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山的風格
法鼓山的風格是什麼?做為一個漢傳佛教的修行人,有兩個基礎條件:第一、要有奉獻的心;第二、要有學習的心。「學習」和「奉獻」是互動的,是一體的兩面。所謂奉獻,就如我們中華佛學研究所所訓中說的「實用為先,利他為重」;而學習則是所訓的前兩句「立足中華,放眼世界」。
句中的「中華」是指漢傳佛教,這也是我們佛研所取名「中華」的意義所在,而「放眼世界」則說明了法鼓山的未來是朝著世界性的方向走去。所以諸位在此學習,即使不是讀研究所,也一樣要「立足中華,放眼世界」。
雖然「學習」是以中華(漢傳)佛教為主,但也要放眼世界,不要抱殘守缺,不能老是說「我們漢傳佛教是最好的」、「唯有漢傳佛教才值得弘揚」這類的話。只是因為我們是漢人,而漢傳佛教也是佛教的一環,所以我們會選擇站在漢傳佛教的立場來辦教育。
以漢傳佛教為立足點
往未來看,我們僧伽大學是以大學為目標,而且僧大所設定的方向也不局限在漢傳佛教,我們未來也規畫了藏傳的、南傳的系所,也可能有另外的系所,所以僧大的未來是朝向多元性的方向去努力。但是無論如何,我們的立足點還是漢傳佛教,以漢傳佛教為基礎,然後來研究、接受、消化其他系統的佛教。
學習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學問,而是為了奉獻,也就是「實用為先,利他為重」的意思。我曾經和所長、副所長討論過好幾次,希望佛研所造就的人才和研究的主題一定要實用,而且要與時代、環境結合,如此才能利益社會,否則,那僅僅是關在象牙塔裡研究的學問。當然那種學問也不是沒有用,只是我們希望研究古典是為了「古為今用」,朝實用的方向去思考。
另一方面,我們研究藏傳、南傳佛教,主要是為了為漢傳佛教所用,並不是研究藏傳、南傳佛教之後,漢傳佛教就全部不要了,全部變成藏傳、南傳佛教。這個請大家要了解。
比方說:泰國法身寺現在有兩位法師在這裡學習,他們本身是南傳佛教系統,但他們知道南傳佛教是整體佛教的內容之一,也感覺到南傳佛教有它的不足之處,而大乘漢傳佛教的某些東西可以補充他們的不足,因此他們來到這裡學習,並不是要把自己變成漢傳佛教。
在法鼓山學習的藏傳佛教喇嘛們也是如此,他們來這裡學習的目的,是為了看漢傳佛教對藏傳佛教有什麼幫助。像這樣,漸漸地,也許一百年、兩百年以後,世界的佛教雖然還是有漢傳、南傳、藏傳的系統之分,可是因為了解彼此的長處,就不會再互相批評了。
這有點像我們漢傳佛教,雖然有淨土宗、禪宗、天台宗,也有重視思考的唯識學派,以及華嚴學派等各種不同的學派,但是全部都屬於漢傳佛教。同樣地,雖然有南傳、漢傳、藏傳不同系統的佛教,但全部都是釋迦牟尼佛的佛法,彼此之間是可以互通的,也可以獨立存在,因此應互相尊重。
法鼓山的學風,就是希望往這樣的方向去走。我們自己本身的風格以及要發揮的風格是漢傳的,如果我們自己一下子搖身一變,變成藏傳的,那麼藏傳佛教的人為什麼還要到這裡來學習?如果我們已經變成南傳了,那麼南傳的人到這裡來又有什麼好學習的呢?
我們漢傳佛教之中有一位學習藏傳佛教的先驅大德——法尊法師,他雖然學的是藏傳佛教,可是他有很深厚的漢傳佛教基礎,所以他從藏文翻譯成漢文的作品、經典、論典,都非常典雅,而且是用漢傳容易接受的表達方式。但是,如果沒有深厚的漢傳佛教或漢學基礎,要把藏文翻成漢文的時候,味道不容易翻譯出來,作品的感覺也不容易出來。
互相學習,各取所長
所以,我要勉勵諸位同學們,這裡是一個非常好的環境,大家可以彼此互相觀摩、學習,各取所長。而我們是漢傳佛教的一個系統,所以還是請大家重視漢傳佛教。我們研究所的同學到二年級之後就選組研究,當然可以研究藏傳佛教或是其他的傳承,可是不要忘本,你的根本是漢人、是漢傳佛教,應該要立足中華放眼世界,不要數典忘祖。
接下來我想要勉勵諸位。一般人都會有人生的大夢,可能在懂事以後就漸漸開始做夢。記得有一位教授的小孩七、八歲的時候,問他長大後要做什麼?
他說要當警衛,因為他看到學校校門口的警衛,服裝很挺、很神氣,見到人都喊:「敬禮!」看起來好像很帥的樣子。後來長大了一點,再問他:「長大想要做什麼?」他說:「我想要做教授。」因為他看到學校的警衛看到他爸爸時都恭敬地喊:「教授!」他覺得當教授好像更神氣,所以將來想當教授。再長大了些,快二十歲了,再問他:「你要做什麼?」他反而回答:「不知道。」環境、因緣是不停變化的,未來是未知數,雖然常有人說「生涯規畫」,但這多半是夢,夢畢竟是不可靠的。
目標就是為了奉獻
前天我上一個電視節目,叫作《不一樣的聲音》,節目裡邀請了兩位貴賓,是父子倆,他們是企業家專業經理人。兒子在十九歲的時候就當上了一間大企業的總經理,還寫了一本暢銷書——《十九歲的總經理》,就是在記述這件事。他從沒有想要當總經理,只是從很小開始就想獨立,不想和爸爸走同樣的路。到了十八歲進大學那一年,剛好有個機會可以創業,於是他向爸爸要一筆錢做為資金。他爸爸說:「你從小就想要獨立,那麼就讓你去吧!我現在把要給你讀大學和研究所的錢一併交給你,從此以後,你生意成功是你有福氣,生意做不好也不要找我,但是你書還是要讀。」結果這個年輕人就去創業,從事網路,很快就賺了不少錢。現在他二十一歲,我問他:「你現在有什麼一定的規畫沒有?」他說:「沒有。我只要有機會就做。」
後來節目主持人葉樹姍小姐就問我:「師父,您從小有沒有做過夢?」我說:「基本上我沒做過什麼人生大夢,我也從不為自己的未來做規畫。」她又問:「師父您沒有規畫,不會覺得沒有將來性嗎?」我說:「我就是不斷地學習,為了『奉獻』不斷地學習。我十三歲出家懂得一點佛法之後,就想把佛法奉獻給人。知道多少就給多少,不會就去學。我只有這麼一個目標,沒有我將來要做什麼、什麼的目標。」
雖然說我不太做人生大夢,不過有兩個例外。當我在上海佛學院做學生的時候,因為聽說四川重慶有個漢藏教理院,是太虛大師開辦的,而當時的負責人是法尊法師,就夢想自己畢業後,能去那裡讀書。可是,這個夢到最後是幻滅的。佛學院畢業後,我進入佛學院的研究班,本來是想讀完研究班,能夠寫出一篇比較像樣的研究論文了,再到四川重慶。但是沒想到,之後中國大陸就解放了,這個夢也就破滅了。
另外一個夢,就是出家。這個夢雖然如願了,但我一路行來,從來沒有想過一定要做什麼。例如我到山上閉關六年就不是原先計畫好的,後來去日本留學六年,也是因為閉關出來後,眼前好像無路可走,於是順著因緣走,才到日本去的。
做一個有悲願、實修的宗教師
後來去美國也是一樣,當時我在日本讀完博士學位回到臺灣,臺灣沒有人要我,而美國卻爭著要我去,所以我就去了。到了美國之後,本來想臺灣大概沒有人要我了,結果有人請我當臺北中國文化學院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的所長。我本來也沒有要接中華佛教文化館,但是東初老人圓寂了以後,因緣如此,就接了文化館。後來因為文化大學的因緣變化,所以我們就自己在文化館辦了研究所。之後,又因為文化館地方太小,才有現在這個法鼓山。這些都不是我事先規畫好的,我並沒有做夢說要當法鼓山的負責人!
上個星期,我們在臺中舉辦了「心靈環保博覽會」,其中有一個座談會,安排三位貴賓與我對談。其中一位就是目前在臺灣有六家連鎖飯店的亞都麗緻大飯店總裁嚴長壽先生,他只有高中畢業,在三十多歲時,就當到了美國運通公司的總經理。
他跟我說,那個時候高中畢業要找到好職業十分不容易,只能夠做小弟或雜工,就是專門替人家倒垃圾、倒茶,收發文件。但即使是做小弟,他都在想如何能讓自己更有用。可是因為他只是個小弟,即使有電腦,也不准他碰,怕他一碰就壞了。於是他發了一個願:「凡是沒有人要做的事,我來做。人家不願意做的事,我來做。人家不願意值的班,我來值。」
由於美國運通是跨國公司,臺灣這兒是晚上,其他地方可能是白天;這兒是週末、週日,其他地方可能還在上班。因為有許多公司希望能立即得到答案,所以有些時候必須要值夜、留守。可是到了假日時,大家都希望能休息,於是他說:「沒有關係,我來替你留守。要發的信件,我來替你發;要做的事情,我來替你做。」人家說:「可是你不會。」他說:「那你可以教我,教了就會了。」
因此有一些職員,甚至包括一些主管,為了要休息,就答應教他,結果好多主管的工作他都會做了。他就在人家下班、休息的時間替人家做事,而且做得非常好,結果他這家公司的業績最好。美國總公司就發現,臺灣分公司的效率為什麼特別好?品質做得這麼好,要獎勵什麼人呢?臺灣的負責人說:「要獎勵的大概是那個小弟了。」後來就一路把他陞為經理,結果原來的上司變成他的下屬,大家都很羨慕。但羨慕也沒有用,這是他努力出來的。當然他在學習過程之中滿辛苦的,不僅英文,還有電腦的操作,但他都盡量地學習。他付出最多,學習到最多,而獲得也是最多的,成長也是最快的。但他當初並沒有做什麼生涯規畫,而是自然而然發展成現在這種狀況。
由於嚴長壽先生把跨國的美國運通公司經營得很好,所以亞都麗緻大飯店開辦的時候就請他去管理。他以累積的工作經驗來管理亞都飯店,完全以服務品質第一為要求。我們現在看到亞都飯店,雖然門面上並不覺得有什麼特別,裡面的設備也不覺得豪華,可是住過亞都飯店的人,下一次到臺灣、到臺北,還是喜歡住在那裡。因為它的服務讓你感覺很溫馨、安全、親切和方便,這就是亞都飯店成功的地方。嚴先生告訴員工要用這種態度來做事,後來他在亞都飯店也培養出好多經理人。以這種精神來經營,它的品質自然而然就會提昇。
要有大方向、大原則
這一段話是要勉勵諸位同學,你不需要有多少夢,只要有一個大方向、大原則,那就是準備成為宗教師。而我們這個環境就是要培養一個有悲願而且有實修的宗教師,所以宗教的氣氛相當濃厚。
當然宗教師不一定要出家人。昨天晚上有一個女孩子來見我,這個女孩子是清華大學英語系畢業的。十多年前,她大學還沒有畢業,抱著一身的病,不知道未來該怎麼辦。她跟我說:「像我這樣有病的人,大概只有出家,其他都不能做了。」她的意思,好像是說出家人都有病,而有病的人也只有出家,其他的事都做不成。
那時我勉勵她,妳真想要出家,只要發願,將來一定可以出家的,但是妳先把大學讀完,妳的身體會好的。結果大學讀完了,我沒有再看到她。
過了十多年,她昨天來見我,告訴我:「師父,十年前我想出家,但沒有如願,十年後,我雖然沒有剃度,也沒換裝,但是現在已經在做弘揚佛法的事,是個宗教師。」這個女孩子並沒有結婚,而以在家身分做宗教師的事業。
我問她:「妳現在覺得自己全部清淨嗎?」她說:「也沒有,只是常常提醒自己身清淨、語清淨、心清淨。修行能夠使得心清淨;而講話用佛法,就是語清淨;做的全部是佛法的工作,那就是身清淨。」所以,在家人也不是不能夠成為宗教師。
「道心」就是菩提心
往未來的世界看,無論是出家人或在家身分的專業宗教人員,都很需要。我們研究所常常勉勵諸位同學:「道心第一,健康第二,學問第三。」我在日本留學期間,曾經沒有生活費、付不出學費,也沒有信徒可以幫忙,臺灣的人包括我的師父,都不相信我。那時沒辦法,就去跟我的指導教授說準備回臺灣,他勉勵我:「道心中有衣食,衣食中無道心。」
追本溯源,這句話是日本一位古大德講的。所謂「道心」,就是菩提心,包括智慧和慈悲。為度眾生得解脫也為自己得解脫,自利利人的心就是大菩提心,也叫大道心。菩薩,就是菩提薩埵,摩訶菩提薩埵就是有大道心的眾生;也就是對自己要用智慧來生活,對眾生則要用慈悲來利益;讓眾生和自己均能離苦得樂,自利利他就是大道心菩薩。
因此做宗教師的人,不應為自己的衣食營求,而是要為道心,也就是菩提心。如果你沒有菩提心,光是找一口飯吃或是找生活費,為了住得好、生活得好,那叫作「衣食中無道心」。如果你有道心、有菩提心,就不用擔心沒有房子住、沒有飯吃。
現在也許你們看到我聖嚴好像滿不簡單的,到每一個道場,每一個道場都把我當成貴賓,拿好的東西給我吃、拿好的椅子給我坐,如果我要在哪一個地方過夜,他們一定把打掃得最乾淨的房間給我住,把被子、枕頭放得好好的,讓我休息。你們或許會說:「做一個像師父這樣子的一個人,真值得啊!」但是你們要知道,我從來沒有想到要做這樣的一個人,我到任何一個地方,以及住在任何一個環境裡,心裡想到的都是對那裡的環境、那裡的人有什麼幫助、有什麼好處。如果我對那環境的人沒有好處、沒有用處,我是不會去的。
昨天有一位很有錢的企業家的母親過世,有人跟我說:「師父,那個人很有錢,您一定要去!」我說:「阿彌陀佛!我如果有這樣的心,那就絕對不能去!我應該關心的是,我現在去,對他們有什麼好處?」後來,我問那位企業家的朋友,也是我們的護法信眾之一,我問他:「我去對這個家族有沒有用?」他說:「師父,有用!這家人問題很多,您去可以說法給他們聽。」
我不知道他們家裡面有什麼問題,去了之後,我就對著亡者說「無常法」,並告訴她要放下。我說:「老太太,妳要放下!世界上所有的東西都帶不走的,現在妳要走了,非放下不可。財產、兒子、孫子,這邊的是是非非全部都要放下!一心一意念佛,求生佛國淨土!」我簡單地講完以後就回來了,那位陪我去的護法居士也跟我一起回來。
回程中他跟我說:「師父,您今天講的很有用,自從老先生過世以後,兄弟姊妹為了遺產已經爭了好多年。現在老太太也過世了,爭遺產的問題一定更嚴重。但師父您講『人生真無常』,這些兒女都是六、七十歲的人,相信他們聽了以後也會放下,至少爭的時候會少爭一些。」
真正的奉獻是不求回報
如果真能這樣,我覺得去這一趟是值得的。如果我只是想著:他們會不會給我捐獻,那就是煩惱了。我去一趟,花了時間,結果還為自己惹來了煩惱,那多划不來。我只是奉獻,奉獻就是沒有希望得到回報。
所以,做事不要老是考量著:做這件事對他有好處,那對我有什麼好處?你如果經常這樣想,那就沒有道心,起的是貪欲心。如果貪不到,你失望了,接下來就會產生瞋恨心、怨憤心。貪瞋不是菩提心,也不是道心,而是煩惱心。
諸位同學,我勉勵你們做宗教師,不是教你們吃虧、痛苦。如果有宗教師的心懷,你們經常是很快樂的。有機會就奉獻,對他有益處時,就讓他占便宜,這是有道心。但假如期末要寫研究報告,有同學請你慈悲慈悲、做做好事,替他寫報告,這樣是道心嗎?如果那位同學畢業以後,什麼也沒有學到,那你就害他了,你幫他忙結果害了他,這是愚癡心。
另外我要強調的是,不管你是在家眾還是出家眾,住在山上就要遵守山上清淨的規矩,我希望你們可以守八戒——不殺生、不偷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不坐臥高廣大床、不香花鬘塗身、不故往觀聽。如果有時候有同樂晚會,雖可以唱歌,但是不能唱靡靡之音。跳舞則可以跳西藏金剛舞之類的舞蹈,但是不可以跳沒有威儀的舞。在我們山上,一定要遵守宗教師的生活,要遵守宗教師的道德,男女之間的關係一定要清淨。這是我們希望的,否則,道心就不見了!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11 法鼓家風|第一篇 法鼓校風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