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相關著作|聖嚴法師年譜|第一冊|第二卷 1962~1975 從青澀比丘到博士法師|民國五十七年 / 西元一九六八年

聖嚴法師


民國五十七年 / 西元一九六八年

聖嚴法師三十九歲

我自幼瘦弱多病,經歷十來年的困頓折磨,仍能以未老的身心,回到僧團,其間談不上任何成就,只能藉以說明眾生的業力,強大無比,該受的果報,總是無法逃避,所以我也勇於面對現實,承受下來。但是佛法所說的造業與受報,絕非宿命論或定命論。所以,今生的努力向善,不但可以達成臨終生天或往生淨土的目的,更可以改善現世的環境,乃至即身親證解脫。因此,我對於自己的處境和前途,從來不會感到悲觀和失望,迎接挫折,奮力向上,是我不變的原則。為了這點毅力和信念的獲得,我要感恩崇高無上的佛法僧三寶,也要感恩平凡中顯出偉大襟懷的父母雙親。這是我寫作本書的目的。〈自序〉《歸程》,法鼓全集6輯1冊,法鼓文化,頁3[法鼓全集2020] )

由於《慈航》季刊及《香港佛教》向我索稿,便從律藏及四《阿含經》中找資料。這些故事,都很感人。但是,要把散見於好多種經律中的不同的記載,集合起來,寫成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也很吃力。同時我的其他功課又多,所以,寫了十篇之後,就不再寫了。〈《聖者的故事》自序〉《書序》,法鼓全集3輯5冊,法鼓文化,頁149[法鼓全集2020] )

《海潮音》,49卷1期,1968年1月,頁3-7

〈留學日本一週年〉《留日見聞》,法鼓全集3輯4冊,法鼓文化,頁21[法鼓全集2020] )

案:出關年月,〈留學日本一週年〉,《留日見聞》(法鼓全集3輯4冊,法鼓文化,頁21[法鼓全集2020] ),作五十七年春;〈敬悼白聖長老〉,《人生》(70期,1989年6月15日,版1、2),作五十六年;應係前者。

二十日晨搭乘由高雄縣佛教支會理事長淨心法師親自駕駛的自備汽車,與白聖長老同車前往。典禮在上午十時正開始,四眾佛子由白聖長老領導集合關房前,首先三稱南無般若海會佛菩薩後,即請白公長老說法,繼由悟一法師啟開關房之鎖,揭開封條時,聖嚴法師雙手合掌,在眾唱「願消三障諸煩惱」偈後,步出關房,向白老及大眾頂禮道謝。出關禮成。關師即隨白老至大殿禮佛上供,亦請白老主法,關師隨後拈香。供畢,關師再禮謝白公長老及朝元寺住持能淨長老、諸山法師,並恭請白聖長老及悟一和尚先後作簡短開示。是日參加典禮者,有煮雲、淨心、浩霖、朱子占、及鳳山蓮社蓮友等共百餘人。《菩提樹》,184期,1968年3月8日,頁52

〈悼念妙然法師〉《悼念.遊化》,法鼓全集3輯7冊,法鼓文化,頁131[法鼓全集2020] )

〈紀念南亭長老〉《悼念.遊化》,法鼓全集3輯7冊,法鼓文化,頁62[法鼓全集2020] )

(今收〈觀世音菩薩〉《佛教入門》,法鼓全集5輯1冊,法鼓文化,頁215-238[法鼓全集2020] )

案:此演講記錄即日後法鼓佛學小叢書之《觀世音菩薩》。

《無盡燈》,39期,1968年3月,頁7-8

《慈航》,21期,1968年3月,頁15-19

網址:http://www.haihui.org.tw/buddha/opera/opera4.html

比較宗教學這門學問,不但在我國感到年輕,即在西洋也不古老。近世以來,關於宗教問題的書籍,已經愈來愈多。但在我們國內,要想求得一冊比較可取的入門書,也不容易。所以我在研究佛學之餘,特別留心比較宗教學的問題,並且計畫編寫一部這樣的書。到了一九六六年秋天,我的書還沒有著手編寫,高雄的壽山佛學院竟為我開了「比較宗教學」的課。此後經過半年多的時間,便使我完成了本書的初稿。

由於這門學問在我們這裡非常年輕,所以本書的問世,只希望擔負啟蒙的任務。我是站在人類學、社會學、歷史和哲學的觀點上,由人類的原始信仰,至世界性的各大宗教,予以客觀的討論和通俗的介紹。〈自序〉《比較宗教學》,法鼓全集1輯4冊,法鼓文化,頁3-4[法鼓全集2020] ;另參見:〈留學生涯〉《聖嚴法師學思歷程》,法鼓全集3輯8冊,法鼓文化,頁86[法鼓全集2020] )

《海潮音》,49卷8期, 1968年8月1日,頁30

越南佛教的問題很多,急要大量的人才來用,卻沒有足夠的人才可用,到目前為止,比丘之中得到博士學位的人,僅有兩位。不過,越南佛教已有一套教育計畫,有計畫地培植佛教的高級人才,所以明珠上座在憂慮之中,尚有一些安慰,他告訴我:再過五、六年,他們就有幾十位博士可用了。目前,他們派有四、五十位比丘及比丘尼在世界許多國家留學,包括美國、法國、英國、德國、日本、印度、泰國、錫蘭等國。我又問他,越南派了許多比丘及比丘尼赴國外留學,當他們學成之後,有了向世俗社會中尋求出路的資格和本領之後,是否會脫下袈裟而去還俗呢?顯然,他對我這個問題感到奇怪,他說:不會的,當他們出國之先,已有了信仰和佛學的基礎,他們均有悲願,要將所學的拿回來振興越南的佛教,我們急需大量的人才來用,所以不會人才外流的。雖然在數十人之中也有一人返俗了,但他仍為佛教服務。

明珠上座在臺灣參觀了中部北部的佛教寺院之後,我問他對臺灣佛教的觀感。他很坦率地告訴我:佛教在臺灣,信徒方面尚無多大問題,出家人則頗有問題了,就是說素質不高,僅有下層或中層的,上層的知識分子太少了。他也盼望我們多向教育高級人才方面努力。

今日的越南佛教是急求人才運用而缺少人才運用;今日的中國佛教是需要人才而不能培植人才,有了人才竟尚無處運用人才。越南佛教的革新,是由於知識分子的居士們的護持三寶,培植並鼓勵出家人的接受高等教育,此亦正如我國清末之有楊仁山居士,創辦祇園精舍,提倡佛教教育,太虛大師便是出身於此。如今的居士們,誰是現在楊仁山?如今的出家人,誰是現在的太虛?〈與越南明珠上座的談話〉《獅子吼》,7卷8期,1968年8月,頁10-12

同上

栽植出家青年,便是弘揚佛法續佛慧命的基本工作。徐槐生居士不是一位大富長者,但卻能夠憑他的信念和願力,勸動了十多位善友,以分期付款的方式,每月每月地集腋成裘,開始先以三十名獎學金為基本名額,每學期每名發給六百元的獎金。因為這是關乎我們整個佛教前途的一大善舉,我也要以極其虔敬的心情,向我們全體的僧俗大德們呼籲,請大家來支持這個基金會,因為這是以獎勵我們教團僧才為主要對象的基金會。佛法興隆,在家居士,和出家僧尼,都有責任,但在原則上總是以出家僧團為中心的,所以擁護三寶的方法,當以培育後繼的僧尼人才為要務。建寺、塑像、印經,均有無量功德,但是,若能培育更多的德學兼優的僧才,一位大德高僧,就能化度千萬眾生,乃至影響整個國家和世界,所以這種功德之大,更是不可限量。《獅子吼》,7卷6期,1968年6月,頁26

《菩提樹》,189期,1968年7月20日,頁50

《香港佛教》,98期,1968年7月,頁5-9、33

(今收〈中國佛教藝術的價值〉《學術論考》,法鼓全集3輯1冊,法鼓文化,頁294-318[法鼓全集2020] )

《無盡燈》,41-42期,1968年9-12月

案:法師於翌年三月赴日,臺北一年間除月日可繫者外,另有事蹟如下:

法師主持講座一年間,通俗講演外,完整講述《八識規矩頌》、《大乘起信論》,係由常聽眾趙茂林居士發起勸請。聽眾多則近百,少則三、四十,以中上知識分子、男士居多。(〈悼念趙茂林老居士〉《悼念.遊化》,法鼓全集3輯7冊,法鼓文化,頁157[法鼓全集2020] )

此外,並先後應邀至輔仁大學大千學社講演「解脫道的層次」,又至中國文化學院慧智學社講演「福慧雙修與人生的前途」。(《菩提樹》,188期,1968年7月8日,頁53

上一篇: 《法鼓全集》相關著作|聖嚴法師年譜|第一冊|第二卷 1962~1975 從青澀比丘到博士法師|民國五十六年 / 西元一九六七年

下一篇: 《法鼓全集》相關著作|聖嚴法師年譜|第一冊|第二卷 1962~1975 從青澀比丘到博士法師|民國五十八年 / 西元一九六九年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