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和威儀
禮儀是指禮敬、禮節和禮貌;威儀是莊嚴的容貌舉止,指坐有坐相、站有站姿、臥有臥態,行住坐臥之中均合宜適度。所以禮儀,並不等於就是繁文縟節。
人之所以為人而不是一般動物,是以禮為標準;所以常言人之異於禽獸者,因為人有人的禮儀和禮節,也就有了人的尊嚴。儒家言:「禮儀三百,威儀三千。」5禮儀、威儀,也就是彼此相待、相處的待人接物之道。
人類有禮儀,動物則無;有教養的人會有禮儀,無教養的人則沒有,這兩種人相處時,前者不會和後者計較,也不會因為和沒有教養的人在一起,就變成沒有教養,如同孔雀和麻雀在一塊兒,孔雀永遠不會變成麻雀,道理是相同的。
出家修行首重禮儀
我們出家人在修行時,應先從重視禮儀開始,如此,不僅在表面上可得到他人的尊敬,並要讓人從內心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所以,禮儀也並非僅止於上殿過堂等拜佛儀式而已,是有其深刻的意義。以拜佛這一項來說,為什麼稱之為「頂禮」,就是要我們以最尊貴、最高尚之頂部、面部來接觸他人最卑下之足部,以表達最高的「禮敬」。
禮儀不只要表現在對人的寒喧問候而已,而是要我們在與人相處之間,前後有次第、上下有分際,對師父或長輩應該尊敬、尊重、守禮;對執事的權責身分,要尊重、體諒;在家眾見到出家法師,亦應持有尊敬的態度;出家眾之中,對戒長者應尊重,對同戒者應禮讓,對戒淺者應加以愛護。
處處對人以禮相待,事事都能左右逢源。因此,禮儀必須敬上而謙下,於同儕之輩則要禮讓有加,若能如此盡禮致敬而守分自約,那與任何人接觸一定都能和睦相處。
佛教中之普賢十大願行,第一願的禮敬諸佛,就是告訴我們修行要先從「禮敬」這一項開始;而《法華經》中的常不輕菩薩,見任一眾生都會邊拜邊說:「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更是「禮敬」的最佳典範。
我們在精進修行期間,由於禁語,口雖不言,但當遇見任何人時,仍需時時刻刻注意禮貌和禮節。例如在家居士們,見到比丘、比丘尼要禮敬、禮讓,沙彌、沙彌尼亦如是;比丘尼則應禮敬、禮讓比丘,這是佛的制度,而比丘亦須對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居士們要謙虛、慈悲、尊重;否則,別人可能會心甘情願地禮佛,但是對我們僧眾卻無法心悅誠服地致敬禮拜了。
不論他人對我們如何,我們仍應站在禮儀立場,待之以禮。而實際上,尊敬、尊重他人,他人就會尊敬、尊重我們自己,這是相對的關係。
希望諸位於修行之中,不可疏忽了禮儀,否則要想獲得他人的尊敬,就比較困難了。出家人如果對人無禮、行止失儀,一定會遭譏嫌、自取其辱,不僅喪失化世導俗的能力,也會為佛教帶來批評及厄運!
行住坐臥四大威儀
其次講威儀,除了要求行住坐臥四大威儀都有一定的準則之外,說話的態度以及舉手投足之間,也都不可浮誇、輕佻、慌亂、急躁,否則不僅沒有規矩、修養,也都是煩惱相的表現。若能時時向內觀心,此人一定威儀整齊,而且表現出沉著、平實與穩定的風範。
我們身為出家人,將來都是佛法的弘化工作者,所以應該隨時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禮儀和威儀,包括心儀、口儀、身儀,希望諸位能牢牢記住。否則,無意之間就可能表現出失禮的態度——對上無禮輕慢,對下無禮高傲,對平輩無禮驕縱,那就不能指望諸位將來都成為人天師範的龍象人才了。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10 法鼓晨音|第四篇 僧團的制度與規約|規約與恆課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