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大愛
一、二十年前,臺灣佛教界一致提出「愛國護教」的觀念。
如果只是護教而不愛國是有待商榷的,因為失去了國家,等於失去了生存空間的保障;而失去生存的空間,佛教也就無法存在了。因此,不愛國就談不上護持佛教。
不過,身為一個佛教徒,也不能有偏狹的地域、國家、民族的觀念,從整體到個人,都應有先後、輕重、大小的等級差別,我列舉五項,與大家共勉。
(一)慈憫眾生。
(二)愛護國家。
(三)愛護僧團。
(四)愛護師父。
(五)愛護自己。
慈憫眾生
因為眾生是佛法化世的對象,如果對眾生不慈悲,佛法對世間就沒有任何用處。所以,釋迦世尊出家修道,是為了救濟、解決眾生的根本苦難與問題,由此可見世尊的悲憫,我們來學佛、出家,也應把眾生的問題列為第一優先。
愛護國家
什麼是國家?國家是由人民、領土、主權三種要素所構成的,國家有保護人民生存、保障其生活權益,並領導人民的功能。國家如果喪失主權就不能保護人民;沒有土地,人民就無法居住。沒有國家,人民就會失去保障,因此我們當然要愛護國家。
但是國家的定義不是狹義的,不是只愛自己的國家,佛教徒無論到任何地方去,就要愛護那個國家,尊重那個國家的主權,同時協助所有的人得到佛法的利益,並且協助政府建設安和樂利的社會,使得國泰民安,這是佛教徒的責任。
佛教徒要盡一己之力來協助國家,達到平安、康樂的目的,這也就是佛教救世的精神,愛護眾生的本懷。
愛護僧團
僧團存在於眾生之中、國家領土之內,它是為了共同實踐佛教修行的生活而組織的團體,組成分子是出家人。
所謂僧團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是包括十方常住、十方僧,所有一切僧眾所住的道場。如果僧團的生存與延續受到威脅,則必須要努力保衛我們整個所有的十方僧團。
所謂一代大師,一定是為全佛教教團呼籲奔走,做搶救、建設的工作,不會只為一座寺院的利益、名望去努力;否則整體環境有問題,單獨一間寺廟再好也沒有用,這一點我們要有共同的認識。
愛護師父
民國初年,印光大師住在靈巖山,並不擔任住持,只是閉關修行,但是常住大眾仍然以他為精神依歸,弘一大師也是如此。也有的地方方丈不但是一寺之主,是精神的導師,也是行政組織的領導人,例如達賴喇嘛,他是布達拉宮的主人,也是西藏精神的領袖。
師父是僧團的主人,諸位跟著師父,就像小雞需要母雞的翼護,以防止老鷹、毒蛇的侵襲,所以對於師父的健康、名譽,都要善加體貼與護持。倘若外界有人毀謗師父,打擊師父,大眾要有唇齒相依的感受。所以《梵網經》云:如聽到有人毀謗三寶,如三百矛刺心。
現在世界上知道聖嚴的人比知道法鼓山農禪寺的人多,諸位若有人犯錯,外界一定會批評聖嚴,批評法鼓山農禪寺。雖然我們現在的僧團常住眾只有幾十位,但也就是一體的,大家要以師父或方丈為中心,帶動整個道場的風氣,才能有所成就,所以一定要愛護師父,保護方丈。
愛護自己
愛護自己什麼呢?愛護自己的道心,我常說照顧自己有三個原則:道心第一,健康第二,學問第三。
善鬥意氣,這算是道心嗎?不是。道心是忍辱、精進、慈悲、智慧,對眾生產生嫉妒、瞋恨、怨仇,這都是因為缺乏慈悲心、智慧心之故。其實,道心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菩提心。
我們要善加調適自己的身心,飲食要節制,不要暴飲暴食或過度挨餓、熬夜;也不要晚上不睡覺,白天卻拚命睡,要不然就拚命工作,弄得飲食失時,這是糟蹋身體。
要有適當的運動和營養,不要讓愚癡、煩惱障礙了自己的身心;要以智慧對待自己,以慈悲對待眾生,以平穩的心精進修行。
我常說:「身心要鬆,工夫要緊。」這才是真精進,對於我們的修行以及健康也才有所助益。
另外,要在體力和智力所及,盡量充實自己。但也不要不自量力,處處和人比較,有人閱藏,你也要閱藏;有人閉關,你也想閉關;有人研究學問,你也想研究學問。
有一個故事說到,從前有一條牛,在夏天寺院曬藏經的時候,跑到曬經架邊走了一遍,結果這條牛下輩子轉世的時候,成為一位很有名的法師,這不是因為牛把經典背起來,而是牛對法的尊敬;這是說明,我們對三藏恭敬、供養、禮拜,自然會開智慧。
經典、佛書要看,但不是拚命地看,還以為這樣就能看透經典的道理,這是愚癡的作法,心不開,太執著,智慧怎會開!
當代有一位長老法師很聰明,看經過目不忘,有人說那是因為他過去世把經典看通、看透的緣故,所以在他這一世的八識田中如活泉般流瀉而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看似言之有理,其實不然,以前印刷不普及,能夠見到的經典很少,而且南傳經典他懂,日本人的著作他也懂,這不能說他過去曾經在日本做過和尚,在東南亞、中國做過和尚。況且近代人的著作,這位老法師過去世也不可能見過。
一個利根的人,只要智慧眼一開,就能夠舉一反三,我們平常都有些許這樣的經驗。所以,光看書是沒有用的,要修行「無我的空觀」,智慧眼才會開。
我本來很愚笨,五堂功課總是學不會,我師父教我天天拜觀世音菩薩,後來感應到菩薩的力量,頭腦的淤塞似乎也打通了。
我看書可以慢慢看,有時一卷幾天看不完;也可以看得很快,一天看完數十卷,這不全是訓練出來的。
看經能夠開智慧嗎?能,像太虛大師就是看藏經開悟的,蕅益大師也有幾次是在看經、講經時發悟的,他們不是抱著研究的心態,而是以修持的心態來看的。研究側重理論的邏輯推演及資料的比較分析,而修持貴在實踐,較能感通佛心、眾生心。
所以,不要把做學問看得那麼重要,否則變成了蛀書蟲,只知道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把書讀破了對自己仍毫無用處,佛法還是要靠生命如實地踐履,才能受用。一句、兩句能夠受用,一部、兩部經典能夠通徹,日後有機會做弘法利生的工作,自己自然而然就會得力。
不過,我並不是說不要看經、讀書,一般人還是要盡己之力去了解經教,我只是說要把道心擺第一,健康其次,再來才是學問。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10 法鼓晨音|第六篇 佛法開示|菩薩行者的修學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