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12 法鼓道風|第三篇 僧伽大學培育僧才|宗教師的精神

聖嚴法師

宗教師的精神

所謂「境教」,是指環境本身就有潛移默化的教育力量,而我們法鼓山僧伽大學位於臨海的金山山上,有非常多的地理優勢。不僅風景好,空氣也很新鮮、陽光也非常充足,有山有水。雖然靠近海邊,但是聞不到海水的鹹味,也吹不到海風,即使偶爾有遊客、信眾上山,也不會受到太大的干擾。

另外,園區內還有兩條清溪環抱,一條從臨時寮前面順著山往下流去,另一條則是在大停車場外邊,順著地勢往外左繞後,兩條溪在法鼓山的入口處交會。

我們坐落的這座山,它的山勢從七星山拖曳而下,從空中鳥瞰,好像一條盤踞山嶺的龍。法鼓山在龍頭,大殿的位置是龍額,男寮、女寮及禪堂則在龍眼、龍耳上。山上還有一處活水源頭,泉水流到我們這裡時就變成溪流,終年都不會枯竭,總是有水不斷地流到太平洋裡,尤其下雨的時候,水流特別豐沛。而我們法鼓山的法脈就像這泉水一樣,紛紛流到世界各地。這個地方地靈而人傑,人傑而地靈,彷彿已經等待我們很久了。我們來這裡建法鼓山,也盡量維持此地原來的風貌,不做大的破壞。

和其他的道場比較,我們這邊的環境有它的優勢、好處,其他的佛學院,在山上的,環境非常局促,在平地的,又成了觀光旅遊的景點,非常吵雜。而我們這裡山勢寬闊,會來這裡的也都是想修行的人,即使是參觀,也是和我們推動的宗教文化教育事業有關的單位。

除了環境好之外,我們還有另外一個優勢,那就是師資。我們的師資都是最好、最優秀的人才,其中有從中華佛學研究所畢業的,也有在其他地方擔任教育工作的,有些還是佛研所的老師。在臺灣,老法師之中最早取得博士學位的人是我;年輕的法師之中,雖然恆清法師比惠敏法師早一些取得博士學位,但就男眾來說,最早取得博士學位的就是我們的副院長惠敏法師。

此外,僧大跟佛研所的資源是共享的,將來的法鼓大學也是一樣。所以,雖然目前我們只是一個佛學院,但我們的視野非常開闊。還有,我們每一位學僧的素質都很高,目前我們已經有兩屆的學僧,其中有很多是大學畢業、有的還是碩士畢業,而且我們在招生方面是講求寧缺勿濫,所以能夠進來讀書的同學都非常優秀,都是本院認定的龍象人才。

以培養宗教師為宗旨

另外,我們的教育方針相當明確,傳統的佛學院目標是把出家人的素質水準提高一些,懂得一些佛法、佛學名相而已,畢業後多半就到寺院當執事、當住持,照顧信眾。像這種情形,在我那個時代就是這樣,而我們佛學院的宗旨非常明確,就是要把諸位訓練成宗教師。

宗教師和住持、法師不同,簡單地說,宗教師不但要有法師的條件,還要有住持三寶的條件;也就是要有佛學的基礎,以及維持寺院道場的能力。以上這兩個條件,一般佛學院都可以養成,但做一個宗教師,除了這兩個條件之外,還要有大悲願,也就是「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胸懷與精神。

不過,這句話人人都會講,但光用嘴巴講沒有用,重要的是實踐。實踐的方式,就是奉獻我們自己,成就所有一切眾生,這也就是菩薩行——成就眾生,莊嚴國土。成就眾生,使得眾生少煩惱、少痛苦;莊嚴國土,使得我們這個世界的環境能夠淨化,不再惡化、受汙染。

以玄奘大師的精神為典範

玄奘大師就是宗教師最好的例子,他一生都不為自己求安樂,他到西域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取經,另一方面則是為了學習梵文。因為他看到當時翻譯成中文的經典不完備,相信印度還有許多佛典沒有被翻譯過來,而且因為之前翻譯經典的大多是印度人,但又不是每個都像鳩摩羅什那樣精通漢文,所以每次都必須通過再次的翻譯才能把佛經翻成漢文,為避免多重翻譯而失去原意,所以玄奘大師想學習梵文。

但是以前去印度並不像現在那麼簡單,買一張飛機票,幾個小時就到了,其困難實非我們所能想像。有一部章回小說《西遊記》就是在描述唐僧赴西天取經,一路降魔伏妖,經八十一難,終成正果的故事。雖然那只是神話故事,但我們看玄奘的傳記也是一樣,可是他總是不畏艱難地不斷學習、不斷成長,一直到六十多歲往生才停止,只有宗教家才有這樣的精神!

宗教家雖具有冒險家、探險家的精神,但是他的目的不是為了好奇探險,而是為了求法,為了眾生的利益。譬如我們看到西方宗教有許多傳教師到臺灣或非洲等蠻荒不毛之地和當地的人生活在一起,教當地的人讀書,替當地的人看病,為當地的人服務,再把天國的福音告訴他們,讓他們得到平安、和平相處。這就是典型的宗教師的精神。

漢傳佛教中的宗教師比較少,至於我們常聽到的「行腳僧」,往往是為了自己參方求道而去行腳,並不是為了眾生求。所以,他們大都是沒有大悲願心的自了漢,不過也有極少數例外,譬如虛雲老和尚。

虛雲老和尚行腳的目的不是想要找什麼,也不是要見什麼異人,他每到一個地方就發一個願——要把那個地方的道場恢復起來,完成之後,又到另一個地方去。所以,虛雲老和尚雖然看起來也是一位行腳僧,但是他的心態和其他人不一樣。

行腳其實很簡單,東掛一單、西宿一夜,拿了一個缽,掛了一個出家人的招牌,到處化小緣混飯吃,日子一定過得下去,但是就這樣一直到死為止,一生便混過去了。如果是心中老是想到自己要有成就而去行腳訪師參學的,可能會在路上遇到一些外道、鬼神,我知道許多人就因此成了外道鬼神的工具,這樣子行腳是開不了悟的。

在古代禪宗,一定要開了眼、得到一個進門處之後,才能夠出去尋師訪道,否則只是到處亂闖、浪費生命。所謂「開眼」,是開智慧眼,禪宗稱為「見性」。見性並不是人人可見,以釋迦牟尼佛時代來說,雖然見性的人很多,成就阿羅漢的人也很多,但比例上,還有更多的出家眾沒有見性、沒有證果,還是一個凡夫,那這些還沒有成就的人仍要持續地修行。

在印度有一種風俗,就是一旦拜誰為師就終生跟著這位老師學,譬如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即稱為沙門釋子,他們就跟著釋迦牟尼佛學法,從來沒有自己出去成立一個教團的。而釋迦牟尼佛的幾個大弟子——目犍連、舍利弗、大迦葉,他們在跟隨釋尊之前,都已是很大團體的領導人。當他們學佛了,他們的弟子也就一起跟著學佛,從外道變成佛弟子,而不會離開老師獨立。老師過世了,則由第二代的弟子領導,如果有好幾位大弟子個別領導,派系就出現了。有上座部的、大眾部的,分到最後二十個部派,但二十個部派還是部派,並沒有變成兩百個、四百個,還是跟著老師學,並沒有離開老師自己獨立去學。

我不認為自己是個學者或是事業家,我只承認自己是一個宗教師。宗教師不畏艱難、不怕失敗,他從不為己求,而是為信仰、為眾生,毫無條件、毫不保留地奉獻自己,隨時隨地有人要什麼就給什麼,知道的、懂得的一定傾囊相授。而學者不是,有些學者怕學生超過老師,總是會留一手,就像武俠小說裡的武術家,為了保命,在教徒弟的時候總是會留下最高明的一招,否則如果徒弟有什麼野心想要反叛,那就糟糕了!

宗教師沒有任何保留,連生命都不保留,就是為眾生、為三寶盡形壽而奉獻。我們僧大的宗旨是培養宗教師,所以要朝著培養宗教師人才的路走去。經營寺廟是小事情,只要願意經營,稍微教一下技巧,就會經營了。可是,宗教師是自己發願、自己學習出來的,不是光給你技術、技巧,就能夠做宗教師,一定要從內心發悲願心。不管過去你們是發什麼心,即使不正確也沒關係,進僧大以後,我希望你們要發心做一個宗教師,乃至由宗教師變成宗教家。

以人格、功德來影響他人

所謂宗教家就是偉大的宗教師,但我們不要一開始就先想到自己偉大不偉大,什麼叫作偉大呢?有名的人就是偉大嗎?如果是臭名,是沽名釣譽或名不副實的虛名、浮名,這種名聲和偉大根本扯不上關係。

所謂偉大,是指影響力,如果能以你的人格、功德來影響別人,他人也因你的影響而得到幸福、快樂、平安,那你就是宗教家;如果少數的團體或是一個地區的人得到你的功德、你的利益、你的奉獻,那是一個宗教師。

有一些歐美來臺灣的神父或修女,他們到臺灣一住就是四、五十年,即使老了也不回去,雖然他們的外表是西方人,但他們說的話卻是中國話,甚至於是原住民話、閩南語,他們的心已和當地人結合成一片,這種人就是宗教師;如果能夠進一步影響一個國家、一個時代,那就是宗教家。

請大家不要狂妄,一下子就說自己要做宗教家,認為說:「要做就做大宗教家,宗教師我是不做的。」你們現在才剛剛起步,如果有這種心,恐怕連宗教師也做不成,更不用說宗教家。頂多是個吹牛大王,到處招搖撞騙、爭功好名,對人毫無益處。

修行要從小處著手

像我發願成為宗教師,卻沒有想過會成為大人物、會出名,也沒有想過會影響多少人,只是盡心盡力而為。有因緣在我面前走過,我就抓住這個因緣奉獻,絕不放棄,然後努力奉獻。如果有機會讓你奉獻,你還嫌:「小奉獻我不要,要做就要做大奉獻。」那我告訴你:「小的不要,大的也不會有!」因為你根本沒有準備好,就貿然承擔,那不僅自害也害人。所以,要從小處開始,不要挑三揀四,不屑去做。

像臺北亞都麗緻大飯店的總裁嚴長壽先生,他高中畢業後,就到美國運通公司做小弟,替人家倒水、看門、掃地、收垃圾。空閒時間,他要人家教他電腦,人家拒絕他:「電腦很貴的,不是像你這樣的人學的……。」他沒有辦法,就想:「沒有人做的事,我來吧!」結果,每當有人要下班、休假而事情又沒處理完的時候,他就說:「你教我,我可以代班。」那些人為了要下班、休假,就很熱心地教他,他也很努力學習,把英文、機器等各種技巧都學會了,以後工作沒有人做,他就幫忙做,公司的業績也愈來愈好。雖然上級嘉獎的仍然是那些人,但他也因此學會許多技能。

不過,上級也漸漸注意到這個小弟很盡責,大家都下班了,他還在那邊工作,大家都還沒有到,他又已經上班了,而且他的能力很強,不僅英文好,技巧也不錯,於是就給他陞職。陞了幾次,沒多久就當上了美國運通公司的臺灣區總經理,那時他只有三十來歲。而他可以當到總經理的主要原因是:「人家不做的事,我來做!」這是非常重要的。

放下身段,沒有階級

現在的人,多半是人家不做的事,我也不做;人家要做的事,搶著做。不然就自恃所長,認為叫自己倒茶、掃地,是浪費資源。如果你有這種念頭,那真的沒希望了。我們出家人,任何一樣事都可以做,尤其是宗教師,見到有人病了,你就要做看護;有人沒飯吃,你就要煮飯給他吃;有人衣服破了,你就要幫他補衣服;有人不識字,你就要教他念書;有人不會種田,你就要教他種田……。總之,宗教師就是:凡是沒有人做、需要人做的事就去做。這也是我今天一再強調的一句話:「需要人做、正要人做、沒有人做的事,我來吧!」

許多人一窩蜂要做的事,你不要去湊熱鬧;沒有人做,但是需要人做的事,你反而要搶著去做;這是宗教師的基本心態。宗教師沒有身段、沒有階級,不要認為自己是碩士、是博士、是法師,認為做這些真是糟蹋人,不可以有這樣的心態,要把身段放下來。

有一次,我看到一位年紀輕輕、身體壯壯的法師正在指揮一群太太搬書,看那些女眾長得瘦瘦小小的,還要搬一大捆、一大捆的書,於是我就過去幫忙搬。結果那位法師說:「法師怎麼可以搬?讓他們搬就可以了。」我說:「讓我修修福吧!法師也可以搬,我曾經搬過米的。」後來,這位法師不好意思,也動手幫忙。實際上也是如此,我們出家人,不要高高在上,一副自以為了不起的樣子,認為自己是堂堂一位法師,怎麼能夠跟他們一樣搬東西呢!法師也是人,為什麼不能搬東西?到現在為止,除非身體實在不好,有些東西我還是自己搬、自己拿。所以,請大家做宗教師,不要做老爺、做千金小姐,出了家就都是大丈夫。

男女二眾皆平等

最後,有幾點我還要再跟諸位叮嚀。首先,就是男眾和女眾彼此之間要保持距離,除了接觸的距離外,還要保持感情的距離,避免一男一女兩個人互動。

其次,雖然我們的社會一向是重男輕女,過去的團體向來也是重男輕女,南傳佛教地區,他們到現在還是輕視女性的。其實就原始佛教來說,男女眾的修證次第相同,證果上也相同,男眾可以證阿羅漢果,女眾也可以證阿羅漢果,只有到大乘佛教的時候,才有女眾不能成佛的講法。但是在《法華經》中,有「龍女成佛」的典故,龍女不僅是女眾,還是畜牲,這不僅解答了女眾能否成佛的問題,也解答了畜生道能否成佛的問題。

原始佛教裡,修證次第、修證的果位,男女是平等的,大乘佛教到了《法華經》時也平等了。所以,在我們今天這個社會,不能有男尊女卑、男高女低的觀念。我們是依職務的層次,而不是以性別來論高低。

在場的男眾菩薩們,你們大概不是大男人主義,包括師父我都不是這樣的人;在我們團體,男女是平等的。在職務上是服從職務的層級,在平日則是按戒臘的高低,所以男眾不要自以為了不起,總覺得自己高人一等,應該受到優待、受到特別的重視和尊重,反而要尊重女眾;而女眾則不要太依賴男眾,認為有粗重的事一定要叫男眾做,我們女眾的人數多,則不妨多做一點事、多盡一些責任。當然,女眾也不要認為:「我翻身了!」而自恃自驕。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12 法鼓道風|第三篇 僧伽大學培育僧才|僧大校訓——悲智和敬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12 法鼓道風|第三篇 僧伽大學培育僧才|大善根 大福報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