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己與守分
出家人通稱在家人為居士,既已出家離俗,對俗家眷屬親戚,便不可以有伯伯、叔叔、兄、弟、姊、妹等的稱呼。不論他們是不是佛教徒,均可以稱居士或稱菩薩,也可隨俗稱先生或女士;若有職稱,則以其職稱稱呼,如此我們就沒有失禮於對方,同時也把握住我們出家人的身分。
另外,在家人用的普通俗語、俚語、流行語及不雅的名詞或形容詞,甚至惡口語等,出家人是不可以用的,用了有失僧儀。因此待人接物、甚至起心動念要小心謹慎,要做到言行舉止完全像個出塵離俗的出家人。
記得我剛從軍中退伍時,覺得當兵的習氣還在,甚至做夢時也常發現自己是個在家人,這表示習氣很可怕。經過大約十年後,這種情形才消失,所以必須常常檢點自己的行為是否得宜。
於守分方面,有四個原則:「僧俗有別、男女有界、內外不同、公私分明。」比丘既不得和婦人混成一片,比丘尼不和男士混在一起,也不可和居士們稱兄道弟、呼姊喊妹;因為你若不把他們當作可敬的在家居士,他們也就不會把你當成出家的師父來尊敬。
出家眾之間,只有師父或長輩可以直呼你們的名字,否則都應互稱師兄,或某師、某法師;若居士有此直呼比丘或比丘尼名字的情形,應該適當善巧地糾正他們,並應檢點自己是否失儀;若有師兄用俚俗語,亦應提醒他:須尊重自己的身分。
守己,須看自己的初發心和初願心是否隨時保持得住。最初發起的道心是不容易經常維持住的,所以常言道:「菩提心易發,恆常心難繼。」菩提心就是成佛之心,這須從行菩薩道開始。難行能行、難忍能忍,是菩薩道;成熟眾生、奉獻出自己是菩薩道;如果消極、厭世、忿惱、瞋恨,便是菩提心遠離了。
我們是為了解脫苦難而來出家的,發心救濟眾生的苦難,是使自己脫離苦難的捷徑,因此我們應當心中常說:「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2亦即菩薩行者,是以度眾生來達成自利利他的目標;所以我們出家人,絕不能變成自私自利的自私鬼。如果念念不忘求得自己的成就,便會念念都在煩惱中掙扎。假若世尊當初也是只為自己求解脫,那便沒有佛教了。
希望大家能守住菩提心的原則,它如同清涼劑一般,會使大家的身心通達平安無礙之境。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10 法鼓晨音|第一篇 出家的心態與觀念|男女.僧俗.內外之分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