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相關著作|聖嚴法師年譜|第一冊|第三卷 1976~1988 禪師‧住持‧所長|民國七十二年 / 西元一九八三年

聖嚴法師


民國七十二年 / 西元一九八三年

聖嚴法師五十四歲

初出家者當以生活威儀及課誦的熟習為首務。其次為生活環境的整潔,再次為禪坐,最後始為教義的鑽研。若尚有餘力,可用少分時間旁涉世間文藝學術。切不可將此順序,輕重倒置。

上焉者安心於道,中焉者安心於事,下焉者安心於名利。能安於事者,必也接近於道,故於歷代高僧傳中列有「興福」之編,蓋彼等欲成其佛教事業,必有可資取信於人之處,方能集資成事,若不修德或苦心勵志,豈能感化他人,以助成其事哉!至於以道安心者,乃於戒定慧學,已得修證經驗,信心堅固而願力特勝之士,非初學者所能企及。故得以聖賢安心於道者自期,斷不可以安心於道者自詡。〈致農禪寺諸弟子〉《教育.文化.文學》,法鼓全集3輯3冊,法鼓文化,頁207-208[法鼓全集2020] )

〈新聞媒體對佛教的報導〉《人生》3期,1983年1月15日,版1[法鼓全集2020] :今收《明日的佛教》,法鼓全集5輯6冊,法鼓文化,頁14-15[法鼓全集2020] )

該地首次有中國比丘到達,第一次佛法來臨。參加者,為島上行政人員、藝術家及教員等。在十小時的課程中,法師將禪的理論、歷史及修行方法作系統的介紹,並指導實際靜坐修持。〈中國佛法廣受西方人士歡迎 聖嚴法師處處講學主持禪七〉《人生》,4期,1983年3月15日,版1

這次團拜,不唯是多年來文化館的殊榮,也是佛教界的一次勝會。白老人抱病而來,樂觀長老、盛雲長老,乃至南部的星雲法師、中部的聖印法師,北部的諸剎長老大德法師,如戒德默如佛聲顯明成一雲霞了中真華妙湛淨良蓮航廣元寬裕等長老法師,聚集於一堂的盛況是並不多見的。〈白聖長老八秩壽慶〉《評介.勵行》,法鼓全集3輯6冊,法鼓文化,頁105[法鼓全集2020] )

〈聖嚴法師返國 舉辦禪七演講〉《人生》,3期,1983年1月15日,版1

〈新與舊〉《人生》,30期,1986年2月15日,版4[法鼓全集2020] ;今收《拈花微笑》,法鼓全集4輯5冊,法鼓文化,頁57-66[法鼓全集2020] )

有些佛教徒,忘卻了人的立場,而僅努力地去為鬼道及旁生作佛事,這就不正確了。釋迦牟尼佛以人的身相,在人間成佛,又在人間教化人類,此皆一再表明佛法是以人為主體,以人類為其主要對象。若要宣揚佛法,首先要肯定佛法的推行,對人間社會有哪些效益。以佛法推行發展社會教育,來淨化人心,改善社會風氣。〈佛教對福壽康寧的看法〉《神通與人通》,法鼓全集3輯2冊,法鼓文化,頁264[法鼓全集2020] )

此次蒞高雄,由宏法寺開證長老及傳燈法師熱列招待。講演期間,拜會高雄地區諸山長老,如:隆泉寺隆道長老、元亨寺菩妙長老、棲霞精舍月基長老、鳳山佛教蓮社煮雲法師、佛光山星雲法師、法興寺聖雄法師、壽山寺慈惠法師,及玄光寺、高雄佛教堂。〈聖嚴法師高雄臺南作大獅吼〉《人生》,5期,1983年5月15日,版1

(文見〈人間淨土與佛國淨土〉《菩提樹》,366期,1983年5月〈淨土思想之考察〉刊於《華岡佛學學報》,6期,1983年7月,頁5-48;另參見:〈當人心沒有疆界的時候〉,果祥,《菩提樹》,365期,1983年4月

〈聖嚴法師高雄臺南作大獅吼〉《人生》,5期,1983年5月15日,版1

〈中華佛學研究所大事紀〉《中華佛學研究所》,網址:http://www.chibs.edu.tw/ch_html/index_ch00_0306.html

一個佛教徒的目標是成佛,成佛以前,所走的路稱為「菩薩道」;如果一個行菩薩道的菩薩而不能孝順父母,那便是笑話了。所以佛教徒的根本目標是要成佛,但其開始,是從一個普通正常人開始;要做一個正常、普通、標準的人,首先便要從孝順父母開始。佛教不管是在中國也好,在日本也好,最高的目標是成佛,大家都不會否認。可是,成佛以前,要「從一個標準的人開始」這個問題,很多人卻都忽略了。所以近代中國的佛教界,有一位高僧太虛大師,他發現了晚近中國佛教的偏失,故強調並主張「人間的佛教」,也就是佛教應該是從人開始的;人完成了以後,才能夠成佛。太虛大師的主張,為我們中國的佛教帶來新的希望和新的氣象。我的先師東初老人也是一樣,他是太虛大師的學生;在他來臺以後,從民國三十八年起,即創辦《人生》雜誌,鼓吹人生佛教,一直到現在,我還繼續在出版,那就是以推展人生佛教和人間佛教的目標與宗旨,作為我們努力的方針。〈佛教的孝道精神〉《神通與人通》,法鼓全集3輯2冊,法鼓文化,頁245-246[法鼓全集2020] )

〈時空與生命〉《禪的生活》,法鼓全集4輯4冊,法鼓文化,頁9-24[法鼓全集2020] )

慈濟、文化、修持為佛教救世利人的三大要務,此三者應如環扣相連,循行無盡,不可有所偏廢。慈濟是安定社會的基礎,文化是淨化社會的工具,而修行是超越世俗的羽翼,站在佛教本身的立場來說,除了積極推動慈濟工作之外,亦當兼顧佛教文化的發揚及佛法修持的實證,否則便要失卻佛法化世出俗的特點了。〈慈濟.文化.修持〉《人生》,4期,1983年3月15日,版1[法鼓全集2020] ,今收《明日的佛教》,法鼓全集5輯6冊,法鼓文化,頁16-18[法鼓全集2020] )

〈本與末〉《人生》,5期,1983年5月15日,版4[法鼓全集2020] ;今收《禪的生活》,法鼓全集4輯4冊,法鼓文化,頁106-115[法鼓全集2020] )

第一晚開示大眾應福慧雙修。第二晚開示念佛的四個層次:散心念、專心念、一心念、無心念。第三晚開示「信心」分為信佛的願力、信自己的努力。第四晚開示「願心」就是四弘誓願,無邊的眾生,宜由親及疏,自近到遠地來幫忙他們。第五晚講說煩惱無盡如何斷。第六天上午開示如何修習無量法門,自修只宜一門深入。第六天下午開示大悲深心。〈農禪寺清明佛七〉《人生》,5期,1983年5月15日,版1

農禪寺念佛會成立當初人數很少,我鼓勵大家帶人來念佛,希望他們發願在三年之中,每人要接引一百個人來念佛。一年後已經帶了三十多位來念佛的菩薩有很多,八十多位的也不少,超過一百位的只有一位,他是江元燦菩薩。〈念佛與助念〉《法鼓》,94期,1997年10月15日,版3

〈序劉國香居士《語體文譯大方廣圓覺經》〉《書序》,法鼓全集3輯5冊,法鼓文化,頁28-31[法鼓全集2020] )

〈矛盾與統一〉《人生》,10期,1984年3月15日,版4[法鼓全集2020] ;今收《禪的生活》,法鼓全集4輯4冊,法鼓文化,頁46-54[法鼓全集2020] )

學佛修行是不能離於慈悲度眾的,所謂教學相長,水漲船高。中國佛教徒向來有一偏差的觀念,以為自己應一心努力地修行,等修行成就後,再來度眾生,結果是造成佛教與社會的隔閡和佛教衰頹的命運。〈聖嚴法師教授禪訓練幹部班〉《人生》,5期,1983年5月15日,版1

〈大眾的需要─佛法〉《人生》,5期,1983年5月15日,版1[法鼓全集2020] ;今題為〈大眾需要佛法〉,收入《明日的佛教》,法鼓全集5輯6冊,法鼓文化,頁19-20[法鼓全集2020] )

〈大與小〉《人生》,20期,1985年4月15日,版2[法鼓全集2020] ;今收《拈花微笑》,法鼓全集4輯5冊,法鼓文化,頁33-43[法鼓全集2020] )

〈降魔〉《人生》,26期,1985年10月15日,版4[法鼓全集2020] ;今收《拈花微笑》,法鼓全集4輯5冊,法鼓文化,頁228-238[法鼓全集2020] )

〈聖嚴法師前往紐約大轉法輪〉《人生》,6期,1983年7月15日,版1

〈記紐約五彩繽紛的佛誕〉《人生》,6期,1983年7月15日,版3

同上

同上

〈聖嚴法師前往紐約大轉法輪〉《人生》,6期,1983年7月15日,版1


“The Peaceful and the
Forcefil Method”
, Chan Newsletter, No.29, May
1983

〈農禪寺禪訓初級班開始授課〉《人生》,6期,1983年7月15日,版1

〈人間仙境─希臘修道院〉《人生》,7期,1983年9月15日,版3

談和平不要將眼光先投向外在可見的世界,應始於個人的方寸之內,其次才及個人的身心世界,再推展至身心所處的外在世界,然後再及於十法界的眾生世界及十方三世的諸佛世界。個人若不起煩惱,才能不影響其他眾生;若每一眾生均能不以自己的煩惱去觸惱其他眾生,無盡的煩惱便可斷盡了。故欲成佛,還是須先從調伏我們的內心世界做起。《禪的生活》,法鼓全集4輯4冊,法鼓文化,頁234[法鼓全集2020] )

“WBAI Radio Interview Between
Lex Hixon and Shin-fu”
, Chan Newsletter, No.34,
December 1983


“News
Items”
, Chan Newsletter, No.30, June
1983

同上


“The Hua-T’ou Method”, Chan Newsletter, No.30,
June 1983

100期,1983年6月

Buddhas, Sentient Beings, and
Ignorance
, Chan Newsletter, No.31, August
1983

課程方面,各學院間不能有協調統一的步驟,所以無法培養出逐級升學的制度,也不易造就分類應用的人才。若將各佛學院的學制統一,固然急需,首先編定一套分級授課的佛學教科書,則尤為迫切。高雄開證法師的主張,此項工作可由某一個乃至聯合數個佛學院及寺院,以及有志於此的法師和居士們,著手蒐集各先進佛教教育國家的學院、學校所用的佛教課本,甚至參考西洋神學院等所訂的課業,配合我國佛教的實際狀況,邀請教內長於著述的僧俗學者,舉行會議,擬定程序及寫作的規格,分別計酬編寫出版。〈佛教學院需要統一的教科書〉《人生》,6期,1983年7月15日,版1[法鼓全集2020] ;今收《明日的佛教》,法鼓全集5輯6冊,法鼓文化,頁21-22[法鼓全集2020] )

案:十五年後,(一九九八年)「兩岸佛學教育交流座談會」舉行時,討論重點亦為教材統一問題。


“Samsara and
Nirvana”
, Chan Newsletter, No.32, September
1983

〈返國三月不停蹄 聖嚴法師弘法忙〉《人生》,8期,1983年11月15日,版1

成一法師〈序〉:「我們教界,經常抱怨教育部不准我們成立佛教大學,似乎是我們僧教育不夠好,教育部應受其咎。平情說來,我們佛教界本身就未能確立僧教育之制度。假如我們能嚴格地、認真地辦教育,必能產生人才,有人才為憑藉,無論教育部承認與否,已屬無關緊要了。我們的佛教教育最重要者是要得到社會、教育部之尊重,而不是得到其承認。

因此,今天我們只問,我們的佛教教育是否足以使其尊重?是否有足夠的人才作憑藉?」《華岡佛學學報》,6期,臺北: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1983年7月,頁1-3

〈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放榜〉《人生》,7期,1983年9月15日,版1

〈農禪寺聖暑舉行觀音佛七 圓滿日聖像開光及剃度禮〉《人生》,7期,1983年9月15日,版1

〈白聖長老八秩壽慶〉《評介.勵行》,法鼓全集3輯6冊,法鼓文化,頁101-105

〈聖嚴法師返國弘法活動〉《人生》,6期,1983年7月15日,版1

〈國際佛教學會在日本召開 聖嚴曉雲法師應邀出席〉《人生》,7期,1983年9月15日,版1

中國佛教經過異民族的元朝統治之後,即進入衰微期,直到十六世紀中葉以下,始現復甦的氣象,禪宗亦不例外。禪者們不僅重視修證經驗及生活的軌範,也重視法派傳承的追索及討論。明末禪者,除了留下五十種三八六卷禪籍的著述之外,也留下了六十五種二六九卷對於經教所作的註釋等書。一度式微之後的明末禪宗,雖仍有臨濟及曹洞二宗的門庭,卻有好多位大師級的禪匠,不屬於任何一派。明末禪者的另一特色,則在於修證實例、鍛鍊方法的編集與開示。本文依據十種禪宗的燈錄史書及相關的語錄傳記等資料,列出明末清初的一一七位禪者,詳加考查,分作八節寫成。(今收入《明末佛教研究》第一章,法鼓全集1輯1冊,法鼓文化,頁11-93[法鼓全集2020] )

〈老鼠入牛角〉《人生》,11期,1984年5月15日,版4[法鼓全集2020] ;今收《禪的生活》,法鼓全集4輯4冊,法鼓文化,頁55-64[法鼓全集2020] )

〈序王文顏博士《佛典漢譯之研究》〉《書序》,法鼓全集3輯5冊,法鼓文化,頁32-35[法鼓全集2020] )

佛教自釋迦牟尼創教以來,即是國際性的宗教,尤其在亞洲的國際文化交流中,無不是以佛教文化為骨幹而彼此溝通的,故所謂亞洲的國際文化,除卻了佛教這主幹,便顯得支離而脆弱了。

為了讓世人能更普遍地得到佛法的利益,應加強佛教的國際活動。在中國首倡國際運動之端的為太虛大師。太虛大師在民國十三年即於江西廬山召開「世界佛教聯合會」,以後更以此會為基礎,發展成「東亞佛教大會」,再成為「世界佛教友誼會」。

然而美中不足的是,我國國際佛教人才太少,尤其是語言能力不足,故能出席參加會議的人已不多,而能出席國際會議,用國際語文上台發言的機會則更少,此不僅出席國外召開的會議如此,在國內召開的國際佛學會議中亦復如此。

此次日本所召開的第三十一次亞洲及北非人文科學會議,包含了六大國際學會。由於是在日本召開,日本盡出其菁英,動員了全部人文科學範圍內的專家學者近千人,聲勢浩大,如此的胸襟氣魄,實值得我國佛教界的借鏡和學習。〈國際佛教會議的前瞻及回顧〉《人生》,7期,1983年9月15日,版1[法鼓全集2020] ;今收〈國際佛教會議的前瞻及回顧〉《明日的佛教》,法鼓全集5輯6冊,法鼓文化,頁23-24[法鼓全集2020] )

〈事與心〉《人生》,16期,1984年12月15日,版4[法鼓全集2020] ;今收《禪的生活》,法鼓全集4輯4冊,法鼓文化,頁158-167[法鼓全集2020] )

〈有與無〉《人生》,39期,1986年11月15日,版4[法鼓全集2020] ;今收《拈花微笑》,法鼓全集4輯5冊,法鼓文化,頁44-56[法鼓全集2020] )

〈知與覺〉《人生》,13期,1984年9月15日,版4[法鼓全集2020] ;今收《禪的生活》,法鼓全集4輯4冊,法鼓文化,頁138-149[法鼓全集2020] )

〈指與月〉《人生》,14期,1984年10月15日,版4[法鼓全集2020] ;今收《禪的生活》,法鼓全集4輯4冊,法鼓文化,頁127-137[法鼓全集2020] )

〈文化擬設宗教學院〉《人生》,8期,1983年11月15日,版1

(講詞今收《禪的生活》,法鼓全集4輯4冊,法鼓文化,頁235-259[法鼓全集2020] ;另參見:〈大型演講〉《金山有鑛》,法鼓全集6輯4冊,法鼓文化,頁25-27[法鼓全集2020] )

〈中華佛學研究所大事紀〉《中華佛學研究所》,網址:http://www.chibs.edu.tw/ch_html/index_ch00_0306.html

《禪的生活》,法鼓全集4輯4冊,法鼓文化,頁194-205[法鼓全集2020] )

〈佛教文化館、東初出版社 暫時遷址〉《人生》,9期,1984年1月15日,版1

案:本次返臺(八月至十月),尚有多次弘法活動,確切月日不詳,綜述如下:應邀至中央大學講演「一個沒有題目的演講」。應邀至十方大覺寺講演「如何求生淨土」。應邀至靈山講堂講演「近代的日本佛教」。應邀至法輪講堂講演《維摩詰經》。應邀至文殊佛教文化中心講演「禪的依據」。應邀至文殊佛教文化中心講演「禪的體驗」。〈返國三月不停蹄 聖嚴法師弘法忙〉《人生》,8期,1983年11月15日,版1

〈紐約東初禪寺
授課講經禪七〉
《人生》,9期,1984年1月15日,版1

〈一、前言〉《法源血源》,法鼓全集6輯2冊,法鼓文化,頁9[法鼓全集2020] )

〈附錄:述夢〉《禪的生活》,法鼓全集4輯4冊,法鼓文化,頁288-294[法鼓全集2020] )

〈聖嚴法師應美大學邀請 演講禪的思想及其方法〉《人生》,9期,1984年1月15日,版1

〈誰是外道〉《人生》,8期,1983年11月15日,版1[法鼓全集2020] ;今收《明日的佛教》,法鼓全集5輯6冊,法鼓文化,頁25-27[法鼓全集2020] )

(一)有分別與無分別方法並行使用者,如:達摩〈二入四行〉、亡名〈息心銘〉、道信〈入道方便〉。

(二)由有分別心導入無分別心者,如:弘忍〈修心要論〉、宗密〈禪源諸詮集都序〉。

(三)單用無分別心者,如:僧璨〈信心銘〉、惠能《壇經》、馬祖、百丈、石頭等之〈語錄〉。聖嚴法師應美大學邀請
演講禪的思想及其方法〉
《人生》,9期,1984年1月15日,版1

(一)禪即是空,(二)空之四層次,(三)從實踐而入禪之空,(四)禪的修行是從集中心的小我,經過統一心而至無我。同上

“Thought with
and without Purpose”
, Chan Newsletter, No.35,
January 1984

〈紐約東初禪寺授課講經禪七〉《人生》,9期,1984年1月15日,版1


“Love and Desire”,
Chan
Newsletter, No.36
, April 1984

〈紐約東初禪寺授課講經禪七〉《人生》,9期,1984年1月15日,版1

〈彌陀佛七 四十八燈〉《人生》,9期,1984年1月15日,版1

上一篇: 《法鼓全集》相關著作|聖嚴法師年譜|第一冊|第三卷 1976~1988 禪師‧住持‧所長|民國七十一年 / 西元一九八二年

下一篇: 《法鼓全集》相關著作|聖嚴法師年譜|第一冊|第三卷 1976~1988 禪師‧住持‧所長|民國七十三年 / 西元一九八四年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