獻學習的機會,他們是非常感恩的。
六年制的禪學系,自二○○六年起招收第一屆新生,主要的授課與修行環境都在禪堂中進行,專以培養傳承中華禪法鼓宗的法門龍象人才。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09 法鼓山故事|修學篇 山居生活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