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七十三年 / 西元一九八四年
聖嚴法師五十五歲
(
“The Sutra of Complete
Enlightment: The Beginning”, Chan Magazine,
Vol. 7, No. 4, Fall 1987)
(〈真假禪師〉,《人生》,9期,1984年1月15日,版4[法鼓全集2020] ,今收《禪的生活》,法鼓全輯4輯4冊,法鼓文化,頁150-157[法鼓全集2020] )
(〈冬令救濟成績斐然 文化館向十方敬謝〉,《人生》,10期,1984年3月15日,版1)
(〈西德國家電視公司來臺
現場訪錄聖嚴成一法師〉,《人生》,10期,1984年3月15日,版1)
(〈聖嚴法師法輪講堂再轉法輪〉,《人生》,10期,1984年3月15日,版1)
(〈劉梅生長者暨外國比丘尼訪聖嚴法師 請示修行法門〉,《人生》,10期,1984年3月15日,版1)
(〈西德國家電視公司來臺 現場訪錄聖嚴成一法師〉,《人生》,10期,1984年3月15日,版1)
(〈聖嚴法師返國弘法活動〉,《人生》,9期,1984年1月15日,版1)
(〈臺北市黨部關主委訪農禪寺〉,《人生》,11期,1984年5月15日,版1)
(《拈花微笑》,法鼓全集4輯5冊,法鼓文化,頁126-132[法鼓全集2020] )
(〈學者暨西藏喇嘛訪文大佛研所暨北投農禪寺〉,《人生》,11期,1984年5月15日,版1)
在中國,宗教的正規教育一向被忽視,所以宗教師的素質難以提高,不過,佛教自太虛大師倡導佛學院的教育以來,還是成就了不少優秀的僧才。近數十年來,撐持經營領導中國佛教的,便是這些人。但他們縱有深厚的佛學基礎,卻沒有受過政府所承認的正規教育。今後,既然宗教的高等教育受到政府的重視,高級佛教宣化人才將會與日俱增。(〈大學院校成立宗教學院〉,《人生》,10期,1984年3月15日,版1[法鼓全集2020] ;今收《明日的佛教》,法鼓全集5輯6冊,法鼓文化,頁28-29[法鼓全集2020] )
(一)由於《華岡佛學學報》及研究生的水準已經受到國內外的重視,凡與佛教有關係及有興趣的國際學者和貴賓,訪問臺灣時,都會主動要求,或經由政府機構安排訪問該所。
(二)由於該所目標正確,經營適當,感動了一位隱名善士,在理事會前夕,捐出一百萬元新臺幣,命名為「大悲獎學基金」,以定期利息所得,用以提高該所的獎學金額。
(三)因為該所即將向教育部申請成為正式立案的教育機構,所以七十三學年度停止招生一次,現有的學生照常上課。(〈佛研所召開理事會 隱名善士捐一百萬〉,《人生》,11期,1984年5月15日,版1)
(《禪的生活》,法鼓全集4輯4冊,法鼓文化,頁168-174[法鼓全集2020] )
美國禪師凱普樓,出生於紐約州接鄰的康乃狄克州,但他卻於一九五三年(四十一歲)到日本,依止發心寺的原田祖岳禪師、原田的弟子太平寺的安谷白雲禪師,以及龍澤寺的中川禪師,修學十二年之久。這是日本曹洞宗系統而又運用臨濟宗方法的新禪宗,他將以上三人,稱為禪門的三根支柱,而他的第一本關於禪修的著作,便以The
Three Pillars of
Zen(《禪門三柱》)命名。他親近最久獲益最多的是安谷禪師。(〈他山之石─羅契斯特禪中心訪問記〉,《悼念.遊化》,法鼓全集3輯7冊,法鼓文化,頁214-215[法鼓全集2020] )
(〈美國禪師來華尋根〉,《人生》,11期,1984年5月15日,版1[法鼓全集2020] ;今收《明日的佛教》,法鼓全集5輯6冊,法鼓文化,頁30-31[法鼓全集2020] )
(〈無心〉,《人生》,15期,1984年11月15日,版4[法鼓全集2020] ;今收《禪的生活》,法鼓全集4輯4冊,法鼓文化,頁175-183[法鼓全集2020] )
(〈序成一法師《慧日集新編》〉,《書序》,法鼓全集3輯5冊,法鼓文化,頁36-37[法鼓全集2020] )
(〈修行是本分事〉,《人生》,11期,1984年5月15日,版2)
(《禪的生活》,法鼓全集4輯4冊,法鼓文化,頁184-193[法鼓全集2020] )
(《菩提樹》,378期,1984年5月8日,頁12-13)
靜坐的目的在於使身體健康,心理平衡,一般人都需要,也都可以做得到。習定的目的在於神祕經驗的開發,有漏智慧的拓展,一般宗教均可到達此一境界。參禪的目的則無視於神祕經驗的玄妙,而落實於現實的生活,開發無漏的智慧。(〈聖嚴法師接受哥大邀請 演講從靜坐到禪〉,《人生》,12期,1984年7月15日,版1)
(同上)
(〈東初禪寺暨農禪寺 同時舉行浴佛法會〉,《人生》,12期,1984年7月15日,版1)
(〈東方大學盛讚成一法師 頒贈榮譽哲學博士學位〉,《人生》,12期,1984年7月15日,版1)
(同上)
(〈東西方文化交流座談會 宗教學術文化界大集合〉,《人生》,12期,1984年7月15日,版1)
近世基督教的傳入,乃是第十六世紀開始,隨著西方殖民主義的勢力而來,傳教士們抱著救濟落後民族的精神,把基督教的信仰及西方的科技文明,帶到了東方。他們為了達成傳教的目的,首先學習中國及印度的語文,並了解作為東方文化背景的宗教和哲學。所以也順便把東方的事物,透過他們利用歐洲語文寫成的記事報導,便是東方宗教被介紹至西方的萌芽時代。
目前的佛教在西方,以其傳播的根源而言,可分作:一、日本的禪與淨土,二、西藏的密教,三、南傳的小乘教,四、中國的通佛教。日本的禪及西藏的密,是以西方的白人為主要對象,日本的淨土及中國的通佛教,則以日僑與華僑為主要對象,乃是隨著移民到達北美的。近十多年來,始由沈家楨居士,投資大量金錢,鼓勵贊助各大學的佛學研究計畫,並有宣化法師及聖嚴本人,分別在美國的西部及東部,以禪法接引美國的知識分子,除了修行生活的實踐,也發行了英文的佛教書刊。陸寬昱、陳觀勝、張澄基、陳健民、顧法嚴等居士的英譯佛書,對中國佛教的傳播也有貢獻。
總之,佛教傳至西方,為時尚短,好在現代的歐美社會,在宗教上已無迫害異端的現象,並在觀念上渴求著新文化的引進,所以佛教將會在歐美文化中生根,是可斷言的。(《神通與人通》,法鼓全集3輯2冊,法鼓文化,頁189-194[法鼓全集2020] )
(〈聖嚴法師接受哥大邀請 演講從靜坐到禪〉,《人生》,12期,1984年7月15日,版1)
(同上)
(〈四念處〉,《禪的世界》,法鼓全集4輯8冊,法鼓文化,頁22-28[法鼓全集2020] )
(《禪的體驗.禪的開示》,法鼓全集4輯3冊,法鼓文化,頁207-211[法鼓全集2020] )
(〈聖嚴法師接受哥大邀請 演講從靜坐到禪〉,《人生》,12期,1984年7月15日,版1)
本書是以對禪觀及禪門修證之有具體事蹟記載的禪者,為取材的對象,不論是禪宗以外,或禪宗門內的正統派與旁出支流,凡有提供修行禪法之參考價值者,均設法蒐集錄入。相反地,雖為禪宗重要祖師,卻沒有傳記資料或修證事例可資集錄者,便將之省略。本書內容所收諸禪師,自東晉迄現代,歷時一千五百五十年。本書沒有宗派門戶之見,故未依照禪宗所重視的五家七宗,正統旁出之說,為分類的篇次,而是以年代先後為原則。(〈《禪門驪珠集》自序〉,《書序》,法鼓全集3輯5冊,法鼓文化,頁204[法鼓全集2020] )
(《禪的體驗.禪的開示》,法鼓全集4輯3冊,法鼓文化,頁212-216[法鼓全集2020] )
(〈如何防止青少年犯罪〉,《人生》,12期,1984年7月15日,版1[法鼓全集2020] ;今收《明日的佛教》,法鼓全集5輯6冊,法鼓文化,頁32-33[法鼓全集2020] )
(《禪的體驗.禪的開示》,法鼓全集4輯3冊,法鼓文化,頁217-222[法鼓全集2020] )
(〈扶輪社暨臺北市黨部 邀聖嚴法師專題演講〉,《人生》,13期,1984年9月15日,版1)
(〈聖嚴法師主持法會 剃度青年隨佛出家〉,《人生》,13期,1984年9月15日,版1)
(同上)
(〈扶輪社暨臺北市黨部 邀聖嚴法師專題演講〉,《人生》,13期,1984年9月15日,版1)
(〈扶輪社暨臺北市黨部 邀聖嚴法師專題演講〉,《人生》,13期,1984年9月15日,版1)
(〈聖嚴法師主持法會
剃度青年隨佛出家〉,《人生》,13期,1984年9月15日,版1)
出家是割愛辭親,並不是拋棄父母,出家是離開了一個家族之家,而進入一個將一切眾生視為眷屬的法界之家,但仍然必須以今生的父母為主要度脫的對象。同時佛也規定:「父母不同意,不得出家。出家後若父母無人撫養,雖沿門托缽,也得奉養父母;而且在家時如不孝順父母,也不得出家。」
一般人僅對一個家庭負責,出家人則要照顧到一切眾生;寺院不是家,是修行的道場。出家是在道場裡修行,同時以道場來接引有緣的人,幫助他們來修行。由於出家既不容易,一旦出家,就要發長遠心,難行能行,難忍能忍。
我是從來不願意隨便鼓勵人出家的,對出家弟子的要求和選擇也非常地嚴格,如果他們心不清淨、動機不清淨,背景不清淨,我不要他出家,否則出家本來為了斷煩惱,結果反而增加煩惱,擾亂僧團,這是很可惜的。所以真心出家者,一出家就是重新做人。諸位!「過去種種譬如昨日死,未來種種譬如今日生。」(〈出家無家處處家─勉新出家菩薩〉,《人生》,13期,1984年9月15日,版1[法鼓全集2020] ;今收《明日的佛教》,法鼓全集5輯6冊,法鼓文化,頁38-42[法鼓全集2020] )
(〈超度的意義與供僧的功德〉,《人生》,13期,1984年9月15日,版1[法鼓全集2020] ;今收《明日的佛教》,法鼓全集5輯6冊,法鼓文化,頁34-37[法鼓全集2020] )
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在連續招生三年之後,至七十三年,便停止招生。原因之一是考慮將來若改制為甲種研究所,則先前招收的學生必須補辦學籍,人數累積太多了,消化上會有困難。原因之二是張其昀先生因年老多病住院,不能主持校務。而外教的神學院又抨擊中華學術院准許佛研所招生一事為不公平,向教育部反應,請求禁止,教育部轉向文大提出警告。(〈明天會更好〉,《人生》,26期,1985年10月15日,版3)
(〈聖嚴法師演講特別報導〉,《人生》,13期,1984年9月15日,版1[法鼓全集2020] ;今收《禪的生活》,法鼓全集4輯4冊,法鼓文化,頁260-287[法鼓全集2020] )
(〈千里共嬋娟〉,《人生》,15期,1984年11月15日,版2[法鼓全集2020] ;今收《明日的佛教》,法鼓全集5輯6冊,法鼓文化,頁48-50[法鼓全集2020] )
(〈善與惡〉,《人生》,24期,1985年8月15日,版4[法鼓全集2020] ;今收《拈花微笑》,法鼓全集4輯5冊,法鼓文化,頁77-87[法鼓全集2020] )
(〈誰把月亮摘下來―中秋夜談感應〉,《人生》,15期,1984年11月15日,版1[法鼓全集2020] ;今收《明日的佛教》,法鼓全集5輯6冊,法鼓文化,頁43-47[法鼓全集2020] )
(〈拈花微笑〉,《人生》,40期,1986年12月15日,版4[法鼓全集2020] ;今收《拈花微笑》,法鼓全集4輯5冊,法鼓文化,頁184-192[法鼓全集2020] )
(〈守一與守心〉,《人生》,28期,1985年12月15日,版4[法鼓全集2020] ;今收《拈花微笑》,法鼓全集4輯5冊,法鼓文化,頁133-142[法鼓全集2020] )
(《華岡佛學學報》,7期,1984年9月,頁1-62[法鼓全集2020] ;今題為〈明末的禪宗人物及其特色〉,收入《明末佛教研究》,法鼓全集1輯1冊,法鼓文化,頁11-93[法鼓全集2020] )
(〈高雄生命線系列講座 談中老年人精神生活〉,《人生》,15期,1984年11月15日,版1)
(〈忠孝語文中心同學會上 聖嚴法師介紹日本宗教〉,《人生》,15期,1984年11月15日,版1)
(〈印度佛教國際會議 甘地夫人致歡迎詞〉,《人生》,14期,1984年10月15日,版1)
(〈最上一層樓―禪宗戒定慧的三個層次〉,《人生》,25期,1985年9月15日,版4[法鼓全集2020] ;今收《拈花微笑》,法鼓全集4輯5冊,法鼓文化,頁157-168[法鼓全集2020] )
(〈生命的圓融〉,《禪的世界》,法鼓全集4輯8冊,法鼓文化,頁158-168[法鼓全集2020] )
(〈農禪寺舉辦秋季參訪活動〉,《人生》,15期,1984年11月15日,版1)
政府對於有組織、公開化的宗教,應加強其宗教活動的輔導。因為現今社會人心,宗教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若能將宗教活動導入正途;也就間接消弭了許多社會問題,幫助了政治的安定。進一步更須重點性地鼓勵支持宗教人才的培育,提昇宗教信仰及其內容的層次,避免宗教流於迷信、盲動,甚至為少數政治野心分子所操縱利用。(〈提昇宗教信仰層次 首重人才培育〉,《人生》,15期,1984年11月15日,版1)
(〈中研院暨韓國教授 訪聖嚴法師論佛教〉,《人生》,15期,1984年11月15日,版1)
(〈美國禪師嚮往中國禪風 首次邀請中國法師訪問〉,《人生》,16期,1984年12月15日,版1)
(同上;另參“Daily Practice and Intensive
Practice”, Chan
Newsletter, No.44, March 1985)
(同上)
(〈美國禪師嚮往中國禪風
首次邀請中國法師訪問〉,《人生》,16期,1984年12月15日,版1)
(〈他山之石─羅契斯特禪中心訪問記〉,《悼念.遊化》,法鼓全集3輯7冊,法鼓文化,頁214-236[法鼓全集2020] )
(〈聖嚴法師應邀演講〉,《人生》,16期,1984年12月15日,版1)
(同上)
(〈序開證法師《慈恩集》〉,《書序》,法鼓全集3輯5冊,法鼓文化,頁38-40[法鼓全集2020] )
此書的內容,主要是將禪的精神,貼切著現實人間的實際生活來講。一方面疏導人生的苦悶與無奈,並且指出如何達成灑脫自在、積極進取的生活目標。另一方面則分等介紹人生層面,鼓勵每一個人,都應從禪的修行及體驗中,級級提昇身心世界的品質。所以對於一般的禪修現象及其自處與處人的態度,作了分析式的說明。此書特別注意到禪修及淨土行的會通,教理與實踐之間的調和。因不希望禪與淨土同室操戈;亦不欲見法師跟禪者兄弟鬩牆。(〈《禪的生活》自序〉,《書序》,法鼓全集3輯5冊,法鼓文化,頁208[法鼓全集2020] )
(〈世界宗教研究院 訪問聖嚴法師〉,《人生》,17期,1985年1月15日,版1)
(〈加拿大佛教及學術團體
邀請聖嚴法師訪問三天〉,《人生》,17期,1985年1月15日,版1[法鼓全集2020] )
(同上[法鼓全集2020] )
(同上[法鼓全集2020] ;講詞今題〈佛法無邊〉,收入《拈花微笑》,法鼓全集4輯5冊,法鼓文化,頁9-18[法鼓全集2020] )
(〈紐約禪修中心展開活動〉,《人生》,16期,1984年12月15日,版1)
上一篇: 《法鼓全集》相關著作|聖嚴法師年譜|第一冊|第三卷 1976~1988 禪師‧住持‧所長|民國七十二年 / 西元一九八三年
下一篇: 《法鼓全集》相關著作|聖嚴法師年譜|第一冊|第三卷 1976~1988 禪師‧住持‧所長|民國七十四年 / 西元一九八五年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