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11 法鼓家風|第二篇 出家心行|何謂梵行?

聖嚴法師

何謂梵行?

在娑婆世界的三界之內,有兩個天國淨土,一個是彌勒內院,另一個是五淨居天。彌勒內院在彌勒淨土,而彌勒淨土是在三界中的欲界天,在欲界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的上面,也就是兜率天,所以它是在欲界的第四天。

兜率天有內院、外院之分,外院是外道修福報的人住的,內院是發了悲願學佛法的人住的。彌勒內院有彌勒菩薩在那裡,將來彌勒菩薩到人間成佛的時候,生到彌勒內院的人也會隨著回到人間來,參與龍華三會而證聖果、得解脫——小乘,最少初果,乃至於阿羅漢果;大乘,能到初地。所以,有人希望能生到彌勒淨土,這樣回到人間來,就能成為聖人了。

持戒清淨修梵行

至於色界的淨土,是在梵世(即色界諸天)的五淨居天。五淨居天是三果的聖人住的,又叫作五不還天,是五個不再回到人間,不再到欲界的眾生所住的天國淨土,也就是聖人所住的世界。梵世的諸天是清淨、離欲的天,在三界九地之中,眼、耳、身三種識的功能只有到第二地,也就是說,到了第三地以上的眾生,是沒有眼識、耳識以及身識的,此即《八識規矩頌》裡所講到的:「眼、耳、身三二地居。」9而鼻舌二識的功能,則僅作用於欲界。由此可知,生於欲界的眾生,眼耳鼻舌身五根五識的官能是極為發達的。

在這個狀況下,我們生在欲界而要出家修梵行,就必須眼睛不受色的誘惑、耳朵不受聲的誘惑……,乃至我們的身不受澀、滑、涼、暖、輕、重等的誘惑。能夠這樣,就是梵行。出了家,如果還貪戀好看的、好聽的,還貪著身體的觸感,那就不是梵行。

漢傳佛教很少講「梵行」,大部分是教人持戒清淨。持戒清淨絕對不等於眼睛不准看,耳朵不准聽。眼睛不准看,那我們不能走路了,而我們也沒辦法把耳朵塞起來。所以,眼睛可以用,可以用來學習、用來修行,耳鼻舌身也一樣,是修行的工具,不是用來貪著的。

可是一般人通常從小就喜歡給大人抱一抱、摸一摸,因為那種感覺滿舒服的,這就是一種貪欲。因此我們出了家,和異性應對要謹慎,不要輕率地碰來碰去、拍來拍去,否則,那種舒服的感覺很容易生起來。同性之間也一樣要保持適當的距離,不要隨意碰摸接觸。

注意身心行為

自己的身體呢?如果是為了清潔,或是因為生病了,要治療它,那沒有關係。但是,我們身體某些部分滿敏感的,一碰就覺得滿舒服,很容易起貪著心。所以,即使是自己的身體,也不能夠為了舒服的觸覺而隨便摸它,一旦享受快感就糟糕了!

如果是皮膚的小癢,不要管它;大的癢,抓一抓是無妨的;眼睛癢、耳朵癢,則是生病了,那就應該去治療。總之,本身並不是因為生病或不舒服而去觸摸它,那就是非梵行。你們現在是受了形同沙彌戒的行者了,同樣要曉得、要遵守。這非常重要。

還有耳朵聽到逆耳的聲音起瞋恨心,聽到悅耳的聲音生貪著心;或是眼睛看到美色,看到穿著暴露的女子,心中覺得刺激,起貪著心想多看幾眼,這些都跟梵行不相應。此時心中馬上要起慚愧心、念阿彌陀佛,告訴自己:「我慚愧!我已經出家了!」「我已經受過沙彌(尼)戒了,我慚愧!」常常要提醒自己,唯有如此,你才容易保持道心,才會梵行清淨。另外,還要注意出家人看東西時不要用斜視,也不要眼睛盯著看,這樣很不威儀。

嘴巴也是一樣,跟人互動的時候,除了慈悲語之外,不說其他的話。如果是為了工作,或是為了度眾生、弘法,當然需要用語言,但就只是談工作,而這本身也是修福報的事,說的是慈悲語、是智慧語,不要以貪著心、貪欲心講話。

還有吃東西的時候,除了醫生說不能吃的,或是你的體質不適合吃的之外,不要因貪著口腹的享受而挑食、偏食,喜歡吃這個、不喜歡吃那個,那又變成了非梵行。

梵行的人,維持色身的存在,是為了用它來修梵行,用它來弘法利生、修福修慧,我們需要吃,但並不是為了享受,為了貪圖口腹之欲。

那鼻子呢?現在不要說是女眾,連許多男眾也有脂粉氣,那不是好味道,我們不要想多聞它一下。如果你貪著了,那要慚愧,心裡要想:「我出家了,我怎麼會貪著這種味道呢?」食物也好,人的味道也好,還有植物、花香也都一樣。我們既然有鼻子,自然聞得到,只要不起貪著心,就是梵行。

受了沙彌戒便是「梵行者」

總之,我們出家,從受沙彌戒開始,就是叫作「梵行者」,就是修梵行的人。我們的五根,就不應該沾欲、沾貪著,不要運用了去造非梵行的業。

過去很多小說以及中國古代的高僧傳裡,常常稱印度來的、穿著印度僧服的出家人為「梵僧」,而稱漢傳的僧人為高僧。這是因為有些人將梵僧的「梵」誤解為「梵語」的意思,而印度人說梵語,故為梵僧。所以,從古以來,漢傳佛教便缺少這個觀念。其實,我們出家人,不管你是印度人、中國人,只要修梵行,你就是梵僧。高僧是指修行有道的人,當然也是梵僧,因為不守戒律是不能成為高僧的。

僧大的同學雖然還沒落髮,但都已受了沙彌十戒了,受戒以後就是修梵行的人了。所以,我今天早上特別跟諸位強調梵行的意義,希望對你們有一點用處。已經受戒很久的人,今天聽一聽也是有用的。戒律條文是有限的,重要的是要常常注意我們的身心行為。我們都有五根、五識,不要拿來做為貪欲的媒介,而是要做為修行清淨行的工具。梵行的原則能夠遵守,那就是持戒清淨,持戒清淨就是梵僧。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11 法鼓家風|第二篇 出家心行|道心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11 法鼓家風|第二篇 出家心行|學習出家人的心態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