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的第一課
出家與在家的不同
要在僧團安住下來,要有正確的因地,明白出家的目的是什麼。但是很多人出家,只希望能夠成佛、悟道,能夠解脫,能夠不過問世間的事。結果出家後,發現僧團並沒有離開世俗的環境,講的還是普通的話,所做的事,譬如煮飯、出坡、工作、開車、文書等,這些事在家人也在做,而看到環境裡的人也都還沒解脫,很愚癡,沒有什麼智慧、也沒有什麼慈悲,與人相處也都還是用世俗的心。想想,既然出家和在家是一樣的,為什麼還要出家?就覺得悟道大概沒有希望了,解脫好像也沒有希望了,想來想去,就還俗了。
發心的因不正,當然得不到正確的果。他們是希望得到自己想像中的果,因為得不到,結果就離開了。究竟正確的出家觀念和目的是什麼?而什麼是解脫、什麼是出世?什麼又是離欲呢?
我們僧團有一位長老,以前是做會計的工作,出家以後,因為僧團沒有人懂得會計,於是就請他來做。他問我:「師父!我在家時是會計,出家以後還是做會計,出家和在家做的工作一樣,我覺得很奇怪。」我告訴他:「在家時,你是為了拿薪水而替老闆工作,在這裡則是為了自利利人而工作。工作項目雖然相同,但是目標不同,結果也不一樣。你現在是為僧團服務,僧團是成就大眾修行的地方,我們需要吃飯、需要用錢,如果沒有人管理是不行的。在家人工作是為了生活、為了謀生,我們出家人不是為了謀取自己的生活來工作,不是為了一天三餐飯來工作,而是為了弘法利生,自利利人,那就是修行。」後來,他就沒有再抱怨了,這是他的善根,否則會一直鑽在牛角尖裡,出不來。
人身難得如盲龜穿孔
諸位應該都聽過「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這四句話。我想許多人,不管是出家或在家,應該都能朗朗上口,可是與自己的信心真的相應嗎?
因為是佛說的,所以相信,其實心中還是有懷疑,尤其是「人身難得」四個字。過去地球的人口只有一位數字,慢慢地從一位、兩位到三位數字,而現在已經有六十二億,到了二十二世紀,可能就要突破兩百億。人口明明愈來愈多,怎麼會是人身難得呢?所以很多人心中還是不太相信。
地球從成、住,慢慢已經到壞,最後地球毀滅了,剎那間,人也就跟著地球消失了。增長時慢慢增加,滅亡時立刻就毀滅,那麼人到哪裡去了?有人說是到其他星球上,但至今究竟有多少星球有人存在都還不知道,所以不要認為人身容易得,我們要相信佛經說的。
佛經曾以「盲龜穿孔」來形容人身難得,意思是指一隻瞎眼烏龜,五百年才會從海面抬頭一次,海面正好有一塊木頭,木頭上有個孔,烏龜的頭就正好從這個孔穿出來。木頭是漂動的,烏龜在海裡也是游動的,何況這隻盲龜要五百年才抬一次頭,實在很不容易。而在家人卻說要做七世夫妻、八世夫妻,要永遠做夫妻,這是不可能的事。更何況一次夫妻就已經夠了,還要一直糾纏下去,實在是很痛苦的事。
六道眾生中,最容易得到的其實是三惡道的身體。也許你們認為三惡道眾生的數量不多,實際上多得不得了!以螞蟻來說,雖然我們一眼望去,幾乎看不到牠們的蹤影,但在實際生活中卻隨時隨處可見;廚房、廁所、房間,甚至枕頭上、被單裡都是。蟑螂也一樣比人多,因為人只是居住在有人的地方,而蟑螂是什麼地方都住、什麼地方都去,凡是腐爛、腐朽的東西牠就會去。
甚至餓鬼道的眾生也比人還多,譬如圖書資訊館前的七棵雀榕,在我們來以前,大概就有幾億的眾生寄生在這下面。這麼一點點地方,要住上幾億人是不可能的事,這裡的幾億眾生包含有形和無形;有形的很小很小,小到眼睛看不到,無形的眾生則不占空間,所以世界上任何空間裡都有許多眾生。
佛法難聞,及時修行
因此說「人身難得」,而失去人身要再得到,就必須靠聽聞佛法、依法修行。但「佛法難聞」,你們想:「我們在這裡常常聽到佛法,好像沒什麼了不起!」可是釋迦牟尼佛在因地行菩薩道時,要想聽到佛法,卻沒有那麼容易。
佛陀過去世,為雪山大士時,想要求聞佛法而遍求不到。有一天,突然聽到一個羅剎在唱:「諸行無常,是生滅法。」他聽了很歡喜,便請求羅剎再說下半偈。羅剎說:「我現在肚子很餓,你先給我吃,等我吃飽了,再講給你聽。」雪山大士說:「不行啊!我給你吃了,就聽不到了。不如我先爬到樹上,等你一說完,我就跳下來給你吃。」羅剎答應了,於是接著說:「生滅滅已,寂滅為樂。」這就是很有名的〈雪山偈〉。雪山大士聽完後,果真就往樹下跳,跳進羅剎的嘴裡。雪山大士捨身求法,說的就是佛法難聞!
我們現在已經出了家,每天在道場裡聽的、看的、講的都是佛法,這是多大的福報!但是對某些人來說,就是「法不染心」;雖然天天聽、天天講,就是與自己的心沒有關係。即便「佛法難聞今已聞」,也不覺得稀奇。
可是世界上真能聽聞佛法的人有多少呢?在我們這裡,好像滿多人都在聽佛法,可是全世界信仰人口最多的是基督教,其次是伊斯蘭教,再其次是印度教,最少的則是佛教。全球人口有六十二億,佛教徒只有兩億到三億,只是當中的一個零頭,所以聽聞佛法並沒有想像中這麼容易。我們是很幸運,有善根聽到佛法,所以一定要珍惜,好好修持佛法!
修行的三類法門:人天、聲聞、菩薩
如何修持佛法?修行有人天道、聲聞道、菩薩道三個層次。聲聞道是聽聞佛法修行而解脫生死,主要是出家人修,在家人雖然也修,但不能得解脫,想解脫還是要出家。在家人最多可以證到三果,仍然不離三界,在淨居天繼續修行得解脫。
解脫有慧解脫、俱解脫。慧解脫就是根性特別利,過去世善根種得特別深,過去世已經修成大菩薩、阿羅漢,或者這一生是最後一生,所以一見到佛、一聽到法,馬上就證阿羅漢果。落髮、受戒、修禪定,這些都不需要,立刻就證悟了。就好像六祖惠能大師,聽到一句《金剛經》中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開悟了。那個時候,他還沒落髮。他是開悟以後才落髮、受戒,成為比丘。
俱解脫即定慧俱解脫,通常聲聞道的修行者,也就是小乘人,依持戒、修定、發慧的次第修行,以達成解脫的目的。需要多久的時間呢?證阿羅漢,快的話要三生,慢的話要六十劫;證緣覺,快的話要四生,慢的話要一百劫。為什麼會有時間長短的差別呢?因為往昔無量劫以來,所種善根深淺不同的關係。
人天道是在家人修五戒十善、四禪八定,仍然在三界中。四禪八定如果修成功,是在色界、無色界。他們住於禪定中,好像解脫了,已經不受欲界的苦難,可是不論哪一種定,即使是最高的,入定的時間也是有期限。當定力退失時,不在色界、不在無色界,而是在欲界。而且不一定是在欲界的人間,因為那需要有人天的福報。如果你只修禪定,沒有修人天福報,出定後,會發現自己不在天上、也不在人間,而是直墮地獄,或者在其他眾生裡。這是因為過去累劫業力的關係,因此修人天道是不徹底的。
修五戒十善,是在欲界的人間或天上。欲界天有六個層次,它的時間是有限的,而人間的時間更有限,生命很短,尤其在快樂之中,感覺時間過得很快。在人間,因為有苦有樂,所以曉得要修行。如果在欲界天,一天到晚在享受欲樂,不會想到修行。享受完了以後,就與禪定天差不多,如果還有人天福報的話,有可能生到人間來,如果天上的天福、人間的福報都享盡了,就直墮地獄或到其他眾生道裡。這樣就一失人身,萬劫不復了。
人是道器,修道的工具,可以修聲聞道、人天道,也可以修菩薩道。如果失去了人的身體,修行是很渺茫的。譬如蒼蠅、蟑螂、蚊子,或者牛、羊、豬、狗,牠們要拿什麼來修行?我們現在已經得到人身,已經聽到佛法,已經出了家,就要好好珍惜。在家生活也沒有多少年可過,什麼時候死都不知道,而在家人真的這麼快樂嗎?
發菩提心修菩薩道
修菩薩道可分在家菩薩和出家菩薩,在家人修菩薩道是修人天道,此外還要發菩提心。所以我們會對在家人傳在家菩薩戒,請他們發菩提心。在家人不易解脫,因為他們被世俗的事業、家屬、名利所綑綁,還有種種情感,特別是親情和愛情。
我們辭親出家,就是要把情感的線一刀兩斷,不管是男女或親子,全部都要切斷。情是生死根本,讓人們彼此牽繫,只要有一絲絲牽掛的心,就不能離欲,就出不了三界。因此,在家菩薩不能離欲,只能夠發菩提心,種下善根的因緣,使未來能出家。同樣地,修淨土法門的人要上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必須出家。出家以後,修三種福業,然後專修念佛持名法門,這樣才能上品上生。不要以為在家人修淨土,也可以生上品,這是「淨土三經」說的。
出家菩薩最重要的是離欲心和梵行。欲,實際上是五欲,也就是塵欲。如果六根對六塵境時能夠不執著、不貪取,不會黏著它不放,這就是離欲。我們同樣也要吃、也要穿、也要睡,可是吃只為除飢渴,不會求精、細、美;穿的是染色衣,只為蔽體保暖,不會嫌好道醜;住只為遮風避雨,不求豪華。在家人則是為了享受,不僅吃的、穿的,還有看的,譬如電視,在家人整天看電視,裡面播放的都是六塵,叫你眼花撩亂、心浮氣躁,這就是被塵所染。我們雖然也身處在六塵之中,其實我們的身體就是六塵之一,所見到的、接觸到的都是六塵,可是我們用六塵來修行、用六塵來學法、用六塵來結眾生緣,但是不被六塵所汙染,這就是離欲。
出家人一定是離欲的,我們沒有薪水、沒有存款、沒有股票、房子、漂亮的衣服,都沒有。我們吃的東西,今天有的吃是今天的,不會故意地貯藏準備明天、後天、大後天,否則就變成貪取爭求,就是欲。
「梵」是梵天的意思。初禪以上就算是梵天,一共分為幾層,一個層次的境界比一個層次高。梵天是深的禪定,是一種意境,因此不像欲界天有物質現象,所以也沒有男女的形相,當然也不會有男女的性行為,完全是離欲的。
「梵行」特別是指男女關係、行為的絕對清淨,我們雖然不能修到四禪八定,但過的就是梵行的生活,就是梵天行。欲界的天人不修梵行,我們出家人是超越了欲界天人所過的生活。
出家人修梵行,是絕對清淨的,如果出了家還有男朋友、女朋友,就不是修梵行。如果心裡在想女人、想男人,雖然身體沒有接觸,未破梵行,但是心不清淨。此時,要趕緊警惕自己:「我是修梵行的人。」
修梵行、修離欲行,接著要發菩提心。菩提心是成佛的心,就是「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1佛沒有想到自己是佛,也沒有想到自己是度眾生的佛,自然而然廣度眾生。所謂「初發心時,便成正覺」,2因此只要發大菩提心,就與佛心相應,就與正覺的佛無一無二;雖然程度上有差別,但是本質上完全相同。
捨俗出家,即是解脫
最後,「捨俗出家,即是解脫」。「俗」是俗事、俗情,還有世俗的心態。俗事是金錢、名利、地位、權勢,俗情則是親情、友情、愛情,凡是有了情感糾纏的,就是俗事、俗情。道情是菩提心,是出家人之間的勉勵;它是以慈悲心、菩提心互相地勉勵、互相地協助,所以不算在內。出家,出的即是俗事、還有俗情;捨俗出家,你就不會被一些俗情、俗事所煩惱、所困擾、所束縛,而是自由的。
昨天有一位菩薩,本來約好要到我們精舍,結果臨時打電話說,因為太太生產,所以必須留在醫院照顧,不能過來。這種情形出家人好像也有,譬如因為師父生病了,所以不能來。但是照顧師父和照顧太太生產是不相同的,照顧師父是尊敬師父、奉侍師父,是基於道情;而照顧太太生產,卻是俗情。雖然照顧師父也像照顧自己的親人一樣,但是對於師父病情的或輕或重、或生或死,心裡不會有那麼大的負擔、牽掛和難過。如果是自己的父母親或親人,則常常會擔心,希望他們不要死。
譬如最近我在醫院立下遺囑說,當我病重時,請讓我自然地往生,不要插管、急救,不要用種種讓我更痛苦的方式叫我留下來。對於這個決定,我的出家弟子都覺得很好,也願意幫我蓋章證明,沒有什麼心理上的負擔。一旦真的病危時,也會思考到「這是師父自己決定的,我們要滿師父的願」,而不容易有「師父!你多活一分鐘也好」的念頭。
可是在家人不一樣,往往希望自己的家人死得愈慢愈好,即使多留一分鐘也要急救,無論如何都要把他搶救回來。有一位資深悅眾的哥哥即將往生了,我看他插了好多管子,很痛苦,於是跟他說:「你哥哥已經差不多了,管子還是拔掉吧!」可是他嫂嫂捨不得,我就跟他嫂嫂說:「這些管子是人工加上去的,再拖延下去,只是讓你先生多受一些苦而已,不要為了你們自己的捨不得而讓他痛苦,還是趕快拔掉吧!」她考慮了又考慮,最後才拔掉了。這就是一種俗情、私情、親情。
而俗事呢?有的人有一大筆財產,臨終時,捨不得,也捨不得捐出去或交給其他人。捨不得死又非死不可,財產也不知道要給誰?非常痛苦。可能只有找一個他信得過的人,告訴他:「你的財產我會替你好好處理,為你做功德,如果你到天堂,就讓你到天堂用,如果到極樂世界就到極樂世界用,到來生就到來生用。」這樣也許他就放心了。
我認識一位老和尚,他一生省吃儉用,省下幾兩金子。他在床鋪底下挖了一個兩、三尺深的洞,就把金子埋在裡面。他臨終時,就是不肯斷氣,我問他:「你還有什麼牽掛的嗎?」他的手就不斷地往床鋪下方指,我問他:「你是有什麼黃金、美鈔埋在床底下嗎?我會替你處理,替你做功德,你放心吧!」他聽了以後,最後一口氣就斷了。這就是放不下,就叫作俗事。
我們出家人生前不要儲蓄財產,不要有情感的糾纏,不要有事業的糾葛,這時就是解脫,當下就得解脫。不一定要修到慧解脫、俱解脫,當下你的心就是解脫的!
出家很難,很不容易,既然出了家,就要認定自己,要好好地住在解脫道、菩薩道的生活之中。阿彌陀佛!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12 法鼓道風|第一篇 出家的意義與目的|出家,一切從新開始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