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12 法鼓道風|第二篇 內修外弘,安己安人

聖嚴法師

第二篇 內修外弘,安己安人

出家修行的基本觀念

什麼叫作出家人?出家人跟在家人有什麼不同?出家人從出家的那一天開始叫作入眾,所謂入眾就是進入僧團,成為僧團裡面的學戒沙彌、沙彌尼。進入僧團首先要會背課誦,目的是為了隨眾上殿、過堂,這是出家人的本分事。

如果出家人不會五堂功課,不上殿、不過堂,只有兩種狀況,一是被擯,被僧團擯棄、被趕出僧團,沒有隨眾過堂的權利;二是自擯,自己放棄僧權,不參加上殿、過堂。不管是被擯或自擯的人,都喪失僧權,在僧團裡沒有講話、提供意見的權利,也沒有要求僧團服務的權利。像這樣的人,只是一個客僧,臨時在這裡掛單,只能夠在客堂裡吃飯、睡覺,最多兩、三個星期,就必須要離開,因為他不算是這個道場的僧眾。

入眾、隨眾、安眾

身為僧團的人,上殿、過堂、出坡,是一種權利、一種責任,也是一種義務、一分光榮。入眾參與這個團體,就必須隨眾,大眾做什麼就做什麼,隨著大眾學習出家的生活、出家的威儀、出家的觀念、出家的修行方法。也就是說,在生活之中隨著大眾一起學習,目的也在於安眾。

入眾、隨眾,對僧團各項事務就有分擔工作的責任,如此即能安眾。譬如你和一個和尚同住一間寺院,你總不能夠老是坐吃三餐,早上不起床、晚上不睡覺、白天不工作,叫他幫你煮飯、幫你打掃環境。這樣他就變成你的僕人,而你在那邊做皇帝了,住不了幾天,他一定會把你請走。因為你沒有分擔寺院裡的各項工作,不能安眾,自己也不能夠安住,這一點請大家能夠記住。

隨眾修行,安己安人

有人問,我們來寺院是出家修行的,可是每天都有忙不完的工作;早餐之後要打掃環境,然後接引信眾、處理公務,一直到晚上都沒有休息。

這有兩種原因,第一是執事無知、無能,沒有把生活規律安排好、沒有把作息時間規定好,所以大家整天又忙又亂。另外,是因為自己沒有自律的能力,本來就不應該在吃飯的時候、中間午休的時間、晚上打坐的時間工作,你卻在工作,甚至於晚上已經養息了,都還在工作。這是自己無知,從早到晚都是在忙著工作,這樣就沒有正式的作息時間,這是很糟糕的事。這種現象,執事們看到了要檢討,是不是沒有把作息時間安排好?個人也要檢討,是不是自討苦吃?

因為晚上不睡覺,早上起不來,每天忙、忙、忙,忙什麼也不知道,就是太忙了!在寺院裡,都是忙於事務的工作,沒有真正修行的時間,時間一久,便感覺自己不是出家人了。其實每天早晚,我們有早坐、早課、過堂、晚課、晚坐,這就是修行的時間。我們早上四點多鐘起床,到七點多鐘,這段時間是讓你們修行的,不是用來補充睡眠、忙工作。或是早上不吃飯,等大眾過堂以後,自己跑到廚房裡過二堂、過三堂,這樣的生活過久了,一方面自己會厭煩,其他人也有可能會學樣,或是看不起你,說你這個人不隨眾,應該受擯、遷單。所以,我一再強調、叮嚀,諸位不要以為不上殿、不過堂、不隨眾,好像是占了便宜,實際上不是占便宜,而是消受了僧團的福報。不隨著僧團做奉獻,是有罪過的,這是在造業,並不是在修行,結果還覺得僧團沒有給你時間修行。

現在我們住眾每天的隨眾有僧執在管理,執事法師一忙,上殿、過堂的狀況就不好,因此第二任方丈和尚即位時,我要求方丈和尚要領眾焚修,領眾上殿、過堂。如果上殿、過堂的時候,看不到方丈和尚,一定是有原因,這時方丈和尚就要請副住持、都監、副都監來代理,站在方丈和尚的拜墊位置領眾。如果大殿中間沒有人,只有清眾,大殿的氣氛是不凝聚的。

我要勉勵諸位菩薩,不要自擯;不要別人沒有擯你,卻把自己擯掉了。雖然沒有真的趕你出去,但是其他人會感覺你這個人常常自擯而看不起,你也會有被擯的感受。另外,請方丈和尚一年至少要為常住大眾,不管是擔任什麼職務,安排一到兩次進禪堂共修的機會,時間七到十天不等,如果時間實在不允許,就與在家禪眾一起參加禪修。否則整天做的是在家人的事,接觸的人也與在家人差不多,隨著時間一天一天過去,會覺得自己與在家人一樣,甚至還不如在家人,這樣很容易就會退道心。我們禪修一次,就會提起道心再回到初發心,因此一年之中能有一段集中修行的時間是很重要的。

出離三界的清淨梵行

接下來,我要講出家修行的幾個觀念:

(一)以凡夫身修出離行

凡夫包含人、天、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上三塗與下三塗,但主要是指人。凡夫不離五欲、俗情、俗緣、俗世,只有出家人是以凡夫身修出離行。出家的人一定要肯定自己是凡夫,在中國佛教歷史上,歷代的祖師、高僧大德也沒有一個人說自己是聖人。即使人稱「東土小釋迦」的天台宗智者大師,他也說自己是凡夫。他本想成就六根清淨位,修到初住菩薩,從外凡變成內凡的,結果臨終時,檢討自己才剛滿十信位,還沒有進入賢位,因此仍然是凡夫。此外,明末的蕅益大師、蓮池大師、憨山大師,還有近代的太虛大師、印順長老,都沒有說自己是聖人。太虛大師說自己是以凡夫身修菩薩行,而印順法師則說自己一生都是做凡夫的工作,過凡夫的生活。只有外道才會說自己是聖人、是古佛再來,真正正信的菩薩行者絕不會如此。因此,我們是用凡夫身來修出離行。

或許有人會說:「反正都是凡夫,我還俗去好了。」然而,修出離行與不修出離行的凡夫是不一樣的。修出離行的凡夫,漸漸地就能夠脫離三界的煩惱束縛,譬如戒叫作別解脫戒,意思是遵守哪一條戒,當下就從這條戒得解脫;若終身能受持幾條戒,就終身從那幾條戒上得到解脫,這是個別個別的解脫。所以,我們雖然是凡夫,若能修出離行,也能漸漸得到解脫。

有一次,我問我的侍者說:「有人因為不能解脫、不能成為聖人,心中很著急,所以還俗去了,那你呢?如果成不了聖人,你還要出家嗎?」他說:「我是凡夫,但是以凡夫身來出家和以凡夫身來過五欲的在家生活,是兩個完全不一樣的世界啊!」雖然同樣是凡夫,但那些想要變成聖人的人,一定會有很多煩惱。第一,容易退道心,不想修行了;第二,可能變成外道,有一點身心的體驗就自以為是聖人。做凡夫覺得不過癮,還俗去了,這是魔障;明明是凡夫,卻認為自己是聖人,那就變成魔頭、魔王了。

(二)以人間身修淨梵行

色界、無色界天的身體,叫色界身、無色界身,他們只有意識身,沒有像我們人間這樣的肉身、這樣真實的身體。他們是在人間修成了四禪八定,死的時候直接生色界天、無色界天,不是到天上才修的。因為到了天上,已經沒有身體,而且因為在定中,心的力量很微弱,沒有辦法修行。而欲界天的天人思食得食、思衣得衣,太快樂、太享受了,根本想不到要修行。所以只有我們人間的身體可以修行。

色界、無色界的天人沒有男女愛欲,我們出家人就是要學習他們,這就是修梵行。他們不用說「我要修梵行」,本身就在梵行之中,因為我們有身體,所以要修梵行,那才是真正地在修行。修梵行有什麼好處?《圓覺經》說,一切眾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也就是說,一切眾生身體的果報,都與淫欲有關係。如果淫欲不斷,禪定學得再好,也是入魔道;因此先修梵行,再修禪定,那就是出離行,就能出三界。所以不要以為梵行是色界、無色界的天人修的,人間身才要修梵行,也才能夠著力。

以上二點大家要了解,這是出家修行的兩個基礎。

成就眾生的宗教師精神

(三)以出世心修菩薩行

一般漢傳佛教的出家人或在家人,對這一點的認知都還很模糊。大部分的人認為出家人修的是小乘行,在家人修的是菩薩行。因為在家人什麼都可以做、什麼地方都可以去,只要心清淨,發了菩薩心,那就是修菩薩行;而出家人要受比丘、比丘尼戒,因為有了戒律的約束,所以有很多地方不能去、很多話不能說、很多事不能做,一旦去了、說了、做了,就會破出家戒;這是中國佛教根深柢固的偏見。事實上,菩薩有出家菩薩、在家菩薩,真正的菩薩行者是以出世的身心來實行菩薩道,我們這些受了比丘、比丘尼戒的出家人,當然是菩薩。太虛大師自稱太虛菩薩,大家也恭稱他為太虛菩薩,還有慈航法師,大家也恭稱他為慈航菩薩,包括歷代的祖師都是菩薩,都是現比丘相行菩薩行,這一種菩薩才是真正清淨的菩薩。

(四)以入世心成就眾生

中國佛教一向自稱是大乘佛教,但是太虛大師說,漢傳佛教講的是大乘菩薩心,其實行為還不如小乘的聲聞僧。小乘的聲聞僧他們在負責僧團教育及廣度眾生,而漢傳的出家人則逃避現實,躲在三門之內、躲在深山之中。小乘的聲聞僧,他們每天必須要托缽,利用托缽的時候接觸人間、遊行人間。他們以托缽來維持生活,在托缽的時候,用佛法來勉勵、開示供養的在家居士。如果在家居士有了婚喪喜慶,特別是病喪貧窮,小乘的聲聞僧眾都會積極地幫忙。所以小乘跟大乘不同的地方,不在於這一生的生活型態,而是在於死後,他們不想要再到人間來,而希望能夠生到四禪天,尤其是到五淨居天,最多再來人間一次或者七次,證得阿羅漢後就不來了。因此,聲聞乘還是有度眾生,如果不度,南傳國家應該已經沒有比丘了。

但是有些中國的比丘,往往是一出家就是要修解脫道、修出離行,所以就躲在深山裡、寺院裡,不問世事,卻叫其他人做牛做馬地護持他,自己坐享其成。這樣修行多半修不成,因為這種人很自私;自私自利的人,自我中心非常強,不可能得解脫,只會背因果!因為出家以後,吃十方的信施、用十方的信施,沾道場裡的光,讓其他的比丘、比丘尼為他做奴隸、做傭人,而自己修行,這種人欠人間實在太多了。

用出世心修菩薩行,就是對世間的事不去占有,也不為世間的事煩惱,但是對世間的眾生有慈悲心,要救濟眾生,也就是要以入世心成就眾生。

佛教存有一錯誤的觀念,認為修菩薩行一定會變成像世俗的人一樣。其實出家人是以出世心來修菩薩行、來幫助眾生,而不是與世間的人混在一起,變成混世魔王。而以出世的心做菩薩行,就是眾生在哪裡就到哪裡,眾生需要怎麼成就就怎麼成就,就如宗教師做救世救人的工作,哪裡有災難就要到哪裡,哪裡有病痛就要到哪裡,哪個人遇到了困苦就要幫助他,這也是出家菩薩應當要做的事,這就是菩薩行。因此,出家的菩薩必須具備宗教師的精神。過去佛教從來不提倡這一點,因為出家菩薩不必做宗教師的事。

臺灣有一位證嚴法師,他是出家人,也是菩薩行者,辦了很多救世濟人的事業,與天主教、基督教的宗教師或大宗教家,譬如在印度的德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一樣,都在做救世、救人的工作。

有的人認為宗教師就像一般牧師,有家庭子女,也領薪水,上班時到教堂,下班時回家。這雖也是宗教師,但並不是真正的,要像耶穌、證嚴法師,或者像德蕾莎修女這樣的才是。有家屬的宗教師,常常會出事情。

另外,臺灣還有一位比丘,是屬於聲聞型,雖然對救濟事業都不關心,但是也受到人家的尊敬。他是出家菩薩,但是沒有宗教師的精神,不做宗教師的工作。這也沒有不對,中國佛教一向就是這樣,認為出家修行就是自己關起門來好好修行,所以有的人終生都在閉關、終生都在寺院,譬如歷史上一些高僧,還是算大乘的菩薩,但是沒有宗教師的精神。宗教師的精神就是關懷這個世界的眾生。

修行以般若為導

接下來:「修人天善法確保人身,修禪定止觀確保色、無色界身,修戒定慧三學離貪瞋癡三毒,而出三界生死。」

出家人不修人天善法,死了以後,如果解脫道沒有修成功,人身難保。出家人不修五戒十善,只不過是一個光頭俗漢,所以受戒的時候,無論是三皈五戒、沙彌十戒,比丘、比丘尼戒,都是以人天善法做為基礎。

我們還要修禪定止觀,這就有別於欲界眾生修的五戒十善;欲界眾生修五戒十善而確保人身,三界眾生的上二界,則需要靠禪定。出離三界,不一定要修禪定止觀,但一定要有般若,也就是空慧,無我的智慧,所以六波羅蜜的最後一項就是般若波羅蜜。我們可以只修慧而得慧解脫,但是只有很少的人能夠達到這個目標,普通人還是需要修禪觀,否則心非常地亂,煩惱非常地重,不容易與般若的智慧相應,般若慧就不會現前。但修止觀、禪定,一定要修三無漏學,用般若慧來配合,否則不能出三界。

服務大眾,做眾生的供養人

最後:「修正菩薩行,為眾生做供養人,為眾生做護念人,恆順眾生,廣度眾生。」

既然有正菩薩行,就有邪菩薩行。所謂邪菩薩行,就是表面上也講修菩薩道,應該不怕煩惱,應該任何環境都要去,應該用四攝法來接引眾生,可是其背後的目的是為了滿足個人的私利、是為了求五欲的享受或占有。也就是以修菩薩行、行菩薩道為名,行為看起來與正菩薩行沒有不同,但是有自我中心,是為了替自己爭取名利權位勢而做救濟或布施,並將一切功德、一切收穫歸於自己,變成了救世主。世界各地都有這種人,表面上看是菩薩行,但是從內心、目的來看,是邪道,而不是正菩薩行。

修正菩薩行的人,是要為眾生做供養人、要為眾生做護念人。供養不一定要用金錢,也可以是運用時間、運用體力,例如搬運東西、開車等,也就是為人服務的意思。

我在大陸、臺灣、香港、美國,都看過一種情形。有些人未出家前,為僧團服務,為僧團做義工、做供養人,可是出家以後,車子不開了、東西不搬了,飯也不煮了,任何事都希望在家人代勞。因為他認為自己現在是僧寶,是要受供養、受尊敬的,如果再做這些事情,人格就好像低了一層。

有一位大法師,還是居士時會替法師拿鞋子,一落髮出家後,第二天就變成一個大法師。出門時自己不拿鞋子,要居士拿:「你去幫我的鞋子拿出來。」回來時又說:「你把我的鞋子拿出來,然後把這雙鞋子放到鞋櫃裡面。」有一次,郵局將他的包裹放在門口,他也是這樣講:「某某居士,你把那個郵包拿起來,打開給我看一看。」看了以後又說:「這些東西,你替我收起來。」自己不動手,完全要請人家動手,這很糟糕!

在社會上,有成就的在家居士也不會這樣。我過去就看過一家很大型企業的董事長,幫工友拿鞋子、搬椅子,還有倒茶。這就是為眾生做供養人。他並沒有因為自己是雇主,就把私事全部交給工友去做。工友是為公司,而不是為老闆個人服務的;如果抱著自己是老闆的心態,就會什麼事情都請工友來做。如果我們凡事都要叫義工做,自己能夠伸手做的也不動,甚至連一杯水都要請義工菩薩來端,這樣的行為在家居士稱為官僚,會讓人家看不起的!

放下自我,隨緣度眾生

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廣度眾生,沒有程度或身分的差別;懂一句佛法、懂一句阿彌陀佛,就可以廣度眾生。譬如有人很痛苦的時候,你陪伴他,聽他訴說苦難,然後教他念觀音菩薩。雖然沒有說什麼開示,但他已經得到很大的安慰了,因為有人了解他,願意傾聽他的苦難。所以,不一定要有很多錢,懂得很多佛學,只要去看一看他,有一、兩分鐘的時間傾聽他的訴說,他就已經得到幫助了。

有的人好高騖遠,認為一定要大學畢業、讀研究所,然後讀博士,才能夠度眾生。像這樣的人往往度不了眾生,因為他講的話別人聽不懂,寫的文章別人看不懂,而且一天到晚只想到怎麼求出路,老是在煩惱之中打圈子。他們連自己都不容易度,更不用說度眾生了!

我從來沒有想到要為自己求出路,譬如我的書法,我從來沒有想過它可以展覽,而且還能夠義賣!是一位居士說:「師父是可以寫的,不如我們來義賣,只要捐款法鼓大學多少以上,就送一幅字謝謝他。」於是我才開始花時間寫字。結果書法展相當成功。如果今天我貪求金錢,拚命地練字,以我寫字的程度,最多幾百幅字,一幅字賣幾萬塊到幾十萬塊錢,頂多賣到一千萬。而且假如他們以買字的心態,難免會嫌好道醜,說這幅字寫得不好,這幅字太小,這幅字有缺陷,……可是現在他們拿到字,都歡歡喜喜、高高興興地。

昨天有一幅很小的字,義賣了一百萬元,我覺得很抱歉。但他告訴我:「師父!我不是買字,而是字裡的義法及師父的悲願。我相信師父的悲願,所以願意捐這個錢,何況字的內涵很好,我很高興。」另外,還有一幅字,信眾以兩千萬義買,依現在書法家的行情,不可能有這個價錢。這是因為他們受到我度眾生的願心所感動。

因此,做任何事只想到為眾生做供養,而不是為名利權位勢,就是做眾生的供養人;反過來說,如果出發點是為了名利權位勢,那修的就是煩惱心、生死心。

不要以為自己煩惱很重,不容易出生死,只要根據以上幾點來修行,煩惱一定會減少。有煩惱的時候,想一想師父講的話,煩惱就會消,你不解脫也得解脫,你隨時能夠在生活中得解脫,所以出家要比在家好太多了!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12 法鼓道風|第一篇 出家的意義與目的|出家是二十一世紀最時髦的行業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12 法鼓道風|第二篇 內修外弘,安己安人|成為一個真正的出家人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