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09 法鼓山故事|農禪篇 飲水思源

聖嚴法師

農禪篇 飲水思源

人間淨土法鼓山

從一塊菜圃開始

法鼓山的迫切須要,是由於一九八九年前後幾年,中華佛學研究所借用的中華佛教文化館已不敷使用,同時,經費來源的北投農禪寺也面臨拆遷命運,所以要急切尋找一塊山坡地。因此,追溯法鼓山的源頭,不可不知道農禪寺。

北投農禪寺的所在地,原來有個「土地公埔」的地名;地方上沒有土地公,卻喚作「土地公埔」,這滿有意思的。大家早就知道,關渡平原是臺北市政府都市計畫裡的一塊綠地,不準備開發的;因此這裡的地價不容易漲,就是漲也是漲幅有限。

這塊面積不到一甲的土地是從何處來的?大約在民國五十幾年,有個生意人想擴張事業,因資金不足就把手中的一塊地當籌碼,四處找人洽談。那時,我的師父東初老人覺得文化館地小,正打算買地來種菜。因緣輾轉之間,這位先生找到了我師父。我師父告訴他:「不如錢我借你,你的地讓我來用。等你還錢,我再把地交還給你;或者你就乾脆把地賣我好了。」結果,這位先生借款以後,事業並沒有做起來,土地就這樣讓給我師父。那塊地,一共二千九百多坪,值多少錢呢?新臺幣二十萬元,相當於當時愛國獎券的頭獎獎金。

我的師父買下這塊地以後,因為地目是農地,所以費了一番工夫取得自耕農身分,在此起了農舍,準備種菜。民國六十三年,我的師父開始起房子,第二年,房子即落成,那是一九七五年,也就是我在日本得到博士學位那年。

我師父起的農舍,建地只有五十坪,蓋了兩層,共有一百坪。其實我師父還想再造一棟房子,可是礙於法令限制,不得不作罷。一九七七年底師父圓寂以後,我奉師父老人家的生前遺囑回到臺灣。因我不具有自耕農身分,無法繼承農禪寺,因此土地的問題也就一直懸在那裡了。

另一方面,現實的情況很複雜。儘管東初老人在遺囑中交代:農禪寺這塊地將來歸中華佛教文化館所有。我回國以後,先是完成了文化館的法人登記;至於農禪寺這塊地,始終無法比照申請。我們只能憑東初老人的一紙遺囑,暫時有權使用它,當成是文化館的下院。

從現實角度來看,農禪寺上下只有一百坪的農舍,當作住家還可以,做道場則

不足。因此,當時先在農禪寺設立了美國佛教會的駐台譯經院,聘我擔任譯經院院長;只是不到一年,譯經院就停辦了。後來,由我成立「三學研修院」,成員就是譯經院的幾位學員,加上幾位年輕的大專學生組成;最初只有十來人,出家眾只有果梵及果祥兩個,多數是在家居士。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09 法鼓山故事|修學篇 山居生活|山的回響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09 法鼓山故事|農禪篇 飲水思源|農禪寺成為臺北市歷史建築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