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11 法鼓家風|第二篇 出家心行|信心要足,心量要大

聖嚴法師

信心要足,心量要大

佛教講男女平等,而我們這個世間也開始強調男女平等,男女的貢獻也受到同等的重視,但女眾在工作上往往仍居於次要的地位。譬如美國,講男女平權已經很久了,法律上也明文規定禁止性別歧視、種族歧視,可是到現在為止,仍然沒有女性當上總統或國務卿。

即使現在布希政府裡的閣員,或參眾兩院裡的議員,女性的比例仍占少數,而去年美國一百大企業的女性負責人也只有三個。由此來看,即使像美國法律、社會這樣保障女性,但女性的機會仍然有限。

最近,僧團派員參加了「全球和平婦女宗教暨精神領袖會議」(The Global Peace
Initiative of Women Religious and Spiritual
Leaders),其中有一位婦女領袖是基督教的一位牧師,會後她就「如何提高女性地位」這個問題來訪問我,當時我回答她:「提高女性地位的關鍵不在於我們怎麼提高它,而是女性自己要有信心。如果女性自己沒信心,在家依賴丈夫、在公司依賴上司,在平常就是想要依賴男性,這樣地位是無法提高的,所以我們要先幫助女性建立信心。」

「要建立信心,首先要開闊自己的心胸,看事情要從世界、眾生著眼,如果能從整體利益著眼,多為團體設想,那麼大家都需要你,你就是團體的主人。如果你老是看到自己或是周遭的幾個人,那是沒辦法站起來的。」

涵養心量及包容心

在釋迦牟尼佛的時代,如果家裡只有女性,很容易被欺負,因為女性勞動力不如男人,打架、吵架都比不過男人。但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是農業社會,不像現在工商業時代,靠的不是肌肉的力量,而是頭腦的開創,這部分女性應該和男性相同。因此,我鼓勵女性要有信心、要獨立,而男性也一樣,否則很快就會被女性超越。

目前僧團女眾的人數漸漸增加,不僅是臺灣,中國大陸也是。過去中國大陸女性出家沒有什麼地位和保障,譬如當時佛教界都習稱女眾部為愛道堂或二堂,地位是在男眾之後,而一般人要皈依三寶的時候,也都盡量想辦法找男眾比丘,很少願意皈依女眾比丘尼,所以女眾出家的人數很少,寺廟也不多。

現在不一樣了,譬如中國大陸四川有一位隆蓮法師,他就像臺灣的證嚴法師一樣,有著崇高的地位,普遍受到大家的景仰。而目前中國大陸幾所大的佛學院大都設有女眾部,學僧都滿優秀的,不像過去我在中國大陸看到的女眾都是畏畏縮縮、躲躲藏藏的,不敢出來。還有好多中國佛教協會的祕書長、副祕書長之類的職務,都是由比丘尼擔任,甚至有些地方的佛教協會的會長就是比丘尼,可見中國大陸的女性在佛教界的地位是大大地改善了。

至於臺灣,某位長老就曾經跟我講:「現在我們男眾是少數族群,如果要投票,一定輸給女眾。」照這樣推論,今天臺灣佛教會的會長應該是女眾才對,但是很奇怪,女眾多半不投票給女眾,這可能是因為女眾自信心不足、心量不夠大,所以男眾雖然人數少,還是男眾當家。可是我現在跟大家講,男眾如果不爭氣,沒有包容心、大心量,將來就要受女眾照顧了。

服務奉獻不分性別、年齡

除了性別外,年齡的界線也漸漸被打破。譬如我在中國大陸看到好幾個大寺院的方丈都是只有二、三十歲的年輕人,二十一、二歲做監院、當家的人,也比比皆是,有的出家也不過兩年。我問他們:「出家兩年怎麼能夠當家呢?不是還有一些年紀大一點的,為什麼他們不當家呢?」他們回答:「不是沒有年紀大的人,但還是年輕的適合當家來為僧團服務。」

領導佛教,長老是受尊重的,可是為僧團服務則不一定要長老,年輕人反而比較適合。在釋迦牟尼佛的時代,也有這樣的例子。長老們一方面年紀大了,體能不及青年人,一方面學習能力也不如年輕人。

但也不是說年紀大了就不能再為佛教做事,我的《正信的佛教》這本書是在三十一、二歲時寫的,《戒律學綱要》則是三十三、四歲時寫的。三十九歲去日本留學,博士論文完成時已四十五歲,已經算是晚的了。雖然晚了,還是要努力。

你們或許會認為,我這個人就是希望能夠讀書。其實,我不是很會讀書的人,只是想把佛法介紹給人,從來沒有想到要在佛教界成為一個著書立說的人。《正信的佛教》這本書,就是因為我看到誤解佛教的人太多了,才把一些問題整理出來,寫成文章奉獻給人。

而《戒律學綱要》則是因為我受戒時,發現很多戒師不懂戒,而授戒的人不懂戒,這很糟糕!當時我的戒師講戒的時候,都說戒律不好懂,已經很久沒有人知道它真正的意義了,想要知道的話,以後自己去探討吧!所以,我就寫了《戒律學綱要》。但我的目的不是要成為一個律師,而是想佛教既然以戒為師,就該讓大家明白,戒律的精神是什麼,釋迦牟尼佛制戒的精神是什麼,這樣才能有所遵循。要不然許多人一講持戒,就想到要持午;一講持戒,就是這個不好、那個不行。本來非常快樂的出家生活,結果只剩僵化和痛苦。

禪修、念佛並行

最近,我有一本書——《天台心鑰——教觀綱宗貫註》,得到了「中山學術獎」。我寫這本書,是因為近來漢傳佛教被中國人自己視為無用的東西,結果都跑去學藏傳佛教、南傳佛教,因此寫這本書以闡明漢傳佛教的價值。可能的話,我還要寫一本有關華嚴的著作,因為天台、華嚴、禪是我們中國漢傳佛教的代表。對我而言,天台、華嚴是我的教理背景,禪是我的方法,戒律則是我生活的指引。

那念佛呢?很多人以為念佛就只是淨土,其實念佛也是禪,而禪宗也講淨土;唯心淨土是淨土,西方淨土則是唯心淨土的一個領域。所以禪宗不念佛的人很少,但念佛的人不見得參禪;因此,我們雖然提倡禪修,也提倡念佛,這也是漢傳佛教的特色。

其實,漢傳佛教對漢人社會、漢人文化有它的適應性、必要性和需要性,尤其是禪宗。譬如在中國,不屬於禪宗道場的佛教寺院很少,雖然寺眾不見得懂禪,甚至也不坐禪,但招牌掛的常常就是某某禪寺,臺灣也是這樣子。

值得一提的是,禪宗的適應性並不限於漢文化。西方人容易接受的佛法,不是中觀、不是唯識,但如果中觀、唯識配合著「禪」來講,或者是配合著「密」來說,他們就願意接受、願意聽。至於「念佛生淨土」,西方人會認為跟耶穌說的天國類似。所以在西方的社會,禪是比較容易被接受的,這也是我不論在西方或東方,都以弘揚禪法為主的原因。

而過去的人提到禪的時候,都認為是如來藏、真如,那是屬於真常唯心的禪法。我講的禪不是如來藏,我是把佛性講成空性,就是中觀的空。我指導禪修時,也是根據這一點。所以要證明人家見性很不容易,因為實證空性才叫見性。一般人所謂如來藏的體驗,譬如所謂的「打成一片」,或者前念與後念的統一,環境與自我的內外統一,那是統一心,是大我,並非真的空性。

這是佛教的危機,不與「空性」結合的禪,很容易變成「神我」外道。就像許多西方神父、猶太教教士來學禪,雖然已得到日本、韓國禪師所給予的見性證明,但他們依然是基督教、天主教、猶太教的傳教士。我問他們:「你們見了性以後,怎麼還是神父呢?」他們回答:「我們見的上帝跟佛性是一樣的啊!」但只要給他們進一步的指導,他們就會發現應該還要再深入、再往前,才能真正體驗「空性」。

很多人認為頭腦裡面空空洞洞,一片什麼也沒有,或者清清楚楚、明明朗朗,什麼也沒有,就是空性,這都是錯的!這不是見空性,這是空的經驗,空的經驗跟空性不一樣。虛雲老和尚五十六歲才開悟,這裡超過五十歲的也沒有幾個人,所以大家都還有機會、希望。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11 法鼓家風|第二篇 出家心行|不講情理,講悲智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11 法鼓家風|第二篇 出家心行|出家人的身心健康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