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11 法鼓家風|第一篇 法鼓校風|和尚.和樣.和闖

聖嚴法師

和尚.和樣.和闖

首先,我把我們山上的教育體系向諸位介紹一下。

我們體制內有中華佛學研究所、僧伽大學佛學院、出家體驗暨僧才養成班,這是三個不同性質的教育單位。這三個系統的教育有其一致性、一貫性,但是也有其差別性。所謂的一致性,是指教育的機制及人事上有共通性,譬如圖資館、教室以及聘用的一些老師,這些資源是共享的。

在差異性方面,佛研所的辦學目標,是要提高佛教研究人才、弘法人才的素質,重視佛教語文、研究方法、論文寫作,使佛教界能夠有高層次的研究及文化人才,來從事文化、研究工作,或者是出國深造以後到各大學任教。因為佛研所的學生畢業以後,不一定會待在法鼓山,事實上幾乎百分之八十不會留在法鼓山,卻能夠把佛教推廣到社會,推廣到大學裡;現在臺灣好多佛學院的師資,就是我們佛研所畢業的學生。

另外,僧大和佛研所不同,其目的不在培養宗教學者,而是培養僧團裡的後進人才,是以培養宗教師、宗教家為宗旨。其實,我本來是希望佛研所能培養宗教家的,但是以目前的制度、組織等情勢來看並不容易,所以我們才決定開辦僧大。僧大的同學是由法師來帶領,也盡量請法師來授課,重視宗教情操、宗教生活、宗教信仰,以培養年輕一代具有宗教情操的佛教棟樑人才。

法鼓山三大教育體系的宗旨

我在日本讀書期間,對日本的佛教有較多的了解。日本寺院中所謂的僧侶,實際上是寺院世襲的居士,他們經營寺院,住在寺院裡,擔任宗教師的工作,有一點類似基督教的牧師,是priest(神職人員),而不是monk(出家人)。他們的教育程度必須是大學畢業,否則不容易成為住持,也不容易擔任宗教師。過去臺灣的民眾普遍看不起出家人,便是因為出家人的程度大多不高。

我們僧大的學僧,在素質及道心上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在四年的修學期間,除了基本的佛學常識外,也特別重視宗教生活、僧侶行誼。但是除了學習如何做一個出家人之外,也要能帶動僧團裡的各項執事活動,以及帶動居士們來學習佛法,這樣才是一個優秀的比丘、比丘尼,成為住持三寶的人才;所以,我們也寄望僧大畢業的同學,經過幾年之後,漸漸地能負起住持佛法的任務,這是我們的期待,也是僧大的辦學宗旨。

至於出家體驗暨僧才養成班,原先並不在我們的規畫之內。本來我們是希望以培養佛教青年人才為方向,也就是目前僧大的編制。現在之所以會有出家體驗班成立,原因主要有兩個:其一,我們這個團體是從開辦僧大以後,才真正開始有制度地培養青年人才,至今也不過兩年的時間。在這之前,於農禪寺出家的將近一百位出家法師,每位都是在僧團裡慢慢摸索、慢慢跟著學習的,因為缺乏一個有系統、有組織的規畫,所以他們走得很辛苦。基於這個原因,我們才決定開辦僧大,有制度地培養戒定慧三學兼備的佛教青年人才。

後來因為我們山上的建設一期一期地完成了,而僧大的人才還在培養中,我們僧團裡既有的人才也不多,所以要借重社會上的中年人才,進入我們的僧團,在接受兩年的培訓後,來幫助我們這個團體,成為培養戒定慧三學的佛教青年人才的推動力。所以出家體驗班的同學們,雖然普遍上年紀大了一點,但是實際上要比僧大學僧的任務更重一些,進來受兩年培育以後,就要去成就年輕的人、培養年輕的人。

開辦體驗班的第二個原因是,我們這個團體本來是不接受三十五歲以上的人來出家的,可是有一些為農禪寺、法鼓山奉獻了好多年的菩薩們不斷表示,三十五歲以前,因為放不下家庭、事業、父母或配偶,因緣不具足,所以沒辦法來;如今因緣許可了,於是紛紛懇求僧團讓他們出家。因此,我們籌辦了體驗班,開放給他們來出家。

每一位體驗班的同學,不管是不是想考僧大,或者是年齡已經超過而沒有辦法考僧大的,凡是進入我們體驗班的,就是僧團的一分子,並不是進入僧大的,身分就高一些、就優秀一些;而進入體驗班的,就差了一截,好像是次等一樣,沒有這回事!不論你是怎麼進來的,進來之後,大家都是平等的。

還有,進入僧團以後,請諸位菩薩不要和研究所的同學或是和僧大的同學比較,要求研究所同學有的、僧大同學有的,你們也要,那就很糟糕了!這三個教育系統的培植方式及課程不一樣,教育理念及教育目標也都不一樣,所以請大家不要計較。你們是來協助僧團培養戒定慧三學的佛教青年人才,不是來跟他們年輕人計較的。年紀大的不就是要照顧年紀輕的嗎?希望大家能了解,否則你們的煩惱就重了。接下來,我們來談談出家的心態。

出家應有的基本心態

出家基本要學習的,不是講經、說法、寫文章,更不是當大法師,而是學習如何當個出家人。曾經有一位老法師在《海潮音》雜誌上寫了這麼一篇文章,文章中把出家人分成三類:一類叫「和尚」,就是人天師範;一類是「和樣」,有和尚的樣子,能裝點佛教的門面;第三類則叫作「和闖」,就是闖蕩,到處闖!招搖闖騙也是闖,闖蕩江湖也是闖,裝模作樣也是闖,比如說化小緣、建小廟、趕經懺,還有喝酒、抽菸甚至男女關係不清楚,不防譏嫌,這些都叫作「和闖」。

第一種人天師範,是指身口意的行為,堪為人間及天人的表率。欲界的天人沒有斷欲,也沒有想要離欲,而出家人離欲,就比欲界天的天人更高一層;其次,出家人有出離心,所以不貪著禪定的享受,不管是欲界、色界還是無色界的禪定都不貪著;既不貪著五欲也不貪著禪定,這就叫作「出塵上士」。「塵」,就是塵勞,也就是煩惱的意思;我們雖然還有煩惱,但是練習著出離煩惱、練習著不起煩惱,隨時隨地警惕自己不要起煩惱。「士」,有下士、中士、上士,下士是凡夫、中士是賢者、上士是聖人;另有所謂「大士」,就是大菩薩了。出家人以聖賢的心行做為標準,所以我們要比人間所有的人還要高。「高」的意思,並不是趾高氣昂、高傲的高,更不是要人家來恭敬、供養的高,而是指我們能夠不追求世間人們所追求的、能夠不拒絕人們所拒絕的,這就是「出塵上士」,也就叫作「人天師範」。

出家人首先要學習的,是如何做一個出塵上士、人天師範,而不是講經、講論的法師,這就是出家的基本心態。有的人會說:「我已經出家了,我已經出塵了!」這麼說是不知慚愧!不要以為出了家、換了衣服、剃了頭,離開自己的家庭,就是出塵,你只是樣子出塵罷了!樣子出塵,就是第二種——「和樣」。能夠舉行儀式、送往迎來,舉手投足威儀整齊也不錯,讓人覺得這是一個出家人。不過這種人在外表上看不出他有煩惱,但他自己一個人時,還是會發發脾氣、生生悶氣。

曾經有一位威儀相當好的法師,跟人相處的時候,往往給人一種非常厚道的感覺,但事實上,他內心很痛苦,常常掙扎,無法疏通,我就曾無意間看過他撕報紙、撕東西以發洩情緒。撕報紙雖然不好,也有點荒謬,但是當內心有了衝突的時候,撕報紙還是比跟人吵架、吼罵,甚至於動手好一些;出了家要顧及威儀,當然不能跟人吼罵或動手。

另外還有一次,我看到一位年輕法師和一位老居士吵架,住持老和尚明明看到了,卻轉身回到自己的房間。而吵架的這兩個人,也都看到了住持,他們希望住持老和尚能夠聽到他們吵些什麼,為他們評評理。所以,兩人就跑到老和尚的房間門口大聲地吵,呼來喝去地要爭出個理由來,但是老和尚就是不出來,也不管他們。吵到後來,那位年輕的法師還扯著嗓門說:「老和尚怎麼了?我們講話他都聽不到了!」老和尚還是沒有回應,結果,他們兩人沒有吵出一個你是我非來,但因為沒趣也就不吵了。

事情過後,那位老居士再去問老和尚:「師父,您那時沒有聽到我們在吵架嗎?」老和尚回答:「我只聽到有人在我的門外念佛、念法、念僧。」所以,他不是沒有聽到,只是聽到的是念佛、念法、念僧!這個故事就是要告訴我們,威儀雖然非常重要,但是內心更重要;如果內心實在沒有辦法,威儀還是要先學好,至少先學好「和樣」——和尚的樣子,威儀整齊。

威儀是鍊心的基本功

威儀能夠讓人起信,甚至不用開口說佛法,就已足夠讓人生起信心。譬如舍利弗和目犍連出家學佛的因緣,就是看到佛陀的一個弟子——馬勝比丘的威儀。兩人覺得有這麼好威儀的人,他本身一定有很深的道理,便問馬勝比丘他的老師是何人?馬勝比丘答說他的師父是釋迦牟尼佛,結果他們兩人就皈依了佛陀。8

反之亦然,有一次我看見一位居士到一個寺廟裡,很虔誠地祈請方丈和尚為他舉行皈依儀式。儀式結束後,方丈和尚下座禮完佛要回座時,順腳將拜墊踢到旁邊,這位居士當下就變了臉色,結果師父不叫了,供養也不供養了,掉頭就走了。居士們看的就是法師的威儀,要移墊子,可以自己用手移,或是請人幫忙移,直接用腳去踢的動作實在太粗魯了,並不如法。

講這個例子是要告訴你們:我們出家人在心沒有調好以前,至少先要調好語言和身體的行為。所謂口儀,譬如有的人嗓門很大,不管有沒有人,距離近或遠,講話都很大聲,臺灣話叫「大聲公」,這個習氣不好。

如果某個人要出門了,但有要事一定要叫他回來,那也不能用吼的,可以用追的。不過,也不能像追強盜、土匪那樣的追法。實在走遠了,那也沒關係,可以打電話請他回來。所以,不應該大聲叫嚷。

還有,不要有事沒事就在一邊聊天,嘴巴像「鉿子」一樣響個不停。鉿子是一種法器,它的造型是兩片,一敲起來就像兩片嘴皮,劈霹啪、劈霹啪不停地講話一樣。所以,我們形容人好講話為「充鉿子」。沒事閒聊天除了浪費時間外,還容易惹事生非。所以,沒事的時候要常念阿彌陀佛、觀音菩薩,盡量先把五堂功課背好。

另外是身儀,無論行住坐臥,穿衣、吃飯或拜佛,都有它應有的樣子,這些都要注意。威儀能夠收斂我們的放逸心,有時候我們的身體放逸了還不知道,身體放逸了就表示心也在放逸,心沒有好好地照顧身體。身體和心要經常保持著平衡、平穩,坐要有坐相,不能四仰八岔、翹起二郎腿,或是抖腳。走路的時候,不要勾肩搭背,也不要手牽手地走,除非對方是殘障、有病的人或老人,因為走不動才要扶著他走。

曾經有一位居士看到一位法師抱著另一位法師的肩頭講話,這位居士就問我師公:「老和尚啊!這兩位年輕的法師出家多久了?」問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新出家的人因為俗氣重,才會像在家人一樣抱肩頭講話,要是真懂得威儀,是不應該有這種動作的。

還有吃飯的時候,要「龍含珠」、「鳳點頭」,但有的人覺得肚子已經好餓了,還要拿著碗吃很累也很拘束,於是往桌上一趴,這是十分沒有威儀的。或許有人會問:「有了這些規矩,就能成佛嗎?就能開悟嗎?就能去煩惱嗎?」其實會問這種問題的人,是因為習氣太重改不過來,於是就說:「我是來鍊心、除煩惱的,你不教我如何除煩惱,卻專門教這些小枝小節,不准我這樣、不准我那樣,這些繁文縟節我不想做!」

現在我告訴大家,出家人在五夏之內,要學的就是律儀。律是規範,儀是儀表、儀態、儀式,這就是威儀。出家人一定要把威儀學好,至少做到「和樣」。這樣人家不會罵我們佛教,三寶也不會因為我們而蒙羞。

真正的威儀建立在心儀

清朝有一位頗具文采的文人叫鄭板橋,他曾講過一句滿中肯、也滿重的話。他說:「秀才是孔夫子的罪人,和尚是釋迦牟尼佛的罪人。」為什麼和尚是釋迦牟尼佛的罪人呢?因為佛教會遭人批評,主要就是因為出家人沒有威儀、水準低,沒有道心,也沒有道行。沒有學問倒是其次,古代有很多高僧並沒有多大的學問,但是卻有很大的感化力,之所以如此,一者是因為行為舉止的威儀,一者是因為他們的心儀比一般人好。

有人說:「人要衣裝,佛要金裝。」好像一定要穿質料好、款式好的漂亮衣服才有威儀,才能讓人看得起,是不是這樣子?其實不然,佛的光是因為他的慈悲、智慧,他的威德自在,人家一看就覺得好像有光,因此我們常常把佛像裝金。所以,我們要注意威儀,並不是要穿的料子好、款式好,才有威儀。

印度有一位近代大人物,叫作聖雄甘地,無論到哪個地方都是披一塊布、赤著腳。有一次,他到英國見英國女王,本來進皇宮一定要穿大禮服,但甘地說:「我的大禮服就是這樣,如果女王要我進去我就進去,不要我進去我就不進去。」有人就說:「您這樣很不禮貌,只披一塊布,又赤著腳,好像赤身露體一樣。我們給您一雙鞋子、一套西裝,就請您換上吧!」他說:「我不要,這個就是我甘地。」雖然如此,女王後來還是接見了他。所以,我們注意儀表,並不是在於自己的服裝,而是在於我們的儀態、態度。

還有,諸位男眾們,希望你們的鬍子不要留得太長;女眾們的頭髮也是不要留得太長,頭髮要整齊、簡單,洗頭、整理時就很方便。另外,衣服不要弄得髒髒、皺皺、臭臭的,如果出坡流汗弄髒了,就要更換;穿破了也要趕快補,不要邋邋遢遢的。如果衣服不夠穿了,可以申請,衣服太多則要交出來,否則也是麻煩。你們房間裡的私人物品要盡量減少,你們是來出家的,不是帶著嫁妝出嫁的,每天需要用的夠用就好,多出來的東西全部把它布施掉。

還有,請你們不要貪心地收集書籍,不要看到喜歡的書籍就想要,我們圖書館有相當豐富的書籍,所以請你們私人不要買書、藏書,否則兩年下來,寮房恐怕要變成藏書館了。而我們規定半年要換一次寮房,目的就是要讓你們不會產生占有心,房間是公有的。總之,東西一定是要簡單、要少,東西愈多愈不好。

今天利用這機會和大家分享這些生活裡的小枝小節,雖是小枝小節,卻是相當重要。諸位做不成和尚,至少也要做個和樣,千萬不要做「和闖」,至少「和樣」的威儀是好的,還能裝點三寶的門面,沒有做什麼易受人譏嫌的事。而「和闖」是闖蕩江湖、招搖闖騙、裝模作怪,騙人家來供養你、布施你,這是佛教的敗類,是釋迦牟尼佛的罪人。

另外,我也要強調一下,因為我們同住一個山上,有時男眾跟男眾、女眾跟女眾,或者是男眾跟女眾之間,是需要互動的。但不管是男眾或女眾,住同一間寮房或同一個班,或者經常在一起,請你們不要營私結黨。僧團之中,每一位菩薩都是我們的同學伴侶,都要平等地看待照顧,當有人需要照顧時,我們就照顧他;有人需要幫忙時,我們就幫忙他。

還有,山上因為法師人數少,同學們必須自己照顧自己,也因此我們有班長、副班長等幹部。幹部是幫助法師來為大家服務的人,他們不是做官的,階級沒有比你們大,也沒有得到比你們更多的什麼優待好處,我們法師們看待諸位也完全是平等的。班級裡的幹部是為你們服務的菩薩,他們反而要犧牲私人的時間,花許多心力照顧大家的生活。譬如在平常生活中,法師們就常常找班長來交代一些事,然後再由班長轉達給你們。因此,請大家要體諒擔任幹部的同學。

出了家,我們應該要懂得感恩幹部對我們的照顧與服務。身為幹部的人,也要感恩有機會讓自己來服務大眾。幹部看諸位是菩薩、菩薩看幹部也是菩薩,這樣大家就會很和樂。你們除了自己要服務自己之外,還要練習著如何照顧常住、如何照顧僧團。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11 法鼓家風|第一篇 法鼓校風|僧大校風的建立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11 法鼓家風|第一篇 法鼓校風|將佛法融入生命與生活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