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相關著作|聖嚴法師年譜|第一冊|第三卷 1976~1988 禪師‧住持‧所長|民國七十五年 / 西元一九八六年

聖嚴法師


民國七十五年 / 西元一九八六年

聖嚴法師五十七歲

佛教的示現,本來也就跟死亡有密切、重大而不可分割的關係,所以,從佛的時代開始,對於人的死亡,就有一套儀式。到了後來,漸漸地把超度亡靈視為僧眾和信徒之間的主要關係之一,尤其是近代的中國,出家人能為居士們做的,多半就是送亡薦亡,而送亡更是被在家人視為排場、鋪張的象徵。

當然,對於誦經拜懺,延生薦亡,是受佛教所肯定的。我們不但不反對做,而且要積極地做。不過做的方式和觀念,應加以改善。比如,僧尼未必不可去俗人喪宅,但是,必須要求喪家遵照佛制,不得用葷腥,不得鋪張,要敬僧、供僧。要請亡者的家屬,乃至親戚朋友,參加經壇和懺壇的禮誦。在禮誦之前和之後,必須集合喪家的全體,聆聽開示「苦、空、無常、無我」的佛法。出家人能夠按照如此的原則來做佛事,才能顯出佛法的莊嚴和慎重。否則,那便是自貶身價,販賣如來,不僅僧尼造罪,也容易招致在家人對三寶的譏謗和褻瀆。〈莊嚴的佛事〉《人生》,29期,1986年1月15日,版1[法鼓全集2020] ;今收《明日的佛教》,法鼓全集5輯6冊,法鼓文化,頁81-83[法鼓全集2020] )

〈聖嚴法師講證道歌 開顯悟後出格見地〉《人生》,30期,1986年2月15日,版1

我們的念佛會已成立兩年多了,也曾經組成過助念組,但成績並不理想。原因是:一則參加的人員太少;二則大家恐怕參加以後,常常要到病危病故的人家去助念;三則大家擔心晚上回家會太遲。因此,既然諸位今天來參加,我祈願,以三寶的加持力,願大家能發長遠心、發菩薩心。

今後,我們的助念團會組成數個小組,各小組的組長之間,能相互調配。只要屬於本會會員病危病故者,不論在什麼情況下,一定要派人前去助念。〈助念的意義與規則〉《人生》,32期,1986年4月15日,版2[法鼓全集2020] ;今收《佛教入門》,法鼓全集5輯1冊,法鼓文化,頁263-272[法鼓全集2020] )

〈休閒與修行〉《人生》,38期,1986年10月15日,版4[法鼓全集2020] ;今收《拈花微笑》,法鼓全集4輯5冊,法鼓文化,頁103-113[法鼓全集2020] )

〈文化館信眾百萬救濟款 捐贈社會局〉《人生》,30期,1986年2月15日,版1

〈敬悼道源和尚〉《悼念.遊化》,法鼓全集3輯7冊,法鼓文化,頁91[法鼓全集2020] )

〈禪七修行獲新生〉《人生》,31期,1986年3月15日,版1

〈相煎何太急〉《人生》,30期,1986年2月15日,版1[法鼓全集2020] ;今收《明日的佛教》,法鼓全集5輯6冊,法鼓文化,頁84-87[法鼓全集2020] )

〈聖嚴法師返國弘法活動〉《人生》,29期,1986年1月15日,版3

〈文化館已改建落成 聖嚴法師另聘住持〉《人生》,32期,1986年4月15日,版1

〈魔境〉《人生》,35期,1986年7月15日,版4[法鼓全集2020] ;今收《拈花微笑》,法鼓全集4輯5冊,法鼓文化,頁217-227[法鼓全集2020] )

修學念佛法門可分兩種層次,第一種是求感應;第二種是不求感應。但是,若不從第一種開始,而直接修學第二種方法,可能有些人比較不容易做到。

因此,我要勸告諸位,修念佛法門的學佛過程,最好還是逐步向前。初機者一定要相信實有極樂世界,一定要發願往生西方淨土,這樣的話,才不致兩頭落空;自心的淨土未現,尚有西方淨土可去,這豈不是安全又可靠的辦法嗎?

不管程度如何,最好是把自己當成初機的鈍根,若心存虛驕,就是不切實際,明明是凡夫,偏偏以聖人之位衡量自己,不僅僅是增上慢,還很可能是大欺誑。〈念佛與助念〉《佛教入門》,法鼓全集5輯1冊,法鼓文化,頁252-258[法鼓全集2020] )

《人生》,31期,1986年3月15日,版1[法鼓全集2020] ;今收《明日的佛教》,法鼓全集5輯6冊,法鼓文化,頁88-91[法鼓全集2020] )

本書的作者惠敏法師,一九七九年依止智諭法師披剃出家,現比丘相,一九八二年考上了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第二屆研究生。入學之前,已對《圓覺》、《思益》、《勝鬘》、《金剛》、《起信》等經論,以及弘一大師的律學、太虛大師、印順論師的慧學著作,有了相當深度的認識;在研究所的三年期間,除了加強了梵、藏、日、英的語文訓練,對於印度的《阿含》、中國的禪學,增加了視野,特別在中觀及瑜伽方面的努力,成了他主攻的範圍,並且撰作了幾篇頗具學術水準的論文。

一九八五年修畢佛學研究所的課程時,本擬提出論文,由於忙著留學準備,遲遲未能如願。如今的本書所收各篇,雖非出於畢業論文形式,以其素質而言,已是夠分量的。佛學研究所樂為出版,以資鼓勵,並期帶動國內學佛青年的研究風氣。〈序惠敏仁者《中觀與瑜伽》〉《書序》,法鼓全集3輯5冊,法鼓文化,頁41-42[法鼓全集2020] )

第一,於一九七八年與華嚴蓮社成一法師接辦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同時與美國佛教會合辦譯經院。一九七九年譯經院改辦三學研修院於該館下院農禪寺

第二,一九八○年成立東初出版社;一九八二年,停刊二十一年之《人生》月刊,再刊發行。

第三,為紀念東初老人,於一九七九年在美國紐約創東初禪寺,該寺也有兩種英文刊物及一個出版社。

第四,在慈濟方面,歷年均有增加,特別是至一九八
六年春,共捐出一百六十多萬元。

第五,法會有定期的禪七、佛七,每年各二次,年懺、地藏法會每年各一次,放生會、觀音會每月一次,念佛會、禪坐會每週一次。另外應邀超度北宜公路的車禍亡魂大法會三次。〈文化館已改建落成 聖嚴法師另聘住持〉《人生》,32期,1986年4月15日,版1

同上

第一種人,是為了要改變自己的命運,或是使家人開智慧得平安。此乃消災祈福,解怨釋結。第二種人,是為了人間苦多樂少,生命危脆,所以求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待至位階不退,再入娑婆,廣度眾生,成就無上佛果。第三種人,相信自性彌陀,唯心淨土,此如禪宗四祖道信大師所說:「若知心本來不生不滅,究竟清淨,即是淨佛國土,更不須向西方。」

依佛法來說,第一種人,乃屬於人天善法,所謂民間信仰的層次;第二種人是正信的佛子;第三種人則是上乘的利根。由於眾生的業深障重,在修行淨業時,一開始即以第三種人自居,是不安全的,也是不切實際的;然而僅以第一種人的立場來念佛,所求又太少了。以第二層次來修念佛法門,是最落實可靠的,既可深植善根而臻於上乘,又能兼得消災植福的現世利益。〈念佛的方法〉《人生》,33期,1986年5月15日,版2[法鼓全集2020] ;今收〈念佛與助念〉《佛教入門》,法鼓全集5輯1冊,法鼓文化,頁247-252[法鼓全集2020] )

一、由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改名後的該所,已由中華佛教文化館提供近兩百坪的房舍,作為所址,已在積極布置中。

二、第一屆的研究生果祥法師,已於三月二十二日,由五位教授通過畢業論文―《紫柏大師研究》的口試。第三屆的同學鄧克銘居士,也已提出了論文―《大慧宗杲之禪法》。該所亦為第二屆的同學惠敏法師,出版了《中觀與瑜伽》論集。

三、惠敏法師考取日本交流協會公費留學日本東京大學,將於四月一日成行,所以,這次的理事會也是為他送行的惜別會。〈佛學研究所理事會 培育人才不遺餘力〉《人生》,32期,1986年4月15日,版1

〈惠敏法師公費留學日本東大 致力佛學研究〉《人生》,31期,1986年3月15日,版1

〈宜蘭頭城超度法會感應良多〉《人生》,33期,1986年5月15日,版1

聖嚴法師受邀演講
勤轉法輪廣布法音〉
《人生》,33期,1986年5月15日,版1

同上

同上

〈李炳南居士往生淨土 一生高風亮節受敬重〉《人生》,33期,1986年5月15日,版1

他說:「聖嚴法師在沒有學歷、沒有財力、沒有任何援助背景的情況下,拖著骨瘦嶙峋的多病之體,百折不撓、努力修行、專精讀書、勤奮著作,事事全力以赴,都為弘法利生。他的一生,可謂已夠坎坷,卻又多姿多彩,為我近代佛教中所少見。今天借此因緣,我為聖師高興,並為他慶賀與祝福。」〈敬悼煮雲法師〉《悼念.遊化》,法鼓全集3輯7冊,法鼓文化,頁78[法鼓全集2020] )

〈農禪寺舉行參訪活動 往中部道場觀摩學習〉《人生》,33期,1986年5月15日,版1

〈聖嚴法師紐約指導禪修〉《人生》,34期,1986年6月15日,版1

同上

克魯克博士,現任倫敦布里斯托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心理系教授,他也是一位心理治療師。他因讀到師父的英文著作Getting the Buddha
Mind
(《佛心》)之後,慕名前來參加禪七。他從十四歲時,有了一次類似東方宗教的經驗之後,一直追究東方宗教的內涵;四十二個年頭以來,他以日本曹洞宗的「禪」作為修行方法,也受了西藏佛教的菩薩誓願。現在追溯到了禪的源頭─中國人所教的禪法,所以非常高興。
〈禪與新心理療法〉《人生》,37期,1986年9月15日,版3[法鼓全集2020] ;今收《拈花微笑》,法鼓全集4輯5冊,法鼓文化,頁276-283[法鼓全集2020] )

一、文化事業有四項:成立「東初出版社」;《人生》雜誌復刊;經書印贈;出版《東初老人全集》。

二、教育事業有四項:接辦佛學研究所;創立三學研修院;設置獎學金:以文化大學教課鐘點費,成立「東初老人獎學金」,專門獎勵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學生撰寫佛學論文者。另外,對留學日本的學僧也提供每年一千元美金以上的獎學金為補助。另則從事教學:應聘為中國文化大學、東吳大學教授。

三、慈濟事業:賡續冬令救濟。

四、法會:文化館定期地藏法會及年懺外,兩次禪七,兩次佛七。農禪寺有「般若禪坐會」及「福慧念佛會」。

五、建築:文化館新建完成,不動產比原來增加三倍有餘。

另在美國紐約創建的東初禪寺。發行英文季刊《禪雜誌》,英文月刊《禪通訊》,於紐約成立法鼓出版社。〈一任清風送白雲〉《人生》,34期,1986年6月15日,版2[法鼓全集2020] ;今收入《歸程》補述一,法鼓全集6輯1冊,法鼓文化,頁226-242[法鼓全集2020] )

(今收入《禪的體驗.禪的開示》附錄,法鼓全集4輯3冊,法鼓文化,頁350-360[法鼓全集2020] )

《人生》,36期,1986年7月15日,版4[法鼓全集2020] ;今收《拈花微笑》,法鼓全集4輯5冊,法鼓文化,頁193-216[法鼓全集2020] )

〈普林斯頓大學邀聖嚴法師 演講專題禪在日常生活中〉《人生》,35期,1986年7月15日,版1

〈加國多倫多佛教會 結合眾力推展法務〉《人生》,35期,1986年7月15日,版1

〈聖嚴法師紐約指導禪修〉《人生》,34期,1986年6月15日,版1

〈佛法與外道〉《人生》,35期,1986年7月15日,版1[法鼓全集2020] ;今收《明日的佛教》,法鼓全集5輯6冊,法鼓文化,頁92-95[法鼓全集2020] )

〈聖嚴法師演說心經 主持禪七講金剛經〉《人生》,36期,1986年8月15日,版1

同上

〈英文佛心廣受佳評〉《人生》,40期,1986年12月15日,版1

〈聖嚴法師演說心經 主持禪七講金剛經〉《人生》,36期,1986年8月15日,版1

〈在家與出家〉《人生》,37期,1986年9月15日,版4[法鼓全集2020] ;今收《拈花微笑》,法鼓全集4輯5冊,法鼓文化,頁114-125[法鼓全集2020] )

長老江蘇如皋人,生於民國八年二月二十三日,十九歲依參明老和尚於如皋縣將軍廟披剃出家。二十三歲於南京棲霞寺,從若舜老和尚受具足戒,三十九年隨軍來,受任為醫院布教師,被譽為「軍中生佛」。長老曾兩度淨修閱藏,深入教海。長老自六十一年起,倡導「精進佛七」之淨土修持法門,每年數次,從無間斷。民國七十二年起,毅然於臺中縣蓮華山創建清涼寺,並於七十四年於清涼寺創辦淨土專宗學院。〈煮雲長老示寂預知時至
一生專弘淨土法門化眾無數〉
《人生》,37期,1986年9月15日,版1

八月十日凌晨,接到慧嚴法師的第二通電話,知道煮公已捨壽圓寂了!這是我自從先師東老人圓寂以來,感到最受震動的一次,我雖勸慰慧嚴法師,要冷靜,多念佛,不要憂戚,不要哭,掛下電話時,發覺自己的兩頰怎會也掛著熱熱的淚珠?為佛門的法運,為個人的私誼,都有不能自已的感觸,可見我畢竟還是凡夫。好在一轉念間,便恢復了平靜。立即提筆,為煮公寫了一幅輓聯:

煮公老兄法師 示寂

同鄉同門闢邪顯正般若慧劍掃魔軍

揚禪揚淨護國衛教法身舍利照人寰

〈敬悼煮雲法師〉《悼念.遊化》,法鼓全集3輯7冊,法鼓文化,頁67

《人生》,36期,1986年8月15日,版1[法鼓全集2020] ;今收《明日的佛教》,法鼓全集5輯6冊,法鼓文化,頁96-98[法鼓全集2020] )

〈夢中說夢〉《人生》,41期,1987年1月15日,版4[法鼓全集2020] ;今收《禪與悟》,法鼓全集4輯6冊,法鼓文化,頁90-99[法鼓全集2020] )

〈地藏誕六青年辭親出家〉《人生》,37期,1986年9月15日,版1

案:其中果元沙彌即加拿大華僑張繼成居士,由於參加數次禪七,發心在東初禪寺出家,東初禪寺亦因此而進入穩定階段。(參見:〈四五、到美國十五年〉《金山有鑛》,法鼓全集6輯4冊,法鼓文化,頁209-210[法鼓全集2020] )

〈推廣素食〉《人生》,37期,1986年9月15日,版1[法鼓全集2020] ;今收《明日的佛教》,法鼓全集5輯6冊,法鼓文化,頁99-103[法鼓全集2020] )

〈楊白衣居士捨報〉《人生》,38期,1986年10月15日,版1

〈中華佛學研究所召開年會 培育學術人才成就獲肯定〉《人生》,38期,1986年10月15日,版1

〈福慧念佛會成立大會 推舉選正副會長〉《人生》,38期,1986年10月15日,版1

案:廖雲蓮居士即為廖今榕居士。

〈敦化暨士林扶輪社 邀請聖嚴法師演講〉《人生》,39期,1986年11月15日,版1

〈序鄧克銘仁者《大慧宗杲之禪法》〉《書序》,法鼓全集3輯5冊,法鼓文化,頁43-44[法鼓全集2020] )

今年對中國佛教而言,是有著極大衝擊和損失的一年。從年初的廣欽老和尚圓寂,接著李炳南居士往生,又有慧三賢頓煮雲三位長老西歸,最近的九月十五日楊白衣居士亦捨壽,使佛法門庭,樑柱連折,元氣大傷;以上六位僧俗大德,……在在都是住持佛教的大功臣。如今老成凋謝,後繼者少見其人,但願以上六位大德的示寂,能為全體佛教的後起者所慟悼,同時應該見賢思齊,循著他們的芳範和遺志,加倍努力,並祝禱六位大德乘願再來,濟度此界有緣之眾生。〈佛門星殞〉《人生》,38期,1986年10月15日,版1

〈敦化暨士林扶輪社 邀請聖嚴法師演講〉《人生》,39期,1986年11月15日,版1

〈聖嚴法師赴美弘法〉《人生》,39期,1986年11月15日,版1

我生命中最要緊的事,乃在於培育優秀的人才。教育工作是任何工作所不及的急務,沒有人才就沒有前途的希望;今天若不培養人才,明天就沒有立足的餘地。

宋明以下的中國佛教,早已落於民間信仰的層次,僅存其名目而已失去其內涵,以致被社會大眾視為迷信。僧尼地位低落,經論淪於塵封;而鄰國日本,人才輩出,來為我國整理保存經藏,並被彼邦識者浩嘆:謂我國佛教,除葬儀、超度外,最多是有幾位講經法師,能有學問及學術基礎者,如鳳毛麟角,佛教的隋唐盛世固不復現,雖宋明的小康局面亦成歷史陳蹟。

我佛教徒固不應以學問為唯一要務,更宜重於佛陀悲智的踐履,然而定學與慧學無實,戒學亦僅存名目的形式,其謂重於實踐,豈非空虛之詞?故盼本所同學體念今日的教運,奮起昔世善根宿願,全力以赴。〈家書抵萬金〉《人生》,41期,1987年1月15日,版3

〈序果祥仁者《紫柏大師研究》〉《書序》,法鼓全集3輯5冊,法鼓文化,頁45-48[法鼓全集2020] )

〈明辨宗教書籍〉《人生》,39期,1986年11月15日,版2[法鼓全集2020] :今收《明日的佛教》,法鼓全集5輯6冊,法鼓文化,頁104-107[法鼓全集2020] )

〈東初禪寺舉辦禪七〉《人生》,40期,1986年12月15日,版1

〈佛教書刊改良芻議〉《人生》,40期,1986年12月15日,版1[法鼓全集2020] ;今收《明日的佛教》,法鼓全集5輯6冊,法鼓文化,頁108-110[法鼓全集2020] )

農禪寺常住諸仁者:據我平素與諸仁者相處所見,大多涉世未深,固屬純樸可愛,亦有失之以天真幼稚者。自幼養成率性任性之習氣,往往不能自察,殊堪警惕。

菲以自供,是惜福,厚以施人,是培福。若能惜福培福,雖非大富,亦常有餘力,周濟他人;若不知惜福培福,縱有財力乃至富可敵國,仍有自給不足之虞。

諸位仁者,多由禪修因緣而隨佛出家,所以較重禪慧,當然是對的;福業殊勝,亦僅得人天小果,定慧二業,方是解脫正因。然而,大菩提心,始於六度,六度之首是布施行,布施之要,則始於惜福與培福。〈師父叮嚀語〉《人生》,48期,1987年8月15日,版3[法鼓全集2020] ;今收《教育.文化.文學》,法鼓全集3輯3冊,法鼓文化,頁209-213[法鼓全集2020] )

〈東初禪寺舉辦禪七〉《人生》,40期,1986年12月15日,版1

一九八二年八月,應新加坡佛教總會之邀,去南洋訪問一個月,以氣候及水土不服,抱病回到臺灣,住院療養一個多月之後,體力始終未能恢復。在此之前,是主動地要講要寫,以期能使更多的人,獲得佛法的利益;在那之後,竟爾變為被動,由於農禪寺每週日禪坐會,以及少數無法推辭的演講會必須要講,加上《人生》月刊的鐵定要稿,就在這樣的因緣之下,又完成了關於禪修的這一本書。

日本禪宗史上的偉人道元及白隱,是兩位以多病知名的禪師,但絕大多數的禪者,確能予人以銅筋鐵骨、體魄健壯、山亭嶽峙的印象。而我個人,只因得到一些修持佛法的受用,往往能夠處於身心勞累而不厭煩,事雖多而心自寧,氣雖虛仍不浮躁,體雖弱並不苦惱的狀態;常懷淨願而少惹私欲,成事不為己,失敗無所損。偶爾仍有煩惱習性在心中現起,幸而我時以慚愧心自勵,故能瞬息消逝。每以聖賢的心行自期,恆以悠悠的凡夫自居。

禪宗固為頓悟法門,我的立場則講求層次分明,用以自警,勿以凡濫聖,勿以染亂淨,不得倒因為果而稱無上究竟,這也是我繼續出書的原因之一。〈自序〉《拈花微笑》,法鼓全集4輯5冊,法鼓文化,頁3-5[法鼓全集2020] )

〈哲學大辭書邀聖嚴法師編佛學條目〉《人生》,40期,1986年12月15日,版1

上一篇: 《法鼓全集》相關著作|聖嚴法師年譜|第一冊|第三卷 1976~1988 禪師‧住持‧所長|民國七十四年 / 西元一九八五年

下一篇: 《法鼓全集》相關著作|聖嚴法師年譜|第一冊|第三卷 1976~1988 禪師‧住持‧所長|民國七十六年 / 西元一九八七年

返回目录