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相關著作|聖嚴法師年譜|第一冊|第三卷 1976~1988 禪師‧住持‧所長|民國六十七年 / 西元一九七八年

聖嚴法師


民國六十七年 / 西元一九七八年

聖嚴法師四十九歲

老人俗姓范,排行第四,民國前四年陰曆九月二十二日,生於江蘇省泰縣曲塘鎮。十三歲捨俗,依止同縣姜堰鎮觀音庵靜禪老和尚披剃。民國十八年,受具戒於寶華山隆昌寺。

民國二十四年,與雪煩同至鎮江焦山定慧寺,受智光和尚記莂,任監院,整理寺產,充足僧眾道糧,不遺餘力。

民國三十五年春,老人繼雪煩和尚任方丈,並兼任焦山佛學院院長,及《中流》月刊發行人。學僧中人才輩出,今日弘法於臺港及美國者,有煮雲星雲悟一雲霞蓮航達道知定泉慧等法師,同年太虛大師至焦山,委託老人開辦中國佛教會會務人員訓練班。

三十八年春,隻身來臺,暫住於臺北市善導寺。由於老人為抗戰勝利後,中國佛教會第一屆選出的常務理事,故在該寺設立駐臺辦事處,自任主任職。適逢有人四處造謠,出家僧眾受累而被捕者,有慈航律航等數十人,均由此駐臺辦事處擔保獲釋。同年五月,創辦《人生》月刊,發揚人生佛教宗旨。

四十四年,建中華佛教文化館。同年籌備影印《大正藏經》,此是集當時國內政要顯達,共同助成之大事,亦是中國藏經史上之一大事。四十五年,文化館落成,任館長,進行貧民救濟,及佛教文物出版工作。四十八年,《大正藏經》一百冊影印完畢。四十九年,於文化館興建印藏紀念堂。五十四年,創辦《佛教文化》季刊。

六十年,往訪印度,巡禮佛陀聖蹟,攜帶總統蔣公親書印度華僧所建「玄奘寺」寺額。歸途中,訪問泰國新加坡印尼香港等地,在印度及印尼兩國,所留德澤最豐。《海潮音》,59卷1期,1978年1月,頁27-29

余今年七十,無勢亦無能;

有家歸不得,天涯託孤蹤。

〈輓聯〉《東初老和尚永懷集》,東初老人全集7,臺北:東初出版社,1987年12月初版,頁60、223

尋我千萬里東京及紐約口口聲聲恆以紹隆佛種相期勉

沐恩十七載隨侍或遊方時時處處唯恐有負師望自警惕

〈輓聯〉《東初老和尚永懷集》,東初老人全集7,臺北:東初出版社,1987年12月初版,頁223

〈道源老法師致詞〉《東初老和尚永懷集》,東初老人全集7,臺北:東初出版社,1987年12月初版,頁10

〈悟明老法師代表中國佛教會致詞〉《東初老和尚永懷集》,東初老人全集7,臺北:東初出版社,1987年12月初版,頁11

〈編後〉《東初老和尚永懷集》,東初老人全集7,臺北:東初出版社,1987年12月初版,頁245

(今收《佛教入門》,法鼓全集5輯1冊,法鼓文化,頁124-132[法鼓全集2020] )

〈中華佛學研究所大事紀〉《中華佛學研究所》,網址:http://www.chibs.edu.tw/ch_html/index_ch00_0306.html

佛教不是宗教。一般宗教必須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相信自己心外有力量。二、相信人生與宇宙最初都由神創造的。心外的力量分有多神教和一神教。但佛教為無神論,此與唯物主義之無神論不同。

佛出世間是想使人依據他的經驗作藍本,向其學習。健全人生,淨化社會,這才是佛的本懷。佛教是屬於人的,佛法亦是眾生的共業所感,佛是由人成的,唯有人才能真實行佛法。佛是人成的,而且是普通的人成的。普通人不容易做,裝腔作勢,道貌岸然,都不是普通人。要成佛,首先要做個普通人,盡應盡的本分,這也就是成佛的基本條件。《神通與人通》,法鼓全集3輯2冊,法鼓文化,頁233-238[法鼓全集2020] )

〈記聖嚴法師南下弘法之經過〉《人生》,5期,1983年5月15日,版3〈五三、六場大型演講〉《東西南北》,法鼓全集6輯6冊,法鼓文化,頁212[法鼓全集2020] )

〈無盡燈傳〉,智銘,《東初和尚永懷集》,東初老人全集7,臺北:東初出版社,1987年12月初版,頁219

(今收於《佛教入門》,法鼓全集5輯1冊,法鼓文化,頁159-176[法鼓全集2020] )

〈補述一:一任清風送白雲―聖嚴老人自述〉《歸程》,法鼓全集6輯1冊,法鼓文化,頁228[法鼓全集2020] )

〈師恩難報〉《悼念.遊化》,法鼓全集3輯7冊,法鼓文化,頁35-36[法鼓全集2020] )

我於一九七八年四月二十九日,處理完了臺北祖庭的寺務,回到紐約,而美國佛教會董事會,又給我一份職務,決議將該會原設於臺灣新竹福嚴精舍的「駐臺譯經院」,遷至臺北北投的農禪寺,由我兼任院長。〈四五、到美國十五年〉《金山有鑛》,法鼓全集6輯4冊,法鼓文化,頁202-203[法鼓全集2020] ;另參見:〈補述一:一任清風送白雲―聖嚴老人自述〉《歸程》,法鼓全集6輯1冊,法鼓文化,頁228[法鼓全集2020] )

案:今據〈師恩難報〉[法鼓全集2020] ,「駐臺譯經院」遷農禪寺時間為返美以前。又:「駐臺譯經院」由沈家楨居士捐資,創設於一九七一年十月,院長為張澄基。今張院長因病停職,故有如此轉變。現有繆樹廉劉奕賜謝安建三位駐院譯員,即起遷入農禪寺。

一九七八年美國佛教會的譯經院,由新竹遷至北投,並由我繼任院長之職,亦發現譯員們將漢文佛經選譯成英文之前,花在對於經文之理解上的時間,遠過於譯成英文的工作。當時從事翻譯的三位譯員,分別選定的經典之中,即是《楞嚴經》、《楞伽經》、《圓覺經》等三部經。這三部都是富於哲理又是極其著重修證經驗的經典,所以譯員們除了中英語文及佛學的造詣之外,也要求他們在禪定的修持方面下些工夫。〈序劉國香居士《語體文譯大佛頂首楞嚴經》〉《書序》,法鼓全集3輯5冊,法鼓文化,頁19[法鼓全集2020] )

〈師恩難報〉《悼念.遊化》,法鼓全集3輯7冊,法鼓文化,頁35[法鼓全集2020] )

〈四六、出入學府在北美〉《金山有鑛》,法鼓全集6輯4冊,法鼓文化,頁212[法鼓全集2020] )

〈師恩難報〉《悼念.遊化》,法鼓全集3輯7冊,法鼓文化,頁9-36[法鼓全集2020] )

禪訓班第一期的美籍學生保羅.甘迺迪,到了一九七八年五月十四日慶祝佛誕節的下午,他便發心在大覺寺求度出家,由我主持剃度儀式,法名果忍,典禮隆重莊嚴,乃為大覺寺成立以來最富特色的一樁喜事。〈四五、到美國十五年〉《金山有鑛》,法鼓全集6輯4冊,法鼓文化,頁205[法鼓全集2020] )

案:李果然,〈夢中的拓荒者〉(《人生》,12期,1984年7月15日,版3)作一九七七年佛誕。然當時才舉行第一次禪七。今據〈美佛會歷年大事紀〉《美國佛教會一九九○年臺灣弘法訪問團簡介》

〈禪七開示錄〉《禪門囈語》,臺北:東初出版社,1990年7月五版,頁52

〈四六、出入學府在北美〉《金山有鑛》,法鼓全集6輯4冊,法鼓文化,頁212[法鼓全集2020] )

〈四五、到美國十五年〉《金山有鑛》,法鼓全集6輯4冊,法鼓文化,頁203[法鼓全集2020] )

由於我個人兩地往返,經費支出、人事管理、對譯經工作的進度,都很困難處理,同時我又擔任了中國文化學院的教職,更形忙碌,故對美國佛教會的任務,已感無能勝任。到一九七八年九月十七日召開的會員大會年會中,便提出了堅辭本兼各職的請求,並且獲得大家的諒解。到十月二日,就離寺返回臺北,而與美國佛教會的因緣,從此告一段落。〈四五、到美國十五年〉《金山有鑛》,法鼓全集6輯4冊,法鼓文化,頁203[法鼓全集2020] )

〈《禪門囈語》自序―夢中人的夢話〉《書序》,法鼓全集3輯5冊,法鼓文化,頁183[法鼓全集2020] )

案:中華學術院為文化學院之附屬研究機構,佛學研究所則隸屬於中華學術院,成立於一九六五年。最初由教育部次長周邦道居士擔任籌畫工作,歷任所長有張澄基張曼濤等大德。創辦以來,主要功能為佛學研究與出版,發行三期《華岡佛學學報》及《中華大典》之有關佛教典籍。另參見:〈明天會更好―訪佛學研究所話今昔〉《人生》,26期,1985年10月15日,版3)。

聖嚴法師終於勉為其難地接受了佛研所所長的聘書。在為法為教的責任感驅使下,聖嚴法師開始推動所務,首先考慮的是邀請一位學德兼優的大德來擔任副所長。由於當時臺北華嚴蓮社的住持成一老法師,從各方面的條件看來,都是副所長的最適當人選。最初他老人家未允接受,最後,聖嚴法師在李志夫、廖與人、方甯書等三位教授的伴同下,二度造訪,並以為了整個佛教界高等教育事業前途相請,四人長跪懇求下,成一長老終於答應了屈就副所長職位,並從此於所務的計畫發展,給予財力、人力及心力上最大的支持。尤其每於聖嚴法師出國期間,負責所務,不遺餘力。〈明天會更好―訪佛學研究所話今昔〉《人生》,26期,1985年10月15日,版3[法鼓全集2020] ;另參見:〈教育的佛教―《華岡佛學學報》第五期序〉《教育.文化.文學》,法鼓全集3輯3冊,法鼓文化,頁221[法鼓全集2020] )

即使接受了所長聘書之後,聖嚴法師還是覺得力量太單薄,因為他跟成一法師有法緣上的關係,因此聖嚴法師他帶了方教授去拜訪成一法師。

我因當天在文化有課未能奉陪,當時在場的還有退休的廖與人將軍,他是司法院的公共關係室主任,他並不是跟聖嚴法師一起去的,他只是剛好那時在華嚴蓮社。他和成一法師比較親近,他看到聖嚴法師親自造訪,也跟著促請成一法師發心應聘當副所長。……成一法師還在猶豫的時候,廖與人不自禁地就跪下來了,於是聖嚴法師也跪下來,方教授也跟著跪下來。最後,成一法師也跪下來,四個人跪在一堆,非常感人,大事就這樣子底定了。《浮塵掠影:李志夫先生訪談錄》,卓遵宏、侯坤宏,臺北:國史館,2013年初版,頁165-169、537

〈教育的佛教―《華岡佛學學報》第五期序〉《教育.文化.文學》,法鼓全集3輯3冊,法鼓文化,頁221[法鼓全集2020] )

這對中國佛教界而言,實在是令人興奮鼓舞的新紀元。自從大專院校的佛學社團相繼成立之後,出家人要到大學中去演講,都一再受到排拒。可是至民國五十六年曉雲法師進入文化學院教書,首先創造了出家人進入學府的紀錄。現在,更主動聘請出家人擔任佛學研究所正、副所長,並於學府中提供一層樓共一百坪的場地,供佛學上課研究之用,實屬破格之舉,這令所有參與其事的人員,都決志要兢兢業業,戮力以赴,才不辜負如此難得的因緣。

經費的籌措,主要是在文化館及華嚴蓮社兩個道場的信眾支持下,成立了理事會及護法委員會,也有幾所寺院的大德長老及善信給予定期定額或不定期、不定額的捐助。〈明天會更好―訪佛學研究所話今昔〉《人生》,26期,1985年10月15日,版3

我在臺灣,傳授修行方法的因緣,是因兼管該會(美國佛教會)設在臺灣的譯經院,並與中華佛教文化館合作經營,將譯經院從新竹市的福嚴精舍遷至北投。當時的譯員包括一位美國小姐共四人,都是在英文、國文、佛學上有很高造詣的青年人才,只是以譯經人員的標準來說,最好也能具有相當程度的修證經驗,那就更理想了。四月底,回到美國沈公長者談及,他也有此同感,故希望我能在下次回臺灣時,為譯經院的同仁在修持方面作些輔導。同年九月回到臺北後,與數位善知識談起禪七的事,他們也早在各佛刊上讀到了有關我在美國指導修行方法及禪七的報導,所以勸請我盡快舉辦。

十月初,在中國佛教會悟明長老邀請的演講會上,講完「禪在美國」之後,即宣布自十一月四日至十八日,於北投的本館舉辦兩次禪七。報名的人並不多,又與《慧炬》雜誌的周宣德長者聯絡,給了我一份大專學生彌勒佛學研究獎學金的得獎者名單。通知發出後,反應也不熱烈,但是以我譯經院以及文化館信眾相加共有十來位居士作基本,總算使我在國內跨出了指導修持方法的第一步,而且成績也不錯,共有五人得到相當好的體驗。自此,我在臺灣主持禪七的風格,即被一些參加過的人,傳播開來。〈《禪門囈語》自序─夢中人的夢話〉《書序》,法鼓全集3輯5冊,法鼓文化,頁183-184[法鼓全集2020] )

案:禪七開示詳見〈放下與擔起〉(《拈花微笑》,法鼓全集4輯5冊,法鼓文化,頁88-102)。該文原題〈念去去千里煙波〉(《人生》,19期,1985年3月15日,版2)。

在國內,只聽說有打「佛七」的。若論禪七,談何容易?從三十八年到現在,快三十年了,出家人所主持的禪七,怕不會超過五次吧?倒是南師懷瑾,以居士身而為說法,從四十四年到六十四年這二十年間,主持過七次禪七,屢見精采。

聖師是國內按部就班獲得博士學位的第一位比丘,他將用什麼方法來主持禪七呢?傳統的或是現代的?因襲的還是創新的?我們都有很大的興趣。其實何止我們有興趣,諸山長老何嘗不對這位博士比丘要打禪七,寄予異常的關切!

聖師的開示,多在晚間說。美國佛教會駐臺譯經院的先生們,正好從農禪寺趕來,大家一塊在講堂裡聽。由於聖師是現任譯經院院長,該院剛從新竹搬來不久,有關佛學上的許多觀念,正好趁此機會溝通。而且,聽聖師自己談起,要打這次禪七的作意,最早是為譯經院而發的,上一個七,就有好幾位該院的先生參加。我們有幸來隨喜這次禪七,還是沾著他們的光哩!〈禪七與禪悅〉,章克範,《拈花微笑》,臺北:東初出版社,1986年

禪與禪定有層次上的不同,中國禪宗的禪,是指破除無明煩惱之後的心地妙用,也就是智慧本身。印度的禪那(dhyāna)是指禪定,中文義譯為思惟修或靜慮,意思是收攝散心,繫於一境,不令動搖,進而達到三昧(samādhi)的境界。中國禪宗的禪與印度的禪定,雖然有層次上的不同,關係卻非常密切。如果沒有禪定的修持基礎,無法達到中國禪所體證的悟境。必須要從禪定的工夫開始修持,進一步才能出離禪定,升入智慧的領域。〈禪的本質〉《學術論考》,法鼓全集3輯1冊,法鼓文化,頁57[法鼓全集2020] )

《菩提樹》,313期,1978年12月8日,頁52

〈唯心與唯名〉《佛教入門》,法鼓全集5輯1冊,法鼓文化,頁133-143

〈活佛與活菩薩〉《佛教入門》,法鼓全集5輯1冊,法鼓文化,頁144-156[法鼓全集2020] )

《中國佛教》,23卷1期,1978年11月;今收於《禪的體驗.禪的開示》,法鼓全集4輯3冊,法鼓文化,頁189-200[法鼓全集2020] )

從一九七八年十二月五日下午二點起,我與虛雲老和尚的法脈也有了傳承關係,所得法派字號是知剛惟柔。

一九五八年春天,於偶然的機緣,使我與靈源老和尚在高雄市的佛教堂,同榻而臥兩個晚上。那兩晚靈老很少倒單,我也正好有著修持上的一些障礙,他僅給了我「放下」兩字的開示,便使我非常受用。

我既曾與靈源老和尚有過受教之恩,而且他也是我具足戒的尊證,故於一九七八年冬回國期間,拜見靈老,得其禪法。沒有任何儀式,僅在他老的禪房內頂禮三拜,見到此事的,只有一位他的近身侍者。很明顯的,其中沒有祕密,老和尚只是連聲說了幾個好字,我也永遠不會去向他老人家要主寺的位子,我是通過靈老,和虛老的法脈接上了頭。〈參禪法要〉《禪門修證指要》,法鼓全集4輯1冊,法鼓文化,頁249-250[法鼓全集2020] )

科學和宗教。佛教非為科學。佛教合乎科學。佛教重視科學。佛教的研究方法必須科學化。佛教的修行方法必須有科學根據。佛教的內證經驗即科學而超科學。〈從佛教的觀點談科學〉《學術論考》,法鼓全集3輯1冊,法鼓文化,頁319-351[法鼓全集2020] )

〈中華佛學研究所大事紀〉《中華佛學研究所》,網址:http://www.chibs.edu.tw/ch_html/index_ch00_0306.html

上一篇: 《法鼓全集》相關著作|聖嚴法師年譜|第一冊|第三卷 1976~1988 禪師‧住持‧所長|民國六十六年 / 西元一九七七年

下一篇: 《法鼓全集》相關著作|聖嚴法師年譜|第一冊|第三卷 1976~1988 禪師‧住持‧所長|民國六十八年 / 西元一九七九年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