譜前:名號.眷屬
壹、名號
一、俗名、學名
保康、志德、採薇
法師俗家姓張,乳名「保康」,殆因生時瘦弱,父母取名如此,期能康健。
「志德」則為學名,九歲入學時所取。
「採薇」為二十歲時投軍所更名。師自取此名,微旨有二:一則取義於三代時商朝遺賢伯夷、叔齊二人立志不食周粟,採薇於首陽山以充飢;再則取義於《詩經.小雅》〈采薇〉篇,詩人為抵禦外侮而從軍報國之典故。法師自述云:
「三千一百年前的周朝初年,商朝後裔孤竹君的兩個兒子,因為國家亡給了周朝,他們寧願在首陽山下採野莞豆充飢,終於餓死,也不肯接受周人送給他們的食物。另有一個故事,那是發生在西周的中葉時代,有一位詩人,為了抵禦北方入侵的玁狁(即是秦漢時代的匈奴),所以從了軍,報了國,當他退役還鄉之後,便寫了一首〈采薇〉詩,後來被孔子收在《詩經》裡面。由於這兩個故事的啟發,我便用了這個名字。⋯⋯在此滾滾的大時代的大洪流中,如果不先立一大志,不先有個精神的嚮往,作為安心立命的落腳點,那就只有隨波逐流地沒頂而去。」(〈軍中十年〉,《歸程》,法鼓全集6輯1冊,法鼓文化,頁148[法鼓全集2020] )取名如此用以自勵,然亦用表心跡:捨去僧服、披上戎裝,實是有所為而然。
二、筆名
醒世將軍、張本、常不輕、如如、無住沙門、瓔珞關主
師於一九五四年起文藝作品發表漸多,一九五六年起轉以佛教論述為主。文章刊載於各佛教刊物時,或即以本名「採薇」署名,或以狼山出家之法名「常進」署名,而多另取筆名。最常用者為「醒世將軍」、「張本」。
「醒世將軍」取名甚諦,一則蘊含當時之軍人身分,同時亦表顯自覺覺他之菩薩心懷。師云:「最先是因性如法師接編《人生》月刊,他知道我會寫文章,所以硬是逼著要稿,他對我一向也是不錯的,礙於情面,我就寫了,並且我也從此有了一個『醒世將軍』的筆名,這不是因了軍人的身分而取,乃是為攝化眾生與喚醒世人而取。」(〈回頭的路〉,《歸程》,法鼓全集6輯1冊,法鼓文化,頁199[法鼓全集2020] )
「張本」則有「原本姓張」以及「開張的根本」雙關,用誌弘化起點之義。
一九五九年起,法師接任《人生》編輯工作,稿源不足時亦常需自任作者,於是化名撰稿,曾使用「常不輕」、「如如」等筆名。
一九六二年起,南下高雄美濃朝元寺住山。掩關前之住處取名為「無住樓」,故此期間發表之文章多署名「無住沙門」;掩關後,因關房名為瓔珞,故發表文章多署名「瓔珞關主」。瓔珞,為「莊嚴」義,因佛法以持戒功德為無上莊嚴,而師自二度出家以來,偏重於律部之研讀,復念戒律為學佛基礎,是以關房取名瓔珞。
三、法名
證覺常進
一九四三年,師十四歲,出家於江蘇狼山廣教寺法聚庵,曾師祖貫通老人依臨濟宗剃度子孫派為取法名「證覺常進」。
慧空聖嚴
一九六○年,師三十一歲,再度出家,求度於臺北北投中華佛教文化館東初長老,東老人命名:「慧空聖嚴」,取「以聖教莊嚴佛法,以聖法嚴飾身心,用聖德嚴淨毘尼」之義,用來勉勵:嚴以律己、發揚聖業。(〈師恩難報〉,《悼念.遊化》,法鼓全集3輯7冊,法鼓文化,頁15[法鼓全集2020] )
東初長老於臨濟宗普陀山系之寺院出家,且為曹洞宗創始人洞山良价下第五十代傳人,一人傳承曹洞與臨濟兩支法門。其中臨濟為剃度之法脈,曹洞則為傳法之法脈。東老人為取法名「慧空聖嚴」,係承自東老人出家剃度之臨濟宗五台峨嵋普陀前寺一系。
五台峨嵋普陀前寺一系,從臨濟義玄下四十世弢巧通聖下起,演派字訣為:
「心源廣續、本覺昌隆,能仁聖果、常演寬宏;
惟傳法印、證悟會融,堅持戒定、永紀祖宗。」
法師名諱之「聖」字為第十一字輩,其下第十二字輩,為「果」字。
知剛惟柔
一九七八年,法師得法於基隆十方大覺禪寺靈源長老,受賜法名「知剛惟柔」及譜卷《星燈集》,傳承臨濟宗法派。
靈源長老傳承於虛雲老和尚,敘為徒孫,傳承臨濟宗鼓山湧泉寺一系。虛雲「演」徹禪師傳佛慧「寬」印禪師,再傳靈源「宏」妙禪師,再傳知剛「惟」柔禪師(即聖嚴法師)。「演」、「寬」、「宏」、「惟」,為前臨濟宗演派十六字訣之第十四至十七字輩。
貳、眷屬
一、俗眷
法師先祖世居長江出口之三角洲崇明島,高曾祖父時遷居南通狼山前。法師出生時,家族近親大都居住南通、海門一帶,語言則仍保持崇明島口音。一九三○年之後,除海門縣遠房親戚外,大都移居江南常熟縣。
父:張公選才,為殷實佃農,生於光緒己丑年(一八八九)農曆九月十一日,歿於一九六九年農曆六月二十三日(國曆八月五日)。
母:張門陳氏,生於光緒戊子年(一八八八)農曆十一月初九日,歿於一九四八年農曆十一月初十日(國曆十二月十日)。(〈三七、小海鎮的大姊家〉,《法源血源》,法鼓全集6輯2冊,法鼓文化,頁132-133[法鼓全集2020] )
祖父張公希凡,祖母蔣氏。
兄三人,張志遠、張志明、張志道;姊二人,師排行最末。
二、法眷
近代叢林有「一法、二戒、三剃度」之說,義謂師弟間有傳法、傳戒以及剃度三種不同關係。傳法,原指修持方面於解脫、悟入處指點得法之謂,近世則衍為寺院經營管理權之繼承。
臺灣佛教並無類似大陸寺院繼承問題,臺灣寺院亦多無十方叢林選賢繼承之型態,加上寺院人眾稀少,剃度之師弟關係便自然是管理權之繼承關係,因此剃度與傳法便易混為一事;實則其間仍有不同。今敘述法眷先分述師長、徒眾,略依此三分別說明。
(一)師長
剃度和尚
蓮塘上人
一九四三年,師十四歲,出家於江蘇狼山廣教寺法聚庵,剃度師為蓮塘上人,師祖為朗慧上人,曾師祖為貫通老人,太師祖筍香老人。蓮塘上人於一九八七年十一月捨壽於狼山。
東初仁曙上人
一九六○年,師三十一歲,再度出家,求度於東初老人。
東初老人(一九○七~一九七七)江蘇泰縣人,俗姓范。年十三(一九二○),依本籍姜堰鎮觀音庵靜禪老和尚披剃,法名仁曙,法號東初,以號行。年二十二(一九二九),於寶華山受具足戒,先後就讀鎮江竹林佛學院、安徽九華山佛學院、廈門閩南佛學院,親近太虛大師;繼而參禪於常州天寧寺。就讀閩南佛學院時,同學先後有印順、竺摩、戒德、默如、慈航、雨曇、覺民等法師。
一九三五年,於鎮江焦山定慧寺,受智光和尚付法,傳承曹洞宗,法名:「東初鐙朗」;一九四六年,繼席該寺方丈。
心誠相印 定即是戒 用寶斯言 佛能永在」。另參見:釋果興、林其賢,〈探索聖嚴法師傳法予居士的「演派名號」〉,第五屆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臺北:聖嚴教育基金會),二〇一四年六月二十九、三十日。
一九四九年春,隻身來臺,暫住於臺北市善導寺。以中國佛教會常務理事身分,在該寺設立駐臺辦事處,自任主任職。時謠啄四起,出家僧眾受累而被繫者,有慈航、律航等數十人,均由此駐臺辦事處擔保獲釋。
東初長老最寶重佛教之文化教育,任焦山定慧寺方丈期間,與法兄雪煩協助智光長老共創焦山佛學院,並出任院長。學僧中人才輩出,日後弘法於臺港及美國者,有煮雲、星雲、悟一、雲霞、蓮航、達道、知定、泉慧等法師。同時,發行《中流》月刊。
一九四九年五月初抵臺灣,即創辦《人生》月刊,發揚人生佛教宗旨。後又創辦《佛教文化》季刊。其中又以一九五五年,聯合各界籌備影印《大正藏經》,最為一生盛事。生平著述甚富,有《中國佛教近代史》、《中日佛教交通史》、《中印佛教交通史》等十餘種。
法師再度出家,選擇中華佛教文化館東初長老為剃度和尚,實亦性分相近使然。
得戒和尚
道源長老
一九六一年,法師三十二歲,求受大戒於基隆海會寺,戒和尚為道源長老。
道源長老(一九○○~一九八八),河南商水縣人,俗姓王。二十歲時,依周口鎮普靜堂隆品上人披剃,法名能信,字道源。二十四歲,於湖北歸元寺受具足戒,並留寺參學。後就讀法界學院、竹林佛學院等,親近慈舟法師。
三十歲,於洪山寶通寺閉關潛修,同時閉關者有白聖法師。三年後出關,先後應邀至河南佛學院、法界學院、宏慈佛學院、廣化佛學院等任教,凡所講學皆以持戒念佛為主旨。華北弘法期間,凡六度擔任教授阿闍黎,於戒期中詳細講解戒律。一九四三年,出任張家口雲泉寺住持,並獲選為察哈爾省佛教分會理事長。
一九四八年,應同參白聖法師召請,至上海靜安寺佛學院協助院務,任教導主任。聖嚴法師當時即就讀於該學院。
一九四九年抵臺後,曾任中國佛教會理事長,一九五二年,創建八堵海會寺,後又創辦能仁佛學院。而講學不輟,歷任屏東、新竹、中壢等地教席,在臺弘法近四十年,所講經論有《法華經》、《楞嚴經》、《大涅槃經》、《圓覺經》等多種,尤精擅戒律與淨土,主持佛七多次,並多次擔任戒壇三師。聖嚴法師一九六一年於海會寺求受大戒期間,因承道源長老講說戒法並得其提示,於是有日後潛修專心律學之因緣。法師云:
「戒期中,道源長老自任得戒和尚,親自講授《比丘戒本》。我邊聽邊記,獲益良多,疑點亦不少,由於長老數度提示:『欲求進一步的了解,請於戒期之後,檢閱六十卷的《四分律》。』這也是我在往後住山的數年之中,專心於律藏的因素之一。」(〈敬悼道源和尚〉,《悼念.遊化》,法鼓全集3輯7冊,法鼓文化,頁90[法鼓全集2020] )
一九六七年,法師閉關三年期滿,經道源長老推薦,由新竹居士林禮請講經。法師特選講《梵網經菩薩戒本》以報道源長老法乳之恩。
傳法和尚
法師傳承之法脈有二:曹洞宗法脈係承自臺北中華佛教文化館東初老人,臨濟宗法脈承自基隆十方大覺禪寺靈源宏妙老和尚。
曹洞宗―東初鐙朗上人
東初上人於一九三五年至焦山時受智光長老之付法,傳承曹洞宗之焦山法系。一九七六年九月,東初老人至美國訪問,法師得其曹洞宗法脈傳承,為洞山良价下第五十一代傳人。因與近世叢林傳承寺院繼承權有別,故直下便是,無另賜法派字號等儀式。
質實言之,此次得法為先有實,後有名。蓋法師昔於高雄山中閉關時,所得力之禪法為「疑似默照禪」,於曹洞宗法門領略為深;十餘年後得法於東老人,亦實至而名歸。
臨濟宗―靈源宏妙和尚
靈源和尚,字宏妙(一九○二~一九八八),浙江省臨海縣人,俗姓傅。
十二歲因患天花而致麻面,後念觀音聖號,並讀《楞嚴經》徵心無處而大發疑情,遂手抄《楞嚴》,麻皮盡脫,諸病不藥而癒。二十五歲,潛至天台山出家,然為其父追回。三十一歲(一九三二),赴閩省福州之石鼓山湧泉寺,依止虛雲長老披剃出家,敘為徒孫。翌年,受具足戒於該寺。後親近應慈、慈舟等長老,研學《梵網經》、《華嚴經》、《楞嚴經》、《楞伽經》、《法華經》、《華嚴五教儀》、四分大律等教典。
四十六歲(一九四七),奉虛雲長老之召至廣州南華寺,翌年即任該寺住持,復住江西雲門寺。一九五三年秋來臺。次年於基隆市擇得山坡地,興建十方大覺禪寺。
和尚夙具智慧,佛學文學兼優,且善書畫。著作有《山居雜語》、《梵網經集義句解》、《淨業綱要》、《心經集註》、《靈源夢話集》,以及《佛菩薩聖像畫集》等。
聖嚴法師一九五八年於高雄佛教堂曾與靈老共處一室,受靈老頓喝而受用不少。受大戒時,靈老亦為尊證師。一九七八年十二月,繼二十年前之法緣,得靈老付法,受賜法名「知剛惟柔」及譜卷《星燈集》,繫屬虛雲老和尚下第三代,臨濟義玄下第五十七代傳人。
(二)徒眾
剃徒
名號 | 戶籍姓氏 | 剃度時間 | 國 籍 | 備 註 |
---|---|---|---|---|
果如 | 羅 | 1963年 | 中華民國 | 男眾(東初老人代收) |
果忍 | Kennedy | 1978年 | 美國 | 男眾(已還俗) |
果厚 | 林 | 1980年 | 中華民國 | 男眾 |
果梵 | 高 | 1980年 | 中華民國 | 女眾 |
果祥 | 陳 | 1980年 | 中華民國 | 女眾 |
果庥 | 李 | 1980年 | 中華民國 | 女眾 |
果閑 | Zinn | 1981年 | 美國 | 女眾(已還俗) |
(以下從略。計至2008年8月,共剃度男眾74位、女眾212位。)
法徒
僧侶法子十三人:
名 號 | 戶籍姓氏 | 傳法時間 | 國 籍 |
---|---|---|---|
果繼正程 | 周 | 1986年8月2日 | 馬來西亞 |
果如正湛 | 羅 | 2005年9月2日 | 中華民國 |
果敏正惠 | 郭 | 2005年9月2日 | 中華民國 |
果暉正遠 | 洪 | 2005年9月2日 | 中華民國 |
果元正利 | 張 | 2005年9月2日 | 加拿大 |
果醒正覺 | 蔡 | 2005年9月2日 | 中華民國 |
果品正德 | 謝 | 2005年9月2日 | 中華民國 |
果東正皎 | 余 | 2005年9月2日 | 中華民國 |
果峻正彥 | 賴 | 2005年9月2日 | 新加坡 |
果鏡正明 | 呂 | 2005年9月2日 | 中華民國 |
果廣正宏 | 陳 | 2005年9月2日 | 中華民國 |
果肇正初 | 蔡 | 2005年9月2日 | 中華民國 |
果毅正然 | 吳 | 2005年9月2日 | 中華民國 |
西方居士法子五人:
名 號 | 姓 名 | 傳法時間 | 國籍 | 職業 |
---|---|---|---|---|
傳燈淨諦 | John H. Crook(約翰.克魯克) | 1993年 6 月4日 | 英國 | 教授 |
傳法淨宏 | Simon Child(賽門.查爾德) | 2000年12月1日 | 英國 | 醫師 |
傳宗淨禪 | Max Kalin(麥克斯.卡林) | 2000年12月1日 | 瑞士 | 醫師 |
傳心淨慧 | Žarko Andričević(查可.安德列塞維克) | 2001年 6 月2日 | 克羅埃西亞 | 武術教師 |
傳慧淨劍 | Gilbert Gutierrez(吉伯.古帝亞茲) | 2002年12月5日 | 美國 | 律師 |
上一篇: 《法鼓全集》相關著作|聖嚴法師年譜|第一冊|凡 例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