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七十四年 / 西元一九八五年
聖嚴法師五十六歲
(〈美大學宗教研究會邀請聖嚴法師演講〉,《人生》,18期,1985年2月15日,版1)
淨土教在中國,自東晉迄明末,一千二百年之間,淨土教的撰述之被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經》及《卍續藏經》中者,計七十七種一百七十三卷。而完成於明末一百年間的,即有二十四種共七十一卷。本文依據史傳及與淨土及禪有關的文獻,介紹其人物,探討其著述,研究其思想,了解其實踐的方法及態度。明末淨土教的特色,是在以《阿彌陀經》為中心的持名念佛法門之高揚,對於「一心不亂」往生淨土之說的闡發,諸家皆給淨土教以圓教大乘的地位。例如雲棲祩宏及袁宏道,係用華嚴作會通,無盡傳燈及蕅益智旭,乃依天台為準則。諸家各有出入,多半同以禪的立場為基礎。名為禪淨雙修,而其主張各異。明末正統禪者之舉揚淨土者,僅得曹洞系下的數人,其餘諸師,雖謂出於禪門而回歸淨土,實則未嘗被正統的禪宗所承認。唯於明末之際,大師級的佛教人物,均非出於正統的禪者,他們重視修持的方法,以及方法所依據的理論之發揮,因之反而成了近世中國佛教思潮的主流。(《華岡佛學學報》,8期,1985年10月,頁1-76[法鼓全集2020] ;今題為〈第二章
明末的淨土教人物及其思想〉,收入《明末佛教研究》,法鼓全集1輯1冊,法鼓文化,頁94-200[法鼓全集2020] )
(〈二、俗家姪兒的來信〉,《法源血源》,法鼓全集6輯2冊,法鼓文化,頁10-14[法鼓全集2020] )
(〈聖嚴法師返國弘法消息〉,《人生》,18期,1985年2月15日,版1)
(〈聖嚴法師返國弘法消息〉,《人生》,18期,1985年2月15日,版1)
(〈活路與絕路〉,《人生》,29期,1986年1月15日,版4[法鼓全集2020] ;今收《拈花微笑》,法鼓全集4輯5冊,法鼓文化,頁143-156[法鼓全集2020] )
(〈香港暢懷法師環島暢遊 訪北投農禪寺賓主盡歡〉,《人生》,19期,1985年3月15日,版1)
(〈聖嚴法師開法筵
永嘉大師證道歌〉,《人生》,19期,1985年3月15日,版1)
(〈中華佛學研究所大事紀〉,《中華佛學研究所》,網址:http://www.chibs.edu.tw/ch_html/index_ch00_0306.html)
(〈禪病療法〉,《人生》,34期,1986年6月15日,版3[法鼓全集2020] ;今收《拈花微笑》,法鼓全集4輯5冊,法鼓文化,頁239-247[法鼓全集2020] )
有些寺院,只知道迎合擴大傳戒法會的舉辦和觀光型態寺院的發展,競相於建築方面的努力,使得近十多年來,全省新建和重建的寺院急遽增加。而每年由傳戒法會所造就出來的比丘和比丘尼,大多數均未能繼續給予適當的教育和培養,故不能於原出家寺院安住。
由於師資的缺乏,雖剃度了徒眾,卻無法給予教育,雖想興辦佛教教育,卻沒有人才來主持其事,雖願做社會福利工作,卻力不從心。
多半的出家人,雖住在寺院裡,對佛教基本認識和修行的基本方法都不得而知,要他們來影響信眾成為正信的佛教徒怎麼可能呢?
我們今天的佛教,雖然有朝氣蓬勃的一面,然尚缺乏紮實的內涵,我們願意提出如此既歡喜又憂愁的看法,來和大家共勉勵。(〈一則以喜
一則以憂〉,《人生》,19期,1985年3月15日,版1[法鼓全集2020] ;今收《明日的佛教》,法鼓全集5輯6冊,法鼓文化,頁51-55[法鼓全集2020] )
(〈國際社區廣播電台 英語訪問聖嚴法師〉,《人生》,20期,1985年4月15日,版1)
(〈生與死〉,《人生》,33期,1986年5月15日,版4[法鼓全集2020] ;今收《拈花微笑》,法鼓全集4輯5冊,法鼓文化,頁67-76[法鼓全集2020] )
(〈電信訓練所暨大雄精舍 邀請聖嚴法師專題演講〉,《人生》,20期,1985年4月15日,版1)
(《四弘誓願講記》,法鼓全集7輯4冊之1,法鼓文化[法鼓全集2020] )
(〈清明報恩佛七念佛迴向〉,《人生》,20期,1985年4月15日,版1)
(〈報恩佛七的義意〉,《人生》,45期,1987年5月15日,版2[法鼓全集2020] ;今收〈念佛與助念〉,《佛教入門》,法鼓全集5輯1冊,法鼓文化,頁259-262[法鼓全集2020] )
(〈電信訓練所暨大雄精舍 邀請聖嚴法師專題演講〉,《人生》,20期,1985年4月15日,版1)
許多人對待佛教,通常有兩重標準。你如果是沉潛靜修的山林佛教,他們說這樣等於逃避現實。你如果是走入群眾的世間佛教,又很可能被譏諷為六根不淨。原因是一般人的心理,既希望佛教是清高絕塵的,又期待著佛教能給予世間人類實際的利益和救濟。以菩薩道的精神來說,便是以「無我」出世的精神,做入世濟眾的事業。
一個健康、健全的宗教,必定是由內到外、由個人到團體、由精神到物質,各方面都能充分而均衡發展的。教育的目的,在自求完善;文化的目的,在廣化人群;慈濟的目的,在為現實的社會解決現實的困難。這三者,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若不以佛法作為修持的依準,則文化和慈濟的發揚,頂多成就人天善法,若只側重自修自了,則苦難的眾生,將何以依怙?而佛教的生存,亦值得擔憂。若佛教對社會大眾在精神及物質上都吝於施予,縱然教內穩定,最後也會受到現實環境的遺棄而遭淘汰。
從個別看,各有各的可貴處,而從佛教的全體慧命而言,則必須彼此配合,注意平行發展,不可偏廢,方為自救救世之道。將來佛法的流存,既不能保守著孤芳自賞的山林佛教型態,也不能降低層次而僅僅從事於世俗的慈善事業。弘揚正法,是佛弟子的正行,慈濟工作是助行,如何本末兼顧而不顛倒,應是今後佛教徒們共同努力的目標了。(〈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業〉,《人生》,20期,1985年4月15日,版1[法鼓全集2020] ;今收《明日的佛教》,法鼓全集5輯6冊,法鼓文化,頁56-60[法鼓全集2020] )
(〈轉移社會風氣市長頭陀 加強淨化人心法師談心〉,《人生》,21期,1985年5月15日,版1)
(〈高雄弘法大會同霑法雨 佛教青年社團共襄盛舉〉,《人生》,21期,1985年5月15日,版1)
由於中華學術院發生實際上的困難,佛研所暫時不能招生。因此於重建的北投中華佛教文化館,另外增設「中華佛學研究所」,課程照舊,課業未了的學生,也同時移至新所繼續完成學分。全體理事會並一致通過,除保留原有的研究所外,並全力支持新設研究所的推展,仍然重視佛教語文,如梵文、巴利文、藏文的訓練,以及英文和日文的深造。同時著重於印度佛學和中國佛學兼顧。(〈佛研所遷新址 重視語文教育 中印佛學兼顧〉,《人生》,21期,1985年5月15日,版1)
所長副所長一致表示,中華學術院的佛學研究所可以停止招生,但佛教的高深教育卻不能停止。因此,今七十四年秋季改以「中華佛學研究所」名義,向中國佛教會備案,繼續招考了新研究生七名。(〈明天會更好〉,《人生》,26期,1985年10月15日,版3)
同行的並有立法委員汪秀瑞女士,國大代表曾蟳女士、張寶樹夫人,中央婦工會專任委員周靜仙女士、慈暉協會理事長朱彥潤女士、「緣社」副召集人朱林萍女士及中央婦女工作會幹事王平蘭小姐等。除了參觀農禪寺各項設施及瞻仰舍利子外,並聆聽了聖嚴法師一小時半的演講。(〈佛教婦女社團訪北投農禪寺
請示因緣果法〉,《人生》,21期,1985年5月15日,版1[法鼓全集2020] ;講詞今收《拈花微笑》,法鼓全集4輯5冊,法鼓文化,頁19-32[法鼓全集2020] )
(〈紐約禪中心慶祝佛誕〉,《人生》,22期,1985年6月15日,版1)
(〈中國的維摩詰─龐居士〉,《拈花微笑》,法鼓全集4輯5冊,法鼓文化,頁259-275[法鼓全集2020] )
(
“Supernormal Powers”,
Chan
Newsletter, No.53-54, May-June 1985)
神祕經驗雖然令人有新奇感、成就感和突破現實的超脫感,但是會有很多的副作用。神祕經驗是非常動人的,而且很可能是真的,但極少是出於自我努力所得所成。往往是瀰漫於時空之中的靈體,由於你的追求和嚮往,你就變成了他們的工具。
雖然這些靈體都叫人行善,也可能叫人看佛經,他們也用佛學名詞,但教人行善只是幌子,扭曲佛法是他們的特質。他們講任何經典,原文雖出於藏經,解釋則完全是離經叛道,教人走捷徑,這是違背因果的「有」,他們不以佛法解釋佛經,所以叫作外道。很可惜的,今天的佛教界不僅是在家居士,甚至不少出家的比丘、比丘尼都嚮往神祕和追求神祕。
神祕經驗有如水火,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火能熟食亦能焚身,但願善心學佛之士,不要讓火所焚,被水所溺。(〈正信佛教與神祕經驗〉,《人生》,22期,1985年6月15日,版3[法鼓全集2020] ;今收《明日的佛教》,法鼓全集5輯6冊,法鼓文化,頁61-65[法鼓全集2020] )
(〈聖嚴法師赴美弘化 受邀參加禪學撰著〉,《人生》,22期,1985年6月15日,版1)
Press)出版之Zen: Tradition and
Transition(《禪的傳統與變遷》)(見《聖嚴法師學思歷程》,頁203),法師所撰該文〈坐禪〉並於一九八八年十月刊於《中華佛學學報》第二期。
在宗教活動自由的社會裡,民間信仰的存在,幾乎是無可避免的事,並也不可能要求它是純理性的,但過分地迷信神力,將導致人類自信心的喪失、道德的淪落,無形中降低民族素質的層面。(〈正視民間信仰問題〉,《人生》,23期,1985年7月15日,版1[法鼓全集2020] ;今收《明日的佛教》,法鼓全集5輯6冊,法鼓文化,頁66-70[法鼓全集2020] )
(〈中華佛學研究所招生〉,《人生》,25期,1985年9月15日,版1)
一、 發揚中華文化。
二、 提倡國際性的佛教學術研究。
三、 培植高水準的佛教教育及弘化人才。(〈世界佛教結合體的樞紐〉,《教育.文化.文學》,法鼓全集3輯3冊,法鼓文化,頁203[法鼓全集2020] )
依據我最早的構想,本所的精神和培育人才的方式是介於古代的書院式和現在的學院式。所謂書院式是特定的一班學生追隨一定的老師,從人格的陶養、知識的傳授,乃至於事業的開創均是一脈相承。所謂學院式則是由不同的老師擔任分科的課程,於一定的時段完成相當層次的教育。由於時代環境的變遷,我們無法再見到所謂書院式教育的維持,不同的課程必須由具備不同專門知識的老師來分別擔任。至於精神人格的陶冶,只好用全體老師和同學的向心力和共同的理念來形成和維持。(〈新春的慰勉―為中華佛學研究所全體同學、護法寫〉,《教育.文化.文學》,法鼓全集3輯3冊,法鼓文化,頁179[法鼓全集2020] )
(〈補述一:一任清風送白雲―聖嚴老人自述〉,《歸程》,法鼓全集6輯1冊,法鼓文化,頁233[法鼓全集2020] )
(〈繼程法師親近北投農禪寺〉,《人生》,24期,1985年8月15日,版1)
(〈聖嚴法師返國 積極推動法務〉,《人生》,25期,1985年9月15日,版1)
(《人生》,24期,1985年8月15日,版1[法鼓全集2020] ;今收《明日的佛教》,法鼓全集5輯6冊,法鼓文化,頁71-73[法鼓全集2020] )
(〈星期講經法會 啟講《金剛經》〉,《人生》,25期,1985年9月15日,版1)
(〈聖嚴法師返國 積極推動法務〉,《人生》,25期,1985年9月15日,版1)
(〈聖嚴法師返國 積極推動法務〉,《人生》,25期,1985年9月15日,版1)
(〈地藏菩薩誕辰日 五青年發心出家〉,《人生》,26期,1985年10月15日,版1)
(〈佛光山星雲法師退位 心平法師開展新氣象〉,《人生》,26期,1985年10月15日,版1)
(〈蓮華山上大雄寶殿動土 煮雲長老建寺充滿信心〉,《人生》,26期,1985年10月15日,版1)
(《人生》,26期,1985年10月15日,版1)
風水是講究自然,人能順乎自然,就能放下自私的小我,和自然的大我合而為一,這正如儒家所說民胞物與的境地。道家講自然,就是堪輿中的風水。李居士的金丹派則更接近於佛法捨小我而成大我,並至無我間的一個層次。無我的本身就是自然的超脫,所以佛法不講究風水,而風水的極至卻通於佛法。(〈堪輿學者李易濃 邀聖嚴法師開示〉,《人生》,26期,1985年10月15日,版1)
(〈聖嚴法師分赴花蓮中大 演講禪與人生空的哲理〉,《人生》,27期,1985年11月15日,版1)
(〈華視開播慈濟世界〉,《人生》,27期,1985年11月15日,版1)
這是一本新書,是從《佛教是什麼》、《佛教實用法》、《瓔珞》的三本舊書中選輯而成。也就意味著這是那三本書的精華。那三本書,分別出版於一九六四年及一九六八年,那些文章,寫成於山中掩關及禁足期間。由於當時的閱藏方向,著重於根本佛教或佛教原始面貌的探究,多半的工夫,在於阿含部及律部,這使我對佛陀化世的本懷及僧團生活的型態,把握到了源頭的景色,以致嗣後當我涉及大小乘各宗派的思想之時,不再受一宗一派的模式所限,卻能從各派的優勝處得到法益。它們是我寫作《正信的佛教》的同時期產物,也是為了相同的目的而寫,只是更加專題化、更加深入了而已。因此,本書的選輯,可為讀過《正信的佛教》的緇素大德,提供更多的佛教常識,名之為《學佛知律》。(〈自序〉,《學佛知津》,法鼓全集5輯4冊,法鼓文化,頁3-4[法鼓全集2020] )
(〈藝文人士訪農禪寺〉,《人生》,27期,1985年11月15日,版1)
成一法師說:「教界的善信都熱衷於塑像蓋廟,當然是好事;培養更多的人才來主持佛教,尤其急需,而這又是被許多人忽略的事。數年來,本所還能繼續維持,而且日益進步,足以證明對興學育才的功德,也漸漸地受到了重視。」(〈佛學研究所開理事會 為佛教前途熱烈討論〉,《人生》,27期,1985年11月15日,版1)
(〈聖嚴法師分赴花蓮中大 演講禪與人生空的哲理〉,《人生》,27期,1985年11月15日,版1)
法師在美國講經的方式,除了解釋經文,並且依據經文,逐段給予一個主題,再作切題的演講,比如標出「顯與密」、「性欲與食欲」、「心與物」、「心的層次」、「心與性」、「禪與定」、「主與客」、「變與不變」等。因此,可將每一次演講單獨成篇,也可集各個單篇,乃為連貫的一套講義。(〈東初禪寺推展法務 講授禪學指導禪坐〉,《人生》,28期,1985年12月15日,版1)
(〈佛教的印經事業〉,《人生》,27期,1985年11月15日,版1[法鼓全集2020] ;今收《明日的佛教》,法鼓全集5輯6冊,法鼓文化,頁74-77[法鼓全集2020] )
(一)禪的基本理論,即是因緣所生的一切現象,皆無永恆不變的自性,稱為緣生性空。
(二)禪的經驗,是擺脫了後天的一切知識經驗及推理等判斷,所見的實際世界。
(三)禪的目的,是使人從自我中心的束縛及困擾中,得到解脫,同時又將自己落實到現實世界中去。
(四)禪的訓練,是將迷失了生命和生活方向的人,用禪的修行方法,從散亂心到集中心,再從集中心到統一心,最後把統一心爆炸粉碎而進入無心階段,即稱為悟境的顯現。(〈美哥倫比亞大學 邀聖嚴法師演講〉,《人生》,28期,1985年12月15日,版1)
(〈美華盛頓佛教社團嚮往禪修〉,《人生》,28期,1985年12月15日,版1)
第一,禪其實沒有理論;如果我們將它理論化,那就不是禪了。禪不能用任何邏輯思惟來理解,也不能用語言文字來解釋。
第二,禪的經驗一定是直接、個人的,不可能透過教育或由邏輯推理中獲得。
第三,這樣的體驗有什麼好處呢?這便將我們帶入第三個部分:禪修的目的。禪修有很多利益─對自己,還有許許多多其他的人。這些利益可以從三個層面來看:首先,是身體上的利益,然後是心理的平衡和健康,最後則是開悟的潛能,也就是心靈層面的利益。
第四,禪的訓練和修行可以分成三個層次:一、從散心到集中心;第二、從集中心到統一心;最後,放下統一心達到無心。(
“Four Views of Chan”, Chan Newsletter ,
No.52, February 1986;中譯見〈禪的四個觀點〉,《法鼓》,260-264期,2011年8月至12月,版7)
(〈東初禪寺冬季禪七〉,《人生》,29期,1986年1月15日,版1)
(〈聖嚴法師大學講禪〉,《人生》,29期,1986年1月15日,版1)
佛初度五比丘,經過第一個結夏安居之後,就囑咐他們分別到人間去遊化。一直到今天,真正佛教的建立和佛法的流傳,也不是靠阿蘭若比丘,而是靠人間比丘的力量。
期望出家的僧眾不要干涉、參與弘法事業的觀念是有偏頗的,僧事還是須僧管,三寶還是以僧寶為中心;僧團的一切事物,以及僧團和民間的接觸及教化工作,還是當由僧人去做。(〈確認僧眾的形像〉,《人生》,28期,1985年12月15日,版1[法鼓全集2020] ;今收《明日的佛教》,法鼓全集5輯6冊,法鼓文化,頁78-80[法鼓全集2020] )
佛化婚禮的意義,不僅是促成男女雙方的結合,更進一步當要對於雙方家族家長以及未來子女,負起任重道遠的孝敬、教養的責任。婚後的夫婦,菩薩道的修行者,只為對方著想,不求自申曲直,一切的努力,都不為己,乃是為了家庭的和睦、家族的健康、社會的幸福、眾生的安樂。所以,佛教徒的結婚,即是建設人間淨土的開始。(〈開創人間淨土 建設佛化家庭〉,《人生》,29期,1986年1月15日,版1)
(〈東初禪寺冬季禪七〉,《人生》,29期,1986年1月15日,版1)
上一篇: 《法鼓全集》相關著作|聖嚴法師年譜|第一冊|第三卷 1976~1988 禪師‧住持‧所長|民國七十三年 / 西元一九八四年
下一篇: 《法鼓全集》相關著作|聖嚴法師年譜|第一冊|第三卷 1976~1988 禪師‧住持‧所長|民國七十五年 / 西元一九八六年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