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落成,農禪增建,雲來不思議
農禪寺成為臺北市歷史建築之後,我們終於擁有這塊土地的所有權,市政府也允許我們變更此地為保存區,土地仍為中華佛教文化館所有。至此,農禪寺成為合法登記的寺廟法人,除可保有原來一百坪的原始建築和三門之外,市政府也希望農禪寺增建,成為臺北市的代表性寺院。
另一方面,我們也對大業路六十五巷及怡和巷的近鄰舉行公聽會,了解到鄰居的意見主要有二。一是希望農禪寺的進出不再走六十五巷,包括工程期間乃至增建完成以後。二是要求農禪寺增建時不可填土,因為他們擔心填土之後,農禪寺的地勢變高,颱風豪雨季節,他們所處地勢較低,會有淹水之慮。
因緣不可思議!就在農禪寺與大度路之間,有一塊國有財產局的土地因地主積稅未繳,就把土地讓給了國有財產局。而在政府尚未規畫土地用途之前,土地是可以買賣的。因此我們把握難得的機緣趕緊買下這塊土地。從此以後,農禪寺有了新出路;將來的主道將是朝著大度路的方向。所以,鄰居的第一個意見也迎刃而解了。
至於不填土的要求,我說:「不填土也無妨!那就蓋一座水月道場。」我們不但不填土,反而要蓋一棟水上的房子,叫作「空中樓閣,水月道場」。房子建在水上,離水面有數公尺,就像一座空中樓閣;水底則可養魚、植蓮、種水草,便是一幕幕的水月道場。這樣的道場應該是滿特別的。
我相信大家一聽到「空中樓閣,水月道場」,一定非常驚喜的!如何的呈現法呢?那就是平時建築物的四周是一片水域,水面上設有一根根的木樁,看起來像裝置藝術,一有大活動的時候,就在木樁上加鋪一片片的活動面板,便成為具有高度實用性的活動廣場。這樣一來,居民提出的兩個意見,我們全解決了。
最初由於農禪寺的鐵皮屋,老是面臨被拆除的危機,缺乏安定感,所以我說:「能用一天是一天啦!等到要拆再說吧!」也就在這樣經常面臨無常感中走了過來。正因為農禪寺面臨隨時被拆撤的危機感,所以我們找到金山這塊土地創建了法鼓山。如今,法鼓山成為我們整個體系的總本山,農禪寺則屬於總本山之下的分支道場,然而農禪寺之於法鼓山的意義,乃至於帶給臺北市民的貢獻,將是永遠不會改變的。
在農禪寺面臨可能被拆也可能不拆的十多年間,我們也在北投公館路買了一塊地,建了一座現代型態的寺院;先是稱「新農禪寺」,後改名「雲來寺」,已於二○○六年秋天啟用,現為法鼓山在臺北市的行政中心。
法鼓山以農禪寺為發源地,有了法鼓山,農禪寺也轉變成為正式寺院,同時又在北投增建了一座雲來寺;因緣的如此發展,真非我始料所及。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09 法鼓山故事|農禪篇 飲水思源|農禪寺成為臺北市歷史建築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