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11 法鼓家風|第二篇 出家心行|奉獻與關懷

聖嚴法師

奉獻與關懷

今天,我想跟各位分享的是,做為一個未來的出家人,必須要具備哪一些條件,才不會被環境所淘汰。

持戒謹嚴、生活簡樸、精進修行,這是出家人的本分,不管過去、現在或未來的出家人,都應該相同。但是,光是這樣對一個現在的出家人都嫌不夠,更何況是未來?

現今臺灣佛教有那麼蓬勃的氣象,並不完全是因為臺灣人信佛的緣故,臺灣人喜歡的,應該是民間信仰,而不是佛教。那麼,是不是說有幾個出家人持戒清淨、生活簡樸、修行精進,佛教就能這麼蓬勃呢?如果只是這樣子的話,那麼臺灣今天可能根本沒有佛教了。

關懷社會,延續佛教生命

大約一百多年前,大陸佛教給人的印象就是「與世無爭,青磬紅魚了此殘生」,這樣的佛教對社會而言,是一種損失,也是一種負擔。因為一個好好的有用之人,卻不能夠為社會生產。不事生產也罷,他還要吃,即使吃得簡單,那還是要吃,只有去化緣,向人化得一些錢和食物來養活自己。然後他們還要說:「我們敲木魚就是在修行,我們廟裡供著『大清皇帝萬歲萬萬歲』是為了祈求國泰民安,為人類祈禱世界和平!」民國以後,又換成供著「當今總統萬歲萬萬歲」。

當時在大陸大約有五百萬出家人,大多就是這樣坐享其成,不但沒有做弘法的工作,也沒有做社會關懷的工作。即使有的話,也只是在有人往生時,為他們念經,舉行儀式而已。但是念經不只出家人會念,在家人也會念,如果我們今天的佛教還是這樣是行不通的。今天臺灣佛教之所以能夠如此蓬勃,主要是因為有幾個佛教的大團體在做對社會有貢獻的事,所以才帶動了佛教的發展。

記得九二一大地震前,佛教界發生一件醜聞,一位尼師為了對付他的師父和師公,於是結合一位被開除的調查局調查員,誣告他的師父、師公,造成佛教界的大地震。當時臺灣媒體幾乎都在炒作這則新聞,不斷地追追追,愈挖愈深,把佛教界過去所有的壞事、醜聞、舊帳都翻出來。本來只是一件事,結果捕風捉影地扯東拉西,把所有出家人都當成目標來挖,佛教清新的形象也因此破壞。

然而九二一大地震一震,這樁事情就沒有下文了。因為那時媒體報導的都是我們幾個大團體在做救災工作的新聞,還有「台灣,加油。」的公益廣告、照片,到處都有。當時佛教安定人心的力量,對於九二一災後社會的人心重建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結果那樁緋聞就不見蹤影了。

由於沒有證據,這個案子官司打了一年多,最後也不了了之。後來那位女眾不好意思再見人,在佛教界也沒辦法立足了,因為不管哪個團體一看到他就怕。

我講這個例子的目的是想提醒大家,除了做一個本分的出家人之外,我們必須要對現實社會有非常明顯的貢獻和影響。如果九二一大地震之後,佛教界沒有這幾個大團體對社會做那麼多有貢獻的事,那件事很有可能還會再繼續地炒。可是現在如果遇到這類事情,我們可以跟媒體講:「要毀掉佛教,毀掉佛教界中有名的法師,那樣的社會成本太高了,因為佛教對社會有正面的貢獻和影響,如果少了佛教的力量,多多少少會影響到整體社會的安定與健全。」

因此,佛教除了傳統的基本原則不能缺少之外,還要關懷社會。諸位,我們這個團體是如何關懷社會的?曾經有一位菩薩告訴我:「法鼓山很實在地在做事,像九二一大地震發生時,我剛好在南投,那時候常有人會引用師父的法語來鼓勵人心,譬如:受苦受難的人是教導我們的菩薩等。」另外,也有許多朋友說,雖然法鼓山沒有辦很大的法會,但卻是他們最認同的佛教團體;乃至許多非佛教徒認為,法鼓山與其他團體不同,是在做學術和心靈環保。

我跟你們講這些,主要是要你們知道,我們出家人不能脫離社會,不能和社會脫節。因此,關懷和教育在我們這個團體是並行的,我們是「以教育來達成關懷的目的,以關懷來達成教育的任務」,你們將來如果忘了做關懷的工作,而只想到教育,便很容易流於象牙塔。

關懷社會,要從我們法鼓山內部關懷起,而關懷內部則要從關懷自己做起;如果沒有先把自己安頓好、把內部關懷好,想要關懷社會可說是緣木求魚。所以,要自立自強從自己的內心做起。

至於要怎麼安頓自己的內心呢?如果說要開悟或是了斷煩惱,那不簡單。但基本上,要以發菩提心為原則。發菩提心,就是為三寶、為眾生盡形壽、獻生命,至於個人的利害得失、光榮恥辱,都不是考量的重點。人家給不給我尊嚴沒什麼關係,我只是在奉獻。這種想法就是在發菩提心。

菩提心就是為眾生的心,我是終身奉獻給三寶和眾生了,只要對眾生有益,三寶需要我怎麼做就怎麼做。以菩提心來關懷自我,之後就能夠關懷內部的同學、菩薩以及教職員,還有我們的僧團常住眾。內部的關懷做好了之後,就能夠對社會做關懷。

對外的關懷,就是對社會做奉獻。你們在學僧時代,如果有時間也應該擔負起一部分的任務。如何關懷?可以配合團體計畫來做,做些對社會有益、對社區有貢獻的事,例如打掃、禪坐教學等社區服務。

我們在金山,法鼓山山下的人對我們很好奇,心裡會想:「這些人吃飽了沒事,在山上做什麼呢?」或「這些孩子不聾又不啞、不癡也不呆,他們在山上做什麼?」因此我們可以對山下辦一些活動、做一些事,除了讓他們知道這個學校的學僧對環境是有所貢獻的之外,也可以影響他們的觀念,改善他們的生活品質及生活習慣。這個就是屬於關懷的層面。

奉獻自己,利人就是利己

接下來,要談的是「奉獻」,我們愈是有奉獻的心,成長得愈快。現在多半是僧團要你們配合,或到廚房、或到知客處去幫忙。將來同學們可以自己學著做計畫,譬如藉著新年大家來向師父拜年,或是信眾上山來參加活動的機會,試著規畫出整個流程細節,包括廚房、交通、接待、文宣等。

在我認為,學僧最好能獨立練習做一些事,譬如現在的《僧大通訊》,就可以由同學們自己來編。事務性的事情由一個人負責,主編和編輯群由其他同學負責,這樣一方面訓練同學,一方面也把這份刊物編出來了。

事情由你們來策畫,這樣你們就會成長得很快,否則人才很不容易訓練出來。當然剛開始的時候一定會跌跌爬爬,可是做任何事,一開始都是如此。

但也有人認為:「其他的事先不要管,等你把廚房的事先學會了再說。」或者說:「做知客的,就先把知客學好。」結果在廚房的人永遠在廚房,做知客的永遠做知客,這樣一來學習得很慢。如果是自己獨立規畫執行,一個大活動辦下來,一下子全部都學會了。這就是透過互動來學習,不需要做三年知客、做三年廚房、做三年殿堂、做三年庶務,等做到頭髮都白了、鬍子都長了才學會。

有的人二十多歲不也是什麼都會了嗎?所以我想,用這種方式比較好,這樣我們的僧團也比較有活力。學僧在四年之中,就養成群體協調互動的習慣,廚房中少一個人時,任何一個人都可以補上去,知客、殿堂也一樣。做維那也不全是音質、喉嚨的問題,有的人聲音響一點,有的人聲音不響,但只要願意做、敢上場,任何人都可以做。有些人聲音還可以,但就是不肯上台,其實只要願意學,心情不要閉塞,就可以了。

一個出家人為了要服務、為了要奉獻,沒有一樣事情是不能做的,工作也沒有什麼好與不好的分別。沒有人做的事情,你就去,常常是沒有人肯做的事情,大家就跟著不想去,只要有一個人起頭,大家也就會跟著去。所以如果你們有機會辦活動,從辦活動中訓練分工合作,既能增進彼此的了解,成長自我,也能幫助、服務他人。

你們的文筆都不錯,也有策畫的基本能力,因此可以在課外或課程中安排一下,給自己一個假想的任務,模擬辦活動的計畫,讓每個人都有機會練習,其中做得最好的,給大家做學習的範本。這就好像是軍隊中的沙盤推演一樣,規畫以後,還要練習著指揮。

「大將」指的是什麼?一方面是指企畫的能力;一方面是指臨機應變的反應力,也就是說,發生了狀況,指揮的人馬上就能溝通協調,決定處理的方針。你的反應快、指揮得當,就會打勝仗,否則就會打敗仗。我們辦活動當然沒有什麼所謂的「敗仗」,頂多是最後成果不好、成績不好,怨聲載道,讓參加的人說:「像這樣子的活動,下次你再請我,我也不來了!」這是企畫指揮的人能力不夠,指揮不當。總指揮的人能力強,有大抱負,而且反應快,那麼活動辦下來,大家都快樂,覺得成長很多、學到很多的東西,而不是受折磨。

另外,做為一個大將之才,還要能夠主動關懷照顧人,會不會主動關懷照顧別人和個性有關。能夠照顧自己,加上有奉獻心的人,就能照顧別人。怎樣照顧別人呢?很簡單,只要想著,我這個人是盡形壽奉獻給三寶、奉獻給眾生的,三寶的事就是我的事,眾生有事就是我的事。

關懷奉獻,昇華生命境界

凡是沒有人管的事就是一個漏洞,既然知道那裡有一個洞、一個坑,就要去填補一下、照顧一下。如果心想:「只要我不踩進去就好了,這不是我的事!」或是「我剛剛來,讓我好好地多打打坐、拜拜佛、念念經,不要老是找我做事。」「我年紀大了,打坐、拜佛、念經已沒有時間了!做事情找其他的人去做!」這樣很糟糕,要想:「我是為奉獻而來的!」請千萬不要說我是來求成就的。出家的心就是來奉獻的,奉獻就是我的成就,奉獻愈多成就愈高。

過去我看過一篇小說,故事是說,有一個江洋大盜做了一輩子壞事,最後出家當和尚去了。他出家後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從山下鋪一條路到山上,方便大家上山。後來他每天就辛辛苦苦地在那裡造路,沒有人知道,後來來了一個要找那大盜尋仇的人,他看到這老和尚,就問:「曾經有一個江洋大盜,後來不知怎地,人就不見了。你在這裡做了這麼久的苦工,有沒有聽過這個人?」「我是聽過,不過他已經在這裡做了很久的苦工了。」「他在哪?」「就是我。」本來要來報仇的人,看他很辛苦地在造路,就說:「這上面還有一段路沒有做完。」老和尚回答說:「是啊!如果你現在殺掉我,我就做不完了,你能不能等我做完之後再殺我呢?」那尋仇的人說:「我幫你做,做完之後我再把你殺掉!」後來兩個人就一起做。

結果在造路的過程中發生了很多奇怪的事,颳風、下雪、大雨、野獸,遇到很多問題,兩個人同生死共患難。在造路的期間,兩人都默默地向內修行,路一造完,兩個人在那裡看一看、笑一笑,就坐化走了。他們一起把路造完,修行也修成功了,你也不殺我,我也不殺你。

我倒不是教你們學著這樣子做,只是用這個故事來說明,有很多人以為修行就是打坐、吃素、念佛、拜佛、看經,認為這些才叫修行。但是最好、最得力的修行,其實是奉獻。所以,佛說:「菩薩道是從眾生中求,眾生是菩薩的福田。」

總結今天精神講話的重點,就是奉獻與關懷,盡形壽、獻生命。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11 法鼓家風|第二篇 出家心行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11 法鼓家風|第二篇 出家心行|道心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