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願景
法鼓山是一個理念、信心及悲願行的力量聚合體。在我們的內心裡能夠認同法鼓山的理念、接受法鼓山的原則、對法鼓山有信心,那麼,無論在何時、何處,做任何事,皆是法鼓山的事業。
法鼓山是以培養佛教繼起的學法、弘法、護法的人才為宗旨,有了人才,佛教才有前途,社會才有希望,眾生也才能得救。因此我們要全力以赴,來推動法鼓山所有事業的宗旨:「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因此我們必須先以身作則,提昇自己的品質,才能希望他人也提昇品質,如此人間的淨土也才能實現。
法鼓山不僅是一座山的道場,不僅是一個地理的位置,而是包含了每一個認同並實踐我們共同理念及精神的人。
佛教教育的重要
今天中國的佛教,能夠有如此的局面,是因為在五十年前,太虛大師不斷地奔走、呼籲,創辦僧教育,留下了一批人才,後來那些人不管是出家或在家,個別地傳授、或在寺院授課,才將佛法弘揚開來。
如果當時沒有太虛大師興辦佛教的僧教育,今天中國的佛教是沒有希望的,現在我們看到的一些人才,多半和當時太虛大師所提倡、興辦的僧教育及佛學院有關係。
佛法的慧命,危如懸絲。雖然如此,也還有一絲希望存在。所以中華佛學研究所培養出來的人才,有一個或兩個也是令人欣喜的,我一點也不失望。
如果當初我不去日本,現在我也一樣可以弘法。為什麼?其他的人雖沒有到日本讀書,一樣也在弘法,所以不能因為我有博士學位才算是人才,才可以弘法。不過,因為我有博士學位,知道一點點治學的方法,也知道如何興辦很好的教育機構。我既能走學問、研究的路,同時也在走修行弘法的路,所以我們未來的方針也是解行並重的。
法鼓山的三大教育
未來,我們法鼓山有三大教育,第一是:大學院教育,第二是:大普化教育,第三是:大關懷教育。這三種都是教育的工作。如果你把學術教育做得好,你也可以是一位教育家;如果你把關懷教育做得好,當然也是一位教育家;如果你對普及化的弘法教育做得好,你就是一位教育家。所以我們每一個人,未來都可以成為法鼓山優秀的教育家。
大學院教育包括一般的大學以及僧伽大學;大普化教育包括禪修、念佛、講經說法、著述出版;關懷教育則包括從個人到團體的關懷、從教團到社會的關懷、從生命開始到生命終止的關懷。
在法鼓山的共識裡,我們的方法是「提倡全面教育,落實整體關懷」。所謂全面教育,就是指這三大教育。三大教育本身就是關懷,因為這三大教育都是為了達成同一個目標,那就是關懷。
關懷和教育是同時並行的,用教育來達成關懷的目的,用關懷來達成教育的功能;這兩者是互為體用,相輔相成。
勇於承擔,自利利人
諸位不要小看自己,有的人是研究所畢業的,有的人是大學畢業的,有的人是初、高中畢業的,也有小學畢業的。但是,我們不要因此而受限於自己原來所受的教育,也不要以此來評量他人。相反地,我們應自問:「願不願擔起這項任務?」如此才能開拓我們的視野,以及增進學習的領域。
事實上,我們去為他人助念,就是一種臨終關懷;去慰問病人,就是探病關懷;為人開解煩惱、困難,就是社會關懷。這些關懷的教育,我們都已或多或少在做了。只要我們自己本身少一些煩惱,智慧就會多一點,如此便能助人出離煩惱,解決困難。
我也是從煩惱堆裡出來的,所以有煩惱的人,不宜妄自菲薄。從今日始,要不斷地發願,當你的煩惱愈來愈少,這就可以成了你日後助人的經驗。
正如同你在游泳池裡載浮載沉,喝了一口又一口的水,當你喝飽之後,可能就是學會游泳的時候,之後你便可以告訴他人,如何學會游泳的方法。
因此,教育程度低者不要自卑,教育程度高者不能驕傲。我們不必跟別人比短長、論高低,謹守自己的本分,做一個稱職的出家人,這就是一種以德化人的身教,比言教還可貴。
要明白,我們都是做著關懷和教育的工作。一方面我們受到三寶以及常住的關懷和教育,另一方面我們也從中學習著教育他人,以及關懷他人的工作,這就是我們的立足點。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10 法鼓晨音|第七篇 聖嚴師父與法鼓山|我的方向——做好出家人的本分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