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11 法鼓家風|第二篇 出家心行|不講情理,講悲智

聖嚴法師

不講情理,講悲智

出家不是件容易的事,往往會受到障礙自己的牽絆而沒有辦法成功。我們的障礙可分為業障、報障和煩惱障,「業」是行為的意思,所以如果是因為身口意三業行為所造作的不善業而不能出家,那就是業障;而環境、身體都是果報,如果是因為環境或身體的障礙而不能出家,那就是報障。

習性重的人,煩惱也重

「煩惱障」可分為知見的煩惱及習性的煩惱;知見的煩惱還容易處理,只要觀念轉變,釐清知見,就能出家。但如果是習性的煩惱,就比較困難。譬如有的人貪習重、有的人瞋習重、有的人疑習重,或是慢心、懈怠心重,因為他就是那樣的性格,自然而然就會有那樣的習氣,這樣即使出了家也很痛苦。

我們出家眾即使落了髮,往往還是有習性。雖說習性不容易立刻改變,但還是要練習改。習性重的人,煩惱也會相對地重,而且還會認為是別人的煩惱重。這一些自己都不容易覺察到,如果能夠覺察到就要改,不改的話,在出家的一生中,會覺得「天下皆醉我獨醒」,然後憤世嫉俗、自命清高。這種人心中充滿了驕慢、瞋心,出家人必須把這些放下。

所以,凡是看別人不順眼,或是覺得人家不行、自己很了不起的時候,一定要先檢討一下自己,好好慚愧。如果不起慚愧心,還覺得自己樣樣行、樣樣懂,請問:天下之大,你能懂多少?天下多的是能人,你能多麼行?其實慢心重、疑心重、嫉妒心重的人,一定很痛苦,因為他們在傷人的同時,也會傷到自己。

請大家了解,各位來出家,這道場就是要消化你們的煩惱,而煩惱是要從生活中、小枝小節上來消,所以出家講究細行,無論行住坐臥都要有威儀。你們不要小看了這些枝節,我們叫它「學佛行儀」,是成佛之路上一定要走的,目的就是讓我們在這些枝枝節節中檢點身心、約束身心,並且自我規範,如果能在其中減少你的習氣,你的煩惱就會跟著減少,這就是從生活中將煩惱消化了。否則,你可能會說:「我一向就是這樣!」「我向來誰的帳都不買,連父母都不甩。」「我不管,我有理!」就有人曾跟我講,從小他就是站在有理的一邊,所以「有理能行天下」。

我反問他說:「有理就能『橫』行天下嗎?」「能」行跟「橫」行,雖然兩者之間只有一字之差,但其間的不同,值得我們好好思量一下!

我們出家人不講情理,講的是悲智。因為「理」會因不同的時代、環境和身分而有不同的標準,如果老是講自己的「理」而不管別人,那就是有理「橫」行天下了。舉例來說,對一個成人來講是合理的事,對兒童則未必合理;而女性和男性的標準,也各自不同。

還有,對在家人來講合理的,對出家人來講可能就不合理,譬如說結婚,如果我們出家人依在家人的理去結婚,那就有問題了!所以,理是依著場合、身分等的不同來說的。俗話說「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各有各的一套理,講也講不清楚,因此我才會說,我們出家人是不講理的。

將身心獻給三寶

諸位可能不知道自己是一身習氣,因為從小你的觀念、想法、作法就習慣這樣,所以會自以為沒有問題。但就佛法來說,那是「顛倒」。

有時徒弟們發生衝突來找我,雙方都認為自己有理;事實上,沒有理是不會衝突的,就是因為雙方都覺得有理,才會互不相讓。所以,出家人不講理,要用智慧,有智慧才不會起煩惱。

我們是來出家的,本來就一無所求,社會上的名、利、地位,還有親情、友情,什麼都放下了,把我們的身心完全奉獻給三寶,上求佛道、下度眾生。這樣還有什麼好吵的?還有什麼過不去的?所以,你們要清楚自己的習氣還是很重。

如果老是要講「理」,那會煩惱不盡、煩惱不已。我們要用慈悲、用智慧,而不是用情、用理。如果能用慈悲、智慧,大家就能和樂共處。反之,如果一定要講「我有理」,那誰沒有理呢?結果就是大家一起痛苦,所以一定要用慈悲、用智慧。

不講「情」的原因,是因為很容易變成情緒或是私情,那會很麻煩。出家人要講慈悲、智慧。慈悲是保護、幫助,沒有條件地給予,其中沒有占有、自我中心,也沒有想要求得回饋的心。相反地,感情是彼此互相牽制的,譬如閩南語稱太太是「牽手」,就是兩個人牽連在一起。

另外,要出家就要有楚霸王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的決心,不要還為自己留下一個尾巴,或者是背了一個包袱來出家;就像弘一大師,他一旦決定出家,就什麼東西都不要了,意志非常堅決。所以說:「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將相所能為。」因為將軍宰相雖能為國捐軀,但是功名利祿——捨不得的東西太多了。而我們出家人,就要像一個大丈夫;就如「荊軻刺秦王」的故事中,荊軻於出發之前所說的:「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如果壯士一去,還想要有退路,那就不算是大丈夫了。諸位你們要做大丈夫,不論男眾、女眾都是一樣。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11 法鼓家風|第二篇 出家心行|在家怎及出家好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11 法鼓家風|第二篇 出家心行|信心要足,心量要大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