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11 法鼓家風|第一篇 法鼓校風|現聲聞相,行菩薩行

聖嚴法師

現聲聞相,行菩薩行

今天要和大家談的是,為什麼以「悲智和敬」做為我們僧伽大學的校訓。

首先談「和敬」兩個字。「和」是我與人和,不是要求人跟我和;「敬」是我敬人,不是要求人家來敬我。和敬,是僧團的準則,也就是「六和敬」。

僧團一定是要和、要敬,才能夠大家彼此助道,否則就失去僧團的意義。一個出家人不能和他人和睦相處、不能尊敬人,老是想到自己,伸展自己的想法、需求、理想,特別是伸展自己的私欲,那很糟糕!

尊重他人,以和敬為先

記得我小時候,有一次我哥哥從上海帶了一串香蕉回家。因為路途遙遠,香蕉皮已經發黑,但因我年紀最小,所以分到完整的一根,我吃了一口覺得真好吃,又甜又香,從來沒有吃過這麼美味的東西!

那時我心裡想:學校裡的同學一定也沒有吃過,於是我就把它帶到學校獻寶,也讓同學們高興,嘗一嘗這麼好的味道。可是因為同學多,所以就不准他們咬,只准他們每人舔一口。舔著、舔著,舔到最後,有一個同學卻一口把它吃掉了,結果其他的人都很生氣,大家追著要揍他。

這則故事是說,當自己有東西和大家分享的時候,大家都很和樂、很快樂,可是只要有人私心一起,想一個人獨吞,就會引起大家的不滿。

我把香蕉分給同學,在六和敬中稱為「利和同均」,類似俗話說的「有福同享」。此外,我們難免會有和他人見解、想法不同的時候,如果你說你有理、他說他有理,那就會爭持不下。

從佛法來說,眾生有種種性、有種種結,我們要和敬待人,尊重他人。尊敬、尊重他人的想法,並不是就不要有自己的想法,而是當自己有別的想法時,還是可以提出來,只是當其他人不贊成時,那就要妥協,尊重他人的想法。

不過,有些人會反過來說:「那你為什麼不尊重我?」如果這樣堅持自己的想法,不尊重他人的想法,就不是和敬!我們應該拿和敬來要求自己,而不是要求他人,為了「和」,就要尊重他人的想法。

現在的人都很有主見,很有自己的想法,這並不是壞事。譬如我常和我們的執事法師們一起開會討論,通常是我聽了大家的想法之後,再提出我的想法和意見。但是,有時候大家會說:「師父,你的想法是錯的,我們的是對的,我們大家都希望這樣。」

那我就只有妥協,因為少數服從多數,我只有一個人,我就順從大家的想法。但如果確定我的看法比大家的好,我也一定會說出個道理,讓大家能心悅誠服,願意接受,如此就變成大家共同的意見了,我絕不會用高壓的手段。

因此,有好的意見,還是可以表達,說了之後如果能讓他人接受,那就變成大家的共同意見。如果你說出來之後,大家還是不能接受,那就只好放棄。這就是「六和敬」中的「見和同解」。

再者,校訓中的「悲智」,就是菩薩的精神,行菩薩道就是要有智慧、有慈悲。「慈悲」是利樂眾生;「智慧」是斷除煩惱,自己少煩少惱,也讓眾生少煩少惱;自己不被煩惱所困是智慧,讓眾生不被煩惱所困是慈悲。

利人利己,以悲智為根

煩惱是從身心環境所產生的,我們不受身心環境所影響是「智慧」,幫助眾生不受身心環境所影響而起煩惱是「慈悲」,這是菩薩行、是菩薩道。

「悲」、「智」、「和」、「敬」加起來,就是「菩薩僧」。以法鼓山為例,我們是大乘僧團,是菩薩的僧團,我們所現的出家形相是聲聞相,但是我們修的是菩薩行。

大乘經典裡,就有許多現聲聞相、修菩薩行的大阿羅漢的例子。因此,我們講的校訓——「悲智和敬」就是大乘的出家菩薩行,其中「和敬」代表著出家的僧團,「悲智」是代表菩薩行。

其實,「悲智和敬」這四個字,是所有出家菩薩都應該遵從的。而把它特別標明出來做為校訓,是我們僧伽大學的特色,也是我們僧團的特色——要把我們自己培養成「出家菩薩」,現聲聞相、修菩薩行。

現聲聞相應該要「和敬」,修菩薩行應該要用「悲智」。要培養成為一個標準的出家菩薩,就必須用這四個字,這是我們的特徵與特色。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11 法鼓家風|第一篇 法鼓校風|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11 法鼓家風|第一篇 法鼓校風|僧大校風的建立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