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出家的意義與目的
出家的意義
出家,在佛教稱之為大丈夫事,非英雄將相所能為。大丈夫是能屈、能伸、能放、能提,也堪能忍受種種的折磨。出家則不是逃避現實或厭離世間。出家是積極地、勇往直前、義無反顧地為道而奉獻。「道」是什麼呢?是捨己為人的菩薩行為,能夠為成就他人而放下自己。所以,出家是本著學習菩薩大慈大悲的救世精神,放棄自我自私的執著,一肩擔起弘法利生的重責大任。
出家有三層的意義
一、出眷屬家:這一層次任何人都可以做到。譬如:離家出走,終身不婚,不管父母兄弟姊妹而獨善其身,這決不是佛門中出家者應有的態度。
二、出離煩惱:是要遠離自我的貪、瞋、癡、慢、疑、邪見等等的執著,這是出家的基本心態。
三、出離自我中心:既要自利利人,又不以自利利人為自我的工作。換句話說,要度盡一切眾生,卻實無一眾生可度;無一眾生不度而心中了無一眾生是為我所度。這也是《金剛經》上所說的「無相」。是諸佛菩薩無量深廣的胸懷。
出家至少要立足於第二層次,並向第三層次邁進。第三層次才是出家的究竟意義。
放下過去所有一切
出家以後,首先要放下自己過去所擁有的一切榮譽、利益和自我中心,好像重新投胎出生,完全要以佛法的觀點、理念、心態和修行的方式來自利利人。因此,必須從日常生活中修習四大威儀,於行住坐臥、舉手投足間,具備出家人應有的風範。其次,心中要有所心儀,也就是說,內心要有景仰、標準、榜樣、模仿、學習的對象。可以心儀佛、菩薩、古代祖師、有德高僧等。如果心中沒有想要學習模仿的對象,便會師心自用,自以為自己是最好的而自我標榜和膨脹,因為心存傲氣,驕相必然出現,這就不是個真正的出家人了。
贊成出家不鼓勵出家
我聖嚴從來不鼓勵人出家,為什麼?因為出家是個人的事。有許多人是不適合出家的,因此凡是到農禪寺求度出家的人,我多半是會回絕。縱然是留下來也必須經過一年、二年甚至三年的觀察和熏習,再考慮是否適宜出家。如果在一年之中,一切都很好,他自己覺得沒有走錯路,我們也發現他發心是正確的,才正式接受他落髮。因此,我要特別地強調:我是贊成人出家,但不鼓勵人出家。在出家以前是普通的居士,我沒有很大的責任;出家以後是人天的師範,身為師父的人就責任重大。假如沒有將一位弟子教育成為「人天師範」,是辜負他們的父母和他們一生,更是對不起佛教,所以,我們是為社會人間造就弘法利生的人才。現在,我們正推動淨化人間、淨化社會的運動,也在做「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工作,我們的出家眾也必須朝同一方向努力。否則,多一位出家人,便會使得社會減少一分生產的力量,為佛教增添一分的負擔,這樣我的罪過就大了。因此,他們出家以後,一定要幫他們成為更有用的人才,對國家社會正面的影響更深遠。將他們培植成「人天師範」,我的責任才算完成。我個人無德無學,還須仰仗三寶的加持,以及諸長老的護持。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12 法鼓道風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