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11 法鼓家風|第二篇 出家心行|威儀

聖嚴法師

威儀

今天要講的主題,是「威儀」。出家人如何保持威儀,在「沙彌律儀」課程會有系統地教授,所以今天我主要是說明日常生活中與人互動時應有的威儀。

適時適地的日常行儀

首先,從與長輩的互動談起。一般人以為,與尊長外出時,必須走在尊長的左後方,其實這沒有標準答案,須視當時的狀況而定。比方你們跟師父一起出門,如果堅持走在師父的後面,當開門或搭電梯時,說不定就要由師父替你們開門或是按電梯了;又譬如走到路況不明的地方,像路上滿是泥濘,坑坑窪窪的,或者有石子、磚塊等,很容易滑倒或跌倒的地方,讓師父先走也不是很適合。

還有,拜訪或是參觀的時候,如果你走在後面,當要到達目的地時,你還要快步超過師父到前面去,跟他們打聲招呼說:「我們的師父某某人來拜見。」這樣也不是很方便。所以究竟該走在前方或後方,要視時間及場合而定。

另一種情形,如果師父正和人談話或者打坐,你要輕悄悄地從後面走過,不要咚咚咚咚地好像要讓師父知道你經過這裡了;如果非不得已要走前面,也要欠身走過,動作要輕巧而快速,不能粗暴、慌張或大動作,但也不必躡手躡腳地。

再者,如果我的水喝完了,請你們替我加水,假如杯子在我的右邊,你就要繞到我的右邊拿;在左邊,就繞到左邊拿;在中間,則兩邊都可以拿。如果左右兩邊都沒有位置可以讓你取拿,你就偏左或是偏右,不要從中間直直走過來取,這樣會擋住師父了。正確的方式是:你走過來,躬身合掌問訊,把杯子拿去,然後退個步走——不是馬上轉個身,背對著我,這樣是不禮貌的。上面所舉的例子,是對長輩的情形。

接下來,我要講與居士互動時應注意的事。我們不能認為:「我們是出了家的,是『人天師範』,所以居士們應該來替我倒茶、搬東西,或是替我做什麼……」,然後見到任何一位居士,就擺著一副「我是出家人,我現在是法師,是人天師範」的樣子,要人家來供養你,若真是如此,那你的修行路就很難走了。

有一些人,在家的時候並不恭敬出家人,出了家以後,反而要求居士供養恭敬自己。之所以會如此,沒有其他的原因,就是「慢」,不恭敬出家人是傲慢心,出家以後希望人家來恭敬,也是傲慢心。我們出家人,不求人恭敬,如果一出了家,架子就大得很,這是慢心。

在家居士大約可分成三類:第一類,他們不是佛教徒,也不懂佛教的禮儀;第二類,雖然是佛教徒,但是他們卻非常愛面子,自以為很有學問、地位,或者是很有錢的人;第三類,是虔誠的三寶弟子,他們知道信佛、學法、敬僧,知道對於出家人要恭敬地供養。

第三類居士,如果你對他們客氣、為他們服務,他們會說:「師父,我是弟子,我自己來就可以了。」但我還是會說:「因為你這是第一次來,或者是還沒有來過多少次,以後你常常來或有空來替我們做義工的時候,我就不會替你倒茶,也不會搬椅子給你坐了。因為你現在是我的客人,我把你當成客人、當成菩薩——現在的菩薩,未來的佛。」

前天我參加一個會議,每當有人發言時,就要傳麥克風,因為我坐中間,所以就替他們傳麥克風。又有一次我指導一些居士打坐,我到了之後,發現座位還沒有安排好,於是我就去幫忙把座位排起來,他們看到我在排,就趕忙搶著排;禪坐結束之後,他們沒有想到要將座墊恢復原狀,原本他們已經陸續走出門了,一看我在搬,又趕快回來幫忙把場地復原。

有人覺得這樣專門替人家做雜工很丟臉,其實一點也不丟臉,出家人沒有地位,只有出家人的身分。出家人本來就要為大眾服務,要恭敬所有的人,因此要有服務大眾的熱忱。

掌握勇於承擔的精神

假如現在大家都很口渴,沒有水喝,你們第一個念頭是:「我去拿水!」主動地為大家服務?或者是:「自然有人會去拿。如果有,我就喝;沒有,也沒關係。」等著其他人來替自己服務?通常多數人是後面這樣的心態,第一個念頭是「我去拿」的,應該是少數人。心中動的第一個念頭很重要,我希望諸位要養成第一個念頭就是「我去」、「我來為大家服務」的習慣。

現在香港SARS疫情很嚴重,有很多人需要我們去關懷,有人覺得:那不是去送死嗎?要知道,出家人是不應該怕死的。如果要死,不去香港,在其他地方也會死,但是小心還是需要的;要小心、預防,可是不要怕死。

任何事情,需要人做的時候,我去;可是需要人做、而不該你去時,也要去嗎?譬如到伊拉克去打仗,你去嗎?所以,事情還是要先考慮該不該做。做一個出家人,要養成尊敬人、為人服務的威儀。這威儀,是從內心散發出來的,尊敬人,而不是虛情假意,是真誠的謙虛。

常有人誤會謙虛是「我不行」、「我不及人」,因此覺得「謙虛」跟「我去(承擔)」兩相矛盾,因為既然不如人,應該是比我能幹、聰明的人去。其實,「謙虛」是尊重人、尊敬人,好事情讓人家去,辛苦的事情自己來;有名、論功的事讓人家去,吃力的事我來。責任,我們願意負起來;功,我們沒有想要爭。

假如我們這個團體犯了一項錯誤,該誰負責呢?多半的人大概是想:「這是壞名譽的事,我還是趕快離開,不要讓人家說我也是這個僧團裡的人。」或者是:「我才剛要來出家,還沒有落髮就叫我承擔過失的責任,我還是回去好了。」

但這樣撇清並不好,對我來講,雖然我根本不知道是誰的錯,但無論如何是發生在我們僧團裡,那一定是我教導無方、考慮不周到、計畫不周延、照顧得不夠,如果人家問起,我一定會說:「是我的責任!」

對你們來說,看是哪一部門犯的過失,就由哪一部門的執事來承擔。如果那個部門的執事很糟糕,躲起來不解決問題,還是要有人出來承擔,要「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逃避問題,問題只會愈來愈嚴重、狀況只會愈來愈糟糕。所謂承擔,是面對問題、面對事實來處理問題,並不是不管有沒有,就一昧承認,我們要用智慧去處理它,讓事情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還有,在團體裡,無論發生了什麼事,一定要馬上處理,否則會愈來愈麻煩。譬如你受傷、發炎了,可是你都不擦藥消炎,發炎的狀況就會愈來愈嚴重,最後,甚至需要截肢。所以,當我們一發現有問題時,一定要馬上處理,但處理必須要有方法,事情承擔下來之後,要先了解實際的狀況,再視狀況去解決,這就是危機的處理。

危機意識是團體成長的動力

我們隨時要有危機意識,一個團體如果沒有危機意識,這個團體不會長久,很快就會萎縮,甚至消失。因為有危機意識,你才會思考未來的方向、願景,思考未來很可能發生什麼狀況。如此,當真的發生狀況時,因為我們已經有了準備,處理起來就會比較容易。

我對漢傳佛教有絕對的危機意識,尤其是在教育及人才培養方面。根據我在國際上的經驗,西藏系統的喇嘛們很受國際學術界的重視,主要的原因除了他們的教育體制和教育基礎好,以及他們的文化吸引人之外,他們還非常重視語文的訓練。更重要的是,他們有危機意識,積極地延續、弘揚西藏佛教。

個人要有危機意識,團體、社會及國家也要有危機意識,如果不懂得居安思危,就不能夠履險如夷。所謂「居安思危」,就是在平時就要有危機意識;而「履險如夷」,是指遇到危險的時候,就像平常一樣。

能不能夠做一位標準的出家人,要看的是自己的道德、品行。有人覺得出家人接受信徒供養很慚愧,其實只要我們的念頭正,為自己的道業增上,為常住、為大眾奉獻,為團體、為佛教服務,實際上就是為眾生服務。不要認為沒有站上講台說法,就好像沒有在度眾生。

一部機器,是由各式各樣的零件拼湊起來的,例如時鐘,從外邊看,只有時針和秒針在轉,可是如果裡面沒有許多的零件運作,指針也不可能轉。團體也是如此,不管你是站在台上的人或是小螺絲釘、小發條,都一樣重要。你一輩子在挑水、燒水、砍柴、掃廁所,這也是在弘法利生!隨時隨地都在奉獻,修福修慧。不要認為自己現在還沒有到弘法利生的時機,只要出了家,你就已經參與了弘法利生的團體,就已經在弘法、利益眾生了。

如果有起了煩惱的人,我們要為他們祝福,願他們消煩惱,安安心心地在僧團裡,自利利人,行菩薩道。祝福大家!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11 法鼓家風|第二篇 出家心行|學習出家人的心態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11 法鼓家風|第二篇 出家心行|入眾、出眾、隨眾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