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相關著作|聖嚴法師年譜|第一冊|第二卷 1962~1975 從青澀比丘到博士法師|民國五十四年 / 西元一九六五年

聖嚴法師


民國五十四年 / 西元一九六五年

聖嚴法師三十六歲

統一僧服顏色問題,由中國佛教會召開佛教諸山會議;老人亦被指定為「七人小組」之一員。然,老人所採取的態度始終是不反對也不贊成,老人重視的不是這些形式上的改革而是新觀念、新思想的養成。老人很感嘆的說:「五十年來,佛教的大德們,如太虛仁山智光圓瑛常惺靄亭法航長老,他們都盡了改革佛教的責任。佛教不能改革的原因,應歸罪於一般自私、無知、頑固、自尊自大的同道們,鄭板橋有句話說:『秀才是孔子的罪人』,我要借用這句名言:『和尚該為佛教的罪人』,阻礙佛教進步改革的是和尚而不是政府!」

吾以為僧伽能否受國人尊重,並不在服裝顏色黃與黑,乃在僧伽道德與學問,甚至佛教於國民間化導力量如何為轉移。〈東初老人簡譜〉,釋果徹,《中華佛學研究》,2期,中華佛學研究所,1998年3月初版,頁26

《覺世》,280期,1965年2月21日,版1

《覺世》,282期,1965年3月11日,版2

《覺世》,281期,1965年3月1日,版3

《覺世》,283期,1965年3月21日,版2

竺摩法師〈序〉云:「自來在佛門中提倡戒律的人,以上座碩德為多,今作者聖嚴法師,年輕志高,學富力強,從研究戒律而弘揚戒律,欲以戒律精神振興佛教,這不能不使人敬佩!他曾說過,寫作本書是受了蕅益大師與弘一大師的影響很多,但沒有全部走他們的路線,看他的志趣,似走在弘一律師與太虛大師之間,而更接近後者的意趣。在生活上著重戒律的根本精神,不拘滯於條文的呆板死守,在思想上接通佛陀的根本教義,活用於時代的文化領域。我還認為本書的好處是引經據典,把七眾弟子的戒法,做簡明而有系統的敘述,使讀者得到不少的便利和切合實用。」〈序〉《戒律學綱要》,法鼓全集1輯3冊,法鼓文化,頁5-7[法鼓全集2020] )

我能夠再度出家,是在重重的困難之下達成的,正因為深深地感到,這一出家因緣的難能可貴,所以立志要做一個最低限度的清淨佛子;至於清淨的工夫,除了學戒持戒,就沒有更好的方法,因為戒律是佛子生活中唯一的防腐劑。這是我學習戒律的動機。

我要試用淺顯的文字,將戒律的內容,配上若干時代的觀念,以比較通俗的姿態,來跟大家見面。我是試著做復活戒律的工作,而不是食古不化的說教。

從大體上說,本書受有蕅益弘一兩位大師的影響很多,但並沒有全走他們的路線,乃至也沒有完全站在南山宗的立場。因為,從戒律學的本質上看,它是屬於整個佛教的,它該是全體佛子共同遵守的軌範,而不僅是某一宗派的專利品。〈自序〉《戒律學綱要》,法鼓全集1輯3冊,法鼓文化,頁9-11[法鼓全集2020] )

從一九六一年到六四年,在高雄山中把當時我能夠蒐集到的有關戒律的著作全部讀過,若干重要的律書,則讀了兩遍到三遍,邊讀也邊寫筆記,並且分類地逐篇整理,最初我並沒有計畫要寫成一本怎樣有系統的律學著作,只是有了想寫的動機。

我是試著做復活戒律的工作,而不是食古不化地說教。當然,我的目的,雖求通俗,但在盡可能不使讀者厭煩的情形下,仍將戒律上各種主要問題,做了應做的介紹和疏導。以往凡是研究戒律的人,都會堅持他們宗派門戶的立場,而我寫這本書,只是在介紹佛的戒律,我不敢說對戒律學含英咀華,但是我總盡力地保持沒有立場的立場,來把釋迦牟尼佛所制的戒律精神和目標凸顯出來,介紹給現代社會的人,讓他們懂得,而且願意接受著去用。〈戒律與阿含〉《聖嚴法師學思歷程》,法鼓全集3輯8冊。法鼓文化,頁63-64[法鼓全集2020] )

其實,如果我的預料不錯,這一僧服統一的風波,對於整個的中國佛教,不會有多大的影響,改者自改,不改者必將仍舊。我寫本文的目的,只是就制度論制度而已。若要論到中國佛教的復興,那也不是僅靠服色統一及階級製造所能濟事的,那必須要從根本的思想觀念上、生活方式上、教會組織上,徹底改造,才有復興的希望。〈正法律中的僧尼衣制及其上下座次〉《學術論考》,法鼓全集3輯1冊,法鼓文化,頁245-246[法鼓全集2020] )

重男輕女的問題

佛陀當世,乃是主張男女平等的。不論在阿含部也好,律部也好,記載佛世女眾的活動,可謂不一而足。她們除了由於生理方面的缺陷,在戒律上給她們基於保護而制的規定,不同於比丘之外,說法、行化、度眾、修證,根本和男眾一樣。當然,由於印度的原有風俗觀念,也使女眾在心理上感到有些不如男眾的地方。但是,佛陀極力保障女權的平等,乃是無可懷疑的。

八敬法的問題

因為我對未來的中國佛教抱有很大的願心,所以對於女眾的力量也特別關切,並寄予殷重的期望。但是一想到八敬法,就使我感到困惑。我將我對八敬法的困惑感觸,寫信請教印老,非常欣喜地,他老人家的看法竟與我的想法相近,而且他的看法比我明朗深切得多,他的回信中說:

「座下為今後建僧計,提及八敬法,印以為不必過分重視。從好處說,八敬法為對女眾之嚴加管教,從壞處說,反使真心為道之女眾,自慚形穢而雌伏。佛世多有善說法要,神通之女眾,佛後殆不聞於印度,得非此耶?此等事,印固欲深論,為日後計,當重視平等性。」一九六五年三月二十二日覆聖嚴的信

可見,八敬法的成立或出現,似乎是在佛滅之後的事了。當然,我的意思並不是主張廢除八敬法,它雖使我困惑並覺得它的來歷有些問題,但我只能存疑而不敢確信它是出於後來上座長老們的編造。如今的我們,既然無法要求比丘尼們全部實踐它,那又何必再去強調它呢?所以我現在主張保留它而不必強調它,否則,對於今後女眾才能的展望,將是一大障礙。不過,我的意思更不是否定了男女的界限,打破了男女的位次,因為男女的次第,乃是人間的習慣法,也是倫理法,何況尼眾請上座比丘做半月一教誡的規定,乃是絕對可靠的佛制,女眾在許多方面,也確必須接受男眾的扶助。比丘尼應禮敬比丘,正像沙彌應禮敬比丘尼一樣,也像在家眾應禮敬出家眾一樣。〈今後佛教的女眾問題〉《學佛知津》,法鼓全集5輯4冊,法鼓文化,頁181-182、184-187[法鼓全集2020] )

余經多時觀察,深覺今後佛教出路有三:

一、佛教必須學術化。

二、今後弘法專憑一宗或一論理論,甚至僅限佛教思想觀念似不夠應用,尤以擔當興教救生大任,更需廣博,就如日本已往著名學者,若高楠順次郎井上哲等,絕非中國一宗一派祖師所可及的。

三、今日時代思想進步,實屬可怕,今之佛教不興,實吾人思想太落伍,不夠進步。余希望爾能赴日研究三、五年,藉此補習日文、英文;以佛教為主,融貫時代思想,以備他日弘化之用,此余經多時考慮結果。若爾有此願心赴日,其所需經費可由余負責也。〈東老人函〉《人生》,53期,1988年1月15日,版3

〈留學日本一週年〉《留日見聞》,法鼓全集3輯4冊,法鼓文化,頁18-19[法鼓全集2020] )

他(案:指張曼濤居士)來信說:「兄座真想振興中國佛教,最好能來日本看看,不必是為學位,但來看看人家已在做些什麼,也能有助於中國佛教的展望。」當時我已知道,不論從學術的研究、教育的普及、教團的組織、人才的數量等任何角度來看,中國佛教起碼已落後日本三十年到五十年。本來覺得自己已經三十四歲,學力不足,身體也不健康,經費尤其是問題,實在鼓不起出國留學的勇氣。但接到他的第二封信中說:「不用顧慮太多,留學生的辦法很多,到了國外一切問題自然解決。」於是,我就請他代辦留學的入學申請手續。〈悼念張曼濤先生〉《悼念.遊化》,法鼓全集3輯7冊,法鼓文化,頁147[法鼓全集2020] )

不巧的是,婉謝了東初老人的愛意,我又為著東渡之後的費用擔心,即使曼濤先生鼓勵著我,要我不用怕,像他就是並無經費卻能留學,且已在日本結婚成家的人。這在於我是不敢希望的事。出家衣服,脫下極易,再想穿上,那就難了,我已經過行伍十年,好不容易達成恢復僧相的目的,如再脫下僧服,於心實在不願。結果,留學手續又告中止。〈留學日本一週年〉《留日見聞》,法鼓全集3輯4冊,法鼓文化,頁20[法鼓全集2020] )

入山幾年之後,斷斷續續有一位日本京都佛教大學出身的楊白衣居士,從臺北牯嶺街的舊書攤蒐集了一批一批日文的佛教舊書,送到我山間的「關房」。那段期間,我也從日文的文法書開始,以自修的方式讀通了日文。〈留學生涯〉《聖嚴法師學思歷程》,法鼓全集3輯8冊,法鼓文化,頁84[法鼓全集2020] ;另參見:〈第十一章 野生地瓜葉〉《雪中足跡》,臺北:三采文化,2013年11月25日,頁181

佛教在世界性的各大宗教和思想之中,顯得非常特殊。凡是宗教,無不信奉神的創造及神的主宰,佛教卻是徹底的無神論者;唯物思想是無神論的,佛教卻又堅決反對唯物論的謬誤。佛教似宗教而又非宗教,類哲學而又非哲學,通科學而又非科學。這是佛教的最大特色。

然而,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雖已有了一千九百年的歷史,中國的整個文化,也都接受了佛教文化的薰陶,佛教的根本精神,卻因為民間固有的習俗加上神道怪誕的傳說而湮沒。因此,促使我根據個人的研究所得,配合時代思想的要求,並參考了太虛大師及印順法師的一部分見解,想到了七十個看來淺顯而實際重要的問題,期能幫助讀者,略窺佛教的真貌。本書的主要對象,雖是尚未信佛的知識分子,但它也是今日一般佛弟子們應當明白的佛教常識。〈自序〉《正信的佛教》,法鼓全集5輯2冊,法鼓文化,頁3-4[法鼓全集2020] )

當我閱讀《阿含經》之際,做了不少的卡片,我是把同類的名詞、同類性質的觀念把它集中編錄。那一堆筆記常常跟著我到處流浪,思索某一些佛法的問題之時,除了查字典、查原典,而我的筆記也是最好用的一種原始資料。在一九六三及六四年之間,臺中《菩提樹》雜誌的朱斐居士,常常向我要稿。為了把正確的佛法和真正的佛教介紹給社會人士,所以用一個問題、一個問題的答問方式,寫出簡短的散文,來向大眾澄清佛教不是迷信而是正信,我的根據主要就是《阿含經》。後來到一九六五年元月,也同樣交給佛教文化服務處出版發行,書名即為《正信的佛教》。這一本書現在已成為佛教界的暢銷讀物,它的發行數量,超過一百萬冊以上,它的發行地區,遍及臺灣不說,還到香港、東南亞以及歐美等地,凡是有華人佛教徒所在之地,幾乎就可以看到這一本書,連同中國大陸,也在一九八○年以來不斷地用簡體字印刷流通。〈戒律與阿含〉《聖嚴法師學思歷程》,法鼓全集3輯8冊,法鼓文化,頁66-68[法鼓全集2020] )

讀了本書的讀者,必定會有一種感觸:近代中國大陸的佛教,已經不大像是佛教;真華法師的身世,竟是如此的坎坷。因此,我們可從他的真摯的筆觸中,透視到近代中國佛教的命運,也從他的血淚的自敘之中,體認到這一代青年僧人的苦悶!這是時代的病,並不單是佛教的病,這場病,害得很深很深。我們現在是應該趕速地醫病,不應該說為什麼要承認自己害了病!本書在光明及莊嚴方面的表達,信心及虔敬方面的啟發,遠比醜惡面的暴露,更加用力。非常人有非常事,吃了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真華法師的這本著作,至少是告訴了我們,作為一個佛教徒,一個出家的青年人,必須繼續不斷地向上、精進,特別是印光大師所標示的「敬」和「誠」兩個字。〈序真華法師著《參學瑣談》〉《書序》,法鼓全集3輯5冊,法鼓文化,頁15-16[法鼓全集2020] )

〈東初老人簡譜〉,釋果徹,《中華佛學研究》,2期,中華佛學研究所,1998年3月初版,頁28

案:此為張曉峰先生與佛教教育結緣之始。後於一九七八年禮聘法師任佛研所所長。

〈和尚與僧伽〉《學術論考》,法鼓全集3輯1冊,法鼓文化,頁227-229[法鼓全集2020] )

〈香港四日遊〉《悼念.遊化》,法鼓全集3輯7冊,法鼓文化,頁272[法鼓全集2020] )

上一篇: 《法鼓全集》相關著作|聖嚴法師年譜|第一冊|第二卷 1962~1975 從青澀比丘到博士法師|民國五十三年 / 西元一九六四年

下一篇: 《法鼓全集》相關著作|聖嚴法師年譜|第一冊|第二卷 1962~1975 從青澀比丘到博士法師|民國五十五年 / 西元一九六六年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