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11 法鼓家風|第一篇 法鼓校風|珍惜出家的福德因緣

聖嚴法師

珍惜出家的福德因緣

歡迎諸位菩薩來參加我們第二屆的出家生活體驗班,一年之後,各位將正式進入僧才養成班學習。去年此時,我也曾在體驗班「新生講習」中講過話,時間過得很快,又過了一年,今天我想和諸位講幾個觀念。

第一:出家一定比在家好

這意思並不是說,出家人一定比在家人好,而是說,出家一定比在家好,因為出家是放下自我,成就大眾。唯有能夠放下自我的人,煩惱是最輕的,也唯有能夠成就大眾的人,生命才是最有意義的。從歷史上看,凡是那些不以自我為中心,或是為人設想愈多、奉獻愈多的人,皆是最偉大的人,我們稱呼這類人為「要人」。

「要人」是什麼意思?「要」是重要的意思,為什麼重要?因為許多人需要他,所以就顯得重要。如果是一個自私自利的人,許多人都討厭他,那就不是「要人」。總歸一句,如何讓自己的生命有意義?出家是很好的選擇。

第二:雖辭親出家,仍會盡孝道與責任照顧家人,並非棄而不顧

許多父母認為子女出家,比往生還令人難以接受。他們寧可接受自己的兒女往生,也不願意讓兒女出家。因為如果子女往生,至少不用再為他們操心,不會再有什麼牽掛;可是子女出了家,變成孤苦伶仃、無人照顧,最後還是得為子女掛心一輩子。一般人可能有這樣錯誤的想法。

其實,出家人既然離開俗家,對俗家的財產不會存有非分之想,不但不會像在家人一樣,想要爭父母的錢財而讓父母操心,反而還會照顧父母、親人。父母健康,能夠照顧自己是最好,否則有俗家的兄弟姊妹能夠照顧父母也很好。可是如果俗家沒有人可以照顧,父母沒有人依靠的時候,我們出家人是最可以依靠的。出家人除了自己以外,還有信徒、弟子,可以一起來照顧年老、生病的親人和父母,我們會盡兒女應盡的孝道與責任。

出家人因為出家了,對於男女愛情、父母親情,還有與子女之間的親情等俗情,全部都擺下,沒有牽掛,也沒有期待。我們不會期待父母給我們什麼、期待親人給我們什麼,因為出家就是將自己奉獻給三寶、奉獻給眾生,出家後三寶會照顧我們,僧團會照顧我們,一切眾生需要我們,就會照顧我們。

譬如我現在老了,沒有親人照顧,但是只要自己有道心,就用不著擔心。我在日本的一位老師曾勉勵我說:「衣食之中無道心,道心之中有衣食。」我們出家人只要能修行,就不怕沒衣食。靠修行讓自我中心的心少一些,讓奉獻的心多一些,這就是道心。

第三:現在是出家最適當的時機

在過去,出家人在社會上沒有地位,多半是沒有生活的技能,沒有立身處世的能力,所以只好做做廟祝之類的工作,照顧廟裡的香火,或是趕經懺、做超度,靠山吃山、靠神吃神,也就是所謂的「吃香火」。這種出家人,消極、逃避現實,讓人家看不起。

而現在的出家人,大都是做服務社會的事業,不論是社會關懷的慈善事業或是教育文化事業,或是法鼓山正在做的精神昇華的事業。雖然現代出家人的素質良莠不齊,但大體而言,出家人的品質是優秀的,水準已大為提昇,都對社會極有貢獻,普遍受到社會肯定。

我在像你們這般年齡的時候,也就是三十多年前,一般人是看不起出家人的。例如我在上海的馬路上走,人家一看到我,特別是早上,差一點就要把痰吐到我的臉上了,為什麼?因為一早就看到一個空門、一個光頭,對他們來說是壞兆頭。光頭就是光了、沒有了,空門也是全部都空了,什麼也沒有了,因此那時候的出家人,受人歧視、看不起。

後來我到了臺灣,在東初老人的座下第二度出家,有一回我走在北投街上,四處看看,就馬上有警察來找我問話:「請問你是做什麼的?」

我說:「我是個和尚。」

他說:「和尚怎麼東看西看,你是不是做情報的?」

我說:「我就住在這山上,山上的老和尚是我的師父。」

他說:「真的?那我要打電話確定一下。」

他打電話問:「現在有一個和尚在山下,是不是你那裡的和尚?」

我的師父說:「是我的徒弟。」

他說:「好,以後叫他不要東看西看,走路就走路。」

我說:「我剛剛從高雄回來,只是看一看有什麼變化。」

沒想到警察又問:「你到高雄去做什麼?」

而且,那時候地方上的人也瞧不起和尚。有一次我到北投街上一間藥房買一瓶眼藥,藥房老闆愛睬不睬地,好像我不會給他錢一樣。他問:「你買這個眼藥做什麼?」我說:「我要用。」他又問:「你的眼睛好好的,為什麼要買眼藥?」我說:「你賣不賣眼藥?」他竟回說:「我們是賣給有病的人,我看你是不正常。」後來,我只好到另外一間藥房買。那時,就是有這樣的情形。

當我去日本留學的時候,日本和尚雖然不是真正的出家人,可是他們都受到恭敬的對待。其實,日本和尚是住在寺院裡的在家居士,相當於基督教牧師,並不是真正的僧侶,但他們是受到尊敬的,因為他們都受過相當好的教育,對社會也起了服務的功能及模範的作用。那時候我很羨慕他們,但並不是羨慕他們有太太,也不是羨慕他們是在家人,而是羨慕他們受到社會的尊重。

又有一次,當我們法鼓山的山徽設計出來以後,那時候有很多人把它貼在車子的後窗。很有趣的是,有一次我看到有一輛車,正好貼有我們法鼓山的山徽,我想這一定是我們的信徒,就過去向他打招呼。我說:「你是我們法鼓山的人嗎?」他說:「你這個和尚做什麼?」我說:「我看你貼了一個法鼓山的山徽,大概是我們法鼓山的信徒。」「不是,我不信佛。」我說:「你後面不是貼了這麼一個標誌嗎?」「這個牌子是叫人家不要撞我。」所以,他不認識我是法鼓山的負責人,而他也不信佛,他貼法鼓山的山徽,是把它當作「STOP!」用。這大概是十二、三年前的事,現在應該不會發生這樣的狀況。

現在臺灣的出家人,水準已漸漸地提高,特別是幾個大團體的出家人,都有很高的水準,而且對社會也都很有奉獻,形象都非常清新。一提起法鼓山、佛光山、慈濟功德會,大家都會刮目相看。而且遇到出家人,一般人也都懂得合掌或恭敬地稱念「阿彌陀佛」問候。這就是說,現在的出家人和過去的出家人不一樣,現在的出家人正好是現在社會所需要的,也正是佛教所需要的,為社會所需、為佛教所需,所以受重視。

在釋迦牟尼佛時代也是這樣:出家人行化人間、托缽化緣的時候,就是在做關懷、教育的工作。佛陀處處去說法,處處去關懷,他的弟子們也學習佛陀的精神,照著去做普化的工作。現在臺灣的佛教僧團,已經漸漸回歸佛陀時代的人間化比丘形象,所以我認為,現在來出家是正好時機。

第四:到法鼓山出家,是最有智慧,也最有福報

法鼓山是一個教育的團體,我們要將法鼓山建設成為一個現代化、國際化的佛教教育園區,雖然我們山上的建設還在進行,可是僧大已經創校三年,體驗班今年則是第二年招生,佛研所已經二十五年,我們就等著法鼓山的硬體建設好了以後,就可配合軟體的規畫。而你們來的正是時候,目前我們正需要三大教育的建設人才。

你們選擇到法鼓山是有智慧、有福報的,因為這個地方是一個教育園區,是專門培養現代化佛教教育人才的地方。我們希望培養的教育人才分成三大類:一類是大學院教育,一類是大普化教育,另一類則是大關懷教育。你們每一個人,無論在家時學歷或高或低,只要進到法鼓山之後好好學習,就是一個終身受教育,終身從事教育的一位菩薩行者。所以說,選擇到法鼓山來是有智慧的,同時也是有福報的。

法鼓山道場並不僅僅是法鼓山這麼一個小小的範圍,而是有法鼓山理念推行的地方,那個地方就是我們法鼓山的所在地。受法鼓山理念所影響的人,是無法估計的,因為即使只是運用一句話、一本書、一個觀念、一種方法,幫助他們在人生旅途中能夠安身立命,能夠達到自己的人生目標和方向,就是法鼓山教育的成效。所以,我們做的是自利利人的工作,將來需要我們的地方太多太多,我們不愁沒有地方安身立命,不擔心沒有場所讓我們來奉獻。

諸位菩薩,要好好把握你的生命,好好地學習,好好地奉獻。你們能夠「奉獻自己,成就社會大眾」的時間能有多少年呢?就二十幾歲的人來說,好像時間滿長的,但其實很短。記得我二十多歲並不是多久之前的事,一下子現在就七十五歲了。我的師父他老人家七十歲往生以前跟我講:「聖嚴,二十年以後,你也跟我一樣。」

現在二十年已經過了,我快要跟我的師父一樣了。但是,你們也不要擔心:「師父,我一來,你就不在了。」你們不要想得這麼可怕,我盡形壽、獻生命,法鼓山這個道場也把你們未來的路開拓得順暢、光明而遠大,所以你們可以安心地在此學習,自利利人。

我們這個道場訓練出來的人有兩個重點,一個是自己少煩少惱,第二個是幫助他人少煩少惱,也就是我們法鼓山的理念——「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請諸位珍惜、感恩自己有這樣的福德因緣、有這樣的智慧,能夠來到法鼓山發心出家。在二十一世紀的這個時候,正好是出家的時代,而來法鼓山出家是很有智慧和福報的人。

出家的生活型態、心態以及儀態

接下來,我要跟諸位講出家人首先要學習的生活型態、心態以及儀態。出家人早起早睡,沒有假期。不像現在的在家居士,一個星期工作五天、休息兩天,真有福氣。但是他們工作時緊張拚命地工作,休息時也緊張拚命地休息;而他們所謂的休息,就是吃喝玩樂,他們認為那是調劑生活,事實上是找刺激,這就是在家居士的生活型態。我們出家人,平常就要與佛法相應,與佛法相應的生活沒有壓力,所以工作雖然忙,但我們沒有要證明什麼,也沒有要跟人家爭上爭下、爭功諉過。

我們的忙碌是精進,而不是競爭。所以,不要有比大小、比高下的心態,譬如「我一定要比某人強一點」、「我絕對不做最後一名」等,把別人當成比較的對象便是競爭;精進則是能做多少算多少,能學多少就學多少,所謂「盡心、盡力、盡責、盡分」,是你自己對自己交代,所以不需要緊張地想:「我旁邊那個人跑得比我快,我都跟不上,好丟臉!」人家的腿是飛毛腿,你的腿是螃蟹腿,螃蟹腿也不錯,你的腿就是這樣,你只要盡心、盡力、盡責、盡分就好。

但也不要偷懶,說:「反正昨天已經晚起而被打了一個叉叉了,管他去!頂多就是再打兩個叉、三個叉。」這叫作「債多不愁,蝨多不癢」,過犯多了以後,覺得不痛不癢,輕鬆得很,不會覺得不舒服,然後就不斷地犯錯:「我就是這樣,我也沒有辦法啊!你要怎麼樣?」這叫作不知慚愧。我們不跟人競爭,但自己要精進,要盡心、盡力、盡責、盡分,這是出家的生活型態和心態。

至於儀態,我們對任何一個人都要謙虛,不僅對長輩謙虛,對平輩、同學乃至比我們年紀輕的晚輩,還有在家居士都要謙虛。告訴你們一個故事:有一次我要喝水,我對身旁一個徒弟說:「請你替我倒一杯水喝。」他動作快得很,衝了過來,恭恭敬敬拿了我的杯子去倒水,我心想這個徒弟真乖,結果他拿到下面去,一下子就馬上交給另一個人:「師父說要倒水,趕快去!」

那第二位倒了以後要拿過來給我,前一位又說了:「不行!這是師父叫我拿的。」於是把它接下,然後恭恭敬敬地拿給我。我說:「這一杯水不算,第二位某某人,你來,請你把這杯水倒掉。第一位某某人,請你再替我倒一杯水。」那第一位還是聽不懂,他就罵第二位:「你一定倒錯了水,倒多了、倒冷了,還是怎麼了?師父不要,再重新倒。」

你們說這樣的生活態度好不好?後來我說:「好吧!第一位某某人,從此以後,我的事都沒有你的事,你不用幫我了。我要你做,你怎麼叫另外一個人做呢?如果要叫第二位某某人去做,我也會叫啊!為什麼你不做而要找他做?從此以後沒有你的事了。」他跪下向我懺悔:「師父,我懺悔!我知道我錯了!」我說:「你錯了,你是錯到底了,這是承上欺下,是奉承上面的人,欺負底下的人,對上面恭恭敬敬,對下面耀武揚威。」這樣的行為與態度,不是出家人應有的。

因此對任何人,不管是長輩、平輩還是晚輩,都要尊敬,這才是出家人應有的儀態。對居士們也一樣,我們說話時,不可以用責問、指派或用強勢的語言,我們要用商量的、尊敬的語言,和顏悅色、恭恭敬敬的態度。

過去我們有位菩薩,覺得自己受的教育程度很高,學問很好,能力很強,我說:「這個地方要的是有道心的人,而不一定要有能力的人。如果有道心加上有能力,當然很好;如果是沒能力、有道心,總是要比沒道心、有能力來得好。」所以諸位要明白,道心比能力來得重要,但也不是要大家不要有能力,有能力加上有道心是很好的。所以,教育程度高、能力好的人更要謙虛,連孔夫子都謙虛地「不恥下問」了。

今天我在山上走的時候,我們有一個法師跟在旁邊跟我講:「師父,這個怎樣怎樣、那個怎樣怎樣。」我說:「是、是、是。」他說:「師父,您不能老是說:『是。』其實師父並不是什麼都懂,當我不懂,徒弟清楚的時候,就是聽徒弟的。他說:「師父,不好意思。」我說:「沒什麼不好意思,我要聽專家的意見。」師父講的話不一定完全正確,你們也可能看得比我清楚。阿彌陀佛!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11 法鼓家風|第一篇 法鼓校風|智慧、慈悲與方法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11 法鼓家風|第二篇 出家心行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